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七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七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七篇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

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傣族的“泼水节”。

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

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

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

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

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

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篇2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

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通用19篇)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通用19篇)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通用19篇)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

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

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

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

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

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

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

文化对语音、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

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用的多种语言可归属为哪五大语系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用的语言归属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大方言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中国文化精神好句摘抄

中国文化精神好句摘抄

中国文化精神好句摘抄1.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文采风流人赏;礼仪之邦,文化灿烂辉煌。

2.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3.中华文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革创新美名传,水泊梁山曾记得一百零八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

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5.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6.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7.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9.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0.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构建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更是我们名著精神的精髓,民族的灵魂。

11.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2.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13.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是笔走蛇游的晋唐书法,是行云流水的昆曲京剧,是古色斑斓的四书五经14.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

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

”15.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1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国语言文字试题及答案

中国语言文字试题及答案

1、七大方言区,代表性方言是什么?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

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客家话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

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

2、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

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

因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方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接续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类型。

语流中两个相邻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语音的这种语流中变化就叫同化。

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s本应读作[s],但在dogs中因为受到了前面浊音g的读音的影响,变成浊音[z]。

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自己原来的发音不同了,这就是异化。

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面一个就不能再读上声,而必须读成近似于阳平(即调值由214变为24),“冷水”、“选举”等就是这种情况。

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得比原来更弱更轻了,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如普通话中的轻声,很多就是典型的声调弱化,如“看一看”中的“一”、“我的书”中的“的”等就是。

语流中有些音在连读时因缩并等原因而不再发音或消失了,这就是脱落,也称减音。

如普通话中,“我们”会读作[uom],“豆腐”读作[touf],“小孩儿”读作[tiauxar]等都是脱落。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8.《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8.《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中选择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的正确义项。古文中字词的 语法功能更为灵活。比起现代用法, 一个字词往往能充当较多的语法成分。 比如说“雨”字, 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只能充当名词, 而在文言中却可以充当名 词、不及物动词、甚至及物动词。在《上邪》(义为“天啊”, 韦利却将其误 译为人名) 一诗中,“夏雨雪”义为“If it should rain snow in summer ” (除非 夏天下雪) , 而不是“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 (在夏天里下雨又 下雪——韦利译文)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错得更有趣。“钓”字在文言中可 以是及物动词,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及物动词解。柳 宗元《江雪》一诗的末两行“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不妨被译为: “Single boat. Bamboo-leaved cape. An old man. /Fishing alone. Ice-river. Snow” ( 孤舟。蓑衣。老翁。/ 独钓。冰河。雪。———叶维廉译文) 。此处, 这个“钓”字无疑是个不及物动词, 但据说某海外华人学者却如是解读“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for ] the snow on the cold river”(一老翁/ 独自在寒冷 的江上钓雪) , 并惊叹其措词之前卫! 显然, 他把“钓”字误解为现代意义的 及物动词了。或许这是中国古诗影响英语世界现代诗人的方式之一吧。
第六讲
中国语言文字
主讲人:江西师范大学谢宏维
主要讲述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如 何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语言文 字的诱导和暗示作用。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在 人与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语言文字涵盖、包 容一切传统文化氛围。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无 不生活在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么,在各种 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最根本、最核心并能够 贯穿人的始终的,只能是个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 一定类型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我们从人与现存 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对象性关系上,来比较中西文 化的差异时,很自然地就要对中西语言文字进行 比较,因为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中国古诗的英译
援引一些译本加以仔细考察, 以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措词、句法、韵 律、体式、典故等几大方面问题。
在汉语里, 语义和语音的基本单位是一致的。换句话说, 所有的汉字都是 单音节的。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偏好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而古汉语文 学中更普遍使用精简的单音节词。当然, 不同单音节词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多 音节词的词义则由各个组成部分分担, 因而受到限定, 所以相比之下, 单音节 词往往比多音节词多义。因此, 译者翻译单音节词时须依照上下文, 从诸多义
中国的诗词很整齐,像豆腐干,西方的诗词则长长短短不很整
齐。整齐暗示着诗本身的哲理性、规则性很强,暗示这首诗不是一 般的东西,不是随便发挥的,而是有非常严格制约的诗。另外从排 列上来看,汉字排列起来非常容易,印刷也非常容易。
西方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汉字或汉语是一种描述性、艺术性的
东西。因此,中西两种文字系统的差别表现在诗词上是一目了然的。 诗主情,诗应该是真挚的,是一种心地流露的感情,汉字便诱导诗 人去写景、写情,情景交融而忘我。莎士比亚的诗是伟大的诗,很 美的诗,但是与中国的诗相比,莎士比亚的诗简直不叫诗,且枯燥 无味,其中原因就是西方语言文字的先天性缺陷。这也是中西语言 文字之间的鸿沟造成的。
一、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
具体可以从语音、语形、语义、语法四个 方面的差别来看。
第一,语音的差别。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 字,不应该将二者合在一起说,但我们已经习惯 了这种说法,还是尊重习惯。
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 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 开音节。什么叫开音节?例如“kai”就是开音节, 如果是“kait”就是闭音节了。如果是闭音节, 中国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实现。另外,汉字每个 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 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 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 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 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因素。 。
那么字形给文化带来一种什么效应呢?首先,在中国,汉字带来一种感 受力很强的效应,例如书法的产生,诗词中写景的特点非常突出,象形字 就是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美国诗人庞德说,汉字一 看起来情不自禁就是诗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写景的诗 非常美,一念就会进入那种境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逻辑 上推理是没有逻辑性的。“鸡声”,先从声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一 种空间感,由“鸡声”而牵连到“茅店”,然后是“茅店”上的月亮,把 空间一下打开,气氛一下子营造出来。接下来是“人迹板桥霜”,但作者 不先写“霜”而先写人,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的脚印(人迹)放大,然后 再镜头放大到“板桥”,最后说“霜”。这种把个人感受的顺序倒过来的 表现手段,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技巧大师爱森斯坦说,蒙太奇这 种技巧就是从中国诗词借鉴过来的,中国的诗词,就像一幅幅的特写镜头。 这样看来,汉字的优越性一下就体现出来了,而印欧语系的文字在这方面 则很逊色。
第四,语法的差别。语法差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词法差别和句法 差别。在词法方面,汉语言文字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 等,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是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 甚至可以有“回文诗”,正念、倒念都可以,这也造成汉字的创造性 很高。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 谓宾定补状,虽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强,但是也意味着比较机械。例如 拉丁语,每一个词后面都要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词的词性和词态。 中国的汉字是绝对自由的,爱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因此,印欧语系 限制性太大。这样一来,中西两种语言文字势必把两种文化引向不同 的方向。汉语的缺陷在于其词法结构、语法结构不太发达,介词相对 来说少一些,但是汉语靠什么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语形和语 音。例如“山”字,看起来像一座山,表达的含义非常生动。任何事 物如果在一个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种因素来弥补;反之 亦然。所以,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自协调、自组织、自构序的,中 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最初发展的时候,也一定会受这些规律的制 约。
中西语言文字这种区别看起来很微小,但是它造成一种什么效应呢?这种效应 就是它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由于我们一天到晚一直在说一种语言,自 出生以来就要天天接受它,语言给予我们一套实践的模式和崭新的世界观, 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受其熏陶,并且不知不觉地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用这种语音效果来创造诗歌等文学作品时,押韵也跟语音相关。中国的诗歌 和外国的诗歌不一样,从语音上来说,西方诗歌在押韵的时候会有很多转韵 的地方,即多元韵式,前两行押韵,或者隔行押韵,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多元韵式并不是西方语言文字(尤其是印欧语系) 的优点,而恰恰是它的天生缺陷。因为这种文字多音节多,能够押韵的词的 数量就少了,因此诗人便创造了转韵、间行韵等方法。而中国的诗人则不用 着急,一个音可以表达很多字。例如“jia”,可以是“家”,也可以是 “佳”、“嘉”、“加”,很容易押韵。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这么多同音词, 这必然造成英语文学中多元韵的形成。而中国语言文字押韵的得心应手使得 诗人可以写出一元诗,一韵到底,如四言、五言、七言,以及后来的词、曲 等。一元韵的艺术效果很强,而艺术效果要有感染性,就要使得韵脚是单一 的,不断变化的韵脚使人的印象不深,诗歌的音乐感也相对减弱。法国文学 家萨塞说,艺术作品的感染性取决于它的片面的强调性。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ian Jing Sha :Qiu Si by Ma Zhi-yuan Dried vine (s) , (an) old tree , evening crow(s) ;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 Sun slants west ;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 (叶维廉 译)
从艺术上加以比较,中国的语言是以“我”为主,西方 是以“物”为主,即使一整套词法结构也一定要找到一个 中性的因素。如果把这个因素延伸到科学技术上,就会发 现,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语言 文字的影响。中国的技术非常发达,但科学、理论性的东 西相对弱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逻辑性非常强,而西方语言 本身就具备很多的逻辑性,这也是西方科学发达而中国科 学相对落后的原因。
第三,语义的差别。中国文字和印欧语系文字语义上的差别,来自于语 音和语形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 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印欧语系的多义字相对少 一点,为什么呢?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 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但相对说来,词的分类就会多 一些。这样一来造成一个什么效应呢?还是以诗词为例,中国文字的多 义性造成中国文化的概括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西方语言文字,定义 性的功能相对强一些,由于条分缕析的能力强,就会促使人们走到求真 的路上去,尽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 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最后把中西语言文字的特点综合一下。
汉语言文字是一种立体的建筑型的因素,而西方的文字是单维 的流线型的因素多一些;汉语象形性因素比较多,而西方是符 号化因素比较重;汉语的自然性比较强,且是多向综合性的, 而西方是单向推理性的;同时由于语言文字跟自然界是贯通的, 汉语言文字很容易与自然界沟通,是情感性的文化,而西方语 言文字所诱导出来的往往是理智性的因素;汉语言文字更容易 诱导出空间思维逻辑,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则容易诱导出时间思 维逻辑。中国文化的科学性比较弱,而西方比较强,造成西方 人思维的轨迹感很强;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视觉型的文化,西 方的则是精确型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以语形为主,西方的文化 则以语法为主,因此中国几千年来文字学特别发达,而西方的 语法学特别发达;中国文化的灵活性强,西方文化比较死板, 容易走到极端;中国的文化是文字导向型文化,西方的文化是 语言导向型文化。这就是中西语言文化的基本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