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感受有何不同?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和传说故事?
结合文章内容,探讨小孤山和大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吸引力。
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讨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读者的启示。
05
CHAPTER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活动流程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段进行朗诵准备。比赛时,每组依次上台朗诵,并由评委和老师进行评分和点评。
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朗诵技巧指导
在比赛前,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如语调、停顿、重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文中详细描绘了山势的险峻、水色的清澈以及名胜古迹的分布。
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视角转换
情感渗透
作者通过视角的转换,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推荐作品
《岳阳楼记》、《赤壁赋》等。
读后感要求
结合所读作品,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活动目的
通过分享个人旅行经历或感受,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旅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活动流程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分享内容建议
在分享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建议,如可以分享旅行中的美景、美食、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4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4过小孤山大孤山一、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二、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①烽燧( ) ②潦缩( ) ③翠蔓( )④营葺( ) ⑤开霁( ) ⑥葭苇( )⑦溯流( ) ⑧迥异( ) ⑨渺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杰然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信造化之尤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与江山相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徙倚久之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点语句翻译(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体味诗人对家国、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人心境与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剖析诗人心境与情感。
5. 欣赏与借鉴:(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选取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essay: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4. 创作诗歌: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
年级:高二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XX12 题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目标1、
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交流与教师讲读相结合
流程笔记栏一、自主学习陆游(112-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给易读错的字注音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二、自我检测1、
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B、沙洲葭苇(iā)、潦缩(li á)D、岸如赪(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三、合作探究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
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
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之二虫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母立于兹
、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4)上干云霄四、堂达标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五、拓展提升(作业)翻译全文六、收获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