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近代前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在近代前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介入中国的教育事务,建立了一些西式的学校。
此外,中国的改革派也提倡新式教育,如“自强学堂”等,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 辛亥革命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孙中山提倡了"民主、科学、教育"的主张,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大量的西式学校和职业学校被创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
3.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兴起,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颠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建国初期,教育改革以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5.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此外,对国际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体制的破坏、西方传统教育的引入、教育改革的推进、到大规模教育普及和教育体制创新的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的进步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建设、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进,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
在近代教育的初期,洋务运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将西方的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如余杭学堂、洪亮中学等,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近代教育在起步阶段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学生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部分人认为西方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因此,推动近代教育改革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民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改革。
为了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革命方案,推行了普及教育和新教育运动。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公民。
中国教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重大变革。
国共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推行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育内涵的翻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中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的差异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是指中国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教育发展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西方模式的引入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摈弃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
2.教育体制改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期,中国开始接受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
3.教育范围扩大
在近代中国,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开始推广公立学校教育。
同时,也开始在乡村建立小学,使乡村儿童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4.教育内容变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近代中国则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始在教育中引入现代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西方模式的引入、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范围扩大和教育内容变革。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教育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

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普及知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传统教育的问题出发,探讨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重要举措,以及知识普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传统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一直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大多数普通人民无法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制度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固化,缺乏人才的培养,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无法迎头赶上。
因此,传统教育制度面临着改革的要求。
二、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外国的侵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尝试。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国教育的引进: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被引入中国。
这些教育理念的引进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自主发展的一次尝试,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3. 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三、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以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举措:1. 《天津教案》的提出:1902年,《天津教案》提出了新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举措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2. 清末新学的兴起:清末新学思潮的兴起为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新学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 创办近代大学:近代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这些大学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知识普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近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普及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起源于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1. 开放西方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教育,传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普通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制,以及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
2. 学堂制度:清朝末年开始推行学堂制度,设立官办学堂和私立学堂。
官办学堂包括州县学和府学,培养官员和士子。
私立学堂则更加灵活,包括了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派,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提供教育。
3. 科举制度的改革:清朝末年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题,加强了对科学、数学等实用科目的考核。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以
知识水平和学位为主要评价的考试制度。
4. 学制改革: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学制》,建立
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该制度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学制和学费等,推动了普及基础教育的发展。
5. 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高等教育机构,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化,建立了以综合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封建制度到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的转变。
从最早的学堂制度到现今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且在各个时期的改革中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时期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
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时期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
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
2,颁布课程标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课程总的科目,还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各学年的科目及相应教学时数,颁行了各级学校的暂行课程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教会教育的扩张:自20世纪初开始,教会教育不仅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产生了一批教士教育家;第二教会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都有增加;第三学校层次的提高。
收回教育权运动:特指20世纪20年代的反对欧美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运动1,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
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五四运动期间,它融合了泛劳动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
它的基本内涵是:尚俭乐学、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工学兼营、半工半读、消灭体脑差别等思想3,职业教育思潮: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早期实用主义等思想演变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其基本内涵是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百业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应授以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必需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
影响了1922年新学制的改革,不仅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正式确立并加强,而且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体现了中学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职能;在教育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社会化特征是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充实和丰富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起源于西方以杜威为主的实用主义传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而且对教育实践均产生了深刻影响5,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1912年的留法运动,以勤工俭学方式吸引贫苦有志青年赴法留学,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文明、科学技术,以此来使“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6,科学教育思潮:任鸿隽、胡适和陈独秀等代表;主要表现其一,科学的教育化,即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二,教育的科学化,即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等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第一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即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第二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三国家至上的教育政策即教育是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和国家的工具、制度,只属于国家办理,应该由国家办理、监督。
不允许任何私人、教会、党派染指;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反对和忽视个性教育,不觅存在着极端和偏颇的问题。
1,中国现代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1,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三民主义-战时需作平时看】党化主义: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
即教育方针要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一,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之研究与扩充其设备;二是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的分配,以应抗战之需要;三是训练青年,使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四是训练妇女使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
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失败的教育实践】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体制。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大学院设院长1人,综理全院事务,为国民政府委员。
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以及审议全国教育、学术一切重大方案。
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这个学制虽然未经政府正式公布施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为政府在变革具体学制时所吸取。
戊辰学制和壬戌学制在结构体系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改动3,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往西南合组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北,合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迁往重庆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训育制度:1929年制定《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立训育主任和训育人员,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蒋介石下令“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中学毕业会考: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督促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控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政策:抗战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策;“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民办公助”的政策等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确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教育总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谓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的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所谓大众的,是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民众服务的教育。
2,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是干部教育中开展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苏区就已经广泛开展,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干部在职培训类别丰富,实施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以其灵活易行的特点在换届革命工作对干部的大量、急切需求和较大面积提高干部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干部学校教育是由干部在职培训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部教育形式,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中级干部学校两个层次。
当时主要的干部学校有:中国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抗大: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名抗日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程主要有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
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
学习方法上有集体研究,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2,群众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地的成人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和民校,夜校,半日校等;其中冬学和民校适应分散农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3,普通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上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创造了诸如游击小学,两面小学,一揽子小学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战斗性的学校形式。
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战时政治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中学教育正规化包括重新确立中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建立正规的学校制度,统一课程设置和教材,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小学教育正规化在1949年《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中提到小学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公民的基础教育,应以学习文化为主,以读写算及社会、自然、卫生等基本科学知识教育儿童,培养其生活技能,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