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材料 亲手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婴儿微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中,“嘴的微笑”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对不同的人是不加区别的结论:只要看到是人脸,3个月婴儿都会绽露微笑 5个月后,婴儿只对有笑容的脸才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一种警惕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有助于依恋的行成

二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声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

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儿童安全感的减少与增大。

4.预测性的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儿童克服这一种恐惧。

三依恋类型及不同依恋类型

1安全性b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a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3矛盾型c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在依恋的三种类型中,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的、积极地依恋,而回避型依恋和反抗性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认知,体验,调控)

1.自我认识

·对自己的身体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1岁左右)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约15个月左右)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对自己的行动的意识

1岁左右出现,“自己来”,是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3岁左右,知道“愿意”“不愿意”,会按照要求注意

大约2岁时,儿童会用“我”称呼自己,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2.自我评价

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依从性评价)一般情况下,幼儿过高评价自己

3.幼儿自我调节

受自我控制能力的制约,水平较低,“延迟满足”实验外部监督——>自我监督

五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1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2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3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4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六幼儿性格的特点

1 活泼好动,

性格发展:勤劳/懒惰(成人总是限制,干涉,包办,代替)

2好奇好闻

性格发展:勤奋好学(探索,爱思考)进取心强/懒于思考,自卑(约束过久)

3易冲动,自制力差

性格发展:深思熟虑,坦率,诚实/马虎,持久性差,情绪不稳,

4 缺乏自信心,模仿性强

性格发展:独立性强/人云亦云

七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弗洛伊德

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无意识)机制所激发

无意识包括原本欲望和冲动,充满了自私和邪念的愿望,想法,与道德和现实文明格格不入,总是受到约束。

1 个性阶段的划分

本我包括性(力比多)和攻击性两种基本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受“现实原则”支配,负责调节“本我”和外界的联系。

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的力量,受“理想原则”支配。

协调好三者关系才能达到心理正常

若协调不好,则会出现心理失常

2 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划分

人的一切行动是以性能量(力比多)为动力的

儿童早期(五岁前)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人格发展的特征和人类心理生活正常与否。

A 口唇期(0~1岁)

口唇刺激是愉快的来源(吮吸,吃手指,咬东西)

若基本满足,则乐观,信任,

不是个性发展:悲观,猜忌,吸烟,酗酒贪吃,爱挖苦人

B 肛门期(1~3岁)

快感来自于排泄和控制大小便(训练排便)

喜欢“释放与控制类”游戏

个性发展:浪费,不整洁,慷慨大方,吝啬,过分注意小节,洁癖,完美主义。

C 生殖器期(3~5岁)

认识性别,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

固执不稳,动荡不安的时期

超我开始形成,恋父清洁,恋母情结,稍后会转化为同性父母为楷模

攻击性,偏离性

D 潜伏期(6岁~青春期前)

力比多受到压抑,快乐来自外界

喜欢学习,运动,游戏,同伴(多为同性)等,为未来生活做榜样

D 生殖期(青春期)

追求异性,恋爱,婚姻,建立自己的生活,前面阶段遗留的问题都会表现出来。

启示

看到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过于强调心理性欲的重要性。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