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入: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年)1.措施:(1)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很快接管了所有类型的学校,一律变为公办学校。
1950年12月起,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总计,高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
1952年9月起,又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总计,高校65所,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约8925所。
从此,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一所私立学校。
(2) 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解说: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 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教育,乃国家发展之基石,民族振兴之希望。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传统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强调死记硬背,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教授西方的语言、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然而,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工业领域,对于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影响有限。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大力提倡教育改革。
他们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推广新式教育。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在教育领域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强调教育要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
教育家们提倡白话文教学,反对旧礼教,主张男女平等教育,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如工农识字班、夜校等,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
1. 学制改革:20世纪初,中国的学制主要采用“经学制”,即基于儒家经典教学。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学制改革,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划分。
2. 普及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普及率极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正规教育。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普及教育,投入大量资源,提供义务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3. 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末,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由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
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私立学校逐渐兴起,激发了教育的多样性和竞争性。
4. 教育内容改革: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5. 在线教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在线教育迅速兴起。
在线教育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广泛的学习资源,为更多人提供教育机会。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从普及程度低、重视知识传授到普及程度高、注重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和内容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进,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
在近代教育的初期,洋务运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将西方的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如余杭学堂、洪亮中学等,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近代教育在起步阶段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学生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部分人认为西方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因此,推动近代教育改革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民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改革。
为了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革命方案,推行了普及教育和新教育运动。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公民。
中国教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重大变革。
国共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推行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育内涵的翻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中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的差异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阶段 特征 概况 措施: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②毛泽东提出教 建国初 奠基 育方针:全面发展;③建立两种教育制度。 期 成效:①形成较完整教育体系;②培养大 十年建 批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设时期
“文革” 挫折 时期
表现:①师生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 ②停课闹革命;③废高考,招工农兵学员。 影响:①使中国教育受极大破坏,②专门人 才奇缺,③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④与发 达国家差距拉大。
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把一枚红卫 兵袖章给毛泽东戴在了左胳膊上。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 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说 :“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她 说 :“ 是。”毛泽东说 :“要武嘛。”从此,她改名为宋要 武。此后,一些人纷纷效仿,把所谓带有“封、资、修” 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 竹、云”、“春、夏、秋、冬”的,或者带有孔孟之道 特征的“仁、义、理、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 的名字,哈尔滨市的五条街光仁、光义、光礼、光智、 光信改成了光明、光辉、光芒、光耀、光华。上海某工 厂有个人,早先是资本家,名字叫“养民”。说资本家 养活了人民,反动透顶。全厂日批夜斗他,并勒令他将 名字改成了“民养”。有位中学教师名“念修”,“想 念修正主义!”全校大会批斗后,学生把他押到派出所, 改成了“仰东”。本意是“敬仰毛泽东”,但其实念起 来是“养东”,“养活毛泽东”。幸亏无人追究,否则
修正主义 逼使它的敌人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
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
伯恩施坦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 正”,亦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 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 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 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 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 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 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 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 义时代的到来,曾在欧洲各国泛滥一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同 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背叛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 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歪 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在所谓“反对个人 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竭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整 套修正主义路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使用阴谋诡计夺取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 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推行修正主义,清洗老布尔什维 克,最终在一九六四年被迫下台。 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取代了其职位,因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 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等有利于苏联扩张领土权力的理论,歪曲 “国际主义”精神,所以,又叫当时的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用激烈语气攻击侮辱 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无产阶级专政。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有机会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 要性:培养高 素质技能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 展历程:从最 初的职业学校 到现在的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 点:注重实践 操作,强调技 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 展趋势:与产 业紧密结合, 培养适应市场 需求的人才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195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19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校 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19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化教育。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优 势:教育国际化 可以促进文化交 流、提高教育质 量、增强学生的
国际竞争力。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问 题:教育国际化 也带来了一些问 题,如文化冲突、 语言障碍、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等。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挑 战:教育国际化 需要面对各种挑 战,如如何平衡 本土化与国际化、 如何提高教育质 量、如何培养学 生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03 现 代 中 国 教 育 的 特 点 04 现 代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挑 战 05 未 来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趋 势
01
添育的特点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颁布,规定适 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教侵略
• 收回教育权运动:1923年,余家菊首次提出了收 回教育权的口号。1925年,“五卅”前后,收回 教育权运动达到了高潮。
蔡元培故居
第五节: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主要贡献:兴办洋务、兴办师范和幼儿园、派遣留学生, 参与学制改革。 著作:《劝学篇》 二、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的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 育工作中统一战线方针。“干部教育第一,国民 教育第二”
第三节:中国近代学制的沿革
一、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统称《钦定学堂
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分为三级七段(小学九年、中学四年、大学六年)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 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2、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3、对女子教育的推进(1922年女子获得了平等的教 育权) 4、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北大的办学方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5、勤工俭学运动
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
(二)外国人向中国输入 西方文化,建立新式学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 马 堂。 礼逊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基督新
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 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200年 前,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 典》。他第一个把《圣经》译 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 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 的诊所。他揭开了基督新教在 中国的传教历史。
进步而教育”。
陶行知(1891-1946)
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层含义: 一是“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生活含有 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 育。
二是“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凡是 生活的场所如马路、弄堂、乡村、工厂、等,都是 我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同时,学校也含有社会的意 味,主张拆除学校围墙,将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 会为学校,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和增强学生能力。
•
• 四、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列分为三段四级,总年限为17至18年,与主系列
并行的有师范类和实业类。
• 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一、是缩短了学制年限(总年限缩短了3年); 二、是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初等教 育阶段可以男女同校,设立专门的女子中学、女 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
三、是取消贵族学校,基本废除封建学校的等级制
杨贤江青年时期(前排右2)
• “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
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 同时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实 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之
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
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
人”,以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
第五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方面 进行了开拓和创新,提 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他把生活教育定义为“ 生活的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
• 京师同文馆: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院。 • 特点:它是专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 • 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京 • 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 师 •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
文 馆 旧 址
2、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 它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还有 “英国学堂”和“法国学堂”)它是由左宗棠奏 请设立的。 二)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首批 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童, 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部 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代表人物:詹 天佑、容尚谦、黄开甲等) )
澳门著名的马礼逊教堂
二、洋务派“新教育”和“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其基本内 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奕忻、曾国 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 教育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开辟了传统教育之外的另 一番天地。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 “西文”和“西艺”为主。它大概分为外国语学堂、 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三、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
(一)戊戌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 戊戌维新又称“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6月 11至9月21日,共103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盛宣怀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所从事的教 育改革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二)新式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 时务学堂(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箴创 于湖南)、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
严复的著作:《原强》《救亡决论》《论教育国家 的关系》以及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他第一 次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介绍到 中国。
2、救亡图存的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3、批判科举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4、批判中体西用
5、主张建立新式学校
第三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蔡元培(1868-1940)
万木草堂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谭嗣同
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 梁启超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 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9年2月的《万国公报 》
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 馆内珍藏的《时务报》、《公车 上书》、《大同书》。
北大在蔡元培 任校长以前, 官气较重,因 为自国子监、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 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 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是对我国当 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杨贤江(1895年~1931年)
他对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 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 (夸大教育功能), “教育神圣”、“教育独 立”、“教育清高”等(掩盖教育本质),以及 教育的“劳动化”、“生活化”、“科学化”、 “平民化”、“社会化”、“中立化”、“公平 化”等进行批驳;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
•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 (一)地主阶级内部提出改革,向西方学习: •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龚自珍、魏源 和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和知识分子率先 发出了要求变革和学习西方的呼声: • 一是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龚自珍) • 三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即向西 方学习。 • 魏源还编写了《海国图志》,林则徐是开眼开世 界的第一人。
三是“教学做合一”:它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
的人读书), “行是知之始”(做是知识的重要
来源)。 他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 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他把生活教 育的方针总结为民普及教育思想 • 四、创造教育思想:即动手又动脑 • 五、民主教育思想:民有、民治、民享;必须达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京师大学堂匾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三、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1900年毁于战 火,1902年复办);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梁启超曾师从康有为,所以思想上有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