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读书笔记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3篇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3篇《波丽安娜》这本书,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波丽安娜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1波莉安娜虽然才十一岁,却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但是她勇敢地用微笑承受一切,不仅用她爸爸教的“快乐游戏”,缓解自身的痛苦,还努力开解身边的人,让他们改变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开朗高兴。
即使波莉小姐对她那么不友善,可波莉安娜也能平静对待,最终通过快乐游戏让波莉小姐渐渐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自从波莉安娜来到小镇,整个小镇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象约翰-潘-德莱顿这样的古怪人,都在波莉安娜的影响下,乐观向上,他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后,重新赢得了爱,与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波莉安娜》之前,老师跟我讲过:这本书改变了所有美国人,让他们知道遇到困难,怎样从容地去解决。
“波莉安娜”一词因此在人们心里具有了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含义”;小主人公的游戏也被称做“天使游戏”。
我读了以后受益非浅,我想用实际行动改变我的生活。
小女孩波莉安娜丧失父母、身无分文,只能同脾气怪戾而冷傲的姨妈一起生活,但她偏偏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欢天喜地地去发现快乐,并诚心诚意地去享受这快乐。
她的热情与欢乐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严酷的现实所压制,同时还深深地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让整个小镇度都重新获得了生机,让么每个人都真心诚意地喜欢上了她。
作品以单纯的童心和乐观、健康的精神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来自生命本质的、元气十足的“快乐”,给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尤其是那些正身处艰难时期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与慰籍。
读了这篇小说,我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我觉得波莉安娜对人生非常乐观,无论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变成快乐。
而我呢?遇到困难就退却,向困难低头,总是把困难抛到后面。
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就把它留下来,先做别的作业,结果做完了别的作业,却把“困难”忘做了,最后总免不了老师的一顿数落……有时我实在被“困难”逼得迫不得已,才绞尽脑汁,终于克服了“罪魁祸首”―困难。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美丽、聪明、独立的女性,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却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束缚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使她与现代女性的独立和自强精神相契合,让人产生共鸣。
然而,她的命运却令人惋惜,她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儿子,最终还走向了毁灭。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列文、卡列宁、瓦伦斯基等,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传统的束缚、社会阶层的矛盾、道德观念的沦丧等。
这些问题不仅使得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如此悲惨,也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危机。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
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
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
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
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
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
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
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一)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
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
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
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
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
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
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
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
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
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
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
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
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1步都是很难的。
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
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
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
《安娜 卡列尼娜 全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4 省城的 逗留/柯 兹尼雪夫 同送儿子 出征的...
05
5 柯兹尼 雪夫和伏 伦斯基/ 痛苦地回 忆那个...
06
6 柯兹尼 雪夫和卡 塔瓦索夫 在乡间列 文家
01
7 吉娣思 索丈夫不 信教的问 题
02
8 列文的 探索和疑 虑
03
9 列文阅 读哲学和 神学著作 /对两者 都感到...
04
10 列文 思索公共 福利事业 没有结果 /必须...
02
2 列文经 济困难/ 意想不到 的新开支
03
3 列文在 卡塔瓦索 夫家/同 彼得堡学 者梅特...
04
4 列文在 李伏夫公 爵家/谈 论儿童教 育
05
5 列文参 加早晨音 乐会/他 同彼斯卓 夫就瓦...
06
6 列文走 访保尔伯 爵夫人
01
7 列文在 英国俱乐 部/遇见 土罗甫春、 奥勃...
02
2 柯兹尼 雪夫在列 文伴同下 前去钓鱼
03
3 两兄弟 为地方自 治会的事 争吵
04
4 列文清 晨割草
05
5 早饭以 后/割草 人的午餐 /在马施 金高地...
06
6 列文割 草后归家 /奥勃朗 斯基来信 /两兄...
01
7 陶丽和 孩子们的 乡村生活
02
8 陶丽带 孩子们受 圣餐/采 蘑菇和游 泳
03
15 安娜 向丈夫坦 白后的心 情/谢辽 查做错...
04
16 安娜 对卡列宁 来信的反 应/她想 冲破“...
05
17 安娜 走访培特 西,希望 见到伏伦 斯基/...
06
18 槌球 小组成员: 萨福·施 多茨、华 西卡...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范文一也许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气太大,也许是这部小说太长,厚厚的一本,几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从书的名字上就能明白这是有关于一部女士的小说,猜测自然是关于感情的故事。
这种题材的小说,古今中外很多。
作为中国人熟悉我们的国家,但能否从大师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国的情景呢读完后,大家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贬不一。
我小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坏。
我们长大后,换了看法去认识人,此刻就能区分出真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
”开篇的一句话。
多么经典的话。
家庭虽小,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爱将我们聚集一个屋檐下。
但当出现裂痕,漠视、侮辱却将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经过阅读,我对安娜的认识加深。
开始安娜的出现是“救火员”,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机。
给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遇到伏伦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难的人,是不是安娜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好说。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压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顾得向上追求个人的仕途,从年龄上有差异,性格上也差别很大。
他们的夫妻之间却是毫无感情可言。
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就为她的美丽,她的举止高雅深深吸引。
抛弃对吉蒂的追求,专注与安娜。
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安娜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此时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静的心就开始起伏。
到两个人走到一齐,到此,我对安娜的印象还不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作者对平常的家庭生活描述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还有陶丽,一个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这种情景下的痛苦,为了孩子,重新与丈夫和好。
有吉蒂,一个单纯的女孩,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不明白选择谁好,虚荣心使得她爱慕虚荣,不愿意理解心地善良、从乡下来的列文。
期望收获美丽的感情,却因为伏伦斯基移情安娜,被抛弃。
这些人之间除了亲情,有感情,有友情。
精选《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范文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活力和活力,热心又善良。
一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
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一见倾心。
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能够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
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
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以往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一边像祥林嫂一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一边像个放纵的女人一样以自我的魅力勾引每一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
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能够享尽一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一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一样置放在自我身边,却不愿意给自我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
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我想要的,憎恶自我不想要的。
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一向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
那种典型的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构成强烈比较。
可是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
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
当美本身就是一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消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疑心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一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终一根救命的稻草了。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力作,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让我对19世纪俄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美丽、聪明,但又在传统和自由之间挣扎。
她既渴望爱情和自由,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和道德的压力。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选择,更是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的牺牲品。
这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选择。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列文则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农场的改革、对理想的婚姻的追求,都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
但他的努力和追求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深感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遥远。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卡列宁、弗龙斯基等,也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人性。
他们的人生故事和选择,都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宁娜》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我读完托尔斯泰写就的这部巨著时,我心里有了答案。
1. 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安娜》一书有两条主线:安娜追求爱情、最终失去爱情甚至更多;列文追求人生的意义、最后在跟佃户的交流中意外找到答案。
乍看之下,这两条线毫不相关。
安娜跟列文是十足的远亲,若不是列文死心塌地的爱着基蒂,也就是安娜哥哥斯蒂瓦的老婆多莉的妹妹,他们俩也许不会有任何交集。
至始至终,安娜与列文真正的交流只有一次。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安排这两条线呢?2. 安娜、列文人物的刻画这两条主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安娜与列文性格的相似,和生命追求的不同。
这两个人表面上看完全相反,一个最终以悲剧收场,另一个却找到了真理。
但实际上,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真实。
在列文与安娜唯一一次正式的会面中,列文深深的被安娜的气质所吸引,虽然当时她已经处在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在列文眼里,安娜除了高雅,聪慧,美丽迷人以外,她还无比真诚,她不愿隐藏自己的苦楚。
而列文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他不愿剥削压榨佃户,不愿因为自身是贵族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他甚至不顾自己的社会地位,亲自到农田锄地,经手所有农杂。
而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细节,就是当他还不是信徒时,也在跟结婚前跟基蒂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实。
所以,在安娜的世界里,安娜是最孤独的一个;而在列文的世界里,列文也是最孤独的一个。
但安娜跟列文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人生追求的不同。
安娜18岁嫁给卡列宁,生了萨廖莎后生活平淡而充实,第一次离开儿子时她思念无比——她当时的生活很简单。
直到,她的欲望被弗龙斯基唤醒,她的童真一去不回。
从车站那场相遇开始,安娜的生命有了新的追求——爱情。
弗龙斯基的翩翩风度、他的英姿、他对安娜执着地追求化解了安娜内心的最后防线。
和弗龙斯基在一起,对安娜来说便是幸福,便是开心,便是一切。
这个追求在当时的俄国,迫于种种压力,自然是很难实现的,但安娜是忠于内心的,她说,I can't act except from the heart. 她忠于内心,而非道德准则。
她后来对卡利宁造成的巨大伤害,以及最终她决定抱复弗龙斯基,都基于同一点——安娜是忠于内心的。
她要爱情,爱情!她绝不要虚情假意,绝不伪善。
3. 其他人物的刻画托尔斯泰的小说对我而言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剧情、不是结构、不是文笔,而是人物的刻画。
我从来没有见识到过这么仁慈这么充满爱的作家,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仿佛是他亲生一般,他不仅无比了解笔下的每个人物,而且完全不会给他们”扣帽子“或下定论,而是让读者们都切身同情这些人物,没办法不去理解他们。
为了防止读者评判安娜,他甚至在书的扉页写了: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错都在我,我会偿还).4.回到主题——幸或不幸,从何而来?大家都说《安娜》这书主题极为复杂,我才疏学浅,可能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多思考多探索。
回到开头的问题,幸福和不幸福的原因,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或不幸福,在于人生追求什么。
幸福不来自于真诚或忠于内心,因为安娜没有得到幸福。
幸福也不来自于绝对的境遇,因为全书最惨的卡列宁,因为安娜失去家庭失去声誉甚至失去了对儿子的爱,可最后却因为遵循耶稣的教诲,原谅了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幸福也不来自欲望的满足。
因为弗龙斯基至少有一段时间,既有钱,又有才,又有仕途,又有人们的尊敬,还有他爱的安娜,可即使是在那段时间,他的内心依然是空虚的⋯⋯还有多莉、基蒂、斯蒂瓦,他们生活安逸,可我却不认为是真正的幸福。
《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
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
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
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
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
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
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
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
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
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
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
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
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
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
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
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
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
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
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
《等待戈多》读书报告《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
《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
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几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
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
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
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
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两个流浪汉似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就可以“得救”。
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
尽管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贝克特看到了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了人在西方世界处境的可怕,但对这种现实又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看到人们在惶恐之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就使作家构思出这个难以解说的戈多来。
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称是戈多等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
后一种理解似乎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戈多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
《红与黑》读书笔记司汤达的《红与黑》,第一层面表现为一部爱情小说,而其对爱情的高超描写,也足以让其成为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
书中写到了主人公于连的两次爱情,虽然有其相似处,却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的性质。
这当然同于连自身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于连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愿屈服于贵族之下,聪明能干,感情炽烈,大胆勇敢。
而这些特征中最中心的便是他身上那种平民阶级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自始至终都左右着他的爱情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次爱情在这里开始交汇,而他在两次爱情中的不同心理出发点,也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第一次爱情中的感性因素和第二次爱情中的理性成分在这里混杂,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首先是他第一次爱情中的感性因素,也就是“激情之爱”中付出的激情。
他把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视为真正的爱情,而在他看来,真正的爱情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与真诚之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德·莱纳夫人相处过程中,于连从来就不能忍受德·莱纳夫人的不平等的表现。
正因为他太在乎这样的一场宝贵爱情,所以他不容许有什么人或什么举动来破坏。
第二次爱情中,于连一直在幻想着一个辉煌的未来,他的注意点只在事业上,而这场爱情,只是他事业的代表,在他眼中,这场爱情就是他的事业,他要保护的是爱情背后的事业,而非爱情本身。
那封告发信来了之后,于连在意的不是与玛蒂尔德的爱情的消亡,而是他前程的幻灭。
两次不同性质的爱情,也只有在此时,在真正面对的时候,才能见出其高下。
在狱中,面对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同样真诚的表现,于连的反应却不同。
只有在此时,他才能最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心里对爱情的真实态度。
他别无他求,只愿与德·莱纳夫人在这狱中享受最后的哪怕是片刻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司汤达把于连这两次爱情分别叫做“心坎上的爱情”和“头脑中的爱情”。
但同时不能忽视,司汤达的这个评价也有太达绝对化之病,毕竟他是站在一个写作者的位置上来评价,难免会带有规划性,而作品中真正显示出来的情况,则不会也不必完全与他的规划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