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设计.doc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设计.doc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灯下漫笔(节选)》的文学价值;2.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灯下漫笔(节选)》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通过文笔婉约而充满情感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画面。

学生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散发性、抒情性、多样性为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的把控等。

同时,通过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分析,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散文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唤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其中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特点。

教师可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Step 3:分析散文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逐步认识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情感表达、自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撰写读后感(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份读后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后感中结合《灯下漫笔(节选)》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分享,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灯下漫笔〉节选》这篇文章,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特色。

2.运用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导入 (10 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30 分钟)1.让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

2.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章中有哪些典故和比喻?它们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文章有哪些描述性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 (20 分钟)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

Step 4 创作活动 (3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

每个组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片段,仿照《〈灯下漫笔〉节选》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其中的景物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取的段落或片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主要思想?-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描写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Step 5 展示和交流 (10 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Step 6 结束总结 (10 分钟)1.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

3. 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情感态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

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培养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2.2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篇文章?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对文本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4.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提供《灯下漫笔》的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

5.2 影像资料:播放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5.3 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一、课文导入
萧红这样回忆鲁迅:“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

鲁迅有一双看夜的眼睛。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

那么,鲁迅在一个夜晚写下了《灯下漫笔》,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兑换银元)写起,从这件小事作者联想到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 T接着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T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文末作者发出号召:创造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文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中国历史,结合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

发出创造第三样时代的召
唤。

三、课文分析(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的结构特色。

(1)请同学们陈述这一件小事的始末。

明确:民国二三年的时候,钞票的信用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加上钞票比银元要轻便方便得多T老百姓都乐意拿银元来兑换成钞票T后来
蔡松坡发动起义,讨伐袁世凯,政局不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T 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但商民拒收钞票不说不要,只说找不出零钱)T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也行,但没人愿意换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去借
现钱,借不到T那么,换外国银行的钞票,也换不到T 我终于暗中找到
行市,以六折几的价格用钞票换现银,非常高兴,卖去一半T后来又涨到
了七折,我更非常高兴,全换了。

T 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
安心,欢喜。

(2)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3)这件小事与“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明确:两者心理变化类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反抗,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4)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明确: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
思想探索的起点。

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
振臂疾呼。

他用平凡、普通的生活小事,来引出沉重、深刻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2、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的观点。

(1)作者的观点。

T作者回溯历史,结合史实,对于中国历史,他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明确:中国历史可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2)这两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时代?
明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T乱世“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T治世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

强盗来了——属于官,杀官兵既到——又仿佛属于强盗,仍被杀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②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 段)
◊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第8 段)◊“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第9 段)
◊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第9 段)
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T治世
③从百姓的这些祈求中我们看出他们什么样的一种心态?造成这种
心态的社会原因
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

原因:专制暴力。

(3)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的奴性人格。

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使中国的百姓变得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在长期的奴役和残害之下,这种奴性心理,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既尖锐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对百姓的残酷统治,同时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百姓,讽刺他们的愚昧、麻木,他们的奴性人格。

3、第三部分
(1)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

鲁迅所生活着的当时,是让他赞颂的一个时代吗?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明确:百姓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们都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

由此可见,作者所处的时代,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而百姓呢,还是祈求自己能暂时做稳了奴隶。

(2)鲁迅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对现实是不满的,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号召?
明确: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是一个走出了“一
治一乱” 的怪圈,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老百姓告别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是老百姓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享有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时代。

4、结语
品读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顾城有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那么,时代不停地在前进,也哉进步,现在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想要的第三样时代。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时代的使命,又落到了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肩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