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ppt(课件12张+教案+导学案+反思) 人教课标版

“单元整体教学”示范课教学反思海口实验中学徐芹2014年11月6日,海南省教培院语文中心教研组在万宁北师大附中万宁附属中学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课内拓展阅读课型的建构与实施”课题开题会并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教研活动,高中组的活动是7日上午进行。
在这次活动中,我要上一堂“单元整体教学”的示范课。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
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文体来分单元编排的,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具有单元意识,要吃透一个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即在这一个单元同一文体的三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备课的时候要明确哪一课时要完成哪一个小目标,最后单元教学完成时,总目标便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避免盲目、零乱、重复、低效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篇教学、单节课教学,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探究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更明确和高效。
“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操作一般有四种方法:1、精讲一二,略讲其余;2、均衡用力,比同求异;3、一次多篇,综合讲述;4、举一反三,以讲带练。
呈现出来的可以是整体感知课、预习指导课、阅读训练课、品析鉴赏课、自主合作探究课、拓展阅读课等等各种课型。
这种课据说在内地已推行三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就做过很好的尝试,但在海南还未落地生根,可事实上,我们从网上也查不到太多关于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东西,网上的资料主要是小学和初中的,所以,这个课在我们也还只是一种尝试。
省里希望我的这个示范课能采用一次多篇,综合讲述的方法,即从一个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点切入,贯通整个单元,还希望示范课能呈现出多种课型,特别是能够呈现出教师的讲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很好结合,真正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新人教版必修3陕西省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老人与海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老人与海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目标
重点
1.梳理课文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我的问题难点分析文章主旨。
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自读课文两遍,勾画出你不认识或易写错的字。
3.梳理课文情节。
精讲互动1.想一想,桑地亚哥为什么要将空骨架拖回来?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概括桑地亚哥的形象特点。
4.小说的核心精神是哪句话?作者借桑地亚哥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5.总结本文的文体特点。
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达
标
训
练
作业课本P34“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小结。
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备课组韩江涛执笔单元目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
要求掌握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叙述顺序、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人物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无一不是为主题服务的。
分析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所以,阅读小说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理顺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
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
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
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前提是“合理”而不能“强词夺理”)。
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是小说阅读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课《祝福》预习导案导学案

第2课《祝福》一、课文资料链接:1、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篇。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2、把下面鲁迅先生的一首诗补充完整。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邀鲁迅钦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
郁达夫对鲁迅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对答。
郁达夫打趣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
”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席散之后,鲁迅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这首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干夫指,俯舀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3、谈谈对题目的初步认识二、课前自主探究:1.小说的结构情节按照怎样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2、概括祥林嫂悲剧的一生的命运变化起伏。
3.小说用倒叙手法有何特殊的表之效果《祝福》在小说交待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之后.先就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沦为乞丐.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把结局放到开头叙述的作用:答:①在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增强吸引力。
②与开头环境描写相呼应,揭示社会矛盾。
③突出人物悲剧命运,揭示主题。
三、课文内容精讲: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有哪些?答:《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高中语文 第1单元单元复习导学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复习导学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回顾在学习中了解的本单元三篇小说创作时的社会现实、作者经历等背景知识,培养知人论世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识。
积累字词等语言基础知识,能复述三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掌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深度鉴赏中外小说的方法。
3.感悟三篇小说所寄寓的作者情感,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1.多读多思,整体感知后逐步细化到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词语的运用等细微之处的思考。
2.查找资料,鉴赏课外小说作品,总结通过小说“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巩固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2.掌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深度鉴赏中外小说的方法。
1.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让学生在足量的阅读中自我体验、积累阅读鉴赏方法。
2.结合教材提供的文本归纳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点拨。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请谈谈你对小说“三要素”的了解。
答:[自我核对]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请对本单元三篇文章分别作简要概括。
答:[自我核对](1)《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
本文把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地死去。
本文深刻地揭露了腐朽社会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林黛玉进贾府》【学考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3、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复习】1、文学常识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2、给加点字注音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3、解释下列词语阜盛一射之地敕造不经之谈黼黻惫懒乖张内帏纨绔与膏粱布让万几宸翰可怜辜负好韶光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5、熟悉文章内容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是()A.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B.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C.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D.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1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导学案(1)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总体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出处:21教育名师】3、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4、运用评点式读书法,体味曹雪芹的语言魅力。
1、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姑妈被选为康熙的妃子。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父亲因政治斗争牵连其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2、《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今传120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书名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
3、写作背景: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4、前五回情节简介《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21·世纪*教育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ppt(课件12张+教案+导学案+反思) 人教课标版

心理变化 初到鲁镇: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再到鲁镇: 内心极度伤悲 临死之前: 精神彻底崩溃
心理变化通 过外貌变化 间接表现,使 人物形象更 加具体丰满。
探究老人的形象
学以致用,合作探究:
老人的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 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 代表他的这种心理?老人在你心里是怎 样的形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元 单元教学目标:
1、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2、品味小说语言
单元教学总时:6课时
授课者:徐芹 海口实验中学
本次课教学目标:
品赏小说人物,学习 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 法。
品赏林黛玉的形象
心理描写
直接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 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间接(神态、语言、行动) 拜见长辈 谨慎选座 改变习惯 小心答话
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永不屈服 永不服输的硬汉子!
你能根据你心里老人的 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 吗?
单元总结
心理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真实
《林》
《祝》外貌描写折射心理
形 象 立 体、 丰 满
《老》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语文学科课程纲要第三模块(主题)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古代议论性及科普说明文。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口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课标要求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更具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5、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想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7、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8、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9、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10、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学习目标(一)、小说单元学习目标:1、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2、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的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祥林嫂、桑地亚哥,他们的性格都是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一个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4、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同时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
5、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6、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古典诗歌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初步领略四位大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2、了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便于分析理解作品。
3、阅读鉴赏的重点是熟读并背诵诗歌原文,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领会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在鉴赏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2、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
3、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
4、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文散文的语言妙处。
5、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四)、科普说明文单元学习目标:1、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培养鉴赏科普语言特殊美感的能力。
3、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趣味和科学精神。
三、学习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学习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根据当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和方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同伴、家长参与评价,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教内容,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同步检测、单元检测、模块考试等方式来评价,以提高评价效率,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学习资源1.音像资源:录音带,视频、音频材料。
2.书本资料:⑴课本,教辅资料。
⑵参考书目:①《红楼梦》②《高老头》③《鲁迅全集》④《老人与海》⑤《李太白全集》⑥《白氏长庆集》⑦《孟子》⑧《昌黎先生集》1 林黛玉进贾府 2《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课时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课时重点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知识链接1.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
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
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
它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此外,此书对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制艺尺犊、医药卫生、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烹调饮食等都有细致的描写。
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众多。
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准确传神,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由它引发的“红学”已经是国际显学。
4.小说常识概况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物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
学习过程一、语言积累(A级)1.正字音敕.造( ) 纨绔..( ) 盥.洗( ) 杜撰.( )宸翰..( )攒.聚( ) 翠幄.( ) 瞋.目( ) 懵.懂( )忖度..( )绾.结( ) 嫡.亲( )2.辨字形嫡( ) 敕( ) 钗( ) 帷( )谪( ) 赦( ) 杈( ) 帏( )3.通词义(古义\今义)形容偏僻风流乖张仔细惫懒可怜总角便宜风骚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B级)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
2.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三、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C级)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1.请大家速读课文,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交流补充,然后概括归纳。
2.读课文时要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作为阐述观点的有力佐证。
3.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加以引导。
A贾府(1)宏伟的外观(2)讲究的布局(3)华贵的陈设(4)威严显赫的气势B人物(1)非凡的服饰(2)骄矜的气质(3)繁琐的礼仪四、学习反思(C级)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五、布置作业(C级)1.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二。
2.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三。
3.背默《西江月》二首。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二)课时目标1.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时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难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人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学法指导摘读.讨论.点评学习过程一、分析林黛玉形象1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细节。
(1)见迎探惜三姐妹时(2)见王熙凤时(3)在邢夫人处(4)在王夫人处(5)回贾母话时(6)和宝玉相见时小结:2.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