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史
近代教育史

近代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容闳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学习,1847年随该校校长布朗赴美留学。
1854年结业,成为第一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
通过在美国学习,中美对照,中国之腐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他决心西学东渐,“归国建造中华”。
他当时已产生选派留学生的“教育计划”。
回国后认识曾国藩并成为幕僚。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闳的“教育计划”基础上,提出赴美留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批准。
容闳是我国最早走出封闭的封建大门,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先驱者。
是极力倡导西学的启蒙思想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他出资产阶级改良计划和西学东渐,是我国首批官费留美的积极推动者,为中国近代教育改良计划做出突出贡献。
2.庚款兴学1908年7月,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
用他所退还的庚款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
规定自还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一百人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至少续派五十名。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校。
庚款兴学的目的不是要发展中国的教育,而是要培养效忠于美帝国主义的“中国领袖”,以便用最巧妙最圆满的方式控制中国,是一种在知识和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紧跟美国之后,其它帝国主义也照此办理,自动退还部分庚款,开办学校,进行精神侵略,培养在华代理人。
3.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国立大学,1898年在北京设立,为“戊戌新政”新政的内容之一。
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实务,采用中西兼学,设立普通学和专门学,初创预设(包括: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学),但是在顽固派统治下实际仅有诗、书、礼、义、春秋等学堂,性质仍同于旧时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
1902年复校,设预科(包括政科和艺科)和速成科(包括仕学馆和师范馆)。
同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903年增加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分期与发展新论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分期与发展一、前近代教育史前近代教育史是指从清朝以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史。
这段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是教育体制以私塾及官办学校为主,以科举制度为主要考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育思想。
1、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指以民间教师为主要从事者,以家庭费用支付学费的教育形式。
私塾教育的发展,使民间教师的职业得以繁荣,也使民间教育得到了发展。
私塾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2、官办学校官办学校是指以政府或官方机构为主要经费支付者,以政府官员为主要教师的教育形式。
官办学校的发展,使政府机构及官员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官办教育得到了发展。
官办学校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学质量取决于政府的投入。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以科举考试为主要考试形式,以科举官员为主要招录对象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使政府机构及官员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教育及考试得到了发展。
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考试内容以文史为主,考试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考试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考试质量取决于政府的投入。
4、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礼、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以文史为主,教育方法以讲授为主,教育氛围以严肃认真为主,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的教育史。
这段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是教育体制以公办学校为主,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教育制度,以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教育思想。
1、公办学校公办学校是指以政府或官方机构为主要经费支付者,以政府官员为主要教师的教育形式。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是指中国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教育发展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西方模式的引入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摈弃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
2.教育体制改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期,中国开始接受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
3.教育范围扩大
在近代中国,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开始推广公立学校教育。
同时,也开始在乡村建立小学,使乡村儿童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4.教育内容变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近代中国则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始在教育中引入现代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西方模式的引入、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范围扩大和教育内容变革。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教育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
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
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
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
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
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
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
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
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
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
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指涉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各种史料、文献和资料。
近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前后,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多重危机,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改变困境。
为了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教育史料。
近代教育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和制度等。
因此,收集和整理这些与教育有关的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和分析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教育史资料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官方文件、历史记录、期刊杂志、教科书、教育报纸、学校档案等。
这些资料中包含了近代教育的政策制定、教育机构的创建和改革、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开始推行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建设的图纸和照片、学生和教师的档案、教育会议的记录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过程,以及其中的亮点和问题。
收集和整理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
同时,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历史资料转化为数字化
的信息形式,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总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了解近代教育历史的宝贵资源,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新式学堂是对旧式教育的一种突破,却又带有 很浓的保守性,而且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在全国所占 比例很低,没有形成主导力量,此期中国的教育存在三种 模式,即官学与私塾构成的传统学校、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三者中仍然以旧式学校所占份量最 大,洋务学堂所占比重最少。所以,洋务学堂可以说是一 种探索性的、不彻底的教育革新,但它们为洋务运动培养 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改变中国教育陈 腐空虚的状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近代学校教育体 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儒经传授为主的 内容,是中国教育由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形式。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马里逊学堂,(马氏曾于马六甲创办西方人在东方 开设的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其目的是
“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 不过马里逊学堂的发展并不顺利,开办不 久就被广州人赶走,后迁往澳门,1840年 只有5名学生。马里逊学堂的主持人为美国传教
士布朗(S•R Brown),1842年又迁香港,中国近 代留美第一人容阂和留英第一人黄宽都是1841年 进入该校的。在香港经过7年多的惨淡经营后,终 于因经费不敷,于1849年停办。
• • • • • •
嘉庆皇帝——颙琰 道光皇帝——旻宁 咸丰皇帝——奕宁 同治皇帝——载淳 光绪皇帝——载湉 清宣统皇帝——溥仪
概况介绍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 利的军事优势,以强制的手段逼迫中国打 开封闭己久的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信息
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 中国近代史的正式开始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 志的,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则是从戊戌变法 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结束, 洋务派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中国 不得不重新寻找民族的出路,清廷也急切地寻求 维持统治的对策,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积极鼓吹下,光绪帝于戊戌年 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 诏,宣布实行新政,此后,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 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影响: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 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简介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 • 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英、 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 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 军之役。 结果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 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 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 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 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 的中国领土。
• 19世纪60年代,清廷中以奕新为首的部分当权者面对越来 越严重的危机,开始思考如何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统治, 他们选择了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奕新等人 的凑请下,186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总理各国通商 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译 署”),这便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到“洋务运 动”的开始。其实,洋务运动这一名称是因其所开展的活 动是向西洋学习这一现象而确定的,就其实质和出发点来 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救亡图存运动,虽然由于发 起和参与者自身的局限及当时形势的影响使得这次运动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以失败告终,但它毕竟是中国人为挽救 民族危难进行自强图新努力,所以称其为“自强运动”更 恰当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的殖民地 化程度的加深和殖民地范围的扩大,教会 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基督教会和天 主教会在中国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据 187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在华基督教 传教士大会”的会议记录,到1876年,仅 基督教会在中国开设的各类学校就有350所 之多。而据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 会”时的统计,到1889年学生数增加至 16836人,13年规模扩大了28倍,平均年 增速为14%。
• 洋务学堂发展的高峰期是19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前半期,后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 洋务运动亦以失败告终,学堂的发展也随 之停顿,中国近代教育又继续寻求新的发 展道路。
• 留学教育起步 1、赴美留学 1872-1875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是为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开端,但后来由于顽固派 的反对,半途夭折。 2、留欧学生 赴英12名、赴德7名、赴法18名,主 要学习造船、驾驶、陆军。 影响: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外交人才、军事人才, 如詹天佑、严复等,另一方面也传播了资产阶级 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影响 : • 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 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 下游地区。 •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 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诸多不平等条 约的签订,外国教会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 教的权利,教会学堂也随之大规模地发展 起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至 1860年,外国教会在中国香港、广州、上 海、福州、宁波、澳门、厦门等各占领地 和通商口岸先后创办学校近140所 。 教会学堂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 低,绝大多数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学塾。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点:广州 珠江口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 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硝烟。 战争结果:英国胜利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 口岸派驻领事。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 7钱2分和3分之间)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 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 而天主教会所办的学校更多,据特拉列特 《中国基督教教会史》统计,1879年仅江 南一带就有天主教会学堂658所,学生9013 人(男校345所,学生6222人,女校213所, 学生2791人),到1898年,学生人数增至 16571人。又据李时岳统计,1900年义和 团运动前,仅华北四省(直隶、河南、山东、 山西)就有中等学堂30余所,学生400余人, 初等学堂近500所,学生万人以上。
• 洋务学堂在当时与传统官学和私塾、书院以应付科举考试 为唯一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要目的。然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 洋务学堂在教育方针上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 旨,教学内容以西学为主,但仍然将《论语》、《小学》 的作为必修课程,大部分学堂在管理上基本仍采取中国传 统学校的模式,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控制,甚至很多学 堂将《圣谕广训》作为必诵内容。各学堂之间各自为政, 彼此孤立,缺乏整体的管理规划和系统的学制体系,课程 标准也没有得到确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都带有很大的 随意性。教师也基本以聘请外国人为主,师资与管理方面 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办学的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困子弟及父母已为信 徒的孩子为主。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 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 和路费等。 早期教会学校一般都设有数学、天文、 地理等课程,教学方法上也有别于传统蒙 学,有得还开设外语课程。毕业生在当时 主要充当通事(译员)的角色。
• 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 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 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军事 方面,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 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教育,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 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 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 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 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中国近代教育史
• • • • • •
1、近代史素描 2、近代教育起步—教会学校的建立 3、新式学堂的出现 4、洋务运动 5、留学教育 6、近代教育体制建立
清朝皇帝的顺序
• • • • •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顺治皇帝——福临 康熙皇帝——玄烨 雍正皇帝——胤祯 乾隆皇帝——弘历
•
洋务派除了大量向外国购买枪炮舰船,采用新法练兵, 开办军工企业,开矿办厂,兴办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 实业外,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将培养新式 人才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因为办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因 素是人才。所以他们组织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举办新式学 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而创办新式学堂成了洋务运动的 中心。 •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学堂是1862年 由奕新奏请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在中央和各 地方创办了各类学堂30多所,这些学堂被称为洋务学堂, 大致可以分为外语学堂(同文馆、方言学堂或广方言学堂)、 军事学堂(武备学堂)和技艺学堂。
新式学堂的出现
• 近代教育改革的呼声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人发出了。龚自 珍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际,寻章摘句、专使考据、不问世 事的不良学风盛行而导致整个中国成了“无才之世”的现 实,早在19世纪三十年代就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希 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实现民族振兴复兴,改变“万马齐喑” 的危局。此后,魏源、徐继舍等一批有识之士也都对中国 的教育状况提出批评,希望变革科举选士制度,改革教学 内容,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 明确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是,这些主张 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赞同,所以中国的教育状况没有得到改 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不断加深。魏 源等人改革教育的主张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才引 起了社会的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