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现代陶瓷绘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关于现代陶瓷绘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关于现代陶瓷绘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摘要】现代陶瓷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创作当中。

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现代陶瓷绘画作品更具历史、文化的内涵,传达着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

传统文化对现代陶瓷绘画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和想象力。

现代陶瓷绘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创新是时代赋予现代陶瓷绘画的使命,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使传统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与现代在陶瓷绘画中达到了和谐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也展示了艺术的创新。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陶瓷绘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深远的,它提醒人们尊重历史、珍视传统,传统文化在陶瓷绘画中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

【关键词】现代陶瓷绘画, 传统文化元素, 关系, 运用, 影响, 传承, 发扬, 创新, 和谐融合, 重要性, 启示, 持续传承, 发展1. 引言1.1 现代陶瓷绘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陶瓷绘画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陶瓷绘画的灵魂和根基。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陶瓷绘画中,以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在现代陶瓷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赋予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更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陶瓷绘画中,艺术家们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为当代人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理解和认识。

现代陶瓷绘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创新,现代陶瓷绘画得以在不断发展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2. 正文2.1 现代陶瓷绘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现代陶瓷绘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陶瓷绘画艺术浅析

陶瓷绘画艺术浅析

30陶瓷绘画艺术浅析余景艳收稿日期:2012-04-27陶瓷绘画,顾名思义,就是在陶瓷上绘画的意思,和一般的绘画没有过多的区别,只是绘画材料上的不同而已。

但要在陶瓷上创作出一件好作品,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绘画的内容广泛、丰富,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三类;釉上彩有粉彩、古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泼彩等,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还有釉上彩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其装饰方式不同,所绘画的方式也不同。

一、入门陶瓷绘画最初入门陶瓷绘画的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从各类绘画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素材进行拍图,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绘画功底,当然,要把一件绘画临摹好,并不单单是为了能够简单地勾出线条,画出轮廓这么简单,必须对色彩、质感、远近、光的映射、人体的解剖等问题上都需要了解和分析,这是所有初学者必须做到的,但又是很容易被初学者所忽视的。

在所有的陶瓷绘画中,山水和花鸟以及人物中古装人物较好学,这是有其原因的。

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已有了许多年代的传统,已有了无数代的经验,有许多东西已经成了固定的公式、定规,这些,就使得画面不易产生过多的差错。

但是,作为艺术,它的生命必须不断地发展,老是陈词滥调就没有了新意,所以,必须推陈出新,在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的时候,就需要对绘画进行钻研。

对于传统的绘画好的模式不能抛弃,人的智慧总在不断地发展,人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能力,总在不断地提高,假如我们能在原有的传统、原有的地域基础上,不断地深入观察、研究,陶瓷绘画艺术就能比前人表现得更加生动、活泼、真实、深刻。

二、陶瓷绘画源于自然陶瓷绘画技巧的提高,源自于对自然界许多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

多写生,多亲近于自然,把自然的东西表现到陶瓷的装饰上,这才是最好的。

写生可以为陶瓷装饰寻找到好的素材。

写生时,不一定要画一幅完整的画,只要抓住生活的本质和对象生动的姿态,就可以集中素材充分地创作。

论现代陶瓷绘画

论现代陶瓷绘画

43论现代陶瓷绘画孙 康收稿日期:2012-05-31中国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技艺精湛,凝结着高超的集体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优秀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造型、奇妙的釉变、多样的装饰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成为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陶瓷绘画是泥、釉、坯、瓷胎、色料、火与绘画结合的艺术。

现代陶瓷绘画以特殊的陶瓷材料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在二维的瓷板或三维的器型表面上,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陶瓷绘画艺术语言,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表现与构成组合,通过设色、造型等手段在瓷器坯胎上塑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传达创作理念和精神内涵。

自清末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画派开创了瓷上绘画的新形式至今,瓷上绘画从未间断并延续发展着。

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门类同属造型艺术,寻找它们之间形式的普适性,用现代设计中抽象的造型形态元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及其法则可以全新地阐述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内在形式及其形式规律。

同时现代陶瓷绘画有别于其它绘画门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在于现代陶瓷绘画不仅要受陶瓷“器”的观念和工艺性的制约,还必须根据立体器型旋转的特点,考虑对画面形象的大小、瓷的留白以及画面整体性的把握,也就是大小适合、黑白处理、通景、开光等的特殊形式的认识。

时代的发展要求陶瓷绘画表现新的内容,其新的内容也需要以新的形式来表现。

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陶瓷绘画中单一的中国画审美表现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的需要。

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者通过对陶瓷器型、材料、工艺的充分了解与掌握,对形式法则构成元素的表现以及组合规律的理解认识和审美把握,创作出有意味结构的陶瓷绘画作品,达到瓷与画完美结合的精神自由表现。

陶瓷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

完成陶瓷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

对新时期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认识和反思

对新时期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认识和反思

34艺术论丛对新时期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认识和反思李宁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要:陶瓷艺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发展中,形成了“自然心灵”与“城市喧嚣”的鲜明对比,陶艺成为人们深刻感悟“天人合一”意趣的内在体验方式,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未来发展应具有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不但要体现东方的意蕴和审美,还应有展现这个时代精神的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陶艺;发展;反思现代陶艺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美国的彼得·沃克思、日本的八木一夫等是现代陶艺初始发展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虽然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悠远,但是现代陶艺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传入中国,那时候中国的部分陶瓷艺术家才逐渐吸收国外艺术新的理念,在深厚的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现代陶艺语言。

现代陶艺源起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二战后)是西方现代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质疑的时期,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甚至音乐都产生了比以往更加巨大的变化,这种突破传统的理性精神、扬弃模仿论、建立新艺术观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术上积极探索和试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启了道路。

中国现代陶艺的介入时间较晚,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闭关自守,对国外文化了解甚少。

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陶艺家早已在国际性的交流中,开始吸收和发展现代陶艺观。

我国进入现代陶艺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吸收,被接受,被认同,就像是在细细的夹缝中生存。

回望我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二三十年,最重要的依然是现代陶艺定位的问题。

此问题并不是影响中国陶瓷大国身份,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在传统陶瓷范畴里,中国陶瓷的历史“话语权”是世界公认的,而现代陶艺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在全世界陶瓷艺术中是具有很高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底蕴。

假设彻底离开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失去血脉关联和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我们应该清楚,传统陶瓷虽然对我国的陶瓷发展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现代艺术背景下,这种文化底蕴显得过于博大精深,封建传统的保守观念,使得很多精湛的技术过度隐私保护,形成单薄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论现当代陶瓷人物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论现当代陶瓷人物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其釉类墨 、其 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量的人物瓷画题材装饰
纹饰 , 是古代 陶瓷瓷似宣 的独特表象 , 使 得陶瓷绘画可 以与 中
国画 很 好 地 嫁 接 。
及人物题材的归纳 , 构 图的特 点 , 艺术意蕴等方面 的研究 。因
为艺术作 为艺术 品 ,它的最主要 ,最基本 的特征就是审美价 值, 除此之外还有其 它社会功能 , 如认识 功能 , 教育 和陶冶功
化 内涵 , 一 直受到 陶 瓷学 术界 的重视 。经研 究 , 笔 者认 为 中国 陶瓷人 物绘 画在 中国 古陶 瓷装饰 上 的应 用 经历 了几 个不 同的发 展 阶段 , 在 这 些发展 阶段 中 , 随着社 会 形 态的 变迁 、 人们 观 念 文化 的 变化 、 审 美意 识 的转 换 以及 瓷 器 工 艺的发 展 , 人 物绘 画 的
更是层出不穷 , 釉上 、 釉下 、 工笔、 写意 、 颜色釉综合装饰等 , 表 现手法不拘一格。创作 中不再拘泥于描绘 的具体人物外表 的
晚清 民国人物画风 ,或延续文 革人物绘画技法而忽略其浓厚 酷似和造型的精准 , 而在 于强调抒 发艺术家 的主观情趣 , 讲 究 的政治气 氛 ; 人物画在表 现风格 、 蕴意 、 绘 画材质等均 有很大 “ 以形写神 ” “ 形神兼备” , 追求一种“ 似 与不似” 之 间的感觉 。 中
能满足广大人 民群众的视觉需求 。 现代人物画顺应 时代潮流 , 引人大量 的新题 材 、 新形式 、 新造型 、 新材 料 、 新 技法 , 来描绘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家 的内心感受 。现代 陶瓷人物 画作 品
发展至今 , 人物画仍 然是陶瓷绘画 的一 大创作题 材 , 景德镇 出
现 了许多 以人物绘画为个人 主创艺科 的艺术家 ,他们或效仿

浅论现代陶瓷绘画的表现形式

浅论现代陶瓷绘画的表现形式

浅论现代陶瓷绘画的表现形式1. 引言1.1 现代陶瓷绘画的兴起现代陶瓷绘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艺术家开始将绘画技法应用到陶瓷制作中,从而使传统的陶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现代陶瓷绘画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赋予陶瓷作品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之不再只是简单的实用品或装饰物,而成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

现代陶瓷绘画的兴起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的需求,同时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在市场上,现代陶瓷绘画作品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现代陶瓷绘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兴起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从而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现代陶瓷绘画的重要性研究现代陶瓷绘画的重要性在于探讨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现代陶瓷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研究现代陶瓷绘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与传统陶瓷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发展。

研究现代陶瓷绘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入认识和探索,更在于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多样性。

2. 正文2.1 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陶瓷绘画在画面构图上追求简洁明快,注重形式的美感和装饰性。

通过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代陶瓷绘画注重表现对象的生动性和立体感。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色彩的层次和明暗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对象的立体感和动态之美。

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对光影效果的处理。

艺术家们通过研究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原理,使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

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对装饰性元素的运用。

浅析陶瓷绘画创作感悟

浅析陶瓷绘画创作感悟

浅析陶瓷绘画创作感悟/胡 晖QIAN XI TAO CI HUI HUA CHUANG ZUO GAN WU一幅好的陶瓷绘画作品,对于欣赏者来说,除了欣赏画面的“美”还想要理解画作所表达的含义,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一个基本标准。

绘画的目的也就是让人看的懂,画什么?寓意什么?如果能引起欣赏者细心品味、懂画意则是成功作品,相反如果画面让欣赏者一扫而过,那就是无意义之作。

绘画的意义就是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故事”讲的好不好全得益于创作者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如何。

而陶瓷绘画创作者大多会借助文学内容来描述、寓意形象,达到创作目的。

一、吸取精髓,丰富瓷画中国画和陶瓷绘画都属国粹艺术,因中国画发展时期历史久远,因此无论是绘画的技巧、表达方式等都发展得很完善,而陶瓷绘画是中国画的后起之秀,它充分吸取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技巧等,只不过是绘画载体、颜料的不同,因此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

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例如:意境、内涵、气韵、笔墨线描、形式、技法、神韵、寓意上都显示出共性,因此也就有了看瓷画犹如欣赏瓷上国画之说。

瓷画也就在互为借鉴,相互渗透中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名陶瓷绘画创作者,习好国画要领是陶瓷绘画的基本常识。

因中国画对陶瓷绘画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绘画主题都相像,尤其是象征寓意性的题材完全容纳到陶瓷绘画中,就“四君子”题材来说吧,该题材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梅、兰、竹、菊四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着“梅、兰、竹、菊”这四位谦谦君子。

千年不息的中国文人把它们比喻成坦荡荡的君子,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

综观历史,细细品味“四君子”相异的个性,会觉得它们应该也是中国文人墨客的缩影。

二、创作之感悟陶瓷绘画艺术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行为,观者能因此窥探作者的情感归向。

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的思考

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的思考

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瓷被视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材料,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当代陶瓷绘画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现代艺术的新风貌。

在现当代陶瓷绘画中,“生”与“熟”不仅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表现,更是两种对待陶瓷的态度和思考。

本文将从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出发,探讨陶瓷艺术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生”即为新鲜、原始的意思。

在现当代陶瓷绘画中,“生”常常表现为对传统工艺的重新解释和创新,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文化的反思和表达。

现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们通过对陶瓷材料和工艺的重新认识和创新,将“生”注入到陶瓷作品中,使得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技术层面,现当代陶瓷绘画采用了诸多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法,例如釉上彩、釉下彩、釉变等,使得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现当代陶瓷绘画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以更加前卫的手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演绎,不断拓展着陶瓷艺术的表现领域。

在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等诸多对立面同时存在,这也为现当代陶瓷绘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和对话,通过陶瓷艺术作品,传递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气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风貌。

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不仅代表着对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态度,更代表着对艺术的思考和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在“生”与“熟”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拓展陶瓷艺术的表现领域,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陶瓷绘画的“生”与“熟”的思考作者:王莹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在艺术创作中,“生”与“熟”是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从古至今,不少艺术家都在探析两者的关系。

文章主要结合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现状,探究“生”与“熟”的辩证关系在国画及陶瓷绘画中运用的意义。

关键词:陶瓷绘画;“生熟观”;艺术创作孔六庆在《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中是这样定义陶瓷绘画的:“陶瓷绘画,专指以绘画工具使用陶瓷材料或在陶瓷立体器皿表面,或在瓷板平面上的绘画表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了用毛笔画出来的纹样,随着历史的发展,陶瓷绘画的装饰手法不断革新,如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宋代磁州窑的绘画,元青花更是达到了釉下绘画艺术的高峰,之后釉上绘画的斗彩、五彩、粉彩、新彩等也各自在陶瓷绘画的领域里大放异彩。

艺术创作中的“生熟观”最早由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在董其昌之后,郑燮在《竹石图》中提到:“画到生时是熟时。

”明代顾凝远在《画引·论生拙》中提出:“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则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

”此外,还有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等论著都有关于中国画创作中“生”与“熟”的阐述。

时至今日,这些理论对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生”与“熟”的内涵“生”与“熟”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是针对创作技法而言。

“生”是指艺术创作者在学习技法初期,不能运用毛笔进行得心应手的创作。

而“熟”是与“生”相对的,是指在摸索、分析各种客观物象的变化规律后,逐渐熟悉、熟练各种理论、技法等等,并且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日臻完善,完成量变的积累过程。

“由熟返生”的“生”并不是指返回到学习初期的生涩阶段,而是指“我师我法”,打破常规,别开生面,探索追求新的境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熟”的精深阶段。

二、“画不可不熟”长期以来,陶瓷绘画一直区别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对于陶瓷绘画是属于工艺还是艺术的范畴这一争论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陶瓷绘画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者对陶瓷工艺掌握的熟练程度。

因此,在陶瓷绘画中“画不可不熟”不仅是要求熟练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更是将对陶瓷工艺的熟悉放到了首要地位。

例如粉彩料是一种粉末状颜料,需要用乳香油来进行调和,在搓料的过程中如果乳香油过多就会造成后期烤花过程中的线条炸裂问题,在绘画过程中用樟脑油进行稀释,樟脑油过少,无法下笔,而樟脑油过多,虽有利于下笔流畅,但樟脑油挥发后会导致颜色过淡,影响绘画的效果。

在完成了以上两项工序后进行填水料的过程中,如果水料中加入的水过多就会造成水料的肆意流淌,破坏画面,如果水过少,又会导致后期烤花过程中水料发生问题,而对水与油在调适过程中的量的多少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官经验。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李磊颖教授多年从事粉、古彩陶瓷的艺术创作,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但时至今日,李磊颖老师仍然会向本地从事粉、古彩绘画的老艺人请教、学习,共同探讨改进粉、古彩的制作工艺,务求至善至美。

因此,在学习陶瓷绘画的过程中必须先熟悉各种陶瓷绘画颜料与载体的属性,才能达到烧制后的最佳效果。

现代陶瓷绘画的绘画技法在从“生”到“熟”的学习过程中,应多看优秀范本,要取法高古,取法乎上。

只有多看优秀的作品,才能提高眼界,提高技巧各方面,反之便会误入歧途。

例如,元四家皆从师董源、巨然入手。

作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其中的“邪” 便是指事不师古,我行我法,信手涂释,谓符天趣,其下者笔端错杂,妄生枝节,不理阴阳,不辨清浊。

在“师古人”的过程中,对于古人的著名画作,看十遍不如临一遍。

在临摹的过程中边学习古人的立意构图边锤炼自己的骨法用笔,同时还需要多揣度古人对意境的营造。

临摹不是目的,所有的临摹都是为了将来能将古人的技法为自己的创作所用。

例如,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老师早期曾亲赴北京故宫,在故宫博物院中仔细观摩历代的官窑精品,并且对这些艺术精品进行了反复临摹,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画须熟外熟”“画须熟外熟”,这里的两个“熟”,前一个“熟”是指绘画技法的成熟,而后面的“外熟”是指对大自然的变化熟记于心,以大自然为师,表达意境的手法纯熟。

前者为渐悟,后者为顿悟。

后一个“熟”是指在通过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熟悉绘画的技法后,多观察、揣摩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即“师造化”。

早在明代,“师造化”就已经是谁也不能抗拒的口号,然则几百年过后的今天,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者中有许多人虽然对陶瓷颜料载体的属性有了充分的掌握,也掌握了陶瓷绘画的基本技法,却忽略写生,过分依赖拓图,虽勾勒的线条愈来愈精道老辣,但是却丧失了徒手造型的能力。

还有部分创作者过分依赖对书本与照片进行临摹,模拟古人,泥古不化,这便是“邪、俗、甜、赖”中的“赖”,是绘画中需要避免的大的弊病之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相机与打印技术原本无可厚非,然而绘画并非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现在科技手段可以作为绘画过程中的辅助,但不可处处依赖。

绘画中的意境最根本的就是绘画者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中了解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在描绘的过程中要把握规律(这里的规律不仅仅指描绘对象的自身的规律还包括作者在绘画过程中组织画面、运用笔墨的规律)达到创作的自由,而且还要充分融入作者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体现出艺术家本人对于历史、人生的感受和领悟,即体现出艺术家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而利用相机与打印的简单再现,没有经过作者的观察与提炼,没有生气,并不能表现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只能是死物。

写生过程中的速写不仅有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观察,有对其客观规律的去粗取精,还能记录下作者在面对描绘对象时刹那的情感迸发,为作者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素材。

李磊颖老师的粉、古彩作品多以童子为描绘对象,在她的案头堆积着大量的速写稿。

李老师曾言,她每次见到孩童活泼可爱的造型都会用速写迅速记录下来,有一次见到朋友的孩子从她面前跑过,姿势很是活泼可爱,便用速写迅速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

后来,她将孩童的衣服进行艺术修改,并且给孩子手中艺术地添加了西瓜灯这一道具,再搭配上背景,一幅优秀的作品就此而生。

四、“画求熟外生”既然董其昌说“画须熟外熟”,那么是不是绘画只要做到“熟外熟”就可以了?太“熟”容易形成套路则近“俗”。

现在景德镇一些创作者技艺精湛,却处处充斥着人工痕迹,匠气四溢,虽是“熟”却已是“俗”。

还有部分创作者终日只在色彩悦目上下功夫,于传神上无所作为,是为弊病“甜”。

“邪”“俗”“甜”“赖”中“甜”“俗”二病常并做一块,“甜俗”便是如上这般。

然“甜俗”自有“甜俗”的好处,喜欢的人多,自有市场,许多艺术家最终落入俗套而不自知。

清乾隆时的郑燮一生尤爱画竹,他总结自己毕生画竹的经验写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燮《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对董其昌的“画须熟外熟”这一命题做出了延续与发展。

“四十年来画竹枝”可以看出郑燮四十年来专攻画竹,“日间挥写夜间思”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不间断,但他并不仅仅是在做简单的绘画重复,在白天的练习过后夜间进行思索总结。

“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他在四十年对竹子的观察中总结出的竹子的神韵在于清瘦,他对竹子的描绘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而是进行了大幅的删减,只保留了符合自己要求的部分,并加以创作。

“画到生时是熟时”更是他对自己毕生画竹经验的总结,这里的“生”并不是他不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也不是不精通绘画竹子的笔墨规律,而是在他画的时候能够抛开这些思维定式,不再节节而为,叶叶而累,放驰性情,得手自然,不断超越自己的结果。

在“熟”返“生”的过程中,个性探索并逐渐形成。

每位画家的阅历、情感、理想追求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觉、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能够自由抒写、充分流露的个性化创作自然也是面貌各异,这就构成了绘画世界的千奇百态,丰富多彩。

同是创作童子形象,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老师、李磊颖老师、陆军老师又各有不同。

吕金泉老师多年来专注于手工艺陶瓷造型的情趣化的研究,他的代表作陶瓷盖罐系列多用独特的耳、钮为器物增添审美情趣。

他笔下的青花童子作为造型装饰的主体部分结合陶瓷造型多采用不规则的开光的形式,不同于传统陶瓷的整体罩釉,仅开光部分罩釉与旁边陶瓷哑光的釉色或是瓷泥本色进行对比,整件作品的面貌较之传统陶瓷焕然一新,洋溢着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开光的区域仿佛是一扇推开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见里面的童子或是在趣读,或是在畅想神思,或是一人戏耍。

童子着墨不多,线仅数笔,但中锋用笔,沉着稳定,童子的面部与手足仅用线条简单勾勒便使童子的单纯、天真之态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童子的衣衫多用青花淡水罩染,然后进行简单的点染装饰,童子的衣裤多为青花浓水大笔平涂,在平涂的过程中利用青花本身的属性产生浓淡的变化分出阴阳,童子虽着古装,但神韵中又彰显着新时代的现代张力。

雕刻的树叶与画面背景中的植物进行呼应,部分作品的空白区域用釉上的金水随意点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点,既增加了画面的灵动,又不会分散对画面的关注喧宾夺主。

整件作品高古典雅,天真恬淡,通过绘、塑、刻、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绘画美与陶瓷美的高度统一。

李磊颖老师的童子多为一组,少为二三人。

如果说吕金泉老师与陆军老师笔下的童子多为静态,那么李磊颖老师笔下的童子则多为嬉戏动态中的那一瞬间,或几人放风筝,或几人元宵闹花灯,或几人同戏蛐蛐等,让人耳边似乎环绕着他们的嬉闹声,好不热闹。

李磊颖老师的古彩童子继承了传统古彩的特色,大红大绿,但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继承了传统古彩线条的刚劲有力,但并没有传统古彩构图的繁密,画面注意留白,处处透露着灵动,虽也是大红大绿,却并不使人感觉俗艳,只是让人透过画面感觉到了童子嬉闹的欢乐,真正做到了“大俗即大雅”。

李磊颖老师的粉彩童子用淡赭色勾线,设色清雅,用淡色罩染童子的皮肤凸显出孩童皮肤的娇嫩,衣纹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或用纯色,或辅以不同的纹饰,不仅用不同的发型、服饰将同一画面中的几名童子区分开来,更是做到了一人一面,童子们的五官不一,神态各异。

画面的背景多为茂密的树木山石,与童子的疏朗对比,益发凸显出童子的灵动。

陆军老师原本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是雕塑,但是他在毕业几年后迷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并一门心思地扎了进去,临古画,练书法,学篆刻,从头做起。

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刻苦修行,陆军老师创作出了一系列情趣横溢的童子形象。

他创作的青花童子造型适度夸张,肢体修长,用笔简练,童子的面部通常仅用两个点表示童子的眼睛,并且并不描绘童子的鼻子,并不是陆军老师忘记了描绘童子的鼻子,而是这个样子更能突出童子的神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