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瓶子吹气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瓶子吹气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瓶子吹气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简单的物理原理,掌握空气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关系;2.探究瓶子和气球的原理;3.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关系,并理解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能够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2.初步形成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准备物质准备1.瓶子;2.洗涤液;3.长颈漏斗;4.空气枪;5.气球。
知识准备1.了解物理学关于体积、压力和力的相关知识;2.了解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将手中的气球吹大,并询问可能的方法;2.提问:瓶子和气球有什么关系?3.引入本次实验的主题:瓶子吹气球步骤二:看图识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瓶子吹气球的原理,探究空气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关系。
步骤三:合作实验1.将洗涤液倒入瓶中;2.通过漏斗将气球套在瓶口;3.用空气枪向瓶口注入空气;4.观察气球的变化。
步骤四:总结归纳1.询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了?2.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压力对体积的影响;3.引导学生总结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步骤五:巩固拓展1.通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其他可以用瓶子吹气球的方法;2.提问:有哪些实物可以用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展示?四、教学反思本次科学实验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空气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关系,同时也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同时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得以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注重实践探究和启发创新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
《瓶子吹气球》大班教案(精选11篇)

《瓶子吹气球》大班教案(精选11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瓶子吹气球》大班教案(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到你!《瓶子吹气球》大班教案篇1活动目标: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2、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
这两种材料是什么?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
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大班科学实验瓶子吹气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实验瓶子吹气球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气体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利用瓶子、气球等物品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对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瓶子;
2.大气球;
3.水;
4.盆子;
5.包装袋。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新知识
首先,向学生介绍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提问学生,气体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气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步骤二:实验探究
1.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已经吹满气的气球,然后问学生,如果不用嘴巴吹,有什么方法可以吹气球?
2.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口径的瓶子,并将瓶底倒置放入盆子中。
3.将盆子装满水,让学生观察瓶子的变化。
询问学生是否发现了瓶子内部会产生气泡,为什么?
4.向学生提供一只大气球,让学生尝试将气球伸入瓶口。
询问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气球将瓶子内的水排出来?为什么?
步骤三:清理实验现场
结束实验后,要求学生将水倒掉,瓶子、气球等物品放到包装袋中。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探究,更深入地了解了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教案《瓶子吹气球》

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教案《瓶子吹气球》教案标题:瓶子吹气球一、教学背景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新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
科学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次教案旨在通过科学游戏《瓶子吹气球》来引导幼儿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瓶子吹气球的现象;2. 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气体知识;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透明的小瓶子;2. 彩色气球;3. 水;4. 桌布。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事先将透明的小瓶子摆放在桌子上,将彩色气球放在旁边,并把水倒入瓶子中。
然后询问幼儿:“你们知道瓶子可以吹气球吗?我们来试试吧!”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 进行实验(15分钟)教师将瓶子倒扣在桌布上,并请一个幼儿按住瓶子的底部,再请另一个幼儿将气球套在瓶口上,并用力给气球吹气。
等气球充满气体后,教师示范将气球脱离瓶口,使气体被扩散到周围。
3. 提问引导(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为什么瓶子能够吹气球呢?”引导幼儿思考。
然后请几个幼儿依次回答问题,并帮助幼儿发现瓶子里有空气。
接着,教师再问:“为什么瓶子中的水不会进入气球里呢?”引导幼儿思考。
然后请几个幼儿依次回答问题,并帮助幼儿发现水的分子比气体分子大,无法进入气球中。
最后,教师再问:“为什么气球中的气体会被扩散到周围呢?”引导幼儿思考。
然后请几个幼儿依次回答问题,并帮助幼儿发现气体具有扩散性质。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归纳幼儿的回答:“瓶子能够吹气球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中的水不会进入气球是因为水的分子比气体分子大;气球中的气体会被扩散到周围是因为气体具有扩散性质。
”并进行简单的概念解释。
5. 游戏延伸(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瓶子和气球。
让幼儿自己尝试吹气球,并观察气球和瓶子中的气体变化。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瓶子吹气球》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瓶子吹气球》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知道碳酸饮料中的气体可以使气球鼓起来。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知道碳酸饮料中的气体可以使气球鼓起来。
2.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气球鼓起来。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气球、吸管、碳酸饮料、剪刀、胶带。
2.环境准备:宽敞的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瓶碳酸饮料,引导幼儿观察瓶内的气体。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它有什么特点?”2.探索(1)教师出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3)教师示范实验:将塑料瓶剪开,插入吸管,将碳酸饮料倒入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践(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引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2)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观察力得到提高。
3.教师在实验操作中,注重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1.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等待时间较长。
1.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验。
2.精简讲解内容,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
3.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井然,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塑料瓶内的气体,并提问:“你们知道这瓶子里面的气体是什么吗?它叫做二氧化碳,我们平时喝的碳酸饮料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气体。
”(2)教师演示气球鼓起来的过程,并解释:“气球鼓起来是因为里面有气体进去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瓶子吹气球》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瓶子吹气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气体的特性和原理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空塑料瓶子
•吹气球
•厚棉线
•剪刀
•毛笔和颜料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引发兴趣:老师出示一个充气过的气球,让幼儿猜测气球是如何充的气的。
2.提出问题:老师问幼儿气球是怎么变大的,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充气。
第二步:教学活动
1.示范讲解:老师向幼儿展示将气球套在瓶口,通过吹气让气球膨胀的实验过程。
2.引导实验:让幼儿一起进行实验,观察气球的变化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
3.讨论: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通过吹气可以让气球膨胀,引导幼儿思考气体的特性。
第三步:延伸活动
1.制作气球画:让幼儿用气球在画纸上画出有趣的图案,加深对活动的印象。
2.分享交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气球画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瓶子吹气球》的科学活动,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气体的特性和原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实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科学活动,可以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以上是《瓶子吹气球》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详案《瓶子吹气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详案《瓶子吹气球》1. 教案背景和目标1.1 教案背景本节课是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为《瓶子吹气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瓶子吹气球的原理,认识瓶子是如何产生气压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2. 教学步骤2.1 引入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并让学生观察瓶子。
2.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如果在瓶子的口上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2 实验操作1.教师将瓶子的口朝下,放入水中,同时要确保瓶子的口完全浸没在水中。
2.教师请学生轻轻吹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2.3 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简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吹气后会出现气泡?学生思考回答。
2.4 知识总结1.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瓶子里的空气受到外界水压的作用,导致水进入瓶子,形成气泡,而瓶子口的空气压力则抵消了水的压力。
2.教师提问: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体验?学生举手回答。
2.5 拓展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其他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自由探索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展示。
2.6 总结与评价1.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3.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 教学资源•水•瓶子•黑板/白板•毛巾4.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索其他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精品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气球被吹起来的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
2. 准备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里装有一定量的水。
3. 准备一些吸管。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气球、小瓶子和吸管,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可以怎样一起玩呢?”2. 探索过程:(1)教师指导幼儿用吸管吹气球,让幼儿感受吹气球的乐趣。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吗?为什么气球会被吹起来?”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3)教师演示实验:将气球套在瓶子上,用吸管吹瓶子里的水,让气球上升。
让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四、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幼儿在回家后的扩展活动中,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气球被吹起来的原因。
2. 难点:让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七、活动延伸:1.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2. 开展科学主题班会,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
3. 组织科学实验小组,让幼儿在小组内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方法:1. 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科学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瓶子吹气球》
【设计意图】
本节课属于物质与物体的一节课。
醋和小苏打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在食物当中的材料。
如今的幼儿家长都很宝贝,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接触的往往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反而让孩子对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的了解少之更少,厨房更是孩子不会经常光顾的地方。
为了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很密切的东西。
及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材料的兴趣,故设计了本节课。
【活动目标】
1、知道食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激发探索的欲望和观察能力。
3、感受生活中科学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醋、盐、小苏打、气球、透明瓶子、实验记录表
【活动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知道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要进行的实验。
在开展实验之前,首先与幼儿进行了简短的互动,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厨房中的调味品,并了解各种调味品的作用。
——请幼儿自己讲解一下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老师也取出实验中的教具,一一介绍名称,请幼儿用说一说、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醋、盐和小苏打
2、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师准备两瓶白醋,一袋盐,一袋小苏打及2个透明玻璃碗。
将盐和白醋及小苏打和白醋分成两组。
请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师:是盐和白醋放在一起有好玩的事情发生,还是小苏打和白醋放在一起有好玩的事情发生?
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的发生呢?
——幼儿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教师总结小苏打和白醋放在一起不仅会有好玩的事情发生还会做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示气球)就是可以让气球鼓起来,你们相信吗?激发幼儿兴趣。
3、科学小游戏:瓶子吹气球
——在幼儿得出结论之后,进行操作。
把小苏打和白醋放在透明的瓶子里,然后把气球套在瓶口上,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气球被
吹起来了)
——提问:气球为什么会被瓶子吹起来呢?
得出结论:食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4、介绍二氧化碳的应用:
(1)灭火剂,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碳酸饮料
(3)防腐剂,在现代化仓库里常充入二氧化碳,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
贮藏粮食、水果、蔬菜。
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
(4)制冷剂,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主要用作致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人工降雨;
(5)在农业上,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
5、活动延伸
课后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好玩的科学小游戏。
【活动反思】
《瓶子气球》这是一节陆慕中心园王叶青老师上的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
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
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
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
”这样一来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
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
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
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