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较难理解的作品之一。
这部划时代的戏剧完成于1949年,是贝克特在小说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若干年之后,进行新的文学尝试的结果。
它最初被若干家剧院拒绝,一直到1953年才开始被观众接受。
然而“《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什么?戈多是谁?自从这个剧本1952年以书籍的形式出版,1953年在巴黎公演以来,这两个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各种问题便一直困扰着剧评家、导演以及喜爱对看过的剧目追根究底的观众”[1]。
这部戏剧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知的戏剧,它是一个两幕剧,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场景:“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
黄昏。
”总共只有五个登场人物,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他们同时有两个十分滑稽的小名:狄狄和戈戈。
整部戏剧几乎没有情节可言。
然而,在如此简单的戏剧形式中容纳的是丰富的主题和思想。
这部戏剧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时的欧洲刚刚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反映了处于时代剧变中的欧洲人的思想。
同时,《等待戈多》又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的反思,以及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正是在《等待戈多》创作的时期统治着欧洲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而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都是中学生所不熟悉的。
因此,在理解《等待戈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呢?实际上,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两个中心词语,一是戈多,一是等待。
1956年,《等待戈多》在纽约上演,排演该剧的导演阿伦·施耐德问了贝克特一个问题,“如果我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万千观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道:戈多是谁,我早就在剧本里说了。
”也就是说,尽管这部伟大的剧作完全是围绕着等待戈多而展开的,但就剧作家本人贝克特来说,他也并不知道谁是戈多。
因此,围绕着“戈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一大批的批评家、文学评论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观点是戈多指的是上帝。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作品。
作品于1952年首次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等待戈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同时运用循环和荒诞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角色——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贡(Estragon),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Godot)的人的到来。
这种等待以不断的循环和重复为特点,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尽重复和绝望的感觉。
剧中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复的,在短暂的间隙之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了一个看似无尽的循环。
循环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等待”的现象。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等待的无果和失望,使得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种经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循环中,例如每天的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习惯、反复发生的事件等等。
人们不断地在循环中重复,但往往感到毫无意义和清晰的方向。
荒诞是《等待戈多》的另一重要元素。
整个剧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荒谬和违反常规的情节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进行了一连串奇怪的对话,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荒诞和幽默。
他们谈论鞋子的大小,却无法确定鞋子的颜色;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悬挂自己,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这些情节和对话的荒谬性使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和荒唐。
荒诞暗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不可理解的情况和无意义的对话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贝克特通过极端荒唐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谬。
观众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荒唐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反思。
《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通过戏剧作品探讨的主要主题。
循环和荒诞不仅体现了人类存在的重复和无意义,也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无尽的重复和虚无。
等待戈多主题之我见

等待即希望该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与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全剧快要结束时,其中一个说:“咱们明天上吊吧!除非戈多来了。
”另一个说:“他要是来了呢?那咱们就得救啦!” 那么,让他们痴痴等待的戈多究竟是什么人呢?别说是剧中人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不清楚,就连剧作者塞缪尔·贝克本人也不清楚。
他曾解释说:如果我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但却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荒诞剧的本质所在吧!剧中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
”在他们看来,支撑他们勇敢地承受市俗痛苦,苟延残喘的唯一动力,就是这不可捉摸的希望和使人憔悴的等待。
其实这种等待只能是徒劳的等待,无望的等待,无可奈何的等待。
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织出来的一种幻想,一种乌托邦的存在。
就如同你饥饿时,可以把戈多想像成为粮食;当你身陷囹圄时,可以把戈多想象成为自由;当你失恋时,可以把戈多想象成为爱情的天使。
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
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等待,是人类命运中注定的安排,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再等待。
反求诸己,在我们身上何尝找不到爱斯特拉冈或者弗拉季米尔的影子?事实上,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却又不知道戈多是谁!似乎等待就是一切,一切为了等待。
就像伯恩斯坦的“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一样。
生命存在一天就等待一天,等待消失了,生命也就完结了。
所以可以说:等待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等待。
等待给人以憧憬,等待给人以希望,等待给人以慰藉,等待给人以生命的自信和力量。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以循环和荒诞的手法,刻画了两个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的人物的荒诞而又无望的等待生活。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整个剧本分为两幕,每幕都是两个角色在一个相同的场景中等待着戈多的到来。
第一幕中,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开始等待戈多,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到来,他们的等待变得越来越无望和荒谬。
而第二幕中,情节和对话几乎与第一幕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两个角色波兹和干谢,他们开始了对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的模仿和剧本的复制,整个剧本呈现出了循环的结构。
这种循环的结构强调了人生的绝望和无望,人们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和对话,但却一事无成,生活仍在原地打转。
在这种循环的结构下,《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展现出了荒诞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对话荒谬而无休止,他们的行为荒诞而毫无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无聊、焦躁、甚至是崩溃,他们无法逃脱这种绝望的状态,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
而波兹和干谢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荒诞的氛围,他们的模仿和复制让整个舞台更加混乱和荒谬。
这种荒诞的状态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中,还体现在舞台布景和氛围中。
整个戏剧的舞台布景简单而又空旷,只有一棵瘦弱的树和一条断了的绳子,这种极简的布景正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孤独和寂寞,让荒诞的氛围更加凸显。
通过循环和荒诞的手法,《等待戈多》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类处境的绝望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和对话,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绝望和孤独。
这种荒诞和循环的状态让人感到无助和迷茫,生活的意义变得模糊而无法捉摸。
贝克特通过这种荒诞和循环的手法,向读者传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和绝望。
《等待戈多》以循环和荒诞为主题,通过复杂的语言和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绝望和孤独中循环往复的生活状态。
《等待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

《等待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
作品背景: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953年首次上演。
该剧讲述了两个人——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他们在荒凉的道路上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但是戈多一直没有出现。
剧中表现了人类在孤独与无望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评论:
《等待戈多》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的主题是等待,而且是无尽的等待。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道路上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
他们每天都在等待,但是每天也都一样,时间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空虚和无望。
在这种孤独和无望的状态下,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通过互相交流,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们谈论着一些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但是每次都得不到答案。
这种无解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无望和无助。
然而,即使在无望的状态下,信仰仍然有着巨大的力量。
尽管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但是他们仍然坚信戈多会来。
这种信仰,让他们不断地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在这部戏中,贝克特通过对等待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孤独和无望中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这种探讨,不仅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更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信仰的力量。
在无助和无望中,信仰可以让人们坚持下去,继续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总之,《等待戈多》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的经典之作。
它启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坚定信仰。
读《等待戈多》有感

读《等待戈多》有感
《等待戈多》是一部著名的英国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戈多的年轻人的故事。
他在一个贫穷的乡村里长大,母亲去世,父亲变得温柔体贴,但他仍然有着非凡的梦想。
他有着无穷的渴望,想要改变他的命运,但他却发现,生活总是充满了挫折。
读完《等待戈多》,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梦想的力量。
戈多的梦想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勇敢地面对挫折,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梦想就能实现。
通过这本书,我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放弃梦想,不要被挫折打败。
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较难理解的作品之一。
这部划时代的戏剧完成于1949年,是贝克特在小说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若干年之后,进行新的文学尝试的结果。
它最初被若干家剧院拒绝,一直到1953年才开始被观众接受。
然而“《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什么?戈多是谁?自从这个剧本1952年以书籍的形式出版,1953年在巴黎公演以来,这两个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各种问题便一直困扰着剧评家、导演以及喜爱对看过的剧目追根究底的观众”[1]。
这部戏剧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知的戏剧,它是一个两幕剧,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场景:“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
黄昏。
”总共只有五个登场人物,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他们同时有两个十分滑稽的小名:狄狄和戈戈。
整部戏剧几乎没有情节可言。
然而,在如此简单的戏剧形式中容纳的是丰富的主题和思想。
这部戏剧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时的欧洲刚刚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反映了处于时代剧变中的欧洲人的思想。
同时,《等待戈多》又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的反思,以及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正是在《等待戈多》创作的时期统治着欧洲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而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都是中学生所不熟悉的。
因此,在理解《等待戈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呢?实际上,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两个中心词语,一是戈多,一是等待。
1956年,《等待戈多》在纽约上演,排演该剧的导演阿伦·施耐德问了贝克特一个问题,
“如果我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万千观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道:
戈多是谁,我早就在剧本里说了。
”也就是说,尽管这部伟大的剧作完全是围绕着等待戈多而展开的,但就剧作家本人贝克特来说,他也并不知道谁是戈多。
因此,围绕着“戈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一大批的批评家、文学评论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观点是戈多指的是上帝。
《等待戈多》最初在法国上演,因此贝克特在创作时采用的是法语。
法语中的戈多(Godot)便是上帝(God)加上了一个法语中常见的人名后缀:ot。
因此,学者们便由此认为,《等待戈多》表达了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严重的基督教信仰危机。
“二战”时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整个西方震惊,他们不敢相信,如果真的存在上帝,怎么会允许世间发生这样的惨剧?这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精神危机,信仰丧失,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因此横行。
在《等待戈多》中始终没有对戈多进行正面的描述,唯一的侧面描述来自于戏剧结尾时送信的孩子,他说戈多有胡子,却加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形容词“也许”——也许是白色的胡子。
这正如在基督教中,关于上帝的形象,从来都是缺乏清晰的描述的。
长期受到基督教浸淫的西方文化一直描述上帝终会派救世主耶稣来拯救世人。
然而《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从来就没有出现,因此,贝克特要表达的是上帝根本不存在,而剧本中那些反复等待的动作——几乎所有的动作和对话都出现了两次以上——无非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在《等待戈多》的第一幕里,狄狄问戈戈有没有读过《圣经》,而戈戈回答的是“想必看过一两眼”。
因此,为了消磨时间,狄狄便向戈戈讲述《圣经》中耶稣在上十字架时的故事。
他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得救”,是“救他们的命”呢?还是“救他们出地狱”?这种讨论最终是没有结果的。
而狄狄和戈戈等待戈多的目的是什么,是等待戈多拯救他们吗?戏剧本身也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戈戈说:“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4]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不知道他们等待戈多的目的是什么。
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戈多其实是贝克特的生造词,本身是无意义的,它代表了狄狄和戈戈等待的无意义。
因此,学者马丁·艾斯林在研究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
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其实“等待”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主题。
日本现代文学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创作了一个名为《尾生之信》的短篇小说,这个小说的题材灵感则来自我国的《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个故事与《等待戈多》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首先尾生和弗拉基米尔他们一样,主要的行为都是等待;其次他们等待的结果都是等待的对象始终没有出现。
女子是谁?无论是庄子还是芥川龙之介都没有向我们明确地描述她的身份,以至于在《尾生之信》的结尾,作家变成了那个等侍者,等待着那个永远都不会出现的“女人”。
芥川龙之介在两千年前的《庄子》那里发现了人生实际上就是等待,不管是等待爱人,还是等待别的什么将要到来的物事。
《等待戈多》同样是在描述这种等待的过程。
《等待戈多》在第二幕的开始,时间标明的是次日。
但实际上,这个时间也是一个抽象的时间,并非具体的“第二天”。
我们可以看到幕与幕之间时间的流逝,剧中的两位人物,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的嗓子也哑了。
整出剧里,狄狄和戈戈消磨时间的方式便是机械地重复他们习以为常的无聊动作,如他们把帽子戴上又取下,他们把鞋穿上又脱下,他们甚至一遍又一遍徒劳无功的自杀。
戈戈说与其思想,还不如跳舞,最终他们同意,先跳舞,再思想。
于是在幸运儿跳舞的时候,波卓则在旁边一遍一遍地高呼着“停止!思想!”。
他们用讽刺性的语调来谈论“思想”和“奋斗”。
在贝克特的笔下,狄狄和戈戈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世界的、所有人类的化身,而他们等待的方式便是所有人类生活的写照。
狄狄和戈戈无意识地安慰自己:明天一定会好一点的。
虽然明天依旧如此,但他们同样安慰自己: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比其他的时代的人过得更不高兴。
从“戈多”的无意义和“等待”的无意义出发,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贝克特反映的是一种悲观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实际上,通过西方文化传统,我们早就发现这种直面人生的态度,古希腊悲剧就从来不美化人生,比如他们表现俄狄浦斯逃脱不了的“弑父娶母”的命运怪圈,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悲剧英雄的崇高,体现人的存在的可贵。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因为战争、因为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更加使人认识到人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荒诞”。
现代主义的文学家们不想粉饰现实,不想给予读者以虚假的希望,而是坚持反思与批判的传统,他们追求的目的是在这种反思和批判中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