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共6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二、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答案:其一,“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
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是“为政之首”。
从这一意义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被历代统治者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发挥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
所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当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也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局限了封建教育的功能拓展,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答案:“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3.民国元年教育宗旨(P65)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6.九品中正制(P29—30)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它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由于其品评中注重了对士人家世的考察,在门阀政治占据上风的历史条件下,它保证了门阀士族任官的资格和特权。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

324.45
23.41
262.00
16.50
1987 年
385.11
5.97
346.70
6.86
271.56
3.65
1988 年
443.53
15.17
414.49
19.55
323.22
19.02
1989 年
594.67
34.08
518.14
25.01
397.72
23.06
1990 年
659.36
10.88
图3 1978-1985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977
财政教育 拨款比例 (%)
财政性教 育支出占 GNP比例 (%)
0.00
5.00
10.00
15.00
1986-1990 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 ——全社会教育投资 2446.1 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教育拨款 1680.6 亿元,均比“六 五”期间翻了一番以上。“七五”计划确定的国家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 1166 亿元 的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实际执行数为 1390.1 亿元,完成计划的 119.2%。
专栏 2.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的调整
教育支出占 GNP 比例为 2.96%,比建国前期 1952-1977 年邓小平同志 1980 年曾针对教 育投资比例过低的状况尖锐地指出:“经济发展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的发展的比例失 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从明年,最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步加 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目前的形势与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250 页)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六五”期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作了重大调整。1985 年与 1980 年比较,财政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由 8.78%提高至 11.22%。整个“六五”期间财 政支出中教育投资比例为 10.95%,国家财政性期间的 6.81%和 2.18%的平均水平有了明显的 提高。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1、幼儿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教育概说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孟子2.杜威3.《论语》4.《大教学论》5.田蒲武雄6.普通教育学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8.贝斯特二、单项选择1.C2.B3.D4.A5.D6.B7.C三、名词解释P6 P15 P18P7 P15 P19P8 P17四、简答题1.参见P212.参见P243.参见P27-P29五、论述题参见:P21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讲(上)——教育制度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3.B4.B二、名词解释P40 P48 P60 P51三、简答题1. 参见P33~P342. 参见P383. 参见P52四、辨析题参见P45~P46五、论述题参见P62~P64第三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下)——教育思想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B2.D3.A4.B5.A二、多选题1.ABCDE2.BE3.ABC4.ACD 三、填空题1.百科全书2.自然人心理3.教学阶段4.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早期教育5.发现积累6.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7.课堂教学8.面向现代化四、简答题1. 参见P69~P702. 参见P86~P893. 参见P88~P894. 参见P105五、论述题1.参见P80~P82 P86~P892.参见P10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A2.D3.B4.C二、多选题1.CD2.ABD3.DE4.ABC三、填空题1.自然性质社会性质2.P130四点3.数量结构地域分布(P113-114)4.教育民主的发展全民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社会(参见P147)四、简答题1. 参见P115~P1162. 参见P116~P1173. 参见P140~P141五、论述题1.P125~P1272. 参见参见P144~151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尊重个性因材施教2.P108二、辨析题1. 参见P176~P1792. 参见P179~P181三、简答题1. 参见P163~P1652. 参见P171 P174~P1763. 参见P172~P173四、论述题1. 参见P176~P1822. 参见P182第六章教育目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C2.A3.B4.B5.A二、名词解释P208 P210P204 P216三、简答题1.P209 P2102.P203~P2063.P198四、辨析题参见P193~P194第七章教育内容思考练习一、填空题1.P2292.P2553.P263二、名词解释P253 P255P264 P264三、选择题1.ABC P229~P2312.C P2543.ABCD P256四、简答题1. 参见P2592. 参见P2573. 参见P233五、论述题1. 参见P2602. 参见P2633. 参见P260~262第八章教育途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BCD P2803.B二、名词解释P269 P269 P280三、论述题1. 参见P272~P2742. 参见P275~P2763. 参见P2784. 参见P2825. 参见P284~P285第九章教育形态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P2932.P2963.P301二、简答题1. 参见P296~P2972. 参见P299~PP3003. 参见P302~P303三、辨析题P305(参见)四、论述题1.参见P305~2.参见P303第十章教师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B2.B3.A4.B5.B二、名词解释P357 P345 P372三、简答题1. 参见P322~P3242. 参见P319~P3203. 参见P3254. 参见P3305. 参见P357四、论述题1. 参见P334~P3372. 参见P316~P3243. 参见P345~P3464. 参见P328—结合教师角色特点谈(P329)5. 参见P370~第十一章学生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2.P401二、名词解释P389 P399三、选择题1.ABDE2.ABCD3.B四、简答题1. 参见P3782. 参见P389~P3993. 参见P376~P377五、论述题1.参见P377~P3852.参见P401~P4123.参见P389~P400《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1答案(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建国以来的中国职业教育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振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生产劳动制度和 方式的剧变。城镇必须自行开展全面的 就业及再就业工程。
农村也出现了不曾有过的就业、立业问 题。
以往的从业体制已无法维持下去,教育 体制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应该考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比例, 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 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
1990-2000年普高与中职(均不含成人学校)招生数变化
500万 400
415.85
472.69
300 249.76
200 100
227.27
228.34
333.35
普高 中职
0
91 93 95 97 99 01
90 92 94 96 98 00
年
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数变化情况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 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 拔少数,淘汰多数。
职业教育则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 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 之生”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宗旨相悖,但职业教 育并不排斥精英教育,而在以精英教育为主体 的教育制度下,职业教育却不容易受到公平对 待。
1995年全国中等学校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
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颁布。
第8章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 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 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 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颁布。第19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 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
《决定》提出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强调 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 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以适
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教育需求。
以下是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
概述: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
规模发展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政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他们增加了教育投资,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并且
制定了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提高
大学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投资增加,大学扩招,学科设置不断丰富,
国外高校合作交流也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
关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学校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加强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
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更多灵活的学
习方式。
上述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概述显示了中国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尽管在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政
府一直致力于不断改进教育体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
歌声中的记忆:中国近现代史共47页文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7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概述(PPT 64页)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2、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3、对女子教育的推进(1922年女子获得了平等的教
育权) 4、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北大的办学方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5、勤工俭学运动
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 平民、工读、职业、实用主义思潮。
二)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首批 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童, 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部 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代表人物:詹 天佑、容尚谦、黄开甲等)
•
• 四、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第三节:中国近代学制的沿革
一、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统称《钦定学堂 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分为三级七段(小学九年、中学四年、大学六年)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 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 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三 段六级。(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