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一、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学校制度。

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选拔等方面的规定。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五、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192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学制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总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壬寅学制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这就像一场学校制度的“变形记”。

我记得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旧书,讲的就是这些。

中国近代学制最开始就像一锅乱炖,没有个系统的样子。

就说洋务运动时期吧,那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

就像在一片传统的农田里,突然冒出了几株新奇的花草。

这些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像翻译啊、军事技术这些方面的人才。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学生,穿着长袍马褂,却在学一些洋人的知识,有点不伦不类,但又让人觉得新鲜。

他们学外语,背那些叽里咕噜的单词,就像在念咒语一样。

这些新式学堂算是开了个先河,让人们知道学习不只是读四书五经。

后来呢,出现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就好比有人开始给这锅乱炖分类放调料啦。

“壬寅学制”是第一个有系统的学制,不过就像刚搭好架子,还没来得及装修呢,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癸卯学制”就比较厉害啦,它可是实实在在落地了的。

这个学制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小学、中学、大学什么的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

我想象着那时候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按照这个新学制一步一步上学,就像小火车在新铺好的轨道上行驶。

再后来就是“壬子癸丑学制”,这学制就像给孩子们送了个大礼包。

它提倡男女平等,让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样进学校。

我好像看到那些女孩子,扎着辫子,满脸兴奋地走进校园,和男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啊。

最后就是“壬戌学制”啦,它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实。

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更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一路走来,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完善,也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啦。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癸卯学制”的
其二,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其二 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模上的扩张。 模上的扩张。
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中央也以兴办新学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促 使地方政府纷纷投身到兴办新学的热潮之中。为了弥补资 金不足,各级政府也鼓励民间“绅士—文人”出资兴学,而 绅士们也选择了以办学堂作为维系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 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 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因此他们非 常热衷于开办学堂,甚至不惜自己花钱来办。在这些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官立、公立和私立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出来,使得接受新教育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新型学 校教育规模空前壮大。
中 国 近 现 代 学 制 改 革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 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 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 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件,8月15日奏 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 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 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继近代第一所 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之后,全国各地 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相继出现。 其二,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视 1909 实际情况,完全科可删课程,简易课可缩短年限。 这些补充和修正措施有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 围,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 其三,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实 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壬 寅 学 制 系 统 图
癸卯学制(1904年)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

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从明朝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到当代新教育体制,共有五种学制。

第一种是封建类学制,早在宋初就有了一定的形式,封建时代,封建学制正式地取得了形式化的体系。

其特点是“子孝父贵”、“宗法统治”,以“儒家”文化为主,着重古今文献、仪礼体系,考试加以考核,准入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种是传统类学制,西清时期首先出现,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封建学制,其根本特点是以文学为主,以经国别类史学为主要科目,准入书院机构及国家高等教育之用。

第三种是民众类学制,是指自清代以来的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政策所创造出的、以书本教育科学知识为主的学制。

它的特点是以书本为载体,以文学科学体系为主线,坚持以书本教育夯实基础,从将来入学社会国家统考中选拔人才。

第四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府政策性学制,它强调以专业化为特点,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创新能力为考核标准,突出考查思想品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健全技术技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种是当代以来教育部、市场联动式学制,此类学制将教育部下属各类学校(如大学)所招收学生课程企业实践结合,以兼顾学习、进修以及社会实践等目的,为学生树立了具体的能力要求,提倡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也能按照部规定标准表现。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2、1922年的“新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1、壬寅学制
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民国学制
1、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2、1922年的“新学制”
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