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五)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_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

Page12
十里洋场的投机家
1919-1920年,蒋介石与张静江、陈果夫混迹于上海十里洋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经纪人,从事证券投机买卖。
2016/3/15 Page13
蒋介石深谙统御厚黑之术 ,在面对孙中山时屡屡得手。 他深知孙中山视其为军事人才 ,一次次以受到排挤为名表示 不满而辞职回乡或回上海,甚 至在军事斗争最需要他的时候 不辞而别,又在孙中山督责劝 慰下归军复职。 1918年-1922年间,蒋介石 历任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 令、第二军参谋长等职,一步 步获得孙中山的重视,与此不 2016/3/15 无关系。
贺衷寒
戴笠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
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 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连坐就是1 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 坐罪。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 事‚围剿‛ 结果:民众怨声载道→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实行文化专制 新闻出版的审查制度→→干涉舆论自由 宣传共产主义 = ‚反动宣传品‛; 批评国民党 = ‚危害民国‛; 对统治不满 = ‚反动言论‛;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 说。……一切刊物,除胡说八道的官办东 西和帮闲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 的都要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鲁迅
2016/3/15 Page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少年蒋介石与母王氏 毛福梅、蒋经国与芬娜(蒋方良 )
姚冶诚与蒋纬国
姚冶诚是蒋介石从上海带回 的小妾,后来与毛福梅、陈洁 如一起被抛弃。
蒋介石故居陈列馆的介绍
2016/3/15
姚冶诚与蒋纬国邱爱伦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和要求: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
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懂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了解这一时期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端正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其本质。
2.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重大意义。
3. 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原因和端正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视频录像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全国出现了短暂的三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南京国民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存在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及以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
此外,还有割据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控制着山西、河南一带的冯玉样,盘踞两广的桂系、粤系势力李济深等。
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国民党内的政客集团和军阀互相勾结,你争我斗,政争迭起。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后,蒋、冯、阎、桂四派新军阀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获得妥协,他们的军队分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3、4集团军。
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 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912 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第五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 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2. 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 养院制度的确定。 《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 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 妇女担任。 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 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 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 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 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2.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壬戌学制 1922年为农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因其是对 《壬子· 癸丑学制》的全面更新,故当时亦称其为“新学 制”。
2.幼稚园制度确立
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 园,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 幼稚园,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 地位。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 (三)实施“保教卫合一”的教育制度 (四)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学前保教方法 (五) 出了一批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保教队伍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 肆 ·教育
一、不同时期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1.清末的教会学前教育 外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 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思想上奴化中国人。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外国教会能在华创办学前教育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有关。 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二)20世纪初较快发展 (三)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专题五 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政治侵略 三大不平等条约: 三大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 始 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 完全沦为半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突出特征的条约 的条约: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①中俄《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日《马关条约》 ②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特点 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③《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 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 二十一条》 灭亡中国的条约 的条约。 ④《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 、 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 商品输出为主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 开矿设厂。 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 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 。(抗日战 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抗日战 争时期,了解) 争时期,了解) 4、文化侵略 通过设立教堂、 、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 通过设立教堂 传播宗教、 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了解) (了解)
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 ~ 年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 国。 (二)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 2、义和团运动(1898—1900) 、义和团运动( )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 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史_5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902年的“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最早颁布) 壬寅学制 1904年的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最早被实施) 癸卯学制 的颁布
1902年(农历壬寅年),管学大臣张百 熙上呈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 , 史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张百熙、 张之洞、荣庆合作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 修改,于1904年 1月(农历癸卯年底) 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 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 程》 ,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 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 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 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 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 “壬子癸丑学制”。
三、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 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学 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 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 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 白话文教材 ,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 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中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史——清朝晚期、民国初期的 清朝晚期、 清朝晚期 教育
本章主要内容
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 2、留学教育 、 3、《癸卯学制》(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 癸卯学制》 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4、 1922年的《壬戌学制》 年的《 、 年的 壬戌学制》 5、蔡元培 、 6、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
二、改革学制
1912年《壬子学制》 年 壬子学制》 1912 (壬子)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 布新订学制(壬子学制),规定: 初等教育7年(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高小三年), 初等教育 中学4年, 中学 大学预科3年,本科 本科3—4年, 大学预科 本科 共18年。 师范、实业教育年限另成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教育(五)
一、单选题
1. 京师同文馆的意义在于( )。
A.洋务学堂的开端
B.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学习西方从观念到实践
D.以上选项都是
答案:D
2. 癸卯学制的缺点不包括( )。
A.过分注重伦理道德灌输
B.读经课过多
C.学制过长
D.女子受教育地位的确立
答案:D
3. 在中国近代史上颁布并得以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4.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最为可贵的是( )。
A.教育与经济独立
B.教育与政治独立
C.教育与实务独立
D.教育与宗教独立
答案:D
5. 资产阶级制定( )教育宗旨反对清末的教育宗旨。
A.三育
B.四育
C.五育
D.六育
答案:C
6. 属于教会设立的在华高等学校的是( )。
A.金陵大学
B.同济大学
C.山东大学
D.清华大学
答案:A
7.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间接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加以否定,而倡导“体用一致”思想的教育家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王国维
D.蔡元培
答案:B
8. 《革命军》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篇战斗檄文,其作者是( )。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严复
答案:B
9.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颁布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
10. 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是教育改革的叉一项重要内容。
这次改革发生在( )。
A.1915年
B.1922年
C.1919年
D.1912年
答案:D
11. 1912年,( )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A.吴稚晖
B.章炳麟
C.梁启超
D.蔡元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