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估方式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一、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兴起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个性化教学方法所取代。
个性化教学方法注重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跨学科课程的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学校开始推行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课程中学习到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种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灵便的评估方式的应用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现代学制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灵便的评估方式。
这种评估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实践能力评估等。
这种评估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现代学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技术包括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预度。
五、全球化教育的兴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教育将国际化的课程和交流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兴起、跨学科课程的推广、灵便的评估方式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化教育的兴起。
这些趋势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学制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学制是指教育机构和教学方法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目的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1. 科技与教学融合: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现代学制越来越注重将科技与教学融合。
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机构也逐渐采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2.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传统的学制往往是由教育机构和教师主导的,而现代学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
这种学制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3. 强调个性化教育:现代学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倾向于实现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采用个性化教育的学制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跨学科教育: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和交叉,现代学制越来越注重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学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制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现代学制倾向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6. 强调全球视野:现代学制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一、引言现代学制的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教育的不断革新,学制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二、多元化学制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元化学制。
传统的学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浮现了多种学制形式。
例如,有的学校采用全日制学制,有的学校则采用半日制学制。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夜校和在线教育等非传统学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弹性学制另一个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是弹性学制。
传统的学制往往是固定的,学生必须按照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学业。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参预社会实践和个人发展。
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引入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安排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
四、个性化学制个性化学制是现代学制的又一重要趋势。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学制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因此,一些学校开始推行个性化学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来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
五、终身学制终身学制是现代学制的又一重要发展趋势。
传统的学制通常只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忽视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一些国家开始推行终身学制,为人们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六、技术化学制技术化学制是现代学制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学制逐渐融入了各种技术手段,例如电子教室、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学习工具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七、国际化学制国际化学制是现代学制的最后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学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属于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考点,常考内容为近代的四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学制。
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出题角度着重考查学制名称与学制内容、地位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学习该内容时,主要是对每个学制的内容进行区分,防止混淆。
本文现将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中的四个学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开始制定现代学制开始的。
本文结合每个学制的特点把知识点进行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如下:(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②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②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③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教育体系划分为三段七级;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④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施行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②教育体系划分成三段四级;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施行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别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或“一九二二学制”主要特点是: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四个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史进程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钦定学堂章程》地位:第一个颁布① 体育课程首次登上历史舞台② 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 【实业教育】③ 首次确立师范教育体系 ④ 首次把小学纳入义务教育⑤ 首次以法定形式确立班级授课制并在全国推广⑥ 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体系 ⑥ 修业年限最长【三段七级】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奏定学堂章程》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点:六一、最长地位:第一个实施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人物:蔡元培指导思想: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精神内容: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设补习科,增设补习学校地位: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指导思想: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借鉴:美国内容:首次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依据以职业代替事业,标志着教育体系正式确立蒙养院改为幼稚园,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制体系地位:延用时间最长易错点-对比点别称《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最长修业年限最长延用时间最长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别称时间借鉴学制系统修业年限特点女子义务学前师范职业其他地位。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是伴随着学校的产⽣⽽产⽣的。
⽏庸赘⾔,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定会有学制的产⽣呢?事实上未必然。
⼀个完整的学制的产⽣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才的需求,从⽽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定交叉、衔接与⽐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之学在上痒”“序,夏后⽒之序也”“夏⽈校”孟⼦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直沿⽤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馆的建⽴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个近代学制开始产⽣。
(⼀)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分为三段六级:⼩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等教育6⾄7年;从横的⽅⾯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封建社
会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
以下将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
国成立后三个阶段详细探讨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教育进一步推进。
1912年,民国成立后,教育归民
主政府管理,推动了学制和教育机构的一系列。
民国教育学制的发展主要
取决于《临时学校章程》和《普通教育法》的实施。
《临时学校章程》规
定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划分和设置,从而确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法》规定教育自由、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出实施高中和大学“产业教育”和“文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案。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
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倡导者,如蔡元培、陈独秀等,他们在教育制度、教
科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案,对中国教育体制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
从清朝末年到民
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在吸纳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
始终以本土特色为基础进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同时,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从封建教
育到现代化教育的转型,体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
毋庸赘言,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
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一)近代学制
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
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
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两者的制定都是取法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当时清政府为了制定学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派官员到日本去考察;派学生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翻译日本的教科书籍等。
壬寅学制的制定被张百熙称之为“上塑古今,参考列邦”。
癸卯学制不拘泥于中国古代的学制,而把日本学校的种类及年限划分全面引进,形成了与日本学制基本相同的学制系统。
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学制年限的拉长,注重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增加其等级,提高其程度等等,这可谓引进日本学制时所做的创新。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是清朝末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被迫实行的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
它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古老的封建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并任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深感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与方法俱有所改变,清末所颁布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帝制,而不适宜共和,自不能满足于国人的要求。
”于是教育部决定颁布新法令,以代替旧的规章。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
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
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
共4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
除了有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这个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4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等。
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
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
(二)现代学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
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因此,壬戌学制被称为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它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1915年——1921年)1915年在天津召开第一届大会,会上湖南省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方案,对入会的各省代表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后几届的年会上,不少省的教育会都提出了“革新学制”的要求,并向大会提交了议案。
第二阶段是形成时期(1921年——1922年)。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广州召开第七届年会,讨论通过了“学制系统方案”,后来又经过了教育部召开的学制会议与全国的教育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壬戌学制系统方案。
第三阶段,颁布实施阶段(1922年——1932年)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1932年以后停止使用该学制。
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中,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水平,职业教育单成系统,课程的设置无男女校之别。
壬戌学制与近代颁布的两个学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打破了以往学习日本学习的传统,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向美国学习。
(2)学制的制定不在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它的制定充分的吸收了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的意见。
(3)学制的制定酝酿时期长,长达七年之久,实施时间长,影响也最大。
当然,壬戌学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实用主义的教育影响缺乏辩证分析的态度,学制中某些方面的设置过于理想化等等。
这一学制的制定对于我国教育立法的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是在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分析与评价外来文化影响。
其次,充分的吸收教育领域中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步入科学化与正规化的轨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现行学制
自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结构的调整,学制亦有所变化与发展,并逐步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即我国现行学制系统。
《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我国现行学制中,从纵向来看,划分了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其中初等教育阶段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合称为义务教育阶段。
从横向来看,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后,开始出现了类的区分。
根据性质与目标的不同可以把我国的教育分为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
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以普通教育系统为基础。
初等教育阶段实施的是普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以上实施的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可以划分为:学龄期教育系统与成人教育系统;根据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强制性可以分为义务教育系统(普及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非普及教育系统)。
(详见学制图)其中,义务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以及职业教育系统,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其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
本章
将在第二、三、四节按照《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阶段以普通教育系统为主展开论述,其中成人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本书另有专章论述。
中国现行学制系统图
我国现行学制充分吸收了以往学制的优点,注重于我国教育实际,把幼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行学制中虽然有严格的学制年限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变化,这种年龄的限制日趋淡化,从而表现了学制的严格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此外,也应看到这种学制必定是一种过渡性的学制,因为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出现,那么在未来学制结构中在教育阶段与教育结构等方面也必然做出调整。
任何一种学制,都是在不断的逐步适应实践变化的需要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