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引言:唐代诗人李商隐是我国历史上大家名人之一,他是唐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位同时出现在《全唐诗》和《文选》两部重大著作中的人物。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长于写意,他的诗歌多风味独特,意境深远,多富有象征意味。

这篇文章将会探究《李商隐诗两首》的导学案,以及其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材中的重要性。

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品;2. 理解李商隐作品中的意境及文化背景;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步骤1. 课堂导入学生可能对李商隐这个名字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对李商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比如,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成就,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等。

也可以播放一段李商隐诗歌的朗诵或者配上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2. 研读《李商隐诗两首》本次导学案聚焦于《李商隐诗两首》,可以选用《无题》和《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进行研读。

在研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展开:(1) 教师给出诗歌的简要介绍和注释,并进行语段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注释和语段分析对诗歌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

(2)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字词和行文方式,尝试重组文本的意义。

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不同的阅读方法对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3) 分享收获。

让学生进行分享,分析其对文本的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和互相启发。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少数派文化背景,尝试揣摩李商隐通过这些文化背景进行的内容及情感表达。

3. 表现和评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李商隐的诗歌和他心灵世界的感受。

同时,应让学生进行个人写作,以其所读的诗歌为主题完成一篇有关李商隐诗歌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可以在文学鉴赏、文化理解、诗歌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

(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

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

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

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一.预习部分(一)略(二)(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2)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3)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托付(4)难道,哪能(5)迷惘,茫然(6)没有根据,空海外徒闻更九州(7)预料(8)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9)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10)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9)(11)为什么,四十八年(12)还有(13.)嘲笑(三)答案:(1)青春年华,此指一生(2)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怀念(3)迷惘,茫然(四)1.端:缘由正,直右端指一种2.托:托付假托,假借3.更:还有再更加改变4.筹:报时用的竹签计策,办法谋划5.可:难道,哪能大约可以(五)梦:名词作动词(六)李商隐名句集锦:(1)课外①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心有灵犀一点通。

④一寸相思一寸灰。

⑤人间重晚晴。

⑥只是近黄昏。

⑦碧海青天夜夜心。

⑧雏凤清于老凤声。

(2)课内略二.《锦瑟》文本赏析(一)整体感知(1)翻译诗句大意(略)(2)明确:内容之眼-------思华年(3)明确:情感之眼--------惘然(二)(1)1.明确: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2.明确:华年,往事的繁多。

起兴,联想(2)明确:“庄生梦蝶”寄托:美好却又飘渺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寄托: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心绪与愤慨。

“晓”“春”可以理解为:对人生之路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

(3.)1明确:沧海明月明珠珠泪意境:难以分辨,可望而不可即带有哀婉的妙境。

2.明确:蓝田日暖玉生烟意境: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不能亲近。

小结:阴阳冷暖不同境界,展现改接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惆怅(4)明确:直抒胸臆,回环往复表达自己的怅惘痛苦。

三.《马嵬》文本赏析(一)整体感知1、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________,祖籍怀州河内,出生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________合称为“温李”。

2.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________有很高的成就。

________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锦瑟.( )沧.海( )未卜.( )晓筹.( )琴弦.( )惘.然( ) 马嵬.( )宵柝.( ) 三、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⑸如何四jì()为天子四、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马嵬(wéi)惘然(wǎn)宵柝(chè)B.弦柱(xuán) 驿馆(yì) 眉睫(jié)C.栩栩(xǔ) 金钗(chāi) 痴心(chī)D.自缢(shì) 厮守(sī) 哗变(huá)2.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四十年。

导学案答案一、文学常识1、樊南生;温庭筠;2、咏史诗;无题诗;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锦瑟( sè )沧海( cānɡ )未卜( bǔ )晓筹( chóu )琴弦( xián )惘然( wǎnɡ )马嵬( wéi )宵柝( tuò )五、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7-《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答案

7-《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二、问题导学(课前完成)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2、⑴望帝春心tuō(托)杜鹃⑵cāng(沧)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宵)柝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3、文学常识:⑴义山、玉谿生、小李杜、温庭筠、《李义山诗集》4、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碧海青天夜夜心雏凤清于老凤声三、课堂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

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重、难点】目标2、4【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鉴赏法、总结法【知识链接】1、解析题目:《锦瑟》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本诗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

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

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李商隐(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3、探寻背景:《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进一步培养读诗诵诗的能力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重点难点:1、领会诗的意境、情感、主旨2、体会诗的艺术技巧预习任务:一、名句填空1、夕阳无限好,2、身无彩凤双飞翼,3、何当共剪西窗烛,4、春蚕到死丝方尽,二、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13—约858),诗人,字,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诗集,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和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探究案一、阅读鉴赏《锦瑟》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马嵬》: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6、对于这些,诗人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7、《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王丽。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带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带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带答案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而著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和《夜泊牛渚怀古》。

通过导学案的设置,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1. 《夜雨》原文:天微凉,月初上,小庭空院,忍焚垂柳愁。

细雨晓润,前村杂犬吠珠沉梅。

孤灯飞彻,秋千院里事!自嗟丽那日,垂今悲。

解析:李商隐笔下的夜雨,给人一种凄凉清冷的感觉。

描写了夜晚细雨霏霏,月色微寒,空院孤庭,萧然凄寥之景。

情感浓烈,境界深远。

在细腻的笔触中,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题目一:根据诗中描写的情境,你是如何理解“小庭空院,忍焚垂柳愁”这句诗的意境的?答案一: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空旷的小庭院,垂下的柳条如同在忍受火烧一般,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整个画面通过柳条的形象描绘出人们心中的苦闷和痛楚。

题目二:诗中提到“前村杂犬吠珠沉梅”,这句诗的意象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二:这句诗描写了夜晚村前犬吠的场景,寓意着冷清的夜晚孤寂无人。

珠沉梅的意象暗示着漆黑的夜色中珍珠似的鸡皮梅花,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2. 《夜泊牛渚怀古》原文:牛渚西江里,渔艇行复止。

知渡非杨业,数禹过属陲。

尚怀故国赋,对此觉车马。

殷勤水上人,应共小山语。

解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夜晚泊船在牛渚的江面上,感怀古代传说的情怀。

以“牛渚”牵引出《尚书》中“禹会牛渚”、“车驾龙堂”、《楚辞》中的“湘夫人坐道左”的典故。

诗人怀古思今,留连忆往昔之情。

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繁荣与人民生活情感、景物结合、统揽古今的大气概。

题目三:诗中提到“知渡非杨业,数禹过属陲”,这两句诗的意境如何?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三:这两句诗表达诗人在牛渚西江上,想起古代传说中的禹船过属陲的情节。

渡江非马具的杨业,渡江不用车马,显示了古代治水英雄的智慧与力量。

尚怀故国赋,是在感叹古代英雄的豪气与励志。

导学案到此结束,通过对李商隐的这两首诗作的解析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李商隐的诗歌艺术,也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古诗文时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

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二、了解背景《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也就是在这一年,漂泊一生的诗人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辉煌。

《马嵬》(其二),对杨贵妃马嵬之死,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

把唐明皇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于“女祸”杨贵妃。

李商隐针对这一片荒谬鼓噪,据实评论,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把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历史事实和虚伪自私的面目,向世人毫发毕露地揭示出来。

三、积累词语1.近义词辨析①爱好与嗜好“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做名词外还可以做动词。

“嗜好”是指习惯成癖的爱好,因此,语义比“爱好”重,而且常含有贬义。

②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③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④赔偿、补偿37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

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2.解成语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

里:内部。

指学习要切实。

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刻。

(易误:入情入理:合乎常情和道理。

)不刊之论:不可改易的言论。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出言无状:说话没有礼貌。

焚膏继晷:点起灯继续着白天(干的事)。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或学习等。

膏:油脂.焚膏:指点油灯。

凤凰于飞:指凤和凰比翼双方。

用以比喻夫妻恩爱。

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四、积名句①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③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⑦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合作探究】一、熟悉课文1.《锦瑟》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二、文本分析1.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2.《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结合其表现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分析其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三.阅读鉴赏1.《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一首,它的用典较多,请赏析其在表现人物感情上有何作用。

2.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至今已历千载,人们谈笑之,咏叹之,而立意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把罪责归于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那38么,李商隐《马嵬》(其二)一诗又是如何评价此事的呢?【巩固练习】一、语言表达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马嵬.(wéi)惘.然(wǎnɡ)宵柝.(chè)B.弦.柱(xuán) 驿.馆(yì) 眉睫.(jié)C.栩栩..(xǔ) 金钗.(chāi)痴.心(chī) D.自缢.(shì) 厮.守(sī) 哗.变(huá)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B.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是()(1)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单个的食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2)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A.不止无坚不摧自以为是B.不只坚不可摧自以为是C.不止坚不可摧自行其是D.不只无坚不摧自行其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着惋惜伤感的情绪。

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不少于40个字)二、阅读鉴赏39[黄钟]人月圆·客垂虹(元)张可久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

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

答: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答:三、拓展延伸解读李商隐一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

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

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

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

生于乱世,跨越了六个朝代。

科考落榜,沦为幕僚。

结篱王氏,却从此陷入了朋党倾轧的漩涡中,从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间,漂泊零落,潦倒而终。

二他的一生都不曾安稳过,我始终觉得他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看透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可他的血脉之中又生长着很蓬勃的欲望,像汩汩淌着的河水所散发出的水藻和淤泥的腥味,淡淡的,却又是固执的。

我总是能从他的无题诗中读到一种淋漓如江河流泻的生命体态。

那些诗大都写得颇为隐晦且已经朦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华丽的罗帐,轻巧的团扇,艳丽的榴花,以及香炉里金色的灰烬。

他用这些凄凉的意境,掩盖了他生命中所有的感伤、迷离。

他将他的穷困与落魄寄托在这些耀眼的色彩中,两者强烈对比之下,我看清了他所有的失落与孤寂。

他是那么的骄傲,他不肯直言他的挫败,所以他只能将明明暗暗的忧伤融入一片绚烂的繁华之中。

让后人来捕捉那字里行间难言的情愫。

三我猜想,他常常独自徘徊在夕阳下,望着风起云涌的晚霞。

他的目光穿越如血的残阳,穿越黄昏时冗长的街道,穿越烈日下绿色的田野,穿越战场上的烽烟长河,穿越孤寂的月与40幽冷的山,穿越日深月沉的无常,穿越隐隐约约的悲喜,呜咽成苍凉的笛声,撒落了一地的碎片。

当最后一缕残光隐没在无边的黑暗时,他便低低地吟着那首《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四他的一生是极其痛苦的。

我固执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没有一个有他那种深重的忧伤。

他的痛不同于李煜,他没有李后主那么寥廓的层面去绝望;也不同于李清照的那些闲愁;更不同于柳三变的繁华落尽的悲凉。

他一生漂泊,一生落魄,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空漠漠的哀愁,他的世界是空旷而孤独的,和谁也没有关联。

而这种痛苦才是最致命的,因为他连惋惜的资本也没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大概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了。

于是,一切定格,秋风扫落叶,残酒、残花、残阳、残烛,跟着这样的夜一起沉沦,沉沦在他的天地里。

五昨日的他,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明天的沧海桑田。

时间,会冲淡一切。

正如哲人所说:“生存即是苦难,活着即是炼狱,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寻找天堂。

”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属于他的天堂。

可惜追求到的却是苦涩的情感。

他踏遍了每一寸土地也找不到他梦中的繁花似锦与地老天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我终于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点评】李商隐的诗难解,主要是因为李商隐这个人的神秘。

文中,作者用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位颇具争议的诗人,来追寻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忧伤、孤愤、苦难、不幸,当然也有令人销魂的爱意,就是缺少欢笑、温暖、理解,甚至是亲情和友谊。

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李商隐诗两首【合作探究】一、熟悉课文尾联是对前三联的总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来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41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

难怪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

二、文本分析1.《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