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追求和表达的体现,还是中华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的庭院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一、唐宋时期的庭院1. 背景与特点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庭院以山水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它们通常由山、水、建筑和植物等元素构成,形式上注重规模宏大和布局奇特。
2. 数据与例证据历史记载,唐代的庭院有众多精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明宫,它是当时皇帝的行宫,庭院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
另外,还有池塘、假山和花园等特色构件,为唐代庭院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 影响与意义唐宋时期的庭院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式为后来的园林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庭院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在日本等邻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1. 背景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上。
明代私家园林注重原生态的再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到了清代,私家园林更加注重绘画和建筑的结合,追求自然山水的完美再现。
2. 数据与例证明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包括苏州的拙政园,以及扬州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以布局精巧和植物景观的精美而著名。
而到了清代,景德镇的圆明园和苏州的留园则成为了代表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风格。
3. 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不仅成为了后来的园林设计的重要参考,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私家园林的营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充分表达。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啊,那可是经历了好几个有意思的阶段。
先秦时期呢,这算是园林的萌芽阶段。
那时候的园林主要是给帝王们打猎游玩用的,面积超大,没啥太多讲究,就是一片大的自然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啦。
皇帝们修建了好多华丽的宫苑,像秦始皇的阿房宫,那叫一个壮观!这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多,装饰豪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雅士们开始参与进来。
园林变得更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之美,不再只是华丽的堆砌。
隋唐时期,那可是园林的繁荣期。
不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啦。
园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山山水水,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园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小小的一块地方,能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
明清时期,那是古典园林的鼎盛阶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颐和园、拙政园这些,简直就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布局精巧,细节处处透着精致,每一处都让人陶醉。
朋友,你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稿子二:嘿,小伙伴!咱们来扯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呗。
你知道吗?很早很早以前,在商周时期,就有园林的影子啦。
不过那时候很简单,就是围起来一块地,养养动物,种种树啥的。
后来到了秦汉,不得了,皇帝们可威风啦,建的园林那叫一个大,亭台楼阁多得数不过来,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神仙。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想法变了,不再只追求大而豪华,开始欣赏自然的美,园林里也多了些山水的味道。
到了隋唐,哇塞,那简直是园林的狂欢!皇家园林那叫一个气派,私家园林也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美。
宋元的时候,人们更厉害了,在小小的园林里做出大大的文章,讲究意境,让人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到明清,这可是巅峰时刻!园林的设计精妙绝伦,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好像有故事。
什么借景、对景,各种手法用得那叫一个绝!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中国古典园林史--2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第一节总说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的建设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源于狩猎。
囿的作用:1.狩猎;2.栽培—>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
囿等同于多功能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山的象征)台的作用:1.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原始功能)2.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并有界定四至的范围。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正由于天人和谐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自然不会像欧洲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出“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
把属于伦理范畴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美的性格。
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崇敬,大自然的山水美由于体现着人的内在品德而具有生命意义,人们更注重其社会文化的内涵。
大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园林发展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四章-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 大内御苑
特征
❖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宫与苑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苑林区
内有宫殿的建置) ❖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 ❖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重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
大明宫含元殿3D复原图2
单层单 檐红柱碧瓦 结构
大明宫麟德殿 3D复原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禁苑
❖在长安宫城西南,即隋朝的大兴苑
❖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名三苑
兴庆宫
❖北宫南苑格局,苑林区的面积稍大于宫廷区
❖以牡丹花之盛而名重京华,也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 观赏牡丹的地方
❖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前宅后园的布局
补充内容:唐代私园既有前宅后园的布局,又有园宅合
一的布局(住宅庭院内穿插园林,或园林中布置住宅建 筑)
❖ 郊野别墅园
指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
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但性质已从原先 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
❖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中心区 ❖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
门,形成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坊”和
“市”,市坊严格分开 ❖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
供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皇家园林发展
❖ 唐朝的长安城
文人士大夫竞相兴造园林,竞相“隐于园”
❖ 各地的私家园林发展状况
中国古典园林(精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
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 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 了。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
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 武帝在秦时 旧苑基础上 扩建的,离 宫别院数十 所广布苑中, 其中太液池 运用山池结 合手法,造 蓬莱、方丈、 瀛洲三岛, 岛上建宫室 亭台,植奇 花异草,自 然成趣。这 种池中建岛、 山石点缀手 法,被后人 称为秦汉典 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 所有的。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真山真水较多 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 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 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 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 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
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 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 “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 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 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 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 “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 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 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 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 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国古代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与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
这种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
所谓自然风趣是设计时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在园林中创造各种理想的意境,它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在这原则下,经过长期间的实践,逐步形成为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在汉代除帝王的离宫、苑囿以外,仅少数贵族、富商营建园林,而苑囿还畜养禽兽,供狩猎之用。
而两晋、南北朝时代,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同时因贵族们舍宅为寺,佛寺中亦盛花木,东晋太元初慧远于庐山营东林寺,开后代寺观园林之端。
唐代园林更多,不仅贵族官僚在长安近郊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别墅,官署中也大都有园,而曲江池与若干寺观成为当时市民的游乐地点。
唐中叶以后,有不少贵族官僚在东都洛阳营造园林。
经五代到宋,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又进一步促进园林的发展。
当时除首都汴梁和陪都洛阳以外,江南地区筑山叠石之风很盛,产生以莳花、造山为专职的匠工。
到明清二代,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方,并出现了论述营园艺术的著作《园治》。
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之说,在建章宫太液池内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影响了后代园林的山池组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形成一种崇尚自然野致的风尚。
接着唐宋以来有不少官僚而兼文人画家的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预造园工作,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溶贯于园林的而已与造景中,于是所谓“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明清二代,有些画家竟成为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这种“诗情画意”不免反映当时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以及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与若干具体手法局限于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不到更多的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由于游览观赏以外,兼供居住之用,因而在山池花木之间建筑很多亭台楼阁,连以走廊其结果房屋数量过多,与创造自然风趣的园景发生矛盾。
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习家池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湖北省襄樊市历史上曾拥有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园——习家池,它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巡幸襄阳,夜里跟习郁一同梦见苏岭山神,于是刘秀命习郁在山中建了著名的鹿门寺。
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蠢养鱼的方法,在凤凰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山中白马泉水, 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
此地三面环袍南望汉水, 风帆隐现。
远眺鹿门,山上苍松古柏,蔚然弥望;池边绿柳红桃,长揪老槐, 园内楼馆台榭,粉荷映水,四季风景不歇,白马泉水蜿蜒出山注入洒水,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据史料记载,习家池最早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一56年),距今巳有1900余年的历史。
.汉晋以来乃至于南宋嘉、宝年间及清代都曾多治五年盆建的,习家池牌坊是解放后里建的,胜迹犹存,游人慕名而至不绝,成为襄阳著名游姿胜地。
习家池的历史许多史籍均有记载,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配大醉,自称“高阳酒徒”,因此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
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
东晋时著名史学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曾隐居这里,他在此居住期间,不断美化修缮习家园林,以其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
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
但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因久不修建,而逐渐荒废。
在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这里修了一座祠堂,称“习杜祠”,以祀习凿齿、杜甫。
清道光年间修缮后,正殿三楹两座,还修有牌楼、门楼等建筑。
习家池历经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白马泉、荷花池,六角亭和历代名人碑刻题记多处。
习家池自然环境习家池景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
姓名:杜晓茜
学号:201003144
专业班级:园林10.1
摘要:在中国传统古建中,私家园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发展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传统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私家园林的诗情画意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人们陶醉。
关键字:私家园林人工山水园诗情画意苏州园林
中国私家园林的出现稍晚于皇家园林,汉代才出现模仿皇家园林的私人府池。
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文人雅士为避祸而隐居田园或遨游山水。
同时,山水画和山水文学的出现,对后世私家园林的建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私家园林的雏形是西汉末年出现的庄园,西汉时期萌芽的世家大族到魏晋时期已演变成豪门望族,他们拥有的庄园面积巨大。
这些庄园拥有大片的土地、林木、池塘,牛羊成群,僮仆成军,闭门可以为市。
这里成为当时隐士们的政治避风港。
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庄园主的经济状况是很富裕的,而且生活极富“小资”情调。
东晋名士谢灵运曾在《山居赋》中写到自己的庄园:四面环水,东西有山,有林木、田地,更有特地为僧人修建的讲堂和禅室,其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但这时的住宅,在其附近并没有模仿自然的人工山水,只是选址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处。
从南朝开始出现了营建人工山水的宅邸,如南朝其实的孔珪曾在宅内造园。
列植桐柳,多构山泉。
整体来说,这个时期的文人隐逸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归隐的自然山水现在已被人工山水所取代,而文人雅士们则在人工山水园里恣意聚会欢乐。
同时,园林的规模也大幅度缩小。
自此,私家园林开始了模仿自然山水之路。
从六朝到隋唐的庄园相较于前朝在功能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除了提供生活必需品之外,还多了很多有游赏功能的建筑。
唐代是诗与画高度发达的时期,这必然会对造园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私家园林独具的诗情画意也大多形成与此时。
这个时期的园林主人把风景与人生、社会联系思考,使园林情景交融,产生深邃隽永的意境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与魏晋氏族蓄养众多奴仆的庞大庄园已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是作为居住及游憩之地的园林,是在一个规模较大的自然山水园的基础上适当经人工加工而形成的人工山水景观。
王维以诗人的眼光进行修缮完美,使之浑然天成。
南宋时期的园林一般建筑面积大,精雅而不华丽。
园中配有奇石花木,但自然仍是园林的主体,受到当时“中隐”(白居易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樊丘”都不理想,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官司。
在朝廷做个小官,过着”中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的悠闲生活。
)思想的影响,大批人住进闹市区,致使宅地面积减少,从而促进将自然山水景观浓缩引入园林的造园技巧。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沈园了,这处宅子因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而闻名遐迩。
当私家园林发展到元、明时期,受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园林造园技法也趋向写意风格了,此风一直延续到清代而走向高潮。
这个时期的园林大多数为人们所熟知,如元时的狮子林,明时的拙政园、留园、豫园等。
这个时期私家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已经很完善了,厅堂斋馆,楼榭台阁等一应俱全。
[2]而明末出现的《园冶》,则标志着明代文人园的兴盛和其理论与实践成就,并促使清代私家园林进一步繁荣。
入清以后,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特别是江南地区,土地富庶,气候温暖,文化发达,具备造园的极佳条件,所以江南文人造园的传统在清代进一步高涨。
这个时期的苏州园林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均为全国之冠,网师园、耦园均为这个时期的佳作。
[3]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相比明朝面积更小,所以人工造景的比例更加大了。
自然因素如花木和水面则相对退缩,但建筑数量却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但狭小的土地上要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便得使用建筑来划分不同的区域。
清代私家园林大量构建回廊,而在小面积水上建造层次深邃的水景也是清代私家园林的一大特色。
总之,这一时期的园林在人工雕凿修饰的方面更生于明代,而这时候的私家园林显然也已经达到了高潮。
中国历代私家园林建筑形式繁多,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遗产。
其造景形式手法繁多,有借景、漏景、框景等,而借景又包括借形组景,借声组景等。
[4]
到如今中国私家园林更是备受外国游客的推崇,不仅因其景更因其境。
[5]私家园林的诗情画意是其它园子临摹不来的,山、水、路、楼、台、榭均为其奇葩,尤以奇山怪石为胜,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周宜等,文人园林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2-4
[2]张家伟,钱怡等,苏州百景[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
月,10-14
[3]游多多游行网,上海、杭州、苏州自助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8月,94,
[4]李慧峰,园林建筑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52
[5]陈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