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优质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等待戈多》读后感优质5篇《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两个人物在荒凉的环境中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的故事。
《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范文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
整个剧情用下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经过他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人们本人亲自经历着的生活形状自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延长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咱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有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路的等待,知道天亮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宿愿,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
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需不断等就可以了么?戏剧结尾的时候埃斯特拉冈说:“嗯,我们走不走?”弗拉基米尔说:“好,我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依然坐着不动。
等待戈多,永远只要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阐明天再来的告诉。
其实他们都知道兴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兴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
就如同咱们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枯燥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好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兴许就是咱们的现实,人们期盼着本人的现实,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现实能够来到咱们面前。
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致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忽然觉得人生如同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咱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始终反复,两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只管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仍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宿愿,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
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
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
《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
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
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
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
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
等待戈多经典名著读后感

等待戈多经典名著读后感等待戈多经典名著读后感1“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
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
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
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
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
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
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
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
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向等就能够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难以实现。
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
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
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期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
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完美。
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
我们一向等一向等。
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
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
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
其实我一向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
一向到最终,我们也没等到爸爸。
我不明白当初自我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向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
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
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
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
等待戈多读后感4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等待戈多读后感4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等待戈多读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1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仅有两个字——荒诞。
有些难,不宜读懂。
人们能够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
这些都对。
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
“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
也许,没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没有了意义……《等待戈多》读后感2等待戈多——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在阅读之前内心迟迟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实,现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体代表着什么,只是模糊的认为那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无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当我怀着N个“?”读完这个剧本后,我感到沉闷、寂寥、无奈、彷徨。
等待是亢奋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们无疑是坚定的。
我们要用心中的信仰,来实现一个艰辛的过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在两个流浪汉无助的等待和无聊的对话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无聊,虽然这孤寂与无聊出自戏剧本身,可同时又与我们心中不可鸣状的情感相撞击。
在此其间我们寻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点,希望从牢笼中冲破出去,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们就会顽强地站起来,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而努力,而且让我体味到人生中的甘与苦。
《等待戈多》读后感3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荒诞。
有些难,不宜读懂。
人们可以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
等待戈多读后感(1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1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第1篇:偶然间,在八卦看经年前感动过自我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境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我若是沦落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我的将来一片渺茫。
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我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
我心里一向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本事,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我,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此刻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
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必须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时遥想25岁,该是个多么成熟的年纪,却发现自我依然害怕长大。
在这个城市里漂浮,不明白还要漂多久,也不明白哪里是终点。
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一天天攀升却无能为力,这次回老家在家乡那个小城的马路上,看川流而过的人群,忽然羡慕起他们来,能够过称心如意的生活。
而我,在这个所谓的霓虹都市里,在这个看一张电影票80元,在饭店吃顿最普通的饭120元,出租车10元起步价、晚上11点以后涨成13元……的都市里细心翼翼的吝啬生活,又好哪里去?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理解,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1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
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
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
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
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
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
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等待戈多》读后感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剧。
这部戏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来到了一条空荡荡的村中小路上,周围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在树的附近等待戈多的到来。
但是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何要等待戈多,两个人都无法说明缘由,但是他们又执意要等下去。
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各自做着无聊的动作,并且进行着杂乱无序、逻辑不通的对话,一会聊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一会说自己做了个梦。
这时候来了一对主仆---波卓和幸运儿,主人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幸运儿拿着沉重的行李、唯唯诺诺。
两个流浪汉一开始把波卓错认为戈多,随后与波卓发生了一系列无聊的对话,最后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一个男孩,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中,场景几乎相同,只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依旧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们一起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次出现了。
仅仅过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变成了聋子。
最后,昨天出现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能来了,明晚准来。
至此,两个流浪汉十分的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最后却都站着不动。
整部剧没有明确的主旨和情节,不论从戏剧的结构、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发展来看,都十分地荒诞可笑。
戏剧只有两幕,而事实上第二幕几乎是重复第一幕的情节,两者只在细微处有些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那也应该是对第一、第二幕的重复。
在剧中,戈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他却并未出现,作为读者,我们永远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而该剧作者贝克特也没有给出答案。
我们在这部剧中能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麻木地生活着,他们不停地絮絮叨叨,想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存在,支撑着他们的是戈多,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能拯救自己。
戈多最后并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戈多到底会不会来,但是流浪汉最终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似乎还是想继续等下去。
另外,我们在剧中还能看到那几乎不变的场景,包括波卓和幸运儿。
虽然在第二幕中,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聋了,但是从某种更高的角度来看,外在场景其实几乎未变,叶子可以再次掉落,这也就是说,两个流浪汉几乎可以看作是在重复前一天所做的事,这件事就是等待戈多,也正是这件事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贝克特本人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而他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把情节和动作降到了最低。
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带上了些许喜剧的色彩,尤其是两个流浪汉,他们极尽荒诞的可能,疯疯癫癫,比如一开始脱靴子的爱斯特拉冈、掸帽子的弗拉基米尔,观众看到这些会忍俊不禁;但是随着第二幕的结束,观众们很可能就无法再轻松一笑了,因为他们在这部剧中感受到了“生无趣,死亦无趣”的观念。
这部戏剧旨在反应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存在的荒谬思想,它与传统戏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理性的结构以及毫无逻辑的语言,观众不能从荒诞的语言和对话中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那么是不是观众就很难理解这部作品了呢?不是的,不同层次、阶级的观众看过这部剧后几乎都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论他们理解的戈多是谁,似乎都是有意义的。
他们可以把戈多理解为社会、希望、局外人等等,戏剧的作者贝克特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我不能明确地说明戈多到底代表了什么,但是我在这部剧中看到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满怀希望的开始等待,然后中途有所迷茫---怀疑戈多是否存在、会不会来,最后得知戈多不来时绝望透顶,这是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结束之后,第二天来临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循环又开始进行,周而复始,从不停止。
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把戈多看成希望,也就预示着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希望---迷茫---失望---绝望中循环,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圈,谁也不会是例外。
但是,希望是存在的,只是无人能告诉你需要等多久、你的等待是否有意义。
我觉得贝克特在写作这部作品时用了一个极其诡异的手法,先给观众蒙上眼睛,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丝光亮,使得我们不至于压抑苦闷到绝望。
说到这里,可以用戏剧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情---“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
”-----行政0902 曹露学号:090230218篇二:等待戈多读后感无关“戈多”,我们只是“等待”——论《等待戈多》之“等待”的意义摘要:从文本的角度解读等待戈多,放弃对“戈多”形象的过多探究,谈论了“等待”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这部剧作对于人类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等待戈多上帝现实意义普遍意义《等待戈多》这部剧也许看过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这部戏剧的诞生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
但是正是它的荒诞性与意识流,使得许多人都放弃了阅读,不得不说我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们只是知道,它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在几乎永恒而无比的无望中等待着不知身在何方的希望的现代悲剧。
但这悲剧性的表现并不是昭然可见的。
我们也许会纠结于它的情节:乡间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一棵枯树,不变的黄昏,两个无聊的流浪汉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树下等待着戈多。
他们既不是戈多是谁,也不知他是谁。
第二天依旧是同样的场景,戈多依旧没有来。
时间流逝,场景一幕幕变,还是原来的景,戈多始终没有现身。
可以想见,不论戈多最终会不会来,他们能做的便是等待。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
有人在剧中找,戈多就是出场过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统一在剧中不出现的人物“戈杜”。
从具体来猜,有人说那是一个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从虚幻的象征来理解,有人说戈多就是象征死亡。
其实,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说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为证。
其实我倒并不是这么详细的考证之后得出结论,只是上帝这个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义。
一个连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虚还是确实如此,这样的安排却正好丰富了该剧的一层内涵。
我们对于生存对于命运,始终还是一无所知的。
无论戈多是谁,从作品中都能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无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来,将带给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变。
不然何以让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执着于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行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终抛弃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远不会出现一样。
两个流浪汉一幕幕的只记得重复坚持等待这个行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时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两个流浪汉为代表。
简单来说,戈多就是上帝。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
我们都曾经有信仰有梦想。
可是崩塌的世界同时带走了我们关于生活的全部向往。
于是,我们等待着上帝的拯救,将手放在圣经上默念主的恩赐,但是上帝的救赎迟迟不来,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摇。
于是,戈多也不是那个上帝,上帝已死,人们倔强的把命运交给戈多,等待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们所作所为到底有何意义,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会来,如果要赋予“等待戈多”一种意义,意义只能在于“等待”本身。
“戈多”只是我们为了自我救赎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无意义。
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
所以但其实,等待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救赎了,自我的救赎。
等待戈多就是获得救赎的方式,但戈多不来,救赎不来,人生的意义便只在于“等待”本身。
如果消极而直白的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过程于我们而言都是一次流浪。
我们在这世上流浪,找到一个地方开始扎根。
就像两个流浪汉找到一个地方开始等待戈多一样,我们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戈多对我们而言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在寻找的就是生命的意义,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
就像是一场无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两个流浪汉通过上吊、相骂等一些荒唐无聊的手段来打发“等待戈多”的过程,消磨时间。
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这正是必须的。
如果将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并不能一开始就找到它,所以在这漫长的旅途当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尽力来充实我们的生活。
就如同这幕剧,尽管观众的初衷是为了看戈多的出现,但是最终看见的,还是流浪汉的自娱自乐。
也许看到最后还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这幕剧的主角已经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流浪汉。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让所谓生命的意义来主宰我们的生活呢?难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该才是主角吗?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为了它而等待而坚持,最终忘掉了初衷。
的确,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动,死亡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永远高悬于头顶。
等待过程中所玩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游戏都是上吊,面对着死亡这样一个同样的重点,我们在小频率的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在剧中,第一、二幕在时间、地点、内容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这不就是人生的重复性和无奈吗?生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不能自已。
但是生活也会时不时给我们惊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树长出了几片叶子,这正是一点微不可察的惊喜和改变啊。
在单调、刻板的人中里,在没有尽头的煎熬里,我们也应该也能够找到快乐的。
在没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没有方向,即使想要远行,也不知道将去向何方。
戈多的出现,必将颠覆两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现有的生活来寻求一个结果。
多少人为生命意义这个问题所困,或者碌碌无为的终其一生,或者选择宁要真相不要平庸。
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标点,总是能爆发出无限的动力去达到。
我认为,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般的文学评论,总是强调戈多强调等待体现出的西方社会的人们的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
但是,人类的困惑总是一体的,不会因为地域和种族而有本质区别。
因此,这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缩影,一个源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质问,在寻求真相,因此他们将获得拯救或者走向毁灭。
尽管他们身上散发着口臭和脚臭,但等待戈多这个神圣的行动却使他们有权利以人类的名义说话:“可是在这地方,在现在这一刻时间,全人类就是咱们,不管咱们喜不喜欢。
”代表全人类等待戈多是孤独,也是一种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