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共24页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一、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学校制度。
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选拔等方面的规定。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五、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192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学制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总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壬寅学制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癸卯学制”的
其二,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其二 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模上的扩张。 模上的扩张。
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中央也以兴办新学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促 使地方政府纷纷投身到兴办新学的热潮之中。为了弥补资 金不足,各级政府也鼓励民间“绅士—文人”出资兴学,而 绅士们也选择了以办学堂作为维系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 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 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因此他们非 常热衷于开办学堂,甚至不惜自己花钱来办。在这些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官立、公立和私立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出来,使得接受新教育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新型学 校教育规模空前壮大。
中 国 近 现 代 学 制 改 革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 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 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 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件,8月15日奏 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 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 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继近代第一所 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之后,全国各地 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相继出现。 其二,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视 1909 实际情况,完全科可删课程,简易课可缩短年限。 这些补充和修正措施有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 围,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 其三,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实 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壬 寅 学 制 系 统 图
癸卯学制(1904年)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存等,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危机的加深
03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救亡图
存,因此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内容
建立新的学制体系
推行义务教育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建立了新的学制体系, 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 教育和大学教育。
民国政府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 教育,这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改革内容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性,教学方法强调学 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制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意义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 重要基础。
改革学科设置
加强师资培训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还对学科设置进行了改 革,增加了许多新学科,如物理、化学、历 史等。
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了教 师的地位和待遇,以确保教育质量。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的影响
提高教育水平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培 养了更多的人才。
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得到了 促进。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是中国教育 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中国的教育 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02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与内容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
01
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传教士和西方学者开始介
绍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
02
洋务运动和废除科举
最新第四章-现代学制ppt课件

4. Conclusion
YOUR SITE HERE
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
❖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现代学校及其制度不是由本国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 方引进的。
壬寅学制: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 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 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第四章-现代学制
第一节 现代学制的概述
一、现代学制的概念
二、现代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形成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4. Conclusion
YOUR SITE HERE
第一节 现代学制概述
❖ 一、现代学制的概念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起 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具体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 的关系等。
• 羚翘解毒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 感温邪或风热所致的感冒。本方即银翘解 毒加羚羊角而成。羚羊角善清解肺热,有 解热和抗惊厥作用。较之银翘解毒,更适 于外感风热(温邪)邪气较重者。服药三天后, 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
• 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 • 羚羊角的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
• 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主治痈肿 疮毒,痰核瘰疬,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热淋涩痛等。
• 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补肝阴,清肺热, 可治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 肺,散血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 疮毒。
• 连翘的功效与作用 :属性:苦,微寒。归 肺、心、胆经。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对
• 金黄色葡萄球菌、贺氏痢疾杆菌有很强的 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真 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抗炎作用。本品 所含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及降血压作用, 维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 血。煎剂有镇吐作用、抗肝损伤作用。清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是伴随着学校的产⽣⽽产⽣的。
⽏庸赘⾔,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定会有学制的产⽣呢?事实上未必然。
⼀个完整的学制的产⽣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才的需求,从⽽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定交叉、衔接与⽐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之学在上痒”“序,夏后⽒之序也”“夏⽈校”孟⼦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直沿⽤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馆的建⽴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个近代学制开始产⽣。
(⼀)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分为三段六级:⼩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等教育6⾄7年;从横的⽅⾯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中国近现代学制20XX年***** 姚莹文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 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2、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