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重点词语

合集下载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一、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三、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无不透彻明白。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自动地远离污浊。

)6.屈原既绌(通“黜”,被罢免官职)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联合抗秦)8.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

委,呈现)10.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 亡走,逃跑)(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学识 ||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2)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宰,泛指地方官吏。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何况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草野,乡野,民间。

与“朝廷”相对。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3)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在一篇诗词中再三流露这种意愿。

《屈原列传》《过秦论》《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知识复习

《屈原列传》《过秦论》《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知识复习

《屈原列传》《过秦论》《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知识复习《屈原列传》1、重点实词:志、治乱、娴、列、害、属、夺、伐、疾、离、穷、称、条贯、靡、指、迩、推、从、详、币、质、如、竟、当、顾、卒、咎、存、致、举、分、短、之徒、祖、适、吊、爽然2、翻译:⑴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⑵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⑶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⑷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3、文化常识:同姓、币、《诗经》、《楚辞》属zhǔ①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②跟着。

《垓下之战》:“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撰写。

《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④通“嘱”。

托付。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属客。

”shǔ①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③部属。

《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④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伐①砍伐。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敲打。

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

”③讨伐;攻打。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④攻破;破坏。

《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⑤功劳;功业。

《魏公子》:“此五霸之伐也。

”⑥夸耀,自夸。

《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冰之家】指贵族豪门之家。

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伐冰即凿痧窖取冰。

《过秦论》1.重点词:固、蒙、因、爱、致、与、之属/徒/伦、延、追亡逐北、因利乘便、奋、振、御、履、隳、践、信、陈、揭赢、抗、向、絜、序2.通假字:从景3.文化常识:崤函河关享国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六合、九州、八州);敲扑;百姓(黔首、氓隶、布衣、黎民);山东;七庙2、翻译:(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虚词解释

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虚词解释

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虚词解释《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

本文将针对《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虚词进行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屈原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虚词的概念。

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主要用作连接词、助词或虚词等功能,在语义上相对空洞的词语。

在《屈原列传》中,各种虚词的使用对于理解文本的整体意思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表示时间、程度、方式等的虚词1.乃:此字用于虚词的特指等,在《屈原列传》中多用于故事的时间转折,表示"于是"、"然后"的意思。

例如:“屈原既没,楚怀王欲贵公子申,公子申辞曰。

”这里的“乃”意思是“于是”。

2.其:在《屈原列传》中,这个字既可以作代词使用,也可以作连词使用。

作代词时,表示“他”的意思。

例如:“屈原,名平,本名白,楚之巫山也,其先遗襄之后也。

”这里的“其”指的是屈原。

作连词时,用来连接一个词或短语与前文的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当是时,吴楚之间,贾谊之言曰:‘楚有太山之阳,阳九江之洲,洲则有太室之先,平原之野,其东南江南,其西南属蜀;‘”这里的“其”用来指代上文中的“阳”。

3.然:在《屈原列传》中,这个字多用作连词使用,表示转折或衔接的关系。

例如:“夫固知尝以其势之盛,其兼二川之地高丘山之固。

”这里的“然”用来表示前文所说的情况是理所应当的。

二、表示逻辑关系的虚词1.若:在《屈原列传》中,这个字用作连词使用,表示假设、条件。

例如:“然犹以其虚位素名诱之也。

是以公子纠身死,国破为楚患者,其后数世虽有材能之士,莫敢正言以护其罪。

”这里的“若”表示假设的前提条件。

2.所:这个字在《屈原列传》中用作连词、代词和副词。

作连词时,表示所指前面一段话所讲述的对象或情况。

例如:“及阖闾怒客之诈,背书刑以法四邻,设孤山之瘞,吊请驷都尸之道,所以却秦吴师也。

”这里的“所以”表示通过前文所述的行动来达到前面所提到的目的。

离骚重点词语解释

离骚重点词语解释

离骚重点词语解释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诗作,其中有很多重点词语,以下是它们的解释:
1. 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 谇:謇朝谇而夕替,谏争。

3. 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 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 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 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 遥诼: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 偭:偭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 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 溘: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 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 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 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 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 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 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 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 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 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 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 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这些词语在理解整篇《离骚》的文意时具有关键作用。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离骚》的解析,建议查阅古诗文网等网站或咨询语文老师获取帮助。

〈屈原列传〉词语辨析

〈屈原列传〉词语辨析

〈屈原列传〉词语辨析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

战国时楚国诗人,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

1。

相关词语:①屈子怨天〔反义〕:天高地厚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近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举世皆浊我独清〔反义〕:身居高位,随波逐流2。

用法示例: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许多仁人志士虽然已经走向历史深处,但他们的事业、理想、操守和精神都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

3。

文言句式:名词作状语。

“竟”是表示强调的意思,“在古代…已是尽头”,这里与现代汉语一致,不再翻译。

4。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因此司马迁又有“《离骚》者,犹离忧也”之说。

5。

“两次入狱”中的“两”字,一般表示两次,本句表示两件事,这样理解更准确。

6。

传说春秋时楚国的男女有别,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由于“年十五而嫁”是贫穷的表现,所以秦国商人便用大竹筒装米给妇女,用布袋盛盐给寡妇,作为嫁妆。

因为秦人谓嫁女为“嫁郎”。

2。

指令人感到很悲痛的消息。

4。

指大家知道并且都赞同的主张或言论。

5。

结构助词。

1。

指君王直接任命的官吏。

2。

泛指为某一方面服务的人。

3。

借指诸侯或其他封国。

4。

亦用为对朋友的美称。

5。

用于名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事物。

1。

泛指长江中下游各地。

2。

专指从南京到上海一段长江的下游部分。

3。

专指湖北省的下游部分。

4。

泛指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1。

指长江水利工程。

2。

专指江南水利工程。

3。

比喻保证或担保。

1。

春秋时楚国郢都至于鄂。

2。

楚国都城的门名。

3。

泛指门槛。

4。

单指门外之地。

5。

比喻边远之地。

1。

统治全国各诸侯国。

2。

主持祭祀宗庙社稷之事。

3。

帝王占卜吉凶的大典。

4。

执掌政权。

5。

执掌兵权。

1。

自己认为对的。

2。

指君王允许臣下说的话。

3。

指君王要求臣下做的事情。

4。

特指先王遗留下来的教导。

1。

怀才不遇。

2。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列传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屈原列传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屈原列传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屈原,是春秋时期南方部族齐国的国君,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代传说屈原曾投入洞庭湖浴尸而亡,他的哀情故事被记载在《屈原列传》中,被誉为“中国最瑰丽的离别诗”。

《屈原列传》是春秋时期诗人司马相如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其中记叙了屈原离乡背井、谋反被发配到外地边塞,结识外族采编乌夷民歌,前去谏言,反对盗法被迫自杀,最后以投湖自尽的传奇故事。

作者为“穷途末路”的屈原振聋发聩,展现了他一路上的苦难和强大的精神活力。

诗中描绘的屈原,既是一个热衷谋改的政治家,又带有歌颂传统的艺术气息,表达了反对南北朝文明冲突的理想和憧憬,深受后来学者们的赞誉。

《屈原列传》曾多次被翻译,现在有多种译本,每种都有不同的风格。

本文以其中一种知名的译本---张大崴翻译的译本为例,进行内容解释及对有重要意义的词语作出详细的解释。

《屈原列传》开头描述了屈原“出身社稷”,这里“社稷”是指“国家”,表达了屈原来自一个正统的家庭,其家庭将为其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光荣的家族名声。

司马相如继续描述屈原的政治才能,将他比作“抵御祸害”的猛虎和“计策智慧”的谋士,这里“祸害”指的是他所面临的叛乱局面,“计策智慧”是说屈原能够制定聪明的计划来抵御叛乱。

司马相如描述屈原“诗篇延展,川泽出群”,字面意思是他的诗比其他人写得更好,把人们带到众不同的地方,这里“诗篇延展”表明屈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川泽出群”表明他的诗在抒发情感上胜过其他人,令人折服。

屈原离乡时,“泪落洞庭”,这里“洞庭”是“洞庭湖”的意思,表达了屈原对家乡的思念和深深的恋爱之情。

接下来,屈原“遍求外乡,千树百树”,这里“遍求外乡”表明屈原到处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千树百树”表明他走到哪里,所有的树都向他致敬。

“采编乌夷”,指屈原在外地采集民歌,这也反映出乌夷文化在齐国的强大影响力。

屈原前去谏言,“从后闻言,拥矛镝”,这里“拥矛镝”是指屈原拿起矛,将面前的镝柱破坏,表示自己的抗议。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1.咆哮páo xiào :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guǐjué: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shòu xuē: 形容非常瘦。

4.鞠躬jūgōng :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 shōu lǎn: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fēi nàn :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pìnì: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wūhuì: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xīlì: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jǐng yǎng :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nüèdài :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léi ting :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huázhòng qǔchǒng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
【读读写写】
(1)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guǐ jué________地由右侧登场。

(2)俄顷,一shòu xuē________而阴沉的老人,左手提灯,随卫士乙由左侧门入场。

(3)(jū gōng________)收到了。

上官大夫,我正想来见你啦。

(4)那家伙惯会shōu lǎn________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

(5)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fēi nàn________。

(6)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huá zhòng qǔ chǒng____________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7)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pì nì________,目中含有怒火。

(8)啊,电!你这宇宙中最xī lì________的剑呀!
(9)光明呀,我jǐng yǎng________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10)我们只有léi tíng________,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
答案
(1)诡谲(2)瘦削(3)鞠躬(4)收揽(5)非难(6)哗众取宠(7) 睥睨(8)犀利(9)景仰(10)雷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