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三栖军事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介绍

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要求:
1、可穿戴性:外骨骼要具有良好的可穿戴性。不需要经 过专业训练即可非常容易、顺利而快速地穿脱。 2、可调节性:外骨骼应能适应各种身材的士兵穿着,其 长度及宽度方向都应能调节以适应高、矮、胖、瘦不同的 士兵。 3、相互干扰小:尽量减小对人体数据的测量,减小人 与外骨骼的直接接触面,减小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小 对人体各方面的限制。 4、轻巧:要求外骨骼尽量轻巧、舒适,减小总体质量, 节省能源。
1、操作者控制 有些外骨骼中是用于康复中心的,它有外部能源驱动 的步态矫正装置。这些装置主要是下肢外骨骼,用于支撑 重量,对操作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这些装置的命令信号 一般来自于健康的肢体。 2、肌电控制 1851年法国科学家Dubois-Reymond首次提出肌肉传感的问题, 如今,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s,EMGs)模型已经从线性模型 发展到非线性模型,广泛应用到肌电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中。 3、预编程控制 有些外骨骼装置通过预先编好的程序来运行,操作者只能进 行有限的干预。下肢运动矫正装置用来帮助瘫痪者恢复运动能力。 装置的运动轨迹是预先编程设计好的,设计时根据正常人的运动 步态来设计并有所改动以适应于矫正装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要求
5、柔顺、舒适性:下肢外骨骼的运动与人腿的运动要 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其结构、自由度的配置要与人体结构 与自由度相匹配。使穿着者感觉柔顺自然,不会有大的干 扰,外骨骼脚落地时的冲击要小,尽量让穿着者感觉舒 适。 6、待机时间:要保证能长时间地提供外骨骼运动的能 源供应,能源装置要尽量的轻便,确保士兵长距离行军。 7、降低成本:在能够实现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产品 成本。
世界各国外骨骼的发展状况
全副武装机械外骨骼

现在外骨骼机器人都应用在哪些领域? 从技术上说,外骨骼机器人是从仿生的角度实现的一种机器人,其本质是一 种机器人。它可以赋予穿戴外骨骼的人部分或全部动物外骨骼所具有的 功能,主要包括:支撑功能、保护功能、运动功能、环境感知功能。区 别于其他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是“人在回路中”的一个系统,其操作 者也是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主机辅的控制系统。在这 个系统中,操作者是控制回路的中枢,处于信息的集成和决策的地位,而 外骨骼则处于数据采集扮演和执行者的角色。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 外骨骼机器人,但与理想的外骨骼机器人还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外骨 骼机械系统设计和自由度等都要求与人体的结构和自由度相匹配、研发 轻便、高效的自给能源装置、工作延续性、反应速度等等。随着能源、 材料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外骨骼机器人在军用和民用方面大有潜力 可挖。 外骨骼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等学科领域,是多种 高新科技的集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逐步 向智能化、模块化、微型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机耦合技术,其功能也 就越强大,未来的外骨骼机器人会更加适合操作者。
全副武装的机械外骨骼
更新时间:2014-3-11
资讯: 3D打印机械外骨骼帮助瘫痪者重获自由 松下将于2015年量产商用机械外骨骼 瘫痪少年穿戴机械外骨骼将为2014世界杯开球 机械外骨骼从科幻走到现实 Eythor Bender在TED上展示用于战争和医疗的机械外骨骼 日本Cyberdyne公司研发人脑控制的机械外骨骼HAL
研究机械外骨骼在理论研究阶段都用哪些软件仿真? 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adams仿真软件、solidworks或Pro/E等三维造型 软件。通过分别建立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各种数学模型而进行的运动 学、动力学分析。为了保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往往需要建立上肢、下 肢等外骨骼结构的模型,并通过MATLAB 软件中的simulink和 SimMechanics的控制运用ADAMS仿真软件对这些模型的仿真模拟,设置 各项参数执行仿真,从而获得保持外骨骼系统稳定的运动、动力数据。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人类运动功能增强和辅助功能的机械设备,它通过结合人体工程学、控制系统和传感技术来提供力量增强、平衡支撑、移动助力等功能。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医疗、救援、军事和工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本文将就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前景1. 医疗保健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外骨骼机器人可以用于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手术支持等方面。
它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们重新获得行动能力,促进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辅助功能也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康复治疗效率。
2. 工业生产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帮助工人承担重型和危险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人安全,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尤其在装配、搬运、维修和清洁等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军事和救援领域在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增强士兵的装备和作战能力,提高作战效率和灵活性。
在灾害救援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地区执行任务,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4. 日常生活领域随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它还有望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作用。
可以帮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独立完成生活起居、行动,提高生活品质。
外骨骼机器人也有可能用于娱乐、体育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和乐趣。
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工业、军事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石。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1. 结构设计与材料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其性能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体积小、重量轻、穿着舒适、耐用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结构设计和材料制备技术。
军用机器人分类及特点

军用机器人分类及特点
军用机器人是现代军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在危险环境下执行任务,减轻士兵的负担,提高战斗效率。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任务需求,军用机器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面机器人
地面机器人主要用于警戒、侦察和搜查等任务。
它们可以进入狭小的空间和恶劣的环境中,执行探测和侦察任务。
地面机器人还可以执行炸弹拆除、搜救等任务。
二、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海上救援、搜救和水下勘探等任务。
水下机器人可以在深海中执行复杂的任务,例如搜寻失事飞机和沉船,进行海底勘探和资源开发等。
三、空中机器人
空中机器人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和攻击等任务。
它们可以在高空中执行探测和侦察任务,也可以携带武器进行攻击。
空中机器人还可以执行运输和空投任务,向前线输送物资和装备。
以上是常见的军用机器人分类和特点。
军用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可以提高战斗效率,还可以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
- 1 -。
外骨骼机器人工作原理

外骨骼机器人工作原理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机器人技术,它是一种能够增强人类肢体能力的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是由多个关节和骨架组成的。
这些关节和骨架可以模拟人类肢体的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外骨骼机器人的骨架通常由轻质材料制成,如碳纤维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轻量化的特点,可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外骨骼机器人的电子控制系统是由多个传感器和电机组成的。
传感器可以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和人类肢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
电机可以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和骨架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动作。
外骨骼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工作来实现的。
当人类肢体运动时,机器人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到人类肢体的运动状态,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电子控制系统中。
电子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和骨架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动作。
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医疗康复、军事作战、工业生产等领域。
在医疗康复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恢
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军事作战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提高作战效率。
在工业生产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工人完成重复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机器人技术,它可以增强人类肢体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原理

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原理今天咱们来聊聊外骨骼机器人这个超酷的医疗玩意儿。
你看啊,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
想象一下,就像是给那些身体不太方便的人穿上了一层超级英雄的铠甲。
对于一些因为受伤或者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外骨骼机器人就像是他们重新站起来行走的希望之星。
它的原理啊,其实有好多有趣的地方。
外骨骼机器人能够给患者提供支撑力。
比如说那些腿部受伤的人,肌肉可能没力气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时候外骨骼机器人就像一个超贴心的小伙伴,它可以承担一部分身体的重量,就像有人在旁边轻轻扶着你一样。
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担重量哦,它能让患者的关节和肌肉不会因为承受过度的压力而再次受伤。
而且这种支撑是非常精准的,就像量体裁衣一样,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来调整。
再说说它的动力辅助功能吧。
这就像是给患者的身体注入了一股额外的力量。
有些患者的肌肉力量很弱,想要抬腿或者伸胳膊都很困难。
外骨骼机器人呢,就会在患者尝试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给一个助力。
就好像在你爬山爬不动的时候,后面有个人轻轻地推了你一把。
这个助力可不是乱给的,它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患者的运动意图的。
比如说,当患者的大脑发出想要抬腿的信号,肌肉哪怕只是有一点点微小的动作,外骨骼机器人就能捕捉到这个信号,然后马上提供助力,帮助腿抬起来。
这是不是很聪明呀?还有哦,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训练方面也是个小能手。
它可以设定不同的训练模式和强度。
对于刚刚开始康复的患者,它会用比较温和、简单的模式,让患者慢慢适应运动。
随着患者的康复进程推进,它又能像个严厉又贴心的教练一样,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就像我们玩游戏升级一样,一步一步地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
另外呢,外骨骼机器人在神经系统康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电网,当这个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身体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
外骨骼机器人在患者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给神经系统反馈信息。
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外骨骼(Exoskeleton)是一种运动辅助装置,由于其能够提高人类的体力和耐力,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如果再将机器人技术与外骨骼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人体巨大能量的辅助外骨骼(Human Assistive Exoskeleton),即机器人外骨骼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机器人外骨骼技术正逐渐成为未来的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领域。
一、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研究现状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1971年,美国的诺斯罗普公司(Northrop Grumman)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套外骨骼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军事方面,通过增强膝关节的力量以及帮助士兵携带沉重的负载,提高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近年来,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和康复治疗方面,机器人外骨骼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这个领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应用前景1. 康复领域应用机器人外骨骼技术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辅助。
依靠机器人外骨骼技术的力量,可以帮助康复患者进行辅助性运动,以达到肢体康复的目的。
另外,机器人外骨骼技术还可以通过陪伴康复患者做运动活动,提供心理支持,有利于患者恢复自信。
2. 重体力工作环境应用现代制造业中许多工人工作量非常大且非常危险。
机器人外骨骼技术能够替代人工完成重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工业生产领域,通过使用机器人外骨骼技术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人的伤害率和经济成本,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
3. 老年人护理应用机器人外骨骼技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日常活动。
例如,可以用手臂机器人来帮助老年人协助起床、穿衣、洗漱等,还可以用腿部机器人来帮助他们走路、上下楼梯等。
这样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护理成本。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成本较高
目前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 发和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 泛应用和推广。
用户体验需要进一 步优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 高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进一步拓展全身外骨骼助力 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 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其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比不同 设计参数、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机器 人性能差异,找出优势与不足。
改进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针对性 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为后续的机器 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高度集成
实现了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高度集成 ,提高了其便携性和可穿戴性。
适应性强
04
机器人软件设计
运动学建模与控制算法
运动学建模
通过建立准确的运动学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等运动特性。
控制算法
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 制。
机器学习算法应用
特征提取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机器人收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识别用户的意图和行为。
03
机器人硬件设计
机构设计
连杆机构
由刚性连杆组成,用于实现机 器人的运动模拟和助力。
关节设计
采用高精度舵机实现关节的精 确控制,同时保证机构的稳定
性。
轻量化设计
采用优化算法对机构进行轻量 化设计,减少机器人自重,提
高移动性能。
驱动器设计
电机驱动
采用无刷电机驱动,具有高效率、高转矩、高寿 命的特点。
意义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和残疾人 提供行走和负重的辅助,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空三栖军事外骨骼机器人外骨骼是指为生物提供保护和支持的坚硬外部结构。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是融合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为操作者提供一种可穿戴的机械结构的综合技术。
它在为操作者提供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
由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能够增强个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的能力,外骨骼和操作者组成的人-外骨骼系统能够对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注意,并在单兵军事作战装备、辅助医疗设备、助力机构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单兵作战装置不仅自身具有能源供应装置,能够对人体提供保护功能,而且还集成了大量的作战武器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传感系统及生命维持系统等,从而把一个普通士兵变成了“机械超人”。
本文提出了一种陆、海、空三栖军事外骨骼机器人,经过设计,可以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实现作战救援与通信一体化的作用。
具体设计构成如下图1所示。
通讯系统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图像采集系统三栖军事外骨骼机器人图1 三栖军事外骨骼机器人的构成1.机械系统为使人机在运动中始终保持紧密贴合,完成对人体步态的跟随,我们选择了仿人形结构设计方法。
各个部件形式和链接方式和人体结构和关节类似,使其在运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贴合人体肢体运动形式。
其承重部件是机械大腿,机械小腿和机械脚掌。
该结构在腰部与足部进行固联,在大小腿处采用任性绑带连接,实现人机间的协同。
该方法可以允许人和外骨骼之间具有一定的运动位置误差,避免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刚性连接,导致较大的作用力施加在操作者身上,保证在人与外骨骼运动自由度并不完全吻合的情况下,实现最佳接触效果,维持了人机间合适的连接刚度。
其机械结构最终设计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结构示意图通过比对,本设计选择螺旋机构为机器人提供动力。
螺旋机构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推动机构,可以在海、陆、空中为机器人提供动力。
在空中,运用螺旋机构提供动力的典型机构是直升机。
另外,喷气式飞机中也使用了螺旋机构。
在陆地上,存在利用航空发动机运用到超级跑车的先例,把螺旋机构运用到陆地运输工具中。
在水中,螺旋桨是重要的动力机构。
综合以上分析,采用螺旋机构,可以实现机器人的海、陆、空多环境内的动力驱动。
在陆地上时,螺旋桨的转动速度较低;速度较高时,可以升空;当在水中时,可以以水为推动介质,将机器人推动。
螺旋桨的种类有很多,可以选择变距螺旋桨。
可变桨距的螺旋桨,是为了解决定距螺旋桨高、低速性能的矛盾而出现的。
螺旋桨变距机构如图3所示。
最初使用的是双距螺旋桨。
高速时用高距,低速(如起飞、爬升状态)时用低距,以后又逐步增加桨距的数目,以适应更多的飞行状态。
最完善的变距螺旋桨是带有转速调节器的恒速螺旋桨。
转速调节器实际上是一个能自动调节桨距、保持恒定转速的装置。
驾驶员可以通过控制调节器和油门的方法改变发动机和螺旋桨的转速,一方面调节螺旋桨的拉力,同时使螺旋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在多发动机飞机上,当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停车时,螺旋桨在迎面气流作用下像风车一样转动,一方面增加飞行阻力,造成很大的不平衡力矩,另外也可能进一步损坏发动机。
为此变距螺旋桨还可自动顺桨,即桨叶转到基本顺气流方向而使螺旋桨静止不动,以减小阻力。
变距螺旋桨还能减小桨距,产生负拉力,以增加阻力,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图3 螺旋变距机构2.通讯系统由于本设计主要用于军事和救援,需要在各种地形以及世界任意角落工作,因此可以使用GPS定位系统,对机器人的位置进行定位。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
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
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军用GPS的最高精度目前可达10-1m数量级。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
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记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假设t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PS 接收机,可以测定GPS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t,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图4 GPS定位示意图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y、z 和接收机的钟差V to 。
3.电气系统考虑到复杂多变的作战需求,本设计采用声呐系统对周围环境进行探测,满足多环境下工作的要求。
声呐其中文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是一种利用声波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探测和通讯任务的电子设备。
声呐并非人类的专利,不少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声呐”。
蝙蝠就用喉头发射每秒10-20次的超声脉冲而用耳朵接收其回波,借助这种“主动声呐”它可以探查到很细小的昆虫及0.1mm粗细的金属丝障碍物。
而飞蛾等昆虫也具有“被动声呐”,能清晰地听到40m以外的蝙蝠超声,因而往往得以逃避攻击。
然而有的蝙蝠能使用超出昆虫侦听范围的高频超声或低频超声,从而使捕捉昆虫的命中率仍然很高。
看来,动物也和人类一样进行着“声呐战”!海豚和鲸等海洋哺乳动物则拥有“水下声呐”,它们能产生一种十分确定的讯号探寻食物和相互通迅。
多种鲸类都用声来探测和通信,它们使用的频率比海豚的低得多,作用距离也远得多。
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等也都会发射出声呐信号,进行探测。
海豚声呐的灵敏度很高,能发现几米以外直径0.2mm的金属丝和直径lmm的尼龙绳,能区别开只相差200卜s时间的两个信号,能发现几百米外的鱼群,能遮住眼睛在插满竹竿的水池子中灵活迅速地穿行而不会碰到竹竿;海豚声呐的“目标识别”能力很强,不但能识别不同的鱼类,区分开黄铜、铝、电木、塑料等不同的物质材料,还能区分开自己发声的回波和人们录下它的声音而重放的声波;海豚声呐的抗干扰能力也是惊人的,如果有噪声干扰,它会提高叫声的强度盖过噪声,以使自己的判断不受影响;而且,海豚声呐还具有感情表达能力,已经证实海豚是一种有“语言”的动物,它们的“交谈”正是通过其声呐系统。
尤其是仅存于世的四种淡水豚中最珍贵的一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它的声呐系统“分工”明确,有为定位用的,有为通讯用的,有为报警用的,并有通过调频来调制位相的特殊功能。
图5 声呐探测原理声呐装置一般由基阵、电子机柜和辅助设备三部分组成,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是由于其他探测手段的作用距离都很短,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很有限,电磁波在水中也衰减太快,而且波长越短,损失越大。
然而声呐在水中传播的衰减就小得多,低频的声波还可以穿透海底几千米的地层,并且得到地层中的信息。
因此,选择声呐作为海陆空三栖机器人的重要探测装置更具有适用性。
4.图像采集系统视觉探测系统是机器人的"眼睛"。
随着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视觉系统在机器人智能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军事及救援活动中,图像采集能够获取丰富的信息,为后方提供可分析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CCD是目前机器视觉最为常用的图像传感器。
它集光电转换及电荷存贮、电荷转移、信号读取于一体,是典型的固体成像器件。
CCD的突出特点是以电荷作为信号,而不同于其器件是以电流或者电压为信号。
这类成像器件通过光电转换形成电荷包,而后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转移、放大输出图像信号。
典型的CCD相机由光学镜头、时序及同步信号发生器、垂直驱动器、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组成。
下图为CCD相机的原理框图。
CCD作为一种功能器件,与真空管相比,具有无灼伤、无滞后、低电压工作、低功耗等优点。
图6 CCD相机原理框图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的开发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 年代初。
90 年代初期,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CMOS 图像传感器得到迅速发展。
CMOS图像传感器将光敏元阵列、图像信号放大器、信号读取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图像信号处理器及控制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还具有局部象素的编程随机访问的优点。
目前,CMOS图像传感器以其良好的集成性、低功耗、宽动态范围和输出图像几乎无拖影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不同环境的考察,选择了可以适用于陆、海、空三种环境的机构,从而设计了一种可以在多环境的条件下实现军事和救援活动的外骨骼机器人。
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完成多种军事和救援任务,大大提高了单兵系统的战斗水平,是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 蔡兆云, 肖湘江.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综述[J]. 国防科技, 2008 (12): 6-8.[2] 王勇, 史生坤.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电子制作, 2013 (21).[3] 丁兆义. 外骨骼机器人设计和控制系统研究[D]. 东北大学, 2008.[4] 李会营, 王惠源, 张鹏军, 等.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趋势研究[J]. 机械工程师, 2011 (8):9-10.[5] 林军, 吴榕, 杨忍, 等. 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与面临难题[J]. 硅谷, 2013 (20): 167-168.[6] 百度百科:空气螺旋桨。
/client/view/873080.htm?app=3&font=2&statwiki=1[7] 姚宜斌. 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算法与实现[D]. 武汉大学, 2004.[8] 孙立华. 潜艇声呐——海里作战的导航灯[J]. 科学之友(A版). 2008(05).[9] 百度百科:声呐。
/view/380447.htm?fr=aladdin[10] 杨少华,郭明安, 李斌康, 夏惊涛, 孙凤荣.百万像素电子倍增CCD数字化相机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