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建筑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建筑大师——贝聿 铭 一、苏州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 馆巧妙地借助水面, 与紧邻的拙政园、忠 王府融会贯通,成为 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中国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设计特色
博物馆新馆的设 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 建筑风格,把博物馆 置于院落之间,使建 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 协调。
莫奈奥将马德里的乡土传统与30年代米兰建筑师的“新纪 念性”结合起来,同时巧妙的吸取了芬兰建筑大师A.阿尔 托的化整为零的拼贴式形态创作法,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 综合。 银行建筑采用了很清晰的几何构图,但为适应场地,一边 是锐角形体一边是圆形体量。形式的综合使建筑在几何性 与精密性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与开放性的性格,建筑既结合 了特定的环境,有超越了以往熟悉的地方模式。
发达国家的新地域主义建筑
2、国家罗马艺术博 物馆
建筑师:J.R.莫奈奥 特点:地方与历史元 素的使用 :室内连 贯的展览空间由一系 列大券门的墙体组织。
博物馆建在梅里达城的古罗马时期遗址上,要收藏两万多件西班牙 在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物。新建的博物馆与原有的遗址建筑形成 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叠置的空间系统,这种叠置关系不仅形成了动人的、 呈现历史的场景特征,而且也诱发了关于如何延续当今都市生活与社区 感的思考。
平面将九块方格中的一块 游离了这整个图形,使其 正好星城博物馆宽敞的入 口。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地域主义探索
二、圣雄甘地纪念馆
1、继续发扬甘地对印度 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的 影响;
2、采用封闭空间、有屋 盖而无墙体为何的开敞空 间和露天庭院三种空间形 态进行组合;
3、融入乡土建筑元素: 瓦屋顶、砖墙、石头地板 和木制的门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曼彻斯特市政厅。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代表作品: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柏林勃兰登堡门。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六章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这几位英国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建筑的影响。安藤忠雄 对日本空间传统的诠释在欧洲建筑界刮起了一阵旋风。日本建筑师坂 茂采用当地的特殊材质建造了许多形式简洁的建筑,比如他的“2/5 住宅”。
福斯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建筑即产品。福斯特在早期作品中 表现出对人类生态学的关注,但从信托控股公司开始,福斯特在 作品中转向对工业化建筑技术的表现。塞恩斯视觉艺术中心是福 斯特在70年代的一个重要作品,香港汇丰银行新楼是福斯特真正 成为高技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的关键作品,福斯特在雷诺 公司产品配送中心设计中,开创了巨型悬挂结构的新领域,表现 了这一结构体系强烈的力量感和美感。
外国近现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筑史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班级:环艺1102 学号:1904110403 姓名:王洪武 指导老师:周娉
1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2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1
3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由于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 派倾向由此孕育产生。总体来看,建筑中新技术的运用一直是众多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实践特征, 而作为一种设计倾向的高技派,则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 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而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80年代后,注重高度技术的倾向依然存在,但其表现有所转 变。80年代末,由戴维斯 所著的《高技派建筑》艺术就是对这 一倾向的历史性总结与思考,并强调了历史经验对于不断延续的 高技派倾向的影响作用。戴维斯在1779年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 生铁桥的落成开始高技派方式的形式表达,昔日大英帝国工程技 术的辉煌带来的这种设计方式到20世纪末都有影响相作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目录: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第三节:新理性主义第四节:新地域主义第五节:解构主义第六节:新现代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历年真题: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
(10填空)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
(07填空)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
(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
(06填空)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
(06填空)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
(10填空)《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
(09填空)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
(03填空)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
(04填空)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S M L XL》的作者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
(07填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后现代(03名词解释)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扎哈。
哈迪德(13名词解释)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 ch1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大量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大量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玻璃、钢铁、混 凝土等,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学院
外国建筑史 ch13 现代主义之后的 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
03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艺术风格与流
05
派
04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技术发展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文化与社会影
06
响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体感
代表人物:美 国建筑师弗兰 克·劳埃德·赖特、 丹麦建筑师比
约克格伦等
作品举例:美 国纽约的古根 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巴塞罗 那的米罗艺术
基金会等
极简主义建筑风格与流派
极简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以简洁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极简的造型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简约和 纯净。
极简主义建筑的历史背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抽象绘画和雕塑的影响,强调以 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影响: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建筑 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生态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主 义建筑思潮逐渐兴起
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主 义建筑思潮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代建筑领 域的重要流派之一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目录: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第三节:新理性主义第四节:新地域主义第五节:解构主义第六节:新现代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历年真题: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
(10填空)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
(07填空)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
(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
(06填空)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
(06填空)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
(10填空)《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
(09填空)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
(03填空)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
(04填空)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S M L XL》的作者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
(07填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后现代(03名词解释)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扎哈。
哈迪德(13名词解释)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07第六章

3、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是博塔实践生涯中的又一重头戏。他把这座艺术殿堂提升到了今天的 城市大教堂的地位。
四、昂格尔斯 德国 五、克里尔兄弟 卢森堡
一、罗西 1、圣卡塔多公墓 2、格拉拉公寓 3、水上剧场 4、博尼芳丹博物馆
1、圣· 卡塔多公墓
整个墓地被围入一个正方形场 地,场地内又有一个正方形院 落。中央轴线上依次是公共墓 冢、墓室和灵堂。灵堂是一个 巨大立方体结构,形式被抽象 为普遍适宜的住宅概念。公共 墓冢的圆锥结构象一个大烟囱 墓室是以等边三角形层层排列 的。整个构图就像一个脱离了 生命和肉体的躯干,一副死亡 者的骨架。
罗西将来自当地公共建筑、教会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意象融为一体,高耸 的砖塔可联想到厂房或传统街道,形成博物馆中心的是那个外包锌板的 穹顶塔楼,似乎暗示着洗礼堂或钟楼的意象。
二、格拉希 是这场运动中颇有建树的人物,他的著作 《建筑的逻辑结构》是倡导新理性主义思想 的又一力作。
三、M.博塔 瑞士 提契诺学派 1、圣· 维塔莱河旁的住宅 2、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 3、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 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 斯学习》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 义戏謔的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 态度。 (2)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从理论 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 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3)美国作家和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继 续斯特恩的理论总结工作,他在短短的 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2、实践上 1969年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戏謔 的方式设计和建造了在宾夕法尼亚的胡 桃山的“文丘里住宅”,是具有完整后 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1947年,菲利普•约翰逊在纽约设计和完 成了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采用了 石头幕墙,顶部三角形山墙,入口古典 拱券。是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小屋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英国一阿基格拉姆的一系列城市畅想为代表,高技派的实践在二战后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是 因为18、19世纪工程技术领先的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英国人把建筑当做技术的职业 传统。
曾经以巴黎蓬皮艺术中心的设计而名声远扬的罗杰斯,在 80年代以后的众多实践中仍然表现出对新技术运用于建筑设 计的探索热情。位于伦敦的劳伊德大厦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 的代表作。罗杰斯在欧洲人权法庭和4频道电视台总部中延续 了劳伊德大楼对高技术的表现。从罗杰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这样几个明显的倾向:罗杰斯常常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 在建筑的外面,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同时交通体 和服务设施在室外也产生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牛津滑冰馆
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的英国馆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012年伦敦奥运 会自行车馆建筑 设计
英国建筑师霍普金斯以其出色的帐篷结构 设计获得声誉。80年代起,他开始探索帐篷 结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苏拉姆伯格 研究中心、芒得看台和巴塞尔顿市政广场的 围和。
苏拉姆伯格研究 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劳伊德大厦
罗杰斯常常允许建筑在剖面或平面上可以有所变动或 延展。罗杰斯在作品中还频繁地使用张力结构,在细节 处理上大量采用铆接的方式。此外,罗杰斯在作品中依 靠智能化技术,但没有完全依赖复杂的设备与先进科技, 即采用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控制,也采用了来自其他领 域的科技成果。
欧洲人权法庭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2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1
3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由于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 派倾向由此孕育产生。总体来看,建筑中新技术的运用一直是众多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实践特征, 而作为一种设计倾向的高技派,则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 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而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福斯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建筑即产品。福斯特在早期作品中 表现出对人类生态学的关注,但从信托控股公司开始,福斯特在 作品中转向对重要作品,香港汇丰银行新楼是福斯特真正 成为高技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的关键作品,福斯特在雷诺 公司产品配送中心设计中,开创了巨型悬挂结构的新领域,表现 了这一结构体系强烈的力量感和美感。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为
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创造性使用揭开了一幅崭新的图景 。他综
合采用钢同玻璃,熟练的运用光作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满 了魅力。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 市、社会条件的结果。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卡拉特拉瓦
萨特拉斯车站
香港汇银行新楼
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诺曼·福斯特:英国 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 师之一,被誉为“高技 派”的代表人物,1999 年第21届普利策建筑奖 得主。
德国法兰克福商 业银行大楼
东京千年塔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英国建筑师格瑞姆肖也是80年代起广受关注的高级派代表人。1984年的牛津滑冰馆设计是他个 人风格形成的开始。此后的4年里,格瑞姆肖发展了这一帆船式的结构形式。在1988年的金融时报 印刷厂中,格瑞姆肖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新的外张拉式幕墙系统。格瑞姆肖最出色的作品是1992年 在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的英国馆。
瑞 典
马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被称为继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内尔维之
尔
后最善于发挥结构与材料特性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埃拉米洛大桥把
默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力学性能两种结构体系结合成了他建筑 风格的独到之处。卡拉特拉瓦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是法国里昂郊区的
螺 旋 大
萨特拉斯车站,他因此也被为建造大师。
楼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关于建筑的思考》是Colin Davies(柯林·戴维斯)教授的另 一著作。一书力图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当下的建筑思想,其 中涵盖了众多关键的理论概念,包括表征、造型、空间等。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20世纪初,西方建筑先锋派将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建立现代城市与社会秩序的理想联系起来,意 大利未来主义的畅想和俄国构成主义的设计探索都试图使机器时代的工程技术引导到一种新型文 化与美学理想的建构之中。密斯·范·德·罗的钢和玻璃的建筑、法国建筑师夏霍设计的玻璃屋、 美国建筑师富勒研制的一种可以系列生产的住宅方案迪马松以及法国建筑师普鲁韦在30年代末叶 就已完成的、一预制装配的轻型金属构件系统建造的、空间可灵活调整的实验性公共建筑克里希 的人民宫,切实已经为20世纪后半叶的高技派实践完成了一系列最根本的建构语言与建筑形式的 实验与创造。二战后,一些建筑师将航空技术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工业生产方式运用到建筑工业化 建造体系的尝试仍然继续着,例如,普鲁韦的实验性探索一直持续到70年代。这样的时间与探索 已经成为20世纪建筑领域不断持续的重要传统。
从以上一些典型作品中可以看出,70年代以后的高技派有这样一些主要特征:首先,建筑看似复 杂的外形,其实都包含着内部空间的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其次,高技派注重部件的高度工业化、 工艺化特征与设计的开发,他们甚至使建筑构建看起来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以显示其中的工业技术 含量。还有,高技派建筑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主要理由一个是容易更新,另一个更为实际的 理由是可以把需要高度复杂技术的构件在生产线上完成,运到工地后只需测试和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