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湿陷性黄土处理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水分作用下易产生膨胀收缩的黄土,其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影响较大。
湿陷性黄土的存在给土木工程施工和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成为了土木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含水量变化敏感:湿陷性黄土在水分影响下容易发生膨胀和收缩,对土壤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影响较大。
2. 变形性能较差: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性能较差,其在受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给土木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风化程度高:湿陷性黄土的风化程度较高,其物理和力学性质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
1. 土体固化处理:通过添加固化剂或者进行固化处理,改善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工程性能。
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石灰、膨润土等,通过适当的掺量和混合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
2. 超排水处理:通过超排水技术,有效地降低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提高其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超排水处理可以通过在土体中设置排水井、排水管道等设施,将土体中的多余水分迅速排除,从而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
3. 加筋加固处理:通过在湿陷性黄土中加入钢筋、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提高土体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能和稳定性。
加筋加固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能力,适用于土木工程中对土体有一定的承载要求。
三、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的选择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土体特点,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1. 工程要求: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包括承载能力、变形控制、排水性能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
2. 土体特点: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颗粒组成、风化程度等特点,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我国黄土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含水率较高时易发生液化流动而导致工程灾害。
因此,处理湿陷性黄土成为了黄土区开发利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进行浅析。
一、处理方法1.改良剂法改良剂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改良剂有石灰、石膏、水玻璃、有机物等。
利用这些改良剂可以控制黄土的含水率,增加其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有效预防其液化流动。
改良剂的添加量和掺混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采用现场试验进行验证。
2.加筋加固法加筋加固法是通过在湿陷性黄土中加入钢筋、橡胶材料等,增加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二、应注意的问题1.存在环境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过程中,添加改良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石灰等碱性改良剂可能会导致水土酸碱度失衡,影响周边土壤的生态环境。
因此,在采用改良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时,必须进行考虑环境因素,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2.应用与限制湿陷性黄土处理主要取决于黄土的具体特性和实际工程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处理黄土的成本和环境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对于保障黄土区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影响与应用限制,并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工程稳定性和经济性。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用打入桩、冲钻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孔,然后用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混合分层夯填桩孔(少数也有用 素土),用挤密的方法破坏黄土地基的松散、大孔结构,达到消除或减轻地基的湿陷性。此方法适用于消除 5~10m深度内地基土的湿陷性。挤密桩的效果取决于土被挤密的程度,所采用的桩径、桩距应在现场用试验确定, 要求地基土在挤密范围边缘上干密度应达到16.0kN/m3以上。采用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应在地基表层 采取防水措施(如表层夯实等)。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 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 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两种方法均应事先在现场进行夯击试验,以确定为达到预期处理效果(一定深度内湿陷性的消除情况)所必 需的夯点、锤击数、夯沉量等,以指导施工,保证质量。
hi———基底以下第i层土的厚度(cm);
β———考虑地基土侧向挤出条件、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5m(或压缩层)深度内取1.5;5m (或压缩层)以下,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取β=0,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按β0取值。
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应自基础底面算起,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累计至基底以下5m深度为止。对于 自重湿陷性黄土处的大桥和特大桥,累计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为止;对于其他桥涵,当基底以下自重湿陷性黄土 厚度大于10m时,陇西、陇东、陕北、晋南、豫西地区的累计深度应不小于15m,其他地区应不小于10m,其中湿 陷系数δs小于0.015的土层可不累计。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自重湿陷量Δzs和基底以下地基湿陷 量Δs的大小按下表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即地基土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程度,可以用地基内各土层湿陷下沉稳定后所发 生湿陷量的总和(总湿陷量)来衡量,总湿陷量越大,对桥涵等结构物的危害性越大,其设计、施工和处理措施 要求也应越高。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cm)按下式计算:
工程地质知识:湿陷性黄土基底处理.doc

工程地质知识:湿陷性黄土基底处理
1、湿陷性黄土路基应重视排水。
无论在路基施工期间或道路竣工后,都应防止地表水浸入路基。
2、黄土路基基底处理,应按土的湿陷类型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墓穴、坑井等路基隐患,应作彻底处理。
3、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下排水管道与地面排水渠道,应采取防渗措施。
4、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基底,若无不良地质或地下水影响,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只按一般土方施工技术要求,可不作特殊处理。
5、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基底处理方法有:
a)重型压路机碾压。
b)浸水湿陷。
c)重锤夯实。
d)石灰桩挤密加固。
e)换填土。
6、黄土用作路基填料时,其压实要求与一般粘性土相同,为保证填土质量,填筑用土应使用充分扰动的土,大于100mm的土块应打碎,并应注意掌握黄土的压实含水率。
7、道路路床两侧的碾压宽度应各超出设计宽度500mm。
8、黄土路堤的边坡应整平拍实,并予以防护,防止地面水冲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采取拦截、排除地表积水措施,将水引离路基。
在排水不良、路基附近有可能积水的地段增设隔水墙。
隔水墙用土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隔水墙宽1。
2m,深2。
0m,隔水墙外侧壁设两布一膜防渗复合土工膜.
(2)对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50m,下侧10~20m以内的黄土陷穴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将陷穴的位置、埋藏深度及大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路堑地段,对开挖后的路床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4遍,使碾压后路面底面以下5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8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少于85%。
(4)路基高度小于3m的路堤段,清除表土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40遍,碾压后的地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85%。
(5)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路段,按照设计要求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也可采取重锤夯实法、冲击压实法。
(6)强夯法施工
①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夯锤重不小于10t,单点夯击能大于1200KN-m,其底面采用圆形,对粘性土,锤底面积在3~6m2。
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②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
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
压力变化情况及构造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
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③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为3~10次),并同时满足: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b、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c、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
④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必要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适当增加夯击遍数.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不少于7天。
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以连续夯击。
⑤强夯施工前,先清理、平整场地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⑥强夯大面积施工前按下列顺序进行试夯:
a、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在施工现场选取一个面积不小于20×20m、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
b、在试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天然密度等有关数据。
c、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进行试夯.
d、检验强夯效果。
可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7天以后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并与强夯前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按设计要求处理深度和标准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判定.
e、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
f、通过强夯前后的试验结果对比,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技术参数。
⑦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确定的沉降量控制。
夯击时落锤平稳,夯位准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则用砂土将坑底整平才能进行下一次夯击。
⑧施工过程中做好下列监测和记录工作:
a、开夯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保证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b、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样进行复核。
c、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7)重锤夯实法
①重夯法的夯锤质量为20~30KN,落距宜为4~6m;锤底静压力值不宜小于20Kpa,锤底直径宜为1。
2~1。
4m。
②夯击时地基土接近最佳含水量,夯击可采用一夯接一夯进行。
一般夯击2~3遍,同一夯位可连续夯击3~4次.
③对黄土地基进行的重夯施工,在同一夯位,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为10~20mm。
④重夯处理地基的质量检验,同强夯法。
(8)冲击压实重锤夯实法
①冲击压实既适用于对湿陷性黄土地段路堤基底的填前碾压,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消除湿陷性;也适用于对填方路堤的补充压实(或压实质量检验),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②冲击压实遍数通过现场压实试验确定,并根据现场地质及填料性质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压实试验方案和成果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
③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用25kj(千焦)三边形冲击压实机冲击压实40遍;填方路基的补充压实厚度1。
0m、冲击压实20遍。
压实机冲压轮迹横向重叠20cm,完全覆盖完工作面为一遍。
前后连续的两个冲压段不能留有空段.冲击碾压施工配备平地机,每冲压3~4遍,地表起伏较大时,即进行整平,然后再接着冲压施工直至完成,最后用光轮压路机碾压达到路基压实标准。
④冲击压实后的基底和填层质量检验,以贯入仪动力触探85cm深度范围内的击数分别
达到50、60击为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