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评价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
《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
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
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
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
“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
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
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
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法国戏剧大师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焦虑以及个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等待戈多》的剧情非常简单,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只有一棵死树和一个小石头座椅。
两个主角加齐和维隆,终日等待着一个人叫做戈多的出现,但是戈多从未出现过。
他们之间常常互相斗嘴,但又无法离开对方。
他们的等待与希望成为了剧中的主题。
通过加齐和维隆的角色,萨特巧妙地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他们通过互相攻击来缓解无聊和虚无感,却又依赖彼此。
他们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承诺来给自己希望,但每次戈多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希望逐渐消失。
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无法摆脱。
这种等待戈多的行为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的状态。
我们常常在物质与欲望的追求中迷失自我,追求一种不存在的完美以及无法实现的幸福。
我们不断地等待外界的认可和善意,却又往往无法得到。
我们追求的东西常常只是一个幻想,一种从未存在过的虚幻。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等待戈多》还深刻地揭露了人类的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加齐和维隆通过等待戈多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和选择。
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的拒绝。
但他们也明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掘生命的意义。
萨特在剧中通过加齐的台词“行动即真理”来表达这一思想。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塑造自己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的意义。
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理,实现我们真正的自由。
《等待戈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迷茫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迷失和无能为力的状态。
我们等待着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到来,期待着某个时刻的到来,但往往会失望和沮丧。
但是,我们不能停止等待,不能停止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自由和责任。
通过读完《等待戈多》,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等待,而是在于行动。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这是一部妙剧!《等待戈多》形式荒诞,内容荒诞,人物荒诞,好在主旨不荒诞。
这种文学作品的好坏,往往是见仁见智。
就像《黑暗中的舞者》,n多人看不懂,不知道它想说什么,但是作为一种电影创作方式,它又是具有开拓性的成就。
再如梨花体,你说赵丽华这样写东西好不好在这之前,没有人这样写东西,她倒也开创了一门新的创作手法,文学创作应是自由且多样的,这倒不错。
但是你说她的内容好不好我看不过尔尔。
我想说明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时候,它具有本身的创新性和在此领域的开拓性,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一部好作品,只有当形式和内容互相统一的时候,才算之成功。
我对《等待戈多》并不感冒,不过我承认它是一部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看它所表达的思想。
单从一个人物或一段语言来分析全文的主旨是不可取的,所以我选择了几个设问来表现它的用意。
戈多是谁这是读懂此作品必须了解的问题,套用一句话,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戈多。
我认为戈多是“GOD”的谐音,即上帝,即希望。
文中没有指明戈多是谁,甚至连戈多本身的性质都没有告诉我们。
我说它是希望,不是贸贸然。
戈多这个词出现的时候,艾斯特拉刚和弗拉基米尔两人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不明白前方的道路什么样,而结局是他们明白了似乎应该“各干各的”,我认为这即是希望所在,管他们后来是坐着不动还是分道扬镳,总之他们有一刻是明白自己的前路,戈多起作用了。
究竟戈多有没有出现呢似乎文中只交代了一个孩子,我认为他就是戈多,他就是希望。
是谁带给艾斯特拉刚和弗拉基米尔新的思考,是谁让他们两个死心,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放山羊和放绵羊这两件事儿做就是那个声称自己见过戈多的那个孩子!戏剧的结局有点让我纳闷,为什么要以坐着不动来结尾。
我想,这出戏剧是否是要让我们来选择他们是不是离开了这颗大树希望的出现是在他们两个明白自己曾经所做的劳动和以后该做的劳动,而希望的实现在于他们有没有离开那个地方去追求新的生活。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主人公戈多的等待和生活的描写,贝克特展现了人类的孤独、空虚和绝望,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名叫弗拉戈的人物为主角,他在一条路边的岩石上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
整个故事中,弗拉戈都在等待着戈多的到来,而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无休止的等待给人一种无尽的孤独和绝望感,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贝克特通过对弗拉戈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的孤独和绝望。
弗拉戈在等待中渴望与戈多见面,但却又害怕见面后失去等待的意义。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深思,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的同时,又害怕失去追求的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此外,贝克特还通过对弗拉戈与另外两个人物波佩和洛基的对话,揭示了人类的空虚和无意义。
波佩和洛基的对话中,充满了荒
诞和无厘头的言辞,让人感到人类的言语和行为是多么的虚无和荒谬。
这种对话让人深刻地反思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等待戈多》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贝克特对人类孤独、空虚和绝望的描写,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和希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

读《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两个男人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到来的故事。
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球读者的极大兴趣。
本文作者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我第一次读到《等待戈多》时,被它所展示的悲剧和魔幻效果所吸引。
这本书一开始看起来有点空洞和奇怪,但后来逐渐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这本书并没有明确交代角色的身份和背景,只是通过对话和动作,使读者逐渐了解他们。
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个演员-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尔- 带着幽默、怕空虚、回忆、恐惧和错误,反复地走来走去,等待那个从来没有出现的神秘的人戈多的到来。
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两位演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无尽的望眼欲穿让我非常的感动。
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存和存在的问题。
等待戈多的本质是什么?等待的价值是什么?等待戈多究竟是意义重大,还是意义微末?这些问题之间的交错和重复被艺术化地表达出来,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贝克特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作家和戏剧家,用极端的手法表现了生活的苦涩和无望。
尽管这个剧目包含了极度的现实主义元素,它权衡了对语言和人物关系的重视,这与后现代主义将细节和信号视为同样重要的核心理念非常契合。
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这部剧本中,等待现象的本质被深入地探讨。
尽管等待本身是无意义的,但人们等待时间的价值具有意义,因为它是我们在世界上唯一的基础。
等待不仅是时间的障碍,也是对人性良心的挑战。
在这个无望的世界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而等待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理由。
我们等待生命中的真正意义;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找到它,但我们不能停止等待。
这种等待的价值并不在于等待本身,而在于它引导我们追求真正的自我和意义。
总之,《等待戈多》涉及了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它直截了当地展现了我们的人性和生存状态。
这个故事充满了诡异和悲剧,但它同时也探讨了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
《等待戈多》观后感

《等待戈多》观后感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的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一直在等待,却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了许多荒诞的事情,但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这部戏剧的表现形式非常独特,它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而是通过荒诞的场景和对话来表达主题。
剧中的人物形象模糊,语言荒诞离奇,但正是这种荒诞和模糊,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等待戈多》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荒诞和虚无。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但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
他们的等待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们却一直在坚持。
这种荒诞和虚无,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我们常常在等待一些未知的东西,却不知道它是否会到来,我们的等待是否有意义。
这部戏剧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隔阂。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和理解,彼此之间充满了孤独和隔阂。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拥挤的世界里,但彼此之间却常常感到孤独和隔阂。
《等待戈多》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它以荒诞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的真谛,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讲稿
作者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
开始他主要是写小说,后来主要写剧本。
贝克特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始终秉承同一主题,即是对苦难的陈述。
他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
秉承这一观点的《等待戈多》在1953
年上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从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剧作,主要有《最后的一局》《哑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快乐的日子》等,这些都属于荒诞派戏剧。
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当时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局势混乱,科学的飞速发展压抑了人性,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分裂。
正由于这一点,人与社会的异化使人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荒诞的想法和感受,许多人精神空虚,信仰失落,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
在这个剧本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名流浪汉就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人物的典型特征。
同时,剧中的戈多作为一个虚幻的人物出现,也正是当时人们精神空虚的体现。
贝克特正是想通过此剧,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并试图将人们从精神空虚和无限地幻想中唤醒。
故事梗概:
本文的主人公为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其他人物有奴隶主与奴隶波卓和幸运儿,以及报信的小男孩。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文章注重于描写两位主人公在等待戈多时的心态、心理活动以及行为举止,虽然缺少剧情的连贯,但我们能从中发现主人公的无所事事,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的扭曲,更好地理解全文。
全文分为两幕。
在第一幕中,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消磨时间,他们尝试着寻找事做,有时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有时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脱鞋、带帽。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一个小男孩前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他们不得不等待着第二天。
在第二幕中,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小男孩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就这样,他们不得不又开始等待着下一天。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写的是两位流浪汉等待一位不存在的人的故事,在两天的时间里,主人公的事件和状况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只是陌生人以及环境。
“戈多”的人物身份在文中无所涉及,但我们不难推测,流浪汉们等待的对象或许只是一天又一天的到来,甚至是死亡。
主旨&意义: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反映出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它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模糊的,每天都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小土墩,连树都不长叶子。
两个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就在此等待着戈多。
他们一边等,一边用各种无意义的手段打发时光。
他们经常显得头脑混乱,缺乏思维能力,尤其是极度地惧怕孤独,但这生动地体现了二战后一种典型的惶恐、尴尬、无所适从的心理境地。
两人等待的结果虽无说明,但戈多派了一个男孩来说他会来,似乎又有了希望。
戈多虽然始终不曾出场,却在剧中占着重要地位,因为两个流浪汉对他的希望构成了全剧的中心。
文章所揭示的现代人生存状态表现出了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深深地拨动了那个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弦。
这出戏的主题就是“等待”。
等待,象征着无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写照——无意义。
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战后西方生活苦难的人民的象征。
社会的罪恶和灾难,让他们人格丧失、个性毁灭,人们处在一种无法沟通的境地。
他们只能等待明天,等待明天能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没有“明天”。
两个流浪汉渴望戈多的到来而摆脱自身的困境,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的特点就是他不来。
知道不会来,却只能等待,在等待中毁灭。
这种等待越迫切,就越显得荒诞残酷。
但是,“等待”又是一种执著的追求,值得效仿的是那永恒的坚持。
从这个方面看,《等待戈多》又是对于人的存在的自我肯定。
它肯定了人类对于命运、对于荒诞世界的抗争精神,是敢于面对绝望的勇气。
所以该作品的意义有两点:一、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宇宙的尴尬处境;二、展现这种处境中人类心底那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该剧在底层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所有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小人物都从《等待戈多》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理想社会的神话,人们在战后面对的,就是一个像剧中那样的荒凉破败、混乱不堪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出路,终日无所事事,极端痛苦,又极端无聊,渴望改变,却又无力自拔。
大家都在盼望着有个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突然出现,生活从此彻底改变。
这种无尽的等待使得他们对剧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艺术手法:
《等待戈多》突破了文字叙述的固有模式,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场景相似重合,动作机械呆板,以此象征生活内容循环往复,却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人物对话则悖逆了平常小说追求语言精妙工巧的规范,却多用无聊、无意义的下意识独白和不知所云的互相对话,以此喻示由于荒诞社会造成的人类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极度混乱。
句子分析:
1. 过一会儿,一切都将消逝,我们又将孤孤单单,在一片空虚之中。
2.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我答应他,等他。
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
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我在深似地狱的没完没了的夜里等待,
生怕在哪个没有星光的夜里就会迷失了方向,
开始是等待,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3. 生命本身就是等待,而等待的人永远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