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举例: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课文所传达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个体学习与团队合作。
举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本次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确保新课讲授环节有足够的时间。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明确实践活动和小Βιβλιοθήκη 讨论的主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提高提问和启发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5.加强课堂反馈,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举例:分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寓意,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3)句子解析:重点解析课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句子,如“梨花的盛开,是生命的礼赞”。
举例:通过对“生命的礼赞”这一句子的解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4)课文结构分析:掌握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
举例:分析课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如“驿路梨花处处开”与“梨花依旧笑春风”,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深厚感情。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如“谦虚”、“懦弱”、“增添”等。这些词汇在课文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理解课文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有直接影响。
举例:课文中“梨花的谦虚,让人感到它的纯洁与崇高”,通过理解“谦虚”一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梨花的形象。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课文的主旨,分析梨花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专家点评篇

《驿路梨花》课例点评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周丽《驿路梨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赵春芸老师的这节《驿路梨花》抓住了本单元的单元要求,重点指导略读方法,通过“默读快读,感知情节”“跳读勾画,品析内涵”“研读感悟,明了主旨”三个环节,让学生习得略读的正确方法。
在感知情节这个板块,赵老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概括情节,而是由老师概述一段和课文有出入的情节概括,让学生来发现问题。
而这些故设的错误不是随意而为,而是精心设计:一为主人公梨花的名字,一为瑶族老人再来茅屋的用意,一为全文的记叙顺序。
这个环节的设计,老师没有把复述文字出示在PPT上,而是提醒学生认真听,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听”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忽视的一项训练,也恰恰是七年级起始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这三个故设的错误中,老师故意将原文的插叙手法去掉,用顺叙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自行体会出插叙和悬念的妙处,将知识的传授方式由讲授灌输变为体验习得。
梨花名字和瑶族老人再次来为小茅屋送米,都是学生在略读中应该关注的关键信息,也是为后面赏析“梨花”内涵和理解“雷锋精神”这些教学环节做的铺垫。
赵老师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教学扣住文本,在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是如何在深山中发现小茅屋的?”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发现答案,而“这一片梨树林到底是谁种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赵老师的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由此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最重要的内容——有关梨花的描写,在学生畅所欲言赏析时,还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这不得不说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关注。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驿路梨花(说课稿)

15 驿路梨花一、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课文特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文特点《驿路梨花》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2.学情分析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感情的体会比较少。
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特别的重要。
3.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课文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2)以学生朗读为主,自主探究为重,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共同赏析文章。
(3)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所以我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
1.朗读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涵。
2.情景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文的意境,情感产生共鸣。
3.互动点拨法:在这里主要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结合本文特点,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学法:1.勾画圈点法: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优美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分组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3.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积极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一)教学预习准备1.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驿路梨花》原文阅读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运用插叙手法(解析版)

15、《驿路梨花》——群文阅读曲折有致—运用插叙手法本文在顺叙中两次运用了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如本文插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故事和解放军为过路人盖小茅屋的故事。
【考点解读】插叙手法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选文第××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2.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技法点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补充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
2.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衬托、刻画、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6.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
7.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答题思路:1.确定插叙。
一般来说,插叙的内容仅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体,在插叙的前面和后面总要有语句衔接。
抓住这个特点,可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插叙的部分。
⒉.分析作用。
依照以上插叙的作用,再联系具体语段进行分析。
【真题演练】(一)腕上茉莉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
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桌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
“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
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
”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
“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
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
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
新鲜的茉莉花。
远远地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
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床、水、干柴、米、盐等。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
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
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
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
“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
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
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