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王义强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36摘要:以太原市某低含水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通过增湿处理和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成桩的水泥土桩处理工艺,解决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
现场试桩试验选取了桩距1300mm和桩距1400mm这2种方案进行比选。
通过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湿陷性试验结果和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的评判,得出该工程最佳设计参数。
该工艺为低含水量、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孔内深层强夯法;增湿;沉管成孔中图分类号:TU7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001(2020)12-2224-02DOI:10.14144/ki.jzsg.2020.12.007 Experiment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Large Thicknes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by Deep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nside Pile HoleWANG YiqiangTraffic Engineering Branch of China Railway Sixth Group Limited Company,Beijing100036,ChinaAbstract:Taking a low water content and large thickness self-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in Taiyuan as mn example,the problem of self-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is solved by the treatment of humidification and the cement soil pile treatme n t by the deep dyn a mic compact!o n method in side pile hole(DDC).Two schemes of pile spaci n g of1300mm and1400mm are selected for field pile test.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collapsibility test results and average compaction coefficient of soil between piles,the optimal desig n parameters of the project are obtai ned.The tech no l ogy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 nee for foun d ation treatme n t in low water content and deep self-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area.Keywords:collapsible loess;deep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nside pile hole;humidification;sinking pipe hole-forming湿陷性黄土是一类非饱和欠压密土E,由于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的微观结构,故当遇水浸湿时,在荷载或自重的作用下,土体结构发生破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湿陷变形,对建筑物有极大危害。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新探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新探本文通过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分析以及湿陷性的评价,结合工程实例,提出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对于上部结构要求承载力较高(大于500kpa)、全部消除湿陷或者剩余湿陷量为零的甲类建筑物的地基处理的方法探讨,以及与之相关的质量检测与控制在设计和施工中的建议。
一、湿陷机理分析黄土的湿陷机理:黄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
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由于蒸发量大,水分不断减少,盐类析出,胶体凝结,产生了加固粘聚力,在土湿度不很大的情况下,上覆土层不足以克服土中形成的加固粘聚力,因而形成欠压密状态,一旦受水浸湿,加固粘聚力消失,就产生湿陷。
因此应对湿陷性场地的地基有可靠的鉴定和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
二、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湿陷性土体,一般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土体的湿陷量,减小孔隙率和提高密实度,增强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均匀性。
对于湿陷性场地,在消除湿陷性时,首先要通过机械的强力作用,将原来土体颗粒结构中的胶体凝结加固粘聚力的骨架破坏。
对于重度湿陷性黄土,一般含水率较低,硬度指数较高,其骨架结构的稳定性很强,如果在采取工程措施时,机械外力不足以破坏该结构或者程度较差,是不足以消除湿陷性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机械外力足以将原来的骨架结构破坏,再对土体增加一定量的填方夯实料进行置换,就可以达到减少土体孔隙比、提高重度和密实度,进而可以消除土体湿陷性的目的。
一般情况,当采用钻孔等取土方法成孔、重锤夯实的DDC工法时,由于成孔时采用钻孔等取土方法,是不足以将桩孔四周的土体骨架结构破坏的,因此在填料夯实置换过程中,夯锤的重力对于周边土体的挤扩作用不明显或者效果很差,所以表现为桩周一定范围内土体的湿陷性基本没有消除。
本文介绍的施工方法,就是通过在桩体成孔过程中,经过机械强力夯扩,将土体挤向四周,以达到破坏原来的土体骨架,又能最大程度的缩小被作用土体及其周围的孔隙比,然后在填料夯实中,再经过夯锤的重力对于周边土体的挤扩作用,桩周一定范围内土体的湿陷性能得到消除。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实例

( 大地工程开发 ( 集团) 限公 司,北京 有 10 0 ) 0 12
摘
要 :文章遵循 《 湿陷性黄土地 区建筑规 范》 ( B 02 20 ) G 505— 04 ,借鉴 当地工程建设经
验 ,采 取地 基 处理 、环境 治理和 场地 严格 防排 水并 重 的综合措 施 ,适 当放 宽地基 处理后 的 剩余湿 陷量 ,对 大厚度 湿 陷性黄 土进行 岩 土治理 ,并 达到 了良好 的 效果 ,为特 殊条件 下的岩 土治理提 供
理 方 法 :垫 层 法 、 强 夯 法 、挤 密 法 和 桩 基 础 ,都 能 满 足 工
2 黄土 的湿 陷性
依据工业场总平 面布置 图 ,采取 以探井 为主 配合钻 探 的勘察 手段。探 井拟挖穿湿陷性土层 ,在 探井按 间距 10 .m 采 取 I级原状土试 样 ,钻探 孔主 要做原 位测试 、查 明地 层
四级 台阶 。
隙和垂直 节理 ,结构 性强 。作 为建 筑物地基 ,遇水 浸湿 后
结构破坏 ,产 生 的附 加变 形影 响 工程 的安 全 和正 常使 用 。 因此 ,采取措施 防止 地基 浸水湿 陷是湿 陷性 黄土地 区工 程 建设 的重要任务 。一 般湿 陷性黄 土地 区建筑地 基 的几种 处
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02文章遵循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借鉴当地工程建设经验采取地基处理环境治理和场地严格防排水并重的综合措施适当放宽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进行岩土治理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特殊条件下的岩土治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0 1年第 5期
煤
炭
工
程
大厚 度 湿 陷性 黄 土地 基 处 理 实例
c n to s o diin .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_黄雪峰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已有几十 年,具体方法也很多,但归纳起来其基本思路[3,4] 不外乎以下几种:
(1) 全部消除基础以下黄土层湿陷性,这对于湿 陷性黄土土层厚度在 15 m 以内时容易达到,其常用 方法有垫层法(处理深度 1~3 m)、强夯法(处理深度 3~12 m)、挤密法(处理深度 5~15 m)等。
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 关问题的探讨
多年来对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是否一定要 消除其全部湿陷性问题,很多工程设计工作者对此 提出了疑问。笔者在工程实际中遇到过类似问题。 在过去大量的工程实际应用中,很多建(构)筑物基础 以下处理深度(3~5 m)和剩余湿陷量还很大,但没有 水浸入地基,使用多年也未发现地基湿陷问题。
单位 名称
工程 总湿陷量 处理厚 剩余湿陷
损坏
浸水原因
名称 /cm 度/m 量/cm
程度
二分厂 70
1.5
兰州石油
化 工 机 器 段钢车间 46
1.0
厂
段铁车间 29
1.0
水管冻裂
47
漏水
严重
地面和室
37
严重 外漏水
地面和管
24
严重 沟漏水
空气压
缩站
55
1.0
兰州机车
车辆厂 锻工车间 59
3.5
大联合
(4) 根据地质条件、湿陷性黄土厚度、湿陷量大 小、湿陷敏感程度、荷载大小等多种因数和笔者多 年工程经验,建议采用整片最小地基处理厚度和剩 余湿陷量控制(见表 2)。
1引言
中国黄土分布之广、厚度之大以及地层层序之
完整,是举世闻名的,它连续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和 东部、宁夏南部、陕西的西北部和中部、山西和河 南的西部及其他一些地区,连续分布面积约 4.4×105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法成孔工法探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法成孔工法探究湿陷性黄土是以粉质黏土为主要成分,呈褐黃色、黄色,具有天然含水量偏低,大孔隙,富含钙质结核等多种特征。
陕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该类土体上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超大型建筑物越来越多,大厚度、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项目显著增加。
然而建筑物建造在湿陷性黄土上,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性质相关的危害,究其原因是地基土体遇水,并在自重应力和附加荷载或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土体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沉降变形,是引起建构筑物开裂、下沉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黄土湿陷性的研究与人工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工程领域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微观上分析了黄土湿陷性的成因及机理,介绍了常用的黄土地区建筑物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处理方法,对当前工程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为陕西关中地区拟建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次,通过对西安北郊港务区湿陷性黄土施工场地工程案例的分析对比,提出非挤压挤密排土成孔工艺对地基土挤密效果中存在的劣势,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改进,以便充分发挥其他方面优势,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标签:螺旋成孔;挤密系数;塑性区半径;双重挤密;挤扩钻头灰土挤密桩法,是特殊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常规人工复合地基处理工法,通常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
其加固机理为3∶7(2∶8)灰土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1]。
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的钙离子与带负电荷的黏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期龄的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灰土的强度逐渐增大。
在力学性能上,可挤密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减小沉降并使之均匀[2,3]。
由于湿陷性黄土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孔隙比较大而干密度较小的特征,同时也是其产生浸水湿陷的根本原因,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当黄土的干密度及其挤密系数达到某一标准时,即可消除其湿陷性[4]。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地基处理6.1一般规定6.1.1甲类建筑地基的湿陷变形和压缩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2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一般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将基础底面以下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
6.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底面以下具自重湿陷性的黄土层应全部处理,且应将附加压力与上覆土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一并处理;2地下水位无上升可能,或上升对建筑物不产生有害影响,且按本条第1款规定计算的地基处理厚度大于25m时,处理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25m,且应在原防水措施基础上提高等级或采取加强措施。
6.1.3乙类、丙类建筑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当基础下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较薄,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也可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6.1.4乙类建筑采用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深度不应小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应小于100kPa;2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深度不应小于基底下湿陷性土层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3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底面以下具自重湿陷性的黄土层应全部处理,且应将附加压力与上覆土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的2/3一并处理;处理厚度大于20m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20m,并应在原防水措施基础上提高等级或采取加强措施。
6.1.5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大坡度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大型储罐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安炼 油厂附近 ,它是陕西延长石 油 ( 团 )有 限责 集 任公 司原油的总 出 口,也是延安炼 油厂的原油储备 库。 站 内主要建有 6 5 I 浮顶原油储罐及配 末 座 万 T I 套 设 施 ,占地 约 75 .6万 m 。末 站 选 址 时 由于 受 各 种 制 约条件的限制 ,在多个备选方案 中选 择了工程建 设 难 度 最 大 的 一 个 。站 址 位 于 延 安 炼 油 厂东 北 侧 的 山坡 上 ,地形 最大高差 3 m,场地 中有部分小 台地 5 为果 园 ,大部分为坡地 。区域地貌属 黄土高原沟壑 区 ,场 地 地 貌 单 元 为 黄 土梁 及 黄 土斜 坡 。
表 1 土层岩性描述 【 自上而下 )
4 主 要 问题 及 解 决 措 施
41 地 基处 理 应解 决 的 主要 问题 .
根据本工程 《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场地地基处 , 理应解决 的主要 问题 :一是地基土层湿 陷等 级高 , 场地平整后湿陷性土层厚度为 1. ~ 2 m, 0 2 . 湿陷等 1 0
郭 东等 .大 坡 度 大厚 度 湿 陷性 黄 土 场地 上 大 型 储 罐地 基 处 理 技术 研 究 及 应用 .石 油规 划设 计 ,2 1 ,2 0 2 3
摘要
针 对 吴起 一 延 安 炼 油厂 输 油 管道 工程 的 末站 6座 5万 m 罐 的地 基 处理 , 析 了黄 土 储 分
从事结构工程设计工作。地址
3 0
郭东等 :大坡度大厚度湿 陷性黄土场
研究 及应用
21 年 5 02 月
度较大 ,为不均匀地基 ;二是 ,根 据该场地岩土勘 察报告 ,场地为抗震 不利地段 ,场 地类别 为 Ⅱ ; 类 三 是 ,勘 察 深 度 范 围 内 未见 地 下水 ;四是 ,场 地 属 于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陇东一 陕北一晋西 地 区,湿陷等级 为 Ⅱ级 ( 中等 )~Ⅳ级 ( 很严重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实例孙宏(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02)摘要:遵循《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借鉴当地工程建设经验,探讨了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以地基处理措施为主,在采取环境治理、场地防排水和上部结构措施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提出了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不但要灵活运用规范,而且要尊重当地的工程经验。
关键词:大厚度,湿陷性,挤密桩,垫层Treatment Example for Large Thickness Collapsible LoessSun Hong(Dadi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1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Code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lapsible loess regions”(GB50025-2004), referring to the loc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llapsible loes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aking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s the principal thing, adop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terproof and drainage and upper structure measures, loosening the handled remaining collapsible volume, taking the treatment of the large thickness collapsible loess.Key words: Large Thickness, Collapsible, Compaction pile, Cushion湿陷性黄土是特殊性岩土,结构性强,作为建筑物地基,浸水后结构破坏引起湿陷,产生的附加变形影响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按湿陷性黄土规范提出的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和桩基础对一般的湿陷性黄土都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论述规范处理方法限度外的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
1 工程概况甘肃省兰州市某油页岩炼油工程,该项目是关于国家煤炭深加工政策的重点工程项目,设计处理油页岩1.74Mt∕a。
按黄土地区建筑分类,重要建筑物油灌(10个Φ12m)、塔区、炉区、筛分车间、循环水池和污水处理池属乙类建筑物。
其余属丙类建筑物。
工程场地属陇西地区典型的黄土梁地貌,黄土梁坡面分布强烈切割形成的冲沟,冲沟内的落水洞呈串状分布。
场地位于主冲沟上部,依原地形分标高2027m、2020m、2013m、2010m四级台阶。
2 黄土的湿陷性依据工业场总平面布置图,按黄土规范采取以探井为主配合钻探的勘察手段。
探井数量占勘探点总数58%,探井采取Ⅰ级原状土试样,取样间距1.0m,挖穿湿陷性土层;钻探孔主要做原位测试和查明地层分布,尤其基岩埋深。
场地地层:①黄土状粉土(Q42al):分布场地边缘,厚度1.1~14.6m,自重湿陷系数0.003~0.064,湿陷系数0.030~0.181,平均值0.104,具有强烈湿陷性,含水量7.8%;②黄土状粉土(Q41eol):分布普遍,厚度11.0~31.6m,自重湿陷系数0.001~0.110,湿陷系数0.001~0.193,平均值0.057,具有中等湿陷性,含水量8.9%;③马兰黄土(Q3eol):分布普遍,厚度1.5~17.7m,自重湿陷系数0.002~0.028,湿陷系数0.003~0.029,平均值0.015,具有轻微湿陷性,含水量9.6%;④泥岩夹薄层砂岩(K),属软岩,基岩面呈“V”字型起伏,东西两侧浅中间深,一般埋深30.0~60.0m,东北角处最浅22.5m。
实际工作中探井30.2~31.4m深度末挖穿湿陷性土层,试验结果仍有湿陷性。
后在钻孔和场地下部冲沟内(深度大于探井深度,挖除表层坡积层)取样,试验结果仍有湿陷性,因此判定基岩面以上土层都具有湿陷性。
场地湿陷性土层厚度30.0~60.0m。
自重湿陷量1131.6~3522.8mm,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按单体建筑物埋深,地基湿陷量2185.6~4538.0mm,湿陷等级属Ⅳ级。
湿陷起始压力38.0~276.0kPa,大部分38.0~112.0kPa。
3 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了地基处理原则和限度,“乙、丙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末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
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时,宜采用整片处理,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3m或4m,且下部末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
”。
按照规范对地基处理原则和限度,考虑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建筑物类别,垫层法(处理深度1.0~3.0m)、强夯法(处理深度3.0~12.0m)和挤密桩法(常规处理深度5.0~12.0m)处理深度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桩基虽能穿透湿陷性黄土层,有较好的桩端持力层,但“V”字型基岩面两侧浅中间深,桩比较长且桩长变化大,考虑负摩阻力的因素,单桩承载力不高,每个单体建筑物设计的桩数多,工程造价高。
对处理方案进行经济、安全分析论证后,湿陷性规范提出的几种处理方法都不具有可行性。
孔内深层强夯法最深可处理30m的湿陷性黄土层。
深度处理需预钻孔,夯后桩径及桩间土湿陷性的消除没有一定的可观性,且没法定量控制;若夯扩成孔,地基土层较低的含水量7.8~9.6%使成孔及处理深度难度较大。
既安全又经济、合理处理本工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没有现行的规范标准依据。
4 地基处理方案论证处理方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处理方法首先从当地的工程经验开始,再从现行的规范标准中寻求解决方法。
经过在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和山西太原市多家有关从事岩土专业的单位调查了解,虽然没有湿陷性土层厚度类似与本工程的实例,但对于稍厚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①按照湿陷性黄土规范,采用挤密桩法和垫层法相结合,加大处理厚度。
当地挤密桩长无论设计还是施工,最长12.0m。
②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加深处理深度;③采用桩基础,穿透湿陷性土层,据了解桩长有40.0~50.0m。
在了解工程实例和当地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工程的解决方法又回到了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规范总则第3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依据规范总则,确定了本工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①环境治理方面:当地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322mm,因此做好工业场地外雨水排放,既可解决雨水对地基湿陷产生危害。
另外场地位于主冲沟上部,无地下水上升和雨水汇集浸湿地基的危害。
②综合措施:消除湿陷性是主要处理方法,同时采取场地防排水和上部结构措施,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场地内防排水可防止生产和雨水汇集引起地基湿陷。
采取上部结构措施以适应超出规范限制的地基处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地基处理为主,同时采取环境治理、场地放排水和上部结构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案:①环境治理:场地东北西三面汇水区内的冲沟做好排水,回填落水洞,周边边坡坡顶设置截水沟,雨水及时经厂区排出场外。
②场地防排水:高度重视生产、生活用水设施的封闭性,加大排水力度。
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上回填土应按垫层要求的密实度控制。
工业广场全场采用中、低能量强夯,封闭整个工业广场,保证雨水、生产漏水不浸湿地基,引起湿陷。
③结构设计按湿陷性黄土规范的规定设计。
④地基处理:采用挤密桩和垫层叠加的方案,全部消除挤密桩处理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乙类单体建筑物处理范围外增设围护挤密桩,以防止地基侧向浸水湿陷。
⑤地基土含水量代表值7.8%,较低的含水量影响并决定挤密桩施工成败,处理深度内的地基土含水量须增湿达到挤密要求的最优含水量。
初步方案制定后,邀请了煤炭行业勘察大师王步云、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国烈、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委员张豫川教授、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委员华遵孟等黄土治理专家,对初步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分析。
专家明确了本工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处理超出了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限制。
专家达成一致意见:①既要重视地基处理,又要重视环境治理。
②在做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
③处理深度:乙类建筑物应不小于15.0m,丙类建筑物应不小于10.0m。
5 岩土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施工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按照专家达成的对处理深度及处理后剩余湿陷量的要求,进行增湿、挤密桩和垫层岩土工程设计。
①增湿前取土做最优含水量试验,确定增湿达到的标准。
根据每个单体建筑物地基处理范围的形状分块,每块宽6m,增湿孔正方形布置间距1.5m,孔径100mm,孔深小于挤密桩深度1.0m,孔内填砾石(粒径10~20mm,控制含泥量小于5%)。
计算每个增湿单元格所需的注水量,控制格内水位进行增湿。
增湿后经7~10天的消散,在增湿孔正方形布置的中心取土检测增湿效果。
②挤密桩:乙类建筑物桩长12.0m,桩顶保护桩长500mm,桩径400mm,桩距900mm,正三角形布置,桩体材料采用2:8灰土或3:7灰土,桩土压实系数≥0.97,三孔之间土的挤密系数≥0.93。
丙类建筑物桩长9~11.0m,桩体材料采用素土、2:8灰土或下部素土上部2:8灰土。
挤密处理范围外围设置3排围护桩,桩体材料采用素土(素土的渗透系数小于灰土的渗透系数,围护效果更好,而且充分利用场地的挖方土)。
③垫层:乙类建筑物厚3~4.0m,材料3:7灰土,压实系数0.97。
丙类厚1~3.0m,材料2:8灰土,压实系数≥0.95。
施工前在场地附近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增湿、挤密桩试验。
根据试验性施工检验,调整增湿和挤密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