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500字(通用3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500字(通用3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500字(通用3篇)等待戈多读书笔记500字篇1《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极其简约和抽象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整部戏剧以“等待”为主题,讲述了两个人物在荒野中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并不知道戈多的身份和目的,只是在机械地等待。

这种等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焦虑,让人感到无比的痛苦。

贝克特通过这部戏剧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

他以荒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让人们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在剧中,人类的存在被描述为一种无目的、无意义的等待,这种等待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助。

然而,这种荒诞的描绘也揭示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

虽然世界是无意义的,但人们仍然渴望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这种追求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从文学角度来看,《等待戈多》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贝克特的简约抽象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让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等待戈多》是一部揭示人类存在状态的经典之作,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展示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

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都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500字篇2《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戏剧,该戏剧是一部荒诞话剧,主要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在树林里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会来,只是不断地在等待。

贝克特通过这部戏剧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类的生活是空虚和无意义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等待和追求虚无的东西,这种状态是非常荒诞的。

通过两个流浪汉的等待,贝克特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

这部戏剧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是空洞地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

一个永不断歇的循环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一个永不断歇的循环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一个永不断歇的循环《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一个永不断歇的循环《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剧。

这部戏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来到了一条空荡荡的村中小路上,周围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在树的周围等待戈多的到来。

可是戈多是谁、何时来、为何要等待戈多,两个人都无法说明缘由,可是他们又执意要等下去。

在等待的进程中,两个流浪汉各自做着无聊的动作,而且进行着杂乱无序、逻辑不通的对话,一会聊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一会说自己做了个梦。

这时来了一对主仆---波卓和幸运儿,主人波卓用绳索牵着幸运儿,幸运儿拿着繁重的行李、唯唯诺诺。

两个流浪汉一开始把波卓错以为戈多,随后与波卓发生了一系列无聊的对话,最后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一个男孩,男孩告知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中,场景几乎相同,只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依旧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孤单的光阴,他们一路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好笑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次显现了。

仅仅过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变成了聋子。

最后,昨天显现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告知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能来了,明晚准来。

至此,两个流浪汉十分的失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最后却都站着不动。

整部剧没有明确的主旨和情节,不论从戏剧的结构、人物的语言仍是情节的进展来看,都十分地怪诞好笑。

戏剧只有两幕,而事实上第二幕几乎是重复第一幕的情节,二者只在细微处有些许转变,因此,咱们能够想象假设是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那也应该是对第一、第二幕的重复。

在剧中,戈多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可是他却并未显现,作为读者,咱们永久不明白戈多究竟是什么,而该剧作者贝克特也没有给出答案。

咱们在这部剧中能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彷徨在生与死的边缘,麻木地生活着,他们不断地絮絮叨叨,想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存在,支撑着他们的是戈多,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能拯救自己。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

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

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

《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

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

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

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

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优秀5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优秀5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优秀5篇)《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篇1《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

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思考。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

”这简单的几句对话,却道出了整部剧的核心——无尽的等待。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黄昏的荒野路旁,百无聊赖地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

这种等待是盲目的、没有希望的,却又似乎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

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

笑也一样。

”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平衡。

就好像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痛苦和欢乐都有着既定的份额,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改变。

无论人们如何挣扎,都无法打破这种看似既定的规则。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煎熬,尤其是当希望渺茫时。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漫长的等待中,身心俱疲。

他们的等待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确切的期限,只有无尽的迷茫和焦虑。

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希望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深的痛苦。

“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

”生命在死亡的阴影下诞生,希望在绝望中闪现,却又迅速被黑暗吞噬。

这仿佛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隐喻,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光明和希望,但往往在短暂的美好之后,又陷入无尽的黑暗和困境。

剧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常常是重复的、无意义的。

比如他们脱靴子、戴帽子、闲聊着一些琐碎而无聊的话题。

这种重复和无意义,更加凸显了他们生活的空虚和荒诞。

“波卓:你干吗老是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

弗拉季米尔:怎么?什么时候?波卓:人家已经在这样做啦!什么时候!他干吗老是这样回答我?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够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这段对话充满了对时间和命运的无奈与控诉。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笔记摘抄和感悟。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 这段简单的对话揭示了全剧的核心——等待。

两个主人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何时会来,却固执地在原地等待。

这种等待充满了迷茫和无奈,反映出人生中许多时候我们也在盲目地等待着某些未知的东西。

“弗拉季米尔:那么咱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爱斯特拉冈:什么也不做。

这样比较安全。

” 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象征着人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的逃避与消极。

有时候,我们害怕行动带来的后果,宁愿选择停滞不前,以“安全”为借口虚度时光。

“爱斯特拉冈:(绝望地)咱们什么也弄不到,什么也做不成!弗拉季米尔:(同样绝望地)咱们还是得等待戈多。

” 绝望中的坚持等待,仿佛是一种讽刺。

他们深知自己的无力和无望,但又无法摆脱等待的束缚。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类似的困境,明知某些等待可能是徒劳的,却依然无法自拔。

“弗拉季米尔:波卓和幸运儿走了。

爱斯特拉冈:他们走得倒挺及时。

弗拉季米尔:像一条狗一样走了。

爱斯特拉冈:像一条狗一样!”波卓和幸运儿的离去,似乎没有给主角们带来太多的影响,只是成为了他们无聊等待中的一个小插曲。

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或许是为了更加凸显出主角们等待的荒诞和无意义。

“弗拉季米尔: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季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 弗拉季米尔的这番话,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改变的渴望。

然而,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等待的状态,这种矛盾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爱斯特拉冈:咱们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还存在,是不是,狄狄?弗拉季米尔:是的,是的,咱们是魔术师。

” 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却又在无尽的等待中迷失了自我。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等待戈多》读书笔记摘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初读时只觉荒诞不经,再读却深陷其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荒芜的土地,与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一同等待着那个不知何时会来、甚至不知是否存在的戈多。

书中的两个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那么日复一日地在乡间小路上等待着。

他们的对话时而无聊透顶,时而又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

比如爱斯特拉冈脱靴子的那一段,他使劲地脱,却怎么也脱不下来,嘴里还嘟囔着:“毫无办法。

”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和一句抱怨,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所处环境的无奈和自身的无力。

还有他们关于上吊的讨论,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单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

”爱斯特拉冈却回应:“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这种看似荒诞的对话,却反映出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绝望和试图寻找解脱的渴望。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那傲慢的态度和对幸运儿的呼来喝去,让人觉得既可气又可悲。

幸运儿像个木偶一样被牵着走,嘴里还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而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在一旁看着这出闹剧,时而插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天黄昏,天色渐渐暗下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像往常一样站在路边。

风呼呼地吹着,吹得他们的衣服猎猎作响。

爱斯特拉冈不停地搓着手,嘴里哈着气,说:“这鬼天气,真能把人冻死。

”弗拉季米尔缩着脖子,眼睛望着远方,说:“戈多也许今天会来。

”爱斯特拉冈哼了一声:“你每次都这么说,可他每次都没来。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从他们头顶飞过,发出“哇哇”的叫声。

爱斯特拉冈抬头看了一眼,骂道:“该死的乌鸦,也来凑热闹。

”弗拉季米尔却若有所思地说:“也许这是个预兆。

”爱斯特拉冈白了他一眼:“预兆?啥预兆?预示着戈多不会来?”他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天完全黑了,四周一片寂静,只有他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爱斯特拉冈一下子兴奋起来:“是不是戈多来了?”弗拉季米尔也紧张地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等待戈多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

等待戈多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

等待戈多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等待戈多》一剧,用前所未有的手法展现了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困境。

越过它形式古怪的障碍,观众就会发现,它非但并不荒诞,反而是前所未有的真实。

形式的古怪与“混乱”,是贝克特刻意制造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等待戈多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等待戈多中学生读书笔记大全(1)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期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梦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

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能够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

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

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期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我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

“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杯具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期望根本不会到来,这期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

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最之后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

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

“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我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等待戈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等待戈多》的时候还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那时候读的时候很痛苦啊,因为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而且也没有完整的一个故事,只知道他们在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但是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为什么最后不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戈多明明不来两个人还要傻傻的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但是这学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候收获颇多,茅塞顿开。

作者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所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一经典之作,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也不合道理与规范。

首先,经过这次的讨论学习之后,对于剧作的剧情和人物还有戏剧语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

在关于剧情方面,之前读的时候也是觉得它没有故事、也缺乏情节,尤其是第二幕基本上是对于第一幕的重复,剧情也没有什么发展,是同一平面上的循环。

两天时间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至于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就连他们两个当事人都不知道原因,甚是荒唐,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道理,而且在等待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人还时不时的争吵,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而且就在两个人商量好要走了,不再等待了,可是两个人还是在原地待着,一动不动。

在关于剧中人物,剧作对剧中人物既缺乏个性的塑造,更没有对心灵的深入发展,只是人类的一种象征,个性性格缺乏。

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是一个偏重感性的人,从他的一些主要表现还有主要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他只是在关注自我的生命状态,没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在剧作一开始的时候脱靴子还有在后来的捡鸡骨头的动作,表现出了爱斯特拉冈对于他自身生存状态的不适,因为他焦虑的点只在自己的身体方面,只关注自我了;就连在人际交往方面他都在以自我为中心,他要与弗拉基米尔拥抱,让弗拉基米尔拥抱他,体现了他的自我中心主义。

而且他很容易随遇而安,其实生活的状态一点也不健康不科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对“蜜月旅行”的向往和“诗人气质”的自我定位方面也体现出爱斯特拉冈精神生活的内涵始终定位在感性方面,不能自拔,实在太感性以至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显得太荒诞。

另一方面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完全相反的方面,相反的方面就是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偏向理性的人,出场的时候她的基本姿态就是思考,总是在一直思考,也得不到任何出路与解答,也就是说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是相似的方面是弗拉基米尔也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和爱斯特拉冈一样,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当中,一天天的不停的思考。

此外,还有波卓与幸运儿还有送信的男孩这三个人物。

波卓代表着极为享受在人际关系的主宰地位,而幸运儿则是在享受安平乐道的生活,享受为奴的幸福感;至于送信的男孩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是与“上面”相关的人。

两位流浪汉是现代文明背景中自由人的代表(更多在西方人)而波卓和幸运儿则是人类仍然存在的奴役关系中的不同阶级的人的代表(更多在东方)。

送信的男孩代表的是西方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作者心目当中他们共同成为人类整体的代表。

关于戏剧语言,缺乏基本的逻辑,各说各话。

缺乏传统戏剧对话的一些基本特点,没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台词没有行动性,也没有潜台词,剧中人物的彼此思想难以交流,言谈似乎成为她们打发时间消除焦虑和避免思考的方式。

其次,另一个让我觉得收获颇多的地方就是关于戈多的内涵与作品的关联性的方面。

之前我在读作品的时候觉得戈多的含义好复杂,根本没有头绪去思考,现在把这不作品放在西方的那种文化背景下去思考的话觉得戈多也许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亦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

单单针对于戈多的内涵来说,第一,戏剧文本对戈多内涵的表现就是在西方精神传统的救世主的形象,就是上帝的形象;第二,戏剧文本对戈多的表现更是绝望中的
现代西方人对人生出路的探索,戈多就是拯救与希望。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等待的这一悲剧性状态。

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来理解。

就这两个流浪汉而言,因为他们或者是生活在感性生命的束缚中,或者生活在理性生命的捆绑中,无法“因信称义”,也就是说无法获得重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去生活。

但是,在两一方面他们又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荒诞,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和纠结,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无力,体会到自己无路可走。

他们知道有“拯救”,有“拯救者”,这既是来自人生命深处从上而来,本来就有的渴求,更是来自他们生活的文明和文化传统。

从波卓和幸运儿来看,他们往往以人为神,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为世俗人生目的以巫术、迷信和拜偶像的方式拜神。

他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生命的无意义,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对戈多的需要。

他们很少能够进入“等待戈多”的状态,他们的人生更为可悲。

还有报信的男孩,当他说戈多不来的时候,他自己实际上也处在与戈多分离的人生状态中,因为,那不符合圣经。

因为他把自己定位在了“报信人”的位置而又让自己“职业化”所以他实际上比那些处在等待状态中的普通人更为可悲,更为虚伪,总之,他离戈多很远。

最后,自己也彻底明白了等待在剧中的意义。

第一,等待说明靠自己无法走出人生的困境,拯救只能自上而来。

第二,说明人在根本意义上的有限性,人靠自己无法超越感性欲求和理性自我对人自身的掌控和捆绑。

第三,等待说明人在绝望中仍然执着于自己,不愿破碎自我,不愿认罪悔改,唯有因信称义,重生得救,人才能彻底走出“等待”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