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赏析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作品。
作品于1952年首次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等待戈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同时运用循环和荒诞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角色——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贡(Estragon),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Godot)的人的到来。
这种等待以不断的循环和重复为特点,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尽重复和绝望的感觉。
剧中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复的,在短暂的间隙之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了一个看似无尽的循环。
循环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等待”的现象。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等待的无果和失望,使得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种经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循环中,例如每天的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习惯、反复发生的事件等等。
人们不断地在循环中重复,但往往感到毫无意义和清晰的方向。
荒诞是《等待戈多》的另一重要元素。
整个剧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荒谬和违反常规的情节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进行了一连串奇怪的对话,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荒诞和幽默。
他们谈论鞋子的大小,却无法确定鞋子的颜色;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悬挂自己,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这些情节和对话的荒谬性使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和荒唐。
荒诞暗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不可理解的情况和无意义的对话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贝克特通过极端荒唐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谬。
观众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荒唐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反思。
《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通过戏剧作品探讨的主要主题。
循环和荒诞不仅体现了人类存在的重复和无意义,也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无尽的重复和虚无。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作品评说6NG NG 浅析5等待戈多6的艺术特色梁卫格陈宓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5等待戈多6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本文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解读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魅力。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是一部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五个,没有情节,没有开端、高潮,也没有结局。
背景不过是一条路和一棵树。
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在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却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
在这部作品中,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方面都充满了浓郁的荒诞派色彩,以新奇、反传统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一浅析。
一、荒诞抽象的主题表达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5荒诞派戏剧6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噩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
0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1948年到1949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5莫洛伊65马洛纳正在死去65无名的人6,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义的浪游。
他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
《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
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
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
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
“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
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
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
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多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物形象,有⼈物间性格或其他⽅⾯的冲突,冲突即戏剧。
⽽荒诞派戏剧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是否具有现实⽣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与⼈物表演的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种⽀离破碎的戏剧语⾔,表明对传统戏剧语⾔的反叛。
⼆、《等待⼽多》的主题和核⼼是等待希望。
是⼀出表现⼈类永恒的在⽆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多”作为⼀个代名词始终是⼀个朦胧虚⽆的幻影。
⼽多虽然没有露⾯,却是决定⼈物命运的⾸要⼈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线索。
⼽多似乎会来,⼜⽼是不来。
⼽⼽绳⼦也没有。
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
⽆论⼽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多了⼀层精神寄托。
如果说,⼽⼽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感动。
他们既不知道⼽多是谁,也不知道⼽多什么时候来,只是⼀味的苦苦等待。
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多,等待着,等待着。
”天⿊了,⼽多不来,说明天准来,第⼆天⼜没来。
第⼆幕中,⼀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叶⼦,⼽⼽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幸运⼉成了哑巴。
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岁⽉的象征。
真是“⼽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
《等待⼽多》向我们揭⽰了⼀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等待⼽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类推⼊绝望的深渊,于⽆望之中给⼈留下⼀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道主义的思想。
该作品的意义有两点:⼀是揭⽰⼈类在⼀个荒诞宇宙的尴尬处境和幻灭情绪;⼆是展现这种处境中⼈类不屈的意志和⼼底那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正如西⽅的评论者所说的,该剧“弹出了⼀个时代的失望之⾳”,表达了“⼀代⼈的内⼼焦虑”。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
《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
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
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
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
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
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两个流浪汉似乎在某
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就可以“得救”。
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唯一的精神支柱。
尽管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熬煎,“腻烦得要死”,“真是可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西方评论家对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曾问贝克特,戈多是谁,他说他也不知道。
这个回答固然表现了西方作家常有的故弄玄虚的癖好,但也含有一定的真实性。
贝克特看到了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了人在西方世界处境的可怕,但对这种现实又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看到人们在惶恐之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就使作家构思出这个难以解说的戈多来。
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称是戈多;也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的由来同巴尔扎克的一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就有一个众人都在谈论又始终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
后一种理解似乎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戈多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
戈多究竟为何物,难以作出确切的解释,而对戈多的等待,又是贯穿全剧的最大悬案,那么,这个剧本的意义何在,它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剧中人物既无英雄业绩,亦无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无奈,只是人类生活的丑陋和生存的痛苦。
所以,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艾斯林的看法确有可取之处,也为不少学者所认可,但艾斯林对“等待”的解释,也值得讨论。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画面,给人的感受是那样的强烈、集中,但又让你一时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种主题思想的多义性所产生的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的。
该剧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是它以创新的艺术方法,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
传话的男孩,第二次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
运儿在全剧只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
在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枯树,灯光突明突暗,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诞悲戚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贝克特作为一名卓越的以喜剧形式写作悲剧的戏剧艺术家,不仅表现在剧本的整体构思上,还特别表现在戏剧对话的写作上。
《等待戈多》虽然剧情荒诞,人物古怪,但读剧本或看演出却对人们很有吸引力,其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种语言的魅力。
贝克特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他剧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讲流浪汉的废话,讲特权者的愚昧的昏话,但作者能使他们的对话有节奏感,有诗意,有幽默情趣,有哲理的深意,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弗:找句话说吧!(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弗:等待戈多。
(爱:啊!)弗:真是可怕!……帮帮我!(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思想。
(爱:照样思想。
)弗:不,不,这是不可能的。
(爱:这倒是个主意,咱们来彼此反驳吧。
)弗:不可能。
(爱:那么咱们抱怨什么?)……弗: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
(爱:可是咱们有过这样的事吗?)
这一长串对话,表面看来是些东拉西扯的胡话,但这些急促的对话短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虚、恐惧,既离不开现实,又害怕现实,既想忘掉自我,又忘不掉自我的矛盾心态,而“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一句,则能引起人们灵魂的悸动——人的处境虽然十分可悲,但仍然“难得糊涂”,这“真是极大的痛苦”。
剧中的波卓命令幸运儿“思想”,幸运儿竟发表了一篇天外来客一般的讲演,无疑会使观众惊讶得目瞪口呆,具有强烈的效果;同时,它也是对那种故弄玄虚的学者名流的有力讽刺。
贝克特很善于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过人物的胡言乱语表达出来。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作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的贡献却是足以赢得我们的感谢和尊敬。
他使我们重新想起:戏剧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他提醒了我们,华丽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完美的服装、波澜起伏的情节,尽管有趣,但对于戏剧艺术却不是非有不可。
……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认为贝克特的剧作“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未必恰当,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剧在20世纪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确实写下了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