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合集下载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 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 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BBC将此拍成《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纪录片,穿校服,做早操,选班干部,抄板书,晚自习,小测验……一系列中国特色教育方式被应用于英国9年级的学生身上,中英教育差异在课堂上的正面碰撞,引发了媒体和网友对中西式教育观点交锋。

交锋一:中国注重课堂秩序而英国强调自由,水火不容?在BBC已经放出的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师严肃地用英文告知学生:不许说话,不许问问题。

这也许实在是出于无奈。

而对于英国学生罗斯来说,要做到这样很难。

“学生什么都不能说,老师指东,我们就不能往西,我习惯了在课堂上讲出我的观点,大胆地提出想法。

”中国注重课堂秩序,而英国课堂强调自由,这两个课堂文化似乎水火不容。

英国网友“OhLottie”支持老师维持秩序:“她是对的,无论你在教室的前面、边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课,如果学生课堂行为不端正,课堂效果势必受影响。

”网友“呆萌的节操君”认为中国的大班制度并不适合英国教学,“中国是大班制,我们五千年的教育体系从公学到私塾都是讲大课,老师在讲你若随时提问反驳容易混乱。

同学如果想发言都该举手示意。

”而该校校长尼尔?斯托格不赞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镜头外他们的学生并不是这样子的。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会遇到问题。

”南京市教科所洪劼劬老师则认为,中国学生经历过从小到大的纪律规范,老师们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性的东西,中国老师很注重听课效率,而在国外,课堂常常就是一个大讨论,老师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思维的表达,他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

期待中国老师能找到秩序与自由的平衡点。

交锋二:中方教学重预期效果,教学被指“无趣的”视频中数学老师邹海连曾表示,“我第一次跟他们讲勾股定理的时候,我决定让学生们先推论,证明,再运用这个定理。

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 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 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

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 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 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

英媒: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英媒: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英国却急于效仿2015-08-05 15:19:00 环球网西蒙·詹金斯英国《卫报》8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学校成了考试工厂,英国为什么急着照搬?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成绩优异,大幅领先英国学生。

英国广播公司(BBC)4日晚播出的纪录片详解“中国教育优于英国”的伟大神话。

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正反思并逐渐抛弃片中的教育方式。

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拍摄的纪录片展示了中国老师面对具有破坏性、挑战性、无所事事的英国学生而大吃一惊的场面。

纪录片的言下之意即为,这就是中国孩子在国际测试中成绩比英国学生好得多的原因。

纪录片中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考试。

但有观点称,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排行榜早已不足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赵勇(音译)就是最近的怀疑者之一。

原来,该结果是将全英和全美的15岁学生与中国的几个“考试工厂”中学生的测试成绩对比得出的,这些中国学校位于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对比因此显得没有意义。

此外,最广为人知的分数都与数学有关,因为数学可以轻易死记硬背,成绩记录起来也更容易。

然而BBC 和英国政府仍然对这一数字滔滔不绝。

没人知道这些孩子未来的表现会如何,他们今后的生活会多忙碌、幸福、安全、充实。

大家都知道的是,美国和英国在半个世纪一如既往的测试成绩不佳后,已经在学术研究、科研专利、发明、创新等多方面领先世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赵勇写道,中国正急于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中国教育者想知道为什么善于死记硬背的中国学生走出校园后如此软弱无力。

中国父母渴望孩子进入中国各地的英国私立学校;中国学生挤进美国和英国的大学。

这些学生已看到,在一个经济充满活力而又开放的社会,压迫性、机械式竞争的学校教育在未来是无法给受教育者以创造力、挑战能力和幸福的。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在长篇小说《艰难时世》中嘲笑基于考试的教育是盲目的,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例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例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 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
足够坚强吗》为例
基本内容
近年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广泛。该片揭示了中 英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 式差异的平台。本次演示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异同点,并探讨其 背后的原因以及优缺点。
中英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中国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基础教育扎实: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这与应试 教育体制下的大量练习和记忆有关。
2、纪律性强:中国教育方式强调纪律和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3、重视学术表现:中国教育体制对学术成绩的要求较高,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学术能力。
然而,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缺乏创造力: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存在不足。
2、压力过大: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学生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也导致 了一些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出现。
3、忽视个性发展:在追求共性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往往被忽 视。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和所短。在全球化背景 下,这两种教育方式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加强学生个性的 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注重学术成绩的同时也学生的 心理健康和个人兴趣爱好。
对于英国而言,可以教育公平问题,拓宽学科设置和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时 也可以借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来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在未来的教育发展 中,中英两国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观看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倾向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而英国则更注重 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国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 状态。而英国的教育方法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和成长。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China gives priority to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British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 interest.The Chinese education is “nine 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Most of schools are public schools.And the tuitions come from the government.And the British education is also compulsory education.But the school system is two-track system which included the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school.And the tutions are free in the public school while those come from the students' parents in the private school.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s very simple.Most of students have to pas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And then they can go to college to study a major.But in Britain, the students have many choices to study.There are many technology schools.Every body can enter without certisfication and limeted age.The Chinese schools only have some subjects,such as Chinese,maths,English,history,physics and so on.The Chinese students must study these subjects every day.And they must work hard that they hardly have spare time.But in Britain, Curriculum setting,according to the kind of the school.The students have chances to choose an elective cource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nd visions.And they have much more spare time to play than Chinese students.British education advocate freedom and test, China's educ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School age of two countries are similar,education are compulsory to a extent.第二篇:中国教育制度中国の教育制度は、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から構成される。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思想多年来一直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不经意间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如何将我国的教育多一些娱乐性和实用性,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1 中英教育领域的差异1.1 教育思想的差异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其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

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国中小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中国学生不满意的应该是本国教育的死板性,认为中国教育所提倡学习的东西要求很高,作业量大。

一整个学期就是在学习,真正能有自己娱乐时间的人是非常少的,每个人都在拼命的读书,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成绩下滑。

而学校的教育并不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在中国的学生群里,许多都是不会做家务事、不会灵活运用的学生。

当然,也有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

在英国的课堂上,学生普遍认为能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

1.2 教育侧重点的差异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我们的教育重视结果。

英国中学生上课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多;中学阶段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学校的生活教育、生产教育和技能培养面面俱到;优秀初高中毕业生也乐于选择职业院校深造。

而在我国,中学生上课老师讲得多,记忆背诵多;学校少有厨艺、木工等课程;优秀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院校。

英国学生讲起自己的爱好特长一串一串的,很带劲。

学校家庭善于发现、乐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习考试无关的“偏门”、“杂技”也大行其道。

我国学生除了会读书,其它特长不好说。

论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论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文_学术探讨304摘要:我在参加工作五年后,有幸到了英国。

切身体会到西方的尝试教育,那种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而在我上学和教学的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中,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关键词:差异;尝试;评价;应试教育一、教学设计,课程设置让学生愉快学习在英国每个学校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有两所学校是初中女子学校,他们认为专门是女生的学校,学生学习起来会更专心,学习成绩会更好。

还有一所移民学校,就是那个学校所在区域的居民大多来自于周边各个国家的移民,他们的母语不是英语,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好英语,学校特别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

还有一所宗教(也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学校,这所学校它招收学生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学生有基督或天主教背景,有这样背景的学生就会被优先录取;因为是宗教学校,所以特别设置了宗教课程。

还有一所语言学校,这所学校特设有法语、西班牙语等许多外语课,也就是说这是一所专门为那些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开设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我们遇到一位香港籍的中国初中留学生,她就会说五六个国家的语言。

还有一所希腊语学校,这个学校特别开设了希腊语课程,有希腊语言课,希腊音乐课等;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见到了希腊籍的外教老师,还听到了许多学生用希腊语唱的歌曲。

我觉得学校的这些特色跟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教育制度规定,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课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2015年第9期英国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播出的纪录片“Our kids tough enough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网上网下风靡一时: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启动的研究项目———“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 ”(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关于中英教育方式的对比实验中,因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由五位曾经在中国执教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与英国学生冲突不断,引来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史无前例的比较教育实验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人也通过多种形式告诉后人:认识人类自身(含教育)比认识外部世界更难。

因此,对教育这样高难度的认识活动更需要分享与交流,才能达到深化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也是比较教育产生的动因。

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几百年来,比较教育始终处于单向借鉴的阶段,这次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邀请五位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在英格兰南部汉普郡Bohunt 中学(英国第一所开设汉语的公立学校,也是英国顶尖级的公立学校)开展的中英教育方式双向对比实验可谓史无前例。

五位英语娴熟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接管50个英国孩子组成的中式教育班级,从校服到作息时间到座位编排到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中国化,一个月后由第三方机构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与英式教育班进行对比。

此举在比较教育研究史上堪称创举,它开创了比较教育实证研究的先河,因而其意义远超实验研究本身。

能在比较教育史上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对比实验,除了要感谢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的实验设计,还要感谢这五位华人教师,他们娴熟的英语是这次实验得以展开的关键,值得点赞的还有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和无论在何种教育体制下的敬业精神。

他们能在被英国媒体称之为马拉松式的中国教育作息制度下坚持经年,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还对这种中式教育充满了信心,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作者:雷辉志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5年第10期中国人对教育体系作反思与批判,近年成为时尚。

尤其中国传统教育有将人“器化”的嫌疑,更让一些批判者深恶痛绝:孩子不好好学功课,叫做“不成器”,把人的才具风度叫“器度”,把人的心胸叫“器量”,看重一个人叫“器重”等等。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对人的“器化”就是对人的物化,这样的教育必让人丧失自我,把人变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最近,英国一所顶尖中学做了一个实验,煞有介事地海选了五位中国老师,请去该校用“原汁原味”的中国教育方式教授50位英国学生,结果却费力不讨好,英国学生吐槽“中式教育,就是把我们都当成机器人”,为本已成刻板印象的中国“器化式”教育再添一例。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詹金斯直言:“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

这个实验本来源起于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即根据近年由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发布的调查报告都显示,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得分均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

英国教育部于是见贤思齐,希望通过引进“中国式教学”,提升英国的教育水准。

从英国广播公司(BBC)以“真人秀”方式拍摄的纪录片看,五位中国老师确实卖力到家,除了“政治思想课”因为实在无法示人未照搬过去外,其他包括墙上励志标语、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打扫教室、罚站墙角、把家长召来学校挨训,甚至老师斜眼盯人的吓阻表情等中国课堂里老师常用的大招小招,能搬去的都搬去了。

只可惜课堂里还是乱糟糟,纸飞机满屋飞,考试起来更是让老师大失所望。

最让老师气愤的是,一位14岁的学生居然站在教室后排烧起水来,打算泡茶喝。

当老师要禁止他时,这位学生还振振有词地说:“一天要学12小时,连杯茶都不能喝吗?这是剥夺我的人身权利!”这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戏码,几乎每天在课堂里上演,以致中国老师抱怨英国孩子因为国家福利太好而过于懒散、不守纪律、不思上进;英国校长则抱怨中国老师的教学“麻木和无趣”,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会遇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

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立思辰留学介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正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绝对不能再将更多的关注用于那些机械化的考试上。

”伊顿公学校长托尼·立特近日到上海参加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奖学金签约仪式,他说,英国和中国的教育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的内容,但不应该借鉴中国教育中过于应试的那一方面。

中国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仅仅只是教育的一方面,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上海参加PISA测试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

鉴于英国在数学教育方面的落后,以及在各种标准化国际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落后,英国今年重新修订了学业考试制度,希望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

并且建立了中英两国的教育交流制度,主要在两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但是托尼却认为,现在英国过于推崇中国教育中那种过于关注学生学业和考试成绩的做法。

不久前,他面对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伯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当你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自己的桌子前两三个小时不和任何人交流,仅仅做题目——这一切只是为了考试时得到一个好分数,然后这样的年轻人直接走上社会,这能够想象吗?”托尼·里特说。

伊顿公学的学生也太爽了
此次在中国,托尼发现,“英国正在学习的那些教育经验,事实上正是中国同行致力改变的。

”在托尼看来,英国教育体系要向中国学习的,是那些让学生永远不放弃自己的内容,而不是通过各种学业考试
来考核学生。

“如果我们机械地学习和考察,只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那将对我们所有人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切教育都根植于文化
不仅在英国,在美国也同样如此。

由于近年来美国学生在标准化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落后,以及今年6月份一次面向40个发达国家进行的14到18周岁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美国排名只有17名,因此美国重新制订了关于阅读和科学技术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考核标准和政策,部分州于今年进行了第一次评估。

但这些基于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估和测试,却在美国国内引出了不同的声音。

不少反对者称,美国的教育体系现在正在学习中国教育体系中过于重视分数的部分,这看上去可以用最小的投入换去最大的回报,即短期之内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从长期来看,却非常糟糕。

反对者认为,评价教育的好坏只用分数,无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中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比如每5年必须要完成240小时的进修……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上海的教育体系中值得推广的部分。

正如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改变的应试教育有自己的产生背景,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特色也有很深的本国文化烙印。

“教育永远都是根植于文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将别国的教育方式或者成功经验不加改变地就移植到本国,这对教育是一种危害。


托尼还提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校到中国开设分校,尤其是哈罗公学等海外一些著名中学,但“任何学校提供的有特色的教育,都和文化有很深的契合度。


“伊顿公学不会到中国来开设分校,因为作为一所寄宿制的男校,从课程到教育理念到学校的文化,都根植于英国文化,分校也许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特别的课程,但无法给学生提供文化的熏陶。

”他说:“本来伊顿公学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球领袖。

绝对不是应试。

我们参加的世界名中学联盟,就是因为联盟里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的合作伙伴,都不是以应试为目标的。


此次在复旦附中举行的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奖学金签约仪式上,WLSA将设立总额2亿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将为那些具有卓越潜质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在中学阶段资助金额为45万到60万元人民币,大学阶段将资助150万到200万。

有两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了金额为45万和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WLSA联盟(The World Leading Schools Association)即世界名中学联盟,是由欧盟教育基金会(CHEER)联合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复旦附中、北京市第四中学、美国哈佛西湖中学(Harvard- Westlake School)、澳洲基隆文法学院(Geelong Grammar School)和美国格鲁顿中学(Groton School)共同创办的国际性非盈利性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