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教育法案与学制

合集下载

教育学考研笔记:学制和法案

教育学考研笔记:学制和法案
中外教育史——中国近代学制
学制
内容
1902年
壬寅学制
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在中国提出义务教育,但是保有科举的痕迹,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该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
癸卯学制
(学习日本)
即《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另有师范及实业教育系统,同时只在学制形式上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合法化,是我国最长的学制。虽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读经课)。
1992年
课程宪章
法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的纲领性文件。


1959年
总纲计划
即《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总纲计划》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1928年
戊辰学制
即《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在原有学制基础上提出添设乡村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立职业学校,大学采用多院制,取消单科大学,同时明确规定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场所。
中外教育史——外国近现代教育法案
法案
内容


1870年
福斯特法案
即《初等教育法》,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由补助权和监督权,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这是近代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为英国教育国家化奠基,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学校并存的局面,即“双轨制”。
1947年
郎之万-瓦隆
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提出了六项教改原则,融会了法国战前教育改革的诸多成果,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性质,提高了初等教育质量,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教育衔接,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后的时期。

以下是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概述:
19世纪初:
1802年,《拿破仑法典》发布,其中包括了对教育制度的规定,确立了教育的普及性和义务性原则,并创立了一系列学校和大学。

19世纪中期:
1833年,建立了中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监督中等教育,推动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1850年,建立了普通小学教育,从而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
工作。

1879年,通过了“费尔巴斯法案”,将小学教育变为义务教育,并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监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902年,通过了“康布法案”,重新组织了中等教育,包括普
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1905年,法国实行了教育与宗教分离政策,开始了政教分离
的进程。

20世纪中叶:
1959年,推行了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改革,实行了3年初中和3年高中的教育模式。

1975年,通过了《杰兹热法案》,进一步扩大了义务教育的范围,并提出了“同一的国民学校”理念,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1985年,实行了大学自治制度的改革,使法国大学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

21世纪:
2005年,通过了“美凯龙法”,确立了法国的初级教育目标,加强了初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2013年,进行了教育改革,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增加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法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育国际化合作等。

近代欧洲国家学制

近代欧洲国家学制

近代欧洲国家学制主要有以下类型:
1.多轨学制:这是一种将教育体系分成多个独立部分的制度,每
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入学标准和课程设置。

这种学制的特点是高
度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
习路径。

2.双轨学制:这种学制将教育体系分为两个轨道,一个是学术轨
道,另一个是职业轨道。

学术轨道通常包括大学预备教育和高
等教育,而职业轨道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单轨学制:在这种学制下,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基础教育,
然后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习路径。

这种学制强
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
选择和机会。

4.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的特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之后,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通
常是与职业相关的。

这种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和
职业发展机会。

总之,近代欧洲国家的学制呈现出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学术型大学的创建
•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19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回国 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 世纪 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 后,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 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 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 主,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耶鲁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向 学术型方向发展。 学术型方向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 促使社会 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 , 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面具有重要作用。
•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17、18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进入 世纪以后,德国初筹教育发展的速度 进入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 法》。 • 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 年 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 %。
(二)“绅士”的中等教 绅士” 育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以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第六章_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章_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以及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

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这一历史时期确立了本国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当然,由于各国社会条件以及各自的教育历史传统不同,它们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发展水平、速度、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教育发展自身的特点,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教育又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第二个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第三个阶段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

下面要介绍的是这一时期英、法、德、美、俄(苏、俄罗斯)、日本六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概况。

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教育制度在人类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英国是领先的。

通过16世纪圈地运动以及以后的殖民掠夺和海上争霸,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640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成为了统治阶级。

由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

1688年发生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

英国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英国教育的发展是缓慢向前的。

因为英国是一个素重传统而趋于保守的国家,革命后新生力量软弱,又逢内战起伏,难以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形成的传统。

英国一向以牛津、剑桥两大学和少数公学为教育精华的看法、以英才教育相夸耀的习尚、视教育为家庭职责的信念、通过教会和私人团体办理学校的方式等等,在革命之后并无根本变化。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的教育制度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1. 教育制度分层
法国的教育制度被分为四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

小学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学包括初中(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十至十二年级),大学包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2. 免费、义务、普及的教育
法国教育制度强调免费、义务、普及的原则,保障每个公民平等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

所有公民都可以接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而且在法国,学校和学生家长没有缴纳任何学费。

3. 严格考试制度
法国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考试和评估,学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标准化考试,如Brevet、Baccalauréat等,以便于评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这些考试通常会对其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法国的教育制度非常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

除传统的学科教育外,还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同时,法国还有很多具有特定特色的学校,比如艺术学校、军校、研究生院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5. 教育权力下放
近年来,法国政府逐渐将教育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管理和组织教育资源,学校也可以自主招生和设置课程。

总的来说,法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求知的热情和创造力,一直是世界教育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代学制制度

近代学制制度

近代学制制度近代学制制度是指近代以来各个国家建立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

近代学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变革的产物。

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源于欧洲,尤其是17世纪的荷兰和德国。

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宗教机构负责,传授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信仰。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呼声。

英国的1820年教育法是近代教育制度的里程碑。

该法案规定要设立公立学校,并以税收资助这些学校。

这一举措使得贫穷家庭的子女也能接受基本教育,从而改善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近代教育思想的传播,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相应的学制制度。

这些制度对于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

近代学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近代学制制度注重普及教育。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少数人能接受教育,而近代学制制度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通过设立公立学校并提供免费或低价教育,让贫穷的孩子也能上学,进一步缩小了社会的教育差距。

其次,近代学制制度倡导素质教育。

以前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培养人的记忆和机械能力,而近代学制制度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制制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引入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近代学制制度注重学校管理和规范。

学制制度从师资培养、招生制度、教学计划到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管理,确保学校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统一性。

同时,学制制度也鼓励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最后,近代学制制度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现代社会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多样化,学制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提供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选择。

通过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国家繁荣和进步。

总之,近代学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欧美日近代教育制度

欧美日近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

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

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

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

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

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

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

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

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

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

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

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等教育
国家
近代学校
近代相关法案
现代相关法案
英国
慈善学校
星期日学校(主日学校)
导生制学校(兰卡斯特-贝尔)
*1833,教育补助金法案,国民教育制开端
*1870,《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国民教育制正式形成
*1902《巴尔福法案》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1918《费舍教育法》初等义务教育
法国
天主教控制
*大革命时期:康多塞计划(世俗)雷佩尔提计划(初等教育物质保障问题)
20C90Y《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奠定教育政策基础
日本
*江户时期:幕府直辖学校机构,潘学,民众机构(乡学,私塾,寺子屋)
*日第一次教改:明治维新(学制令-教育令-学校令(小中帝师四令))
*20C初-20Y《教育敕语》民族主义
《大学令》促进大学较快发展
*1926裕仁天皇民族精神和军国主义教育
*日第二次教改《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教育民主化
*日第三次20C70-80Y教改涉及中小和高教
中等教育
国家
近代学校
相关法案
现代学校
相关法案
英国
文法中学
公学
阿卡德米(学园)
文法中学
现代中学
技术中学
综合中学
公学
*1926《哈多报告》初等后分流
*1938《斯宾斯报告》中等教育三轨制-文法,现代,技术中学
*1944《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案)-决定战后教育发展基本方针政策
高等教育
国家
近代学校
近代法案
现代法案
英国
古典大学(牛津,剑桥)
新大学运动(伦敦)
*1963《罗宾斯原则》探讨高教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服务功能
*1981《雷沃休姆报告》高教
*1988《1988教育改革法》初中高课程改革,以初为主
法国
专门大学,大学,重科研
(巴黎理工,巴黎师范)
*1968《富尔法案》(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三原则
*1892初级学院运动(2年初级)
俄国
18C中,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
国家
现代相关法案
英国
*1919《阿斯蒂埃法》
*1975《哈比改革》(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设)
法国
德国
美国
*1906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案》政府拨款,师资培训,设职业科
俄国
20C80Y《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普教职教渗透
*拿破仑时期:帝国大学(总监),27大学区,中大学教师是国家官员,学校全国统一
*1833《基佐法案》-小老师范
*1881《费里法案》-免费义务世俗化,法国历史实施最久
1919统一学校运动,冲击双轨制
德国
先教会掌握,后邦国重视
洪堡向裴学,培养小学师资
*魏玛宪法(初中高)-民族,国家主义
*1959《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初等(4年基础2年促进)中等(建议主要,实科,高级)
*1922《课程宪章》综合改革
德国
1718C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重科研,只接受文科,神学支柱
1810,洪堡创柏林大学
*1976《高等学校总纲法》-正规高校修业年限为四年
美国
*1718C
1636哈佛;1693威廉-玛丽学院;耶鲁
*19C州立大学,专门大学;
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农
研究型大学
初级学院
莫雷尔法案-赠地学院,农业工艺学科
洪堡重视文科学校改革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文实中学
德意志中学
上层建筑学校
主要学校
*德意志帝国时期:三轨制(国民,中间,文科)
1901宣布文科,实科,文实均可升大学
美国
1718C中部:堂区学校
富兰克林-文实中学私立收费
19C公立学校取代文实,公立免费
*1918《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民主
*八年研究-进步主义发起,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
法国
耶稣会中学/文科中学18C
国立中学/市立中学19C初
现代中学19C中
*中学课程改革(19C末-20C初-1923古-古现-古)
*1947《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6-18岁免费义务教育
*1959《教育改革法》戴高乐-中等2年观察期
德国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18C中消失)
实科分化为实科和文实(19C末)
俄国
1718C彼得一世改革(改善初等,设俄语学校,办实科学校,提出建科学院)
*18C晚《国民学校章程》2年初级国民,5年中心国民
*19C制定统一学校制度,用法国学区制,六学区,各一大学
*十月革命前,等级性宗教性
*建国初期-民主,世俗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统一,劳动
*20C20Y-劳动教学法-重劳轻学
*20C30Y-《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9.5决定》-重学轻劳
*20C50Y(《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重生劳轻学
20C60Y(1966年教改-巩固减压中学选修)
20C70Y(1977年-使劳教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
20C80Y《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普教与职教渗透
美国
1718C中部堂区学校
南部家庭教师
19C普及义务教育运动,贺拉斯.曼-公立学校之父
19C地方分权
州教育委员会
1867教育署
*战后第一次教改20C60Y《国防教育法》
*战后第二次教改20C70Y生计教育(职教,劳教)返回基础(两基,否认进步主义)
*战后第三次教改20C80-90Y《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