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人的来历

合集下载

浅谈易县地名文化

浅谈易县地名文化

浅谈易县地名文化对外汉语专业苑贺芬 201140328108 世界大之又大,我走过的地方不多,熟悉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

我的家在河北易县,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易县的地名文化吧。

易县,古称易州,位于保定市西北部,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是用河流命名的代表之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歌》中的名句,我们都学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行刺秦王的出发地就在易水河,易水河因义士荆轲而得名。

易水河流经易县,易县又因易水河而得名。

易县属于山区,只有少数地方是平原。

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

山水长相依,学地理我们知道,有山的地方就长伴着水,易县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境内主要河流有北、中、南三条易水河和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长,年径流量大,正常泄洪能力强,主要水库7个。

有山有水的自然资源优势使易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居住,并使当地旅游业得到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易县又称“千年古县”,战国时就成为燕国的下都。

隋开皇元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置易县,上属易州。

五代时期属后晋。

开运三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属辽。

宋代宣和四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

金天会十一年归属金。

元代太祖八年属顺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

民国二年降州为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

1946年恢复易县。

西陵镇是易县下属的一个乡镇,位于易县西北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国家4A级景区)坐落于此。

建有东旯旮烈士陵园,地下埋有解放战争时期门墩子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镇生态环境良好,以华北最大的古松林——清西陵古松林、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

西陵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泰陵(雍正陵墓,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昌陵、慕陵、崇陵4座帝陵,卧龙山、云蒙山2个自然风景区,太宁寺、豹子峪2座水库,旅游资源存量居全县首位。

何氏族谱--族人事迹

何氏族谱--族人事迹

族人事迹何族人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者不胜枚举,历朝历代何氏能人辈出、灿若星辰,在历史上许许多多何氏族人被载入史册,这是何氏族人的骄傲。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文韬武略俱全。

晋灵公骄奢淫逸、滥杀无辜,晋卿赵盾屡谏阻止晋灵公。

晋灵公恨之,要杀赵盾。

赵盾逃入民间,但没离开晋国。

灵公十四年九月,将军赵穿(赵盾的同族兄弟)在桃园怒杀晋灵公,并迎回赵盾。

赵盾深得人心,很快恢复正卿地位。

(当时晋国太史董狐在史书写下“赵盾弑其国君”。

赵盾分辩:“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董狐反驳:“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晋国司寇)预谋变乱夺权,说赵盾是杀晋灵公的主谋,诛了赵盾。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任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之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法治为由,欲杀赵朔。

韩厥正义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仍要灭门赵氏。

韩厥冒死劝赵朔出逃。

但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逃。

韩厥接受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死将赵氏孤儿赵武藏匿,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后保全了后嗣。

14年后(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巫祝公说成就大事业者不能有冤魂作对。

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的贡献,感化晋景公,随着时间推移,晋景公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

当韩厥向他透露赵氏孤儿赵武仍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赵武。

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进攻鲁国北疆,夺取了隆(今山东泰安东南),并南下打到巢丘。

卫国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率兵伐齐,以为齐国必将回师自救,从而援助鲁国。

卫军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派遣韩厥与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

齐军将士猛扑晋军阵地,战事异常残酷,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

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四散,韩厥率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传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传

张元素传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

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张元素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经典,医术大进,一次当时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多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治不效,张元素前往诊候,刘氏对他十分冷淡,元素言之于医理,用药一剂而愈,使刘完素大服其能,元素由此显名。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

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尤其在药物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更为突出。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

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

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药物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

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内容、特色?河北省易县后山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石家庄240公里.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相传:王莽追杀刘秀,危急时刻被一老奶奶所救.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文革前,仅山上就有庙32座,除"后土皇帝庙"外,还有玉皇大帝庙,拜猿殿,轩辕黄帝庙,太阳殿,侯爷殿等.加上后山周围的其它庙宇,有六,七十座之多.如县城北觉山坡上的"觉山寺","后土行宫",豹泉及其附近的上,中,下三个云居寺,涞水县乐坪的伶伦祠,狼牙山北支蚕姑坨上的"蚕姑圣母祠"等.这些庙宇在文革期间全遭破坏,无一幸免.洪崖山上"后土皇帝庙"及其周围现有的庙宇,都是善男信女们自发捐款修建起来的.但建设规模,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建筑质量都远不如文革前宏大,辉煌,庄重.易县后山庙香火,古往今来十分旺盛,几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前来进香的人少则几十万,多则近百万人,文革前涉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福建等边远省份.即使在文革期间,后山香火的旺盛,也让世人震惊.目前,前来进香的人更多,范围更广.除阴历三月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香客也不少.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视.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进行研究,有的已获得丰硕成果.英国一名学者对涞水县南高乐后山古乐的研究,已达十七年,写出七本专著,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我省,我市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2003年后山文化被河北省列入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以后,省,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人士对此更加重视,研究也更加深入.研究认为:后山是黄帝家庙所地;后山是黄帝及其部族长期生活,繁衍,战斗的地方;后山是历代帝王朝拜祭祖的圣地.如果说,黄帝生在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那么后山就是黄帝战蚩尤,联炎帝,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的圣地.可以毫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从后山走来.许多资料还证明以后山为中心的地区,还是尧,舜,禹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对后山文化的探讨中,我们还有另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易经》的形成与发展与河北易县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易经》研究的权威人士认为,伏羲发明八卦,黄帝,炎帝发展成为64卦.如果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成就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伟业在易县,那么,他们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的六十四卦的形成也必然与易县有关.从历史发展讲,易水,易水河畔的有易氏部落,以易氏部落为主的易阳国,以至后来的易州,易县,这个"易"字与《易经》的"易"字完全相同,这难道还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如果说,挖掘后山文化,追寻黄帝的足迹,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代表,如果《易经》形成与发展与易县有密切联系.那么中华民族的根——黄帝,中国文化的根——《易经》都在易县,这对于易县,保定乃至河北是多么重要的文化亮点啊.保定市后山文化学会对后山文化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进行史料考证.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对有关内容的记载都是数千年后后人追记的,且多散存在各个不同时期各种史料中,查找这些资料,犹如大海捞针.为此,我们以《史记》和《地方志》为主线,从广泛收集史料入手,先后到保定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北京等有关单位借阅,到北京古书市场购买部分古书.到目前为止,主要查阅了《史记》,《五帝时代》,《中国人史纲》,《中国全史》,《易县志稿》,《直隶易州志》,《保定府志》,《竹书纪年》,《史记注》,《礼记篡》等,并到涞水,易县部分农村,进行广泛地调查;与部分县,市有关单位与个人进行交流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二是对重要遗址进行考证.黄帝及其部族在哪里呆的越久,哪里留下的遗址会越多,因此,认真考证散布在民间的遗址,是我们今天追寻黄帝当年踪迹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主要对徐水县釜山,涞水釜山,易县狼牙山北支蚕姑坨的蚕姑圣母祠等进行了考证.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乡村等有关单位与个人的热情支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三是后山古乐进行了考证.特别是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原文化局副局长刘阜同志成效显著,已完成《南高乐古乐——后山黄帝祭祀音乐的留存》,《乐平(洛平)音乐花塔之迹》两篇论文,且质量很好,有很强的说服力.四是对涉及黄帝及其部族有关的山名,地名,村名进行了收集和考证,已初步掌握的达六十多个,有的已进行了考证.如洪崖山,伶山等.五是对黄帝及其部族留在民间的传说已着手收集与整理.已收集黄帝在后山的民间故事二十多个.为了加快研究的步伐,少走或不走弯路,学会先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向专家,学者进行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他们认为,以后山为中心的涿鹿,怀来,门头沟,房山,涿州,涞水,易县等地区,是当年黄帝及其部族长期活动的地区;面对全国掀起的黄帝热,他们的态度是"有祖大家祭";他们认为,后山文化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早出和多出成果;在加大历史研究的同时,应同考古结合起来,尤其是燕下都考古与北福地史前文化的发掘,都应进一步加强.在目前收集的各种史料中,有五方面的史料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涞水县发现的《后土宝卷·褅祖经》,非常宝贵.该褅祖经不仅记载了黄帝对人类的贡献,而且记载了黄帝战蚩尤,黄帝战炎帝,联炎帝的重要史实,记载了黄帝庙为何演变为"后土黄帝"庙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认为《后土宝卷·褅祖经》可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蚕姑圣母祠关于黄帝元妃嫘祖的碑刻.碑文讲:"西陵氏嫘女,为黄帝元妃,教民缫丝织锦,以供衣膳,为蚕姑圣母……."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报纸《黄帝魂》,刊载的《破除迷信,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一文.文章讲,从秦始皇到清末,有116位皇帝到后山朝拜偶像,有的还不止一次.汉史学家郑玄在《礼记注》中讲,从黄帝褅祖到秦始皇,据不完全统计有86位部落联盟主,诸侯到后山祭拜黄帝.四是易县城北觉山坡发现的《兴修后土行宫记》碑刻.其碑已毁坏,不少文字已无法考证.但现有文字连起来的碑文大意是:在有史记载以来,每年究竟有多少善男信女,政府官员,皇亲国戚来后山朝拜,祭祖,无法考证.而辽,金,宋,元以来对后山庙都重修过,这是事实.对朝起朝落的祖庙,不知多少有识之士感到忧伤,欲意挽救,在京城近地竞有如此对祖宗难堪之景象,另人不安.有史以来,国家的兴衰,都来自于政通与否.随后,我们又在《易县志稿》及后山周围查到了:金代行宫在北流井村后乡政府所在地;元代后土行宫在豹泉玉泉宫,现为民宅;明代后土行宫在觉山坡觉山寺;清代后土行宫在"洪崖山南麓马头村旧十王殿,清康熙中业建,现存清代旧戏楼一座.五是一些地方志,特别是《易县志稿》等,记载了一些关于易县后山与黄帝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如《易县志稿》讲:"易县在昔为黄帝建都之近畿之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因建都焉"等.对后山文化的研究已获得不少史料,有些已形成论文,这些,我们已通过易县后山网站公布于众。

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

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

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 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

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为尽快开发资源优势,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起步,改进投资软硬环境,投资1800万元扩宽改造津(天津)同(大同)112国道易县段,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县畅通。

利用拒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电站5座,年发电量7698万千瓦时,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

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

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境内有五大名山。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

五回岭:大岭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上其顶,主峰海拔1345米。

云蒙山:峻岭山簇若屯云,山上有天然乳水洞,主峰海拔1120米。

河北易县岭东村果恭郡王弘瞻园寝宝顶主人考

河北易县岭东村果恭郡王弘瞻园寝宝顶主人考

上保存 有较 为完整 的汉 白玉须 弥座 ,上刻 二 龙戏珠 图案 , 束腰 部位刻 有太极 图等 , 刻工精 美( 图九 ) 。笔者调 查时 , 此地 宫 已被破 坏 , 但
从 地 面 宝顶 遗 迹 看 ,地 宫 面 积 比较 大 。据 2 0 0 6年 的调 查 , 当 时在地 宫石 门外框 有一 副
葬” 规矩 , 园寝后 院弘 瞻宝顶 两侧分别 葬有 奕
湘、 载卓父子和永璨 、 绵从父子的推测是不准 确的。笔者认为该 园寝中的五座宝顶是严格
按照 昭穆顺 序排 列 的 , 分 为南北 三排 , 主人 分
别是弘瞻、 永璨、 绵从 、 绵侗 、 奕湘。
据笔 者 2 0 0 8年 的实地调查 , 这 五座 宝顶 中有 一处 仅存长 方形 土墓 圹 ,三 座为汉 白玉
了商 人 江起镨 的钱 ,派 王府 护卫带 江起 镨到 商 匣处 , 托售人 参 , 牟利 以偿还 欠债 , “ 大 失御
弟之身份” 。乾隆帝进一步查究 , 竞发现弘瞻 令各 处遣 官差 购买 蟒袍 、 朝衣 、 刺绣 、 古玩 等 ,
却 只给 了很少 的钱 。还有 一次 ,朝 廷选 拔官 吏 ,弘 瞻嘱托 军机 大 臣阿里衮 选用 其 门下私 人 ,阿里衮 未答 应 。乾 隆帝 知晓此 事极 为恼 火, 斥 责 弘瞻干 预朝 政 , 毫 无顾 忌 “ 以至 于此 ,
顶主人 中却没有第 四代 爵位承袭者绵侗 , 大 概冯先生认为绵侗与绵从是同辈人 , 没有“ 子
随父 葬 ”的关 系 ,所 以便没 有葬 入这座 园寝
弘瞻、 永璨、 绵从 、 绵律 、 绵侗 、 奕湘 、 载卓等都 是果亲王家族的大宗成员 ,这其 中只有绵律

人获 罪革 爵并被 圈禁 ,按照 清代 的园寝 制

易水、恋乡-易县

易水、恋乡-易县

易水、恋乡-易县
易县,因易水而得名;此地寄居有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

中国夏朝时期,易水流域就有个叫易氏民族的人群寄居于此,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

一般人提到易县,就会想到易水河、易水湖、清西陵、狼牙山、千佛山、荆轲塔、紫荆关和老子道德经;其实,易县的易砚(又名燕畿乌金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誉。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燕都古城,完全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是环北京将'吃、住、游、玩、购、赚'六种功能集于一体的,华北地区水岸古城。

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来到精致的恋乡.太行水镇。

一踏进'古镇'内,迎接我们的是北方乡村美食的味道,狭长的风情美食街,展示着100多种原汁原味小食品,顿时,一股强烈的欲望让游人们马上有品尝的冲动,流连于此,开启了游人们的味蕾之旅。

易水湖: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

上连'拒马奔涛',下启'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竞秀',北界'云蒙叠翠'。

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容量为3.9亿立方米,最深处达48.5米,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

易水湖,山势雄奇险峻,空气洁净无尘,林木繁盛茂密。

易水湖度假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保定十佳景区,总规划占地约108平方公里,依托绝佳的山水自然资源,已经
建设有易水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养生岛康养小镇、老子峰3100米临水栈道、高端度假湖景酒店、易水山谷、水上运动等业态项目。

易县的风俗作文

易县的风俗作文

易县的风俗作文易县,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独特风俗,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

先说这过年吧。

易县的年味儿那叫一个浓啊,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小年一到,就像吹响了过年的号角。

家家都忙着祭灶王爷,灶王爷的画像往灶台边一贴,前面摆上糖瓜。

这糖瓜可有意思了,又甜又粘。

大人们就会跟小孩说:“给灶王爷吃甜的,好让他到天上跟玉皇大帝汇报的时候,光说咱家里的好事儿。

”小孩们听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糖瓜,心里想着等祭完了灶王爷,自己就能大快朵颐了。

到了年三十,那可就更热闹了。

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红彤彤的春联往门上一贴,感觉整个家都喜气洋洋的。

而且这春联还大有讲究呢,字要写得漂亮,内容也得吉祥如意。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这饺子也不是普通的饺子。

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那可就预示着来年财运亨通。

我就特别盼着能吃到那硬币饺子,每次吃饺子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就像寻宝似的,小心翼翼地咬每一个饺子。

还有正月十五闹元宵。

易县的元宵灯会那可是人山人海。

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像小兔子的,因为兔子象征着可爱和吉祥;有像大鲤鱼的,寓意着年年有余。

孩子们提着花灯在大街小巷穿梭,就像一群流动的小星星。

大人们也没闲着,猜灯谜的地方围满了人。

那些灯谜可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是猜字的,有的是猜俗语的。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灯谜是“守门员(打一字)”,我想了半天,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闪”字啊,这守门员可不就是站在门里嘛。

易县的婚俗也很有趣。

结婚的时候,新娘子得坐花轿。

那花轿红红火火的,装饰得特别漂亮。

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

到了新娘子家,还有各种考验新郎的环节呢。

比如说让新郎找新娘的红鞋,新郎就得在屋里翻箱倒柜,周围的人还会起哄,那场面热闹得不得了。

等到新郎好不容易找到了红鞋,给新娘穿上,把新娘迎进花轿,这一路又欢欢喜喜地往新郎家去了。

易县的葬礼风俗也是庄重而又有着传统意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族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

后来殷部落首领上甲微讨伐有易氏部落,灭了有易氏,其地归殷。

战国末其的公元前311前,燕照王建燕下都于县境东部,为燕国政治文化中心,本地居民主要集中于都城周围及易水两岸居住。

安史之乱后,公无814年,易州仅569户。

宋、辽、元期间,又为边界地区,兵事繁多。

估计原驻民跑的跑,死的死,没剩下多少了。

有的也就是守边的家属了。

明洪武年间,长城以北的小兴洲(今属河北承德地区)相继有汉族居民迁徙入境定居。

记得我小时候,自己小脚趾分叉,很不好剪趾甲,奶奶便说,咱是小兴洲人,这是咱族的记号。

长大后不止一次的听说小脚趾分叉是某某族的标志,什么满族啊,什么炎黄子孙啊,其实啊,不单咱黄种人,就是白种的,黑种人也有小脚趾分叉滴。

唉,现在咱易县人上个厕所还说是“解手”呢,可见当时被迫迁徙是多么无奈,可能是绑来着滴。

传说中的燕王扫北,山西洪洞移民跟咱不沾边,主要是定州那一片儿。

同样是保定人,咱语言就太不一样,而和高碑店,涞水差不多:昨天就是咧个,咧咧个,典型的小兴洲语言。

明清两代浙江籍汉族官员来易易供职,任期届满后,部分定居,死后埋在西关的河套边的公墓里,人称“绍兴坟”。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清西陵禁地开放,有大批来自完县等地汉族居民迁入县境陵区内定居。

二、满族
满族人自清代初期即开始迁入,后来成一定规模地般迁入境定居。

一是清王朝因军事需要在易州设守城营兵,其中部分满族将官携家眷而来,也有满族士兵落户;二是于家大规模圈占土地和管理皇庄、王庄、官庄,先后派进易州大批八旗兵丁;三是用于守陵、护围、镇守驿站而调入的八旗兵丁。

顺治元年(1644年),易州城内设游击衙门,派驻守城的营兵,其着属陆续前来定居。

大部分满族居民住在县城附近的石赛、中亢各庄、北市等村庄。

顺治三年至康熙年间,清廷为安置入关皇室、贵州及八旗子弟,政府清查京畿各州且有无主荒田和明朝后亲、公侯的土地,设置皇粮庄头,遗满族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四韩村和东邵、大方、涞山、东庄、黄山、西北奇、固村等村。

韩村满族钟氏于顺治元年从盛京(今沈阳)里岗屯迁居而来,至今已15代。

西北奇马姓原为满族那拉氏,定居后改汉姓。

南韩村鞠氏、东邵吴氏、固村王、张、于、赵四姓居民都是顺治年间迁入满族后代。

雍正八年(1730年),在易州城西30里的泰宁山下始建皇陵,北北京、沈阳、热河、东陵调拨军政官吏驻西陵、梁格庄一带监造营房,长期担任陵区守护,在陵区内建成五道河、太平峪、晓新村、龙里化、龙泉庄、凤凰台、华北村、太和庄、下岭、北百泉、张格庄等1 4个满民营。

雍正在世时,把和他争皇权的14弟15弟发配去守康熙的景陵去了,不知道他的陵哪个皇子守的。

辛亥革命前陵区内各村全部是满族,辛亥革命后满族人陆续外迁,主要迁往北京、保定、山西及关东各地,境内满族人口锐减,部分汉族迁入陵区定居,出现满汉杂居。

三、回族
元代开始有回族人迁入县境,最早聚居点是北董(今名北东)及城内。

明代回族人迁入定
居较多,分别住于西亢各庄、大巨、塘湖、神石庄等村。

西亢各村董姓回民为明代镇守紫荆关的武职官员携眷落户于该村;塘湖董姓、大巨平姓回民于明代迁入定居,平姓来自徐水且平家营。

清雍正年间,派遣兵将驻西陵守差,西陵、梁格庄、南百泉、北百泉等村驻守绿营兵,其中部分回民定居于马家庄、神石庄、西水冶等村。

回族居民有马、平、谢、底等大姓。

神石庄、塘湖、马家庄、大巨等村的回民中的马姓、城内的部分马姓回民是沧州交河县的移民,城内、北百泉、大的平姓回民都是由徐水县平家营迁入,城内、南城泉的底姓来自石家庄。

四、蒙古族,蒙古族移居境内始于元代,姓氏为贴木兀花,散居易州城乡。

清雍正八年(1 731年)泰陵兴工时,蒙古族八旗军被派遣承差,有3户定居陵区。

道光十一年(1931年)建慕陵,有1户从东陵迁居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