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
柴可夫斯基

协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23, 1874-7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 35, 1878)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 44, 1879-90, 1893年Ziloti加以修订)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他人编纂)
交响序曲 《“暴风雨”交响序曲》(The Storm, Op. 76, 1864)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Romeo and Juliet, 1869, 于1870和1880年两次修订)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 49, 1880)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
Tchaikovsky piano lessons from 5 years old, a few months later, we can skill -fully play en: Friedrich Kalkbrenner works of Le Fou.
:Biography:
Tchaikovsky (1840-1893) is Russia's greatest composer. He was born in the province of the Russian Wei Yate Nowitzki to a noble family, 10years old in Petersburg law school, and he began to learn the piano and composition .23 year-old composer into the 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 of Music ,after graduation to teach in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柴可夫斯基

谢谢观看
其他作品:
钢琴曲 《四季》 (1876年)
人物评价: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 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 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 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 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 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 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 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 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 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 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 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 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音乐风格: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 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 《叶甫盖尼· 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简介

圣-桑,法国作曲家。
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
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
他的代表作有《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
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lkovsky
目录
1、生平 2、年表 3、作品 4、创作特点
生
平
中文名: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生 于: 1840/05/07 卒 于: 1893/11/06 国 籍: 俄罗斯 乐 派:浪漫乐派
•
他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 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 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 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 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 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 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宾斯坦的弟弟) 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 院的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 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 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 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93年,他逝世于 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93年,他逝世于 圣彼得堡。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 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 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 是一个谜。
代表作品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 小调第一交响曲》 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 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 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 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c小调第二交响曲》 (1872年) 小调第二交响曲》 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大调第三交响曲》 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 (1878年) 小调第四交响曲》 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 (1888年) 小调第五交响曲》 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 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 交响曲》 交响曲》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 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1885年) 曼弗雷德交响曲》 1885年)
柴科夫斯基简介

柴科夫斯基简介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包括交响乐、舞曲、宗教音乐等各种形式,被广泛赞誉为古典音乐史上的瑰宝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激情、浪漫和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震撼和感动。
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在俄罗斯的一个小镇上出生。
他的家庭对音乐非常热爱,他的父亲是一名矿业工程师兼业余音乐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师。
柴科夫斯基从小就显示出了对音乐的兴趣和天赋,因此在14岁的时候,他被送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柴科夫斯基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他的老师们对他的天赋赞叹不已,预言他将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写了许多作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等。
然而,柴科夫斯基的学习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在学院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他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的元素,同时也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
他的交响曲《命运》和《第五交响曲》都被视为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才能。
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和《胡桃夹子》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以优雅的舞蹈和精巧的音乐结构闻名于世。
尽管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但他的个人生活并不如意。
他的性取向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批评,这对他的精神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长期抑郁,最终于1893年去世,享年53岁。
然而,他的音乐作品却在他去世后获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演奏和演出,他的音乐影响了无数的音乐人和听众。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感和个人的体验,与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始终被公认为古典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
第二幕: 其实当王子和天鹅公主在谈话时,魔王一直在偷听,于是他要
阻止他们相爱。魔王一边把自己的女儿变成奥杰塔的模样去参 见宴会,一边阻止奥杰塔去赴宴。因此在第二幕中有两个旋律。 一个是在宴会的旋律,由小提琴构起主旋律,庄重、华丽,王 子和假奥杰塔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另一个是奥杰塔的旋律,比 第一幕更急促,有一种紧迫,危险地感觉。正如奥杰塔的处境, 她要克服魔王设置的障碍赶到宴会现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 真爱。这时的音乐正是表现了奥杰塔当时紧迫、担忧的心情和 勇往直前的决心。
天鹅湖
第四幕: 经过一番激战,魔王终于被打败了,天鹅湖又恢复了以往的平
静。爱情胜利了,黎明到来了。天鹅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们 和奥杰塔与王子一起走向新生活。天鹅湖畔在举办舞会,王子 和天鹅公主翩翩起舞,这时森林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舞会,跳 起了四小天鹅舞。
意大利随想曲
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 马, 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 1880年二 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 “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 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谱写成的。我想这 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 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 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 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 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他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 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他扩展了 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音乐
柴可夫斯基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 基
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年5月7日—1893年 11月6日
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 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 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生平事迹
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 学钢琴
在1850年,他的父亲 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 立大学校长。于是, 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 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 育,并且在音乐系主 任的指导下,继续钢 琴的学习。
代表作品——芭蕾舞剧
《天鹅湖》 《睡美人》 《胡桃夹子》
以及大量其他作品……
柴科夫斯基于 1858年离开学校 然后进入司法部 做部长秘书,不 久他就加入了司 法部的合唱团。
1866年他在莫斯 科音乐学院任教 授,两年后完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 c小调第二交响曲“乌克兰” 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 f小调第四交响曲 曼弗雷德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介绍中文名称: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外文名称: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Peter·Ilyich·Tchaikovsky 别名:柴科夫斯基国籍: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人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出生日期:1840年5月7日逝世日期:1893年11月6日职业: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院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信仰:东正教主要成:就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人物,19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著名教师代表作品:悲怆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父亲:Ilya Tchaikovsky母亲:Aleksandra Assier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
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 度的狂熱,儘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 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到了1862年,柴 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終於,他 辭去了司法部的職務,開始以教授鋼琴維生並積極從事作曲;他的第 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 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 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 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 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 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等。
:音樂:
:Power Point:
:音樂家介紹:
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生 於: 1840/05/07 死 於: 1893/11/06 國 籍: 俄羅斯 樂 派: 浪漫樂派
:生平簡介: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 俄國音樂家,相較於同時期的「俄國五人組」 (桂宜、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 薩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國 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又有古典樂派的 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風格中也富含了俄羅 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個人特色。
: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擾他的莫過於他的同性戀傾向,當時 的風俗並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憐的他便將此事長期壓抑在心 中,為此他還迫使自己與一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妮娜‧米尤 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結婚,當然,可想而知這段婚姻並不幸 福美滿,兩人共同的生活讓柴可夫斯基幾乎要崩潰了,雖然最後 這段姻緣還是以離婚收場但卻暫時遏止了他是同性戀的謠言﹔在 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女人—娜婕達‧馮‧梅克 (Nadezhda von Meck),她與柴可夫斯基長期通信並提供他旅遊四 處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經費,儘管兩人的書信來往相當頻繁也相談 甚歡,他們卻有一種共識就是不要見面,即使不巧同時出現在同 一場合或是擦肩而過他們也都當作互不相識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 的完美形象。
:音樂欣賞:
天鵝湖 羅密歐與茱麗葉
Waltz of the Flowers
:歌手介紹:
姓名:容祖兒 英文名:Joey 星座:雙子座 身高:5 呎7吋 體重:105Ibs 出生日期:1980年6月16日
:歌曲欣賞:
呼天不應
明日恩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E END:
:死因成謎: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並不同於一般作曲家 的窮困潦倒而是擁有相當的名氣與成功,而 他的死因卻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飲用 生水而感染霍亂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自殺死 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戀的 事事跡敗露而自殺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 曲子知名度並不因為他的死而有所減弱,甚 至流傳至今依舊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所 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