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节选)》2.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及特点。

(2)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3. 教学重点:(1)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理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

4.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屈原的爱国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讲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分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5. 课堂小结:(2)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后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深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四、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的领悟程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屈原列传》的文言文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古文词典、屈原作品集等。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屈原列传》教案四、[自学检测](一)通假字离,通“罹”;反,通“返”;见,通“现”;指,通“旨”;绌,通“黜”;内,通“纳”;从:同“纵”,合纵;“质”通“贽”,见面礼。

(二)重点实词属:①连缀,引申为写作②通“嘱”,嘱咐③隶属,属于④若属,你们这些人伐:①夸耀,自夸②动词,声讨③动词,战胜,打败④名词,功业志:①名词,意愿②记。

③名词,志趣④记。

⑤动词,记述害:①动词,嫉妒。

②损害。

③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作状。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作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作动,涅niè,染黑。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⑽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烟。

..⑾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

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作名。

....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作动。

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使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五、[精讲点拨](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明确: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情况写得如此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作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情况。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部分;(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背景;(3)分析并解读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情怀;(2)学习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背景;(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屈原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思想感情;(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3)解读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情怀;(2)学习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屈原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艺术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节选部分;2. 深入阅读楚辞作品,了解屈原的其他文学作品;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
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古今异义】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
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宠而心害
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
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形异义】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
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
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

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
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
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
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
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

当时的
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
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
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

夺了他的政治
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

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
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
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

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

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
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
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
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
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
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
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