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红星医院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旨在指导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红星医院针灸科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红星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红星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2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

第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压迫情况。

(二)证候分类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一)脑梗死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针灸科规范

针灸科规范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201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片: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处伤史,少数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伤,各个方向活动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爱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响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加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爱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针灸科建设规范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科建设规范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经验。

为了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

下面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内容: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主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

同时,医师需要对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杀菌效果。

2.术中操作(1)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应当基于临床实践和理论依据。

在选择穴位时要遵循“病从远处治”、“迎随调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注重综合分析。

(2)针具准备:使用无菌的针具,针具应保持完整无损,不得使用表面有锈蚀、变形或者超过有效期的针具。

同时,医师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无菌。

(3)术语准备: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师还需事先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恐惧和不适感。

(4)操作规范: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插入针具,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控制插入深度,避免穿透深层器官或结构;-留针时间适当,一般为15~30分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在针灸操作完成后,医师应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评估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5)卫生要求:医师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医师需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保证操作部位的清洁,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医师需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针具,保证废弃物的无菌处理和针具的安全回收。

此外,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操作技巧。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法
适用于感冒、中暑、腹泻、腹痛等。
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刮痧;有皮肤溃疡、炎症、皮肤病者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不宜刮痧。
禁忌症
涂抹刮痧油→刮痧→观察反应。
操作方法
04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3
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降低患者负担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针灸治疗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效益。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腰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腰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环跳、秩边、委中、承山等穴位,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合适的穴位
消毒
进针
运针
起针
针灸科技术操作的流程与步骤
滞针
滞针现象可能由于进针过深或运针不当等原因引起,应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运针技巧,避免该现象发生。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艾条的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拔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哮喘、咳嗽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患部有溃疡、水肿、炎症及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年老体弱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针刺---------------------------------------------------------------22.艾灸---------------------------------------------------------------53.推拿---------------------------------------------------------------74.刮痧---------------------------------------------------------------85.拔罐---------------------------------------------------------------96.点刺出血疗法-------------------------------------------------117.埋线--------------------------------------------------------------128.穴位注射--------------------------------------------------------139.特定电磁波疗法----------------------------------------------14一、针刺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1.1刺前准备1.1.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

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1.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主要有:1.1.2.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1.1.2.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颈型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葛根汤。

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

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

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 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椎动脉型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或电针30分钟。

每日一次。

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

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针挑。

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方法: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

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诊断中医部分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西医部分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

排除内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