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的救赎意义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等待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

《等待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
作品背景: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953年首次上演。
该剧讲述了两个人——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他们在荒凉的道路上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但是戈多一直没有出现。
剧中表现了人类在孤独与无望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评论:
《等待戈多》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的主题是等待,而且是无尽的等待。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道路上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
他们每天都在等待,但是每天也都一样,时间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空虚和无望。
在这种孤独和无望的状态下,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通过互相交流,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们谈论着一些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但是每次都得不到答案。
这种无解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无望和无助。
然而,即使在无望的状态下,信仰仍然有着巨大的力量。
尽管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但是他们仍然坚信戈多会来。
这种信仰,让他们不断地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在这部戏中,贝克特通过对等待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孤独和无望中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这种探讨,不仅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更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信仰的力量。
在无助和无望中,信仰可以让人们坚持下去,继续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总之,《等待戈多》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的经典之作。
它启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坚定信仰。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
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
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
《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
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
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
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
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
《等待戈多》: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超越

《等待戈多》: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超越作者:韩方方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等待戈多》是一部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为我们描摹了一幕现代人生存困境;剧中的戈戈和狄狄,是苦苦寻求救赎希望的现代人的缩影。
在作品的表层含义之外,它还包含着“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的东西。
关键词:《等待戈多》生存困境超越贝克特是爱尔兰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剧作《等待戈多》是一部表现二十世纪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荒诞剧,对于人类悲剧性的存在状态和终极命运及意义都有深刻的思考,由于他的戏剧所具有的“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等待戈多》: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荒诞表达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一部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
这部戏剧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克特关注的是现代人生存的某种荒诞的状态。
作品为我们描摹了一幕现代人生存的荒原图景。
《等待戈多》剧情极其简单:剧本分两幕。
埃斯特拉冈和佛拉基米尔(他们又叫戈戈和狄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在等待名叫戈多的第三个人到来。
但他们不敢肯定戈多来还是不来,也不知道戈多是谁,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在等待戈多时,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既有抱怨、回忆,也有拌嘴、和解和提问。
随后波卓和幸运儿来了,幸运儿被绳子拴着,表明这两个人是主仆或者是主奴的关系,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波卓和幸运儿走后,一个小男孩跑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是第二天,光秃秃的树叶长出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来到同一个地方。
埃斯特拉冈几乎忘了昨天的事,他找到一双破鞋,狄狄让他穿。
他们为了消磨时间,模仿波卓和幸运儿动作,还做体操。
狄狄问波卓,什么时候眼睛瞎了,幸运儿什么时候聋了。
波卓生气不理,同幸运儿离开了。
那个小男孩又来说:“戈多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因为传统戏剧的要素如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舞台说明等,这些基本要素,在这部戏里都变形了。
《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格调论文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格调【摘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思。
本文对《等待戈多》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格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在《等待戈多》中,萨缪尔·贝克特成功地以看似滑稽、虚无的笔调展现出人类精神以及生存状态的缺失,在无意义中体现意义,在虚无中展现实在。
《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中一部很特殊的作品。
作为荒诞派话剧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学风格,并建构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情节。
它晦涩的主题折射出人们的所思所想,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
虽然《等待戈多》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的主题却具有普遍性。
从其主旨而言,《等待戈多》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化的反映,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文化、知识以及艺术缺乏组织的状态,缺乏层次或直接定义的状态。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多义性等为当代人所广泛关注。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
后续的一些思想家批评后现代主义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排斥了高雅艺术。
特别是古典艺术的严谨、玄妙、寂静、科学等风格在后现代主义中荡然无存。
后现代主义立场的特点是,它将一切置于怀疑主义的原则下。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存在主义文学,当然更涵盖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以及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荒谬,荒谬的形式乃是驻留在深厚的哲学中。
在创作方法上,荒诞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戏剧节目,而代以不完整的故事、人物的碎片、缺乏鲜明的个性以及不相干的对话,并且强调道具在扮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戏剧就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基调。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沙漠的精神比物质匮乏的更加可怕,信心是取消枯燥的根本途径。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相关推荐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等待戈多》读后感经典大全(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经典大全(5篇)我们在写读后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紧密的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实际所联合,我们不可以就书中的内容来写感受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练习,然后来发表我们自己的观点。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等待戈多》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等待戈多——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在阅读之前内心迟迟不明白“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实,此刻我也不明白“戈多”具体代表着什么,只是模糊的认为那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无休止的等待不明白等待何物的等待)当我怀着N个“?”读完这个剧本后,我感到沉闷、寂寥、无奈、彷徨。
等待是亢奋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们无疑是坚定的。
我们要用心中的信仰,来实现一个艰辛的过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在两个流浪汉无助的等待和无聊的对话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无聊,虽然这孤寂与无聊出自戏剧本身,可同时又与我们心中不可鸣状的情感相撞击。
在此其间我们寻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点,期望从牢笼中冲破出去,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们就会顽强地站起来,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而努力,并且让我体味到人生中的甘与苦。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仅有两个字——荒诞。
有些难,不宜读懂。
人们能够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
这些都对。
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
“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
等待_赋予无意义以意义_从_等待戈多_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文学界..摘要:本文通过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解读,阐释了现代人生存困境中的两极,表达了现代人为追寻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挣扎与反抗,以及这一过程中展示的痛苦、焦虑与希望。
关键词:《等待戈多》;无意义;意义;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2-0173-02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爱尔兰籍小说家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3]P544,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主要是想传达作者“在正视人类生存状态时的神秘、困惑和焦虑之感”[2]P23,关心的是“表达在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寻找意义的困难”[2]P23。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整部戏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和人物冲突,也许不能称之为故事,而只能算一种生存状态,然而它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强烈而集中的,同时又让人难以解说,其主题思想的多义性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人心目中由来已久的传统价值观土崩瓦解,人类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普遍的绝望。
尼采说:“上帝死了。
”加缪说:“信仰失落了。
”一切都被否定,但新的出路却没有出现,世界对人来说不可知、不确定、无法解释,人们的行动失去了控制,显得荒诞不经而没有意义。
任生名在《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中指出:“西方现代悲剧的实质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终极悖谬的抗争和挣扎,是在无尽追求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追寻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过程中超越痛苦和恐惧的渴望。
”[4]P256信仰断裂和信仰重建构成了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两极:一极是无意义的痛苦、毁灭、牺牲,一极是赋予无意义以有意义的忍耐、生长、复兴,并企图从对无意义的审美超越中获得一种生存价值。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着某种未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死而生
——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主义的救赎意义
罗竹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二战以后,经济的萧条与政治的动荡使价值与道德体系崩溃,人们进入一种信仰缺失的迷茫时代。
普遍的幻灭感与现代主义的动摇令后现代得以滋生,并成为人类生存意义与希望的救赎。
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之一,它通过思考终极关怀的问题,深入荒诞来探究存在,在绝望的虚无与漫长的等待中点燃希望。
关键词:后现代;终极关怀;《等待戈多》
(论点与探究)《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的一生就像是西西弗斯不断推巨石上山一样,周而复始,没有意义,过程中又充满了痛苦与失望。
然而这荒诞性的暴露除了给处于习惯中的人们以当头棒喝之外,更提供了令人们活出意义、活出自由的一条出路。
本文将探究该作品与同类后现代主义的对于人类的自我救赎意义。
(文献综述)对于《等待戈多》的救赎意义方面,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作者通过破碎的语言与情节想要揭示的仅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与客观世界的冲突与人
自身身心之间的矛盾,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历史毫无规律可言, 命运不可知, 人类对此无能为力,而贝克特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这种观点符合该戏剧的情节与给人的直观感受,然而缺少对其积极性的挖掘,深度不够。
二、认为全剧的基调虽然是悲凉的,然而仍然有希望存在,狄狄和戈戈终究没有吊死,他们
仍然在等待,在努力通过各种尝试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树上长出的几片叶子也具有积极的暗示。
这类观点看到了作品内含的力量,然而仍不够透彻。
三、认为作者揭示生活的荒诞仅仅是个起点,“真正重要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正视荒诞,
反抗荒诞。
这是人面对荒诞的唯一有价值的解决方法”[1]P11。
本文较为赞同此类观点。
(立论)在贝克特的探究中,人类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虚无,从而实现一种警醒与净化的作用,激励人们在意识上觉醒,打破麻木,直面虚无,并找寻自身生存的意义。
后现代的意义尽在于此,通过打破来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议论提纲)
一、绝望与荒诞
1.命运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抗拒
1)波卓和幸运儿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和哑巴,命运对于人类如此无法预料,人们
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到头来却不知道使自己痛苦的是什么,比如戈戈用尽全力地
脱他的靴子,查看后却没发现有什么异样。
如此荒谬的世界,他们却连笑也不敢
笑。
2)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莫名其妙地收到戈多的眷顾,而他的弟弟却总是挨打。
于
是在《<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7]中就有了如下的发问,“那么,上帝的眷顾
或惩罚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无理由和随意呢? 一个人该去天堂还是地狱的到底是如
何判定的呢?”这种毫无理由与随机性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与绝望情绪。
3)波卓说,自己突然瞎得“像命运女神一样了。
”,这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表明命
运的不确定与不可抗拒性同在。
也许时空的变化,都无助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无论生活在哪里,是白天还是黑夜,戈戈与狄狄都注定在虚无中等待,因而他们
也就总是忘记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时间与地点。
2.人的孤独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分离,然而他们又无法互相理解。
如《<等待戈多>:
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中所言,戈戈和狄狄“信奉唯我主义,
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他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无法与任何人交流,而拒绝
交流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
2)波卓与幸运儿病态的共生关系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的另一种表现。
波卓
通过使唤幸运儿来找寻一种自我存在感与安全感;幸运儿近乎受虐待狂的行
为同样也是通过放弃自我的独立性来寻求一种联系与安全。
3.只能靠别人的痛苦解除自己的痛苦
1)戈戈哭泣了,幸运儿就不再哭泣。
“他不哭了,可以说是你接替了他。
世界
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
笑也一样。
”波卓的
话道明了人的痛苦无法由自身的奋斗、安慰或是其他的一切抚平,只有痛苦
的转移。
4.思想同样无用
1)狄狄和戈戈认识到了生活的无用,然而这种认识本身也是无用,它只能加深
悲哀,也许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自我意识,然而自我意识却是人成为人
最重要的标识。
二、等待
1.戈多迟迟不来
1)存在之为存在以及存在的属性是一切哲学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然而在剧本内
人物所展示的,整个存在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戈多迟迟不来,日子循环往复,
波桌和幸运儿每天都回到原地,戈戈与狄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而在剧本
外人们所经历的世界里,整个信仰与价值的体系也是崩溃的。
尤涅斯库认为,
“当人与其宗教的,形态学的或先验的本原相脱离,那他就完了,他所作的
一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荒诞的、无益的活动,他就会被窒息于摇篮之中。
”
2)然而戈多这个角色的本性就在于他不会来,就像对于形而上学的追求一样,
人们只能无限逼近,却永远等不到。
戈多并不代表上帝、死亡或者某些确定
的象征意义,他只是人无路可走是死死抓住的一棵救命稻草,本身就是虚妄
的。
2.“时间将会揭示”
1)时间同时给人以希望和绝望,就像是走在无尽的洞穴中,只要走下去,总会
看到一个死胡同,或者一条出路。
行走于枯燥的旅程是痛苦的,然而因为有
期待而却无法停止。
2)幸运儿“思想”的内容天马行空,然而却重复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将会
揭示”。
这也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只要不放弃地以自己的行动定义自身
的意义,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等待,那么总有一天戈戈和狄狄再来时,会看到
一树的绿叶。
三、死亡与斗争
1.自杀与逃避存在
1)加缪认为:“自杀是解决荒诞的确切手段。
”戈戈与狄狄想通过自杀来消磨时
间,然而最终还是在虚无与荒诞中选择了荒诞。
作者告诫我们,这并非是逃
避存在、终止等待的方式。
2.通过死亡来了解生的意义
1)感受到恐惧才能正视和改变现实。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思考了疯狂的问
题, 提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人的终点必定是死亡,
而在了解到这既定终点的条件下,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变得荒诞不经。
然而同
样,正是由于对这必死的领悟,人们才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警醒,去尝试寻找
自己最独特的生存方式与意义。
正如阿尔伯特·卡缪说,“当一个人意识到
荒诞并选择反抗的手段时,他就获得了自由。
”
2)马丁·艾思林所说,“人的尊严存在于他有能力面对一个空虚无意义的世界。
”
也许命运就像幸运儿跳的舞蹈一样,是一张无形的网,没有人可以逃脱,但
是西西弗斯的伟大正在于他在命运暴虐的毒箭下仍用无休止的努力蔑视着命
运,用希望支撑自己坚持到底。
这把黑色幽默上演的淋漓尽致,是真正的化
痛苦为力量。
3)原来的生活,与看过了死亡之后、看过了荒诞之后的生活看似都是活着,实
则已经有太大的不同。
荒诞让人警觉从前的盲目,摆脱让人异化的习惯,并
选择一条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路。
这想必也是贝克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吧
——悲剧拥有不可比拟的净化能力。
(结论与思考探究)也许后现代主义诉说了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它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不再走上这样悲剧的路途。
本文的局限性可能在于参考文献只有三十篇左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论文,并且对于名家的评论搜集到的比较少,所以可能视角不够深不够远。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贝克特,等.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Michael Lindsay-Hogg (director). Waiting for Godot. Ireland, 2001
[4] 张岩.《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艺术百家,2010 (1) :175-180
[5] 柏云彩.评《第二十二条军规》与《等待戈多》中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
[6]卞瑞芳. 浅析《等待戈多》——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大众文艺: 110-111
[7] 孙倩.《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8. Vol29. No,4
[8] 王阅.管窥《等待戈多》对人类的现实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