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提高史中国教育提高的近代转折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乱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从传统的私塾学习向现代学校体系的转变,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进行阐述。
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体制主要由私塾教育组成,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强调经典的背诵和模仿。
这种教育体制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但对于提供全面的教育并满足现代化需求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的教育模式,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的转型。
中国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光绪帝在太后的支持下颁布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教育尝试。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试图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包括学制和科目设置的。
然而,由于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戊戌变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也受挫。
在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面临困境,包括教育资源的不足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并融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教育开始强调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素质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包括扩大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加强课程等。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私塾到现代学校体系的转变。
中国政府在教育和发展中的不断努力,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分四个部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1.1 儒家教育的影响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社会精英。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1.3 儒学与道学的辩论宋明时期,儒学与道学的辩论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儒学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而道学则注重个体修炼和自然之道。
这场辩论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多元发展。
二、近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1 清朝的西学东渐19世纪中叶,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清朝开始兴办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课程,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2.2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教育改革者如胡适、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科学、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3.1 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学制改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大学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国际化办学等举措,使得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世界一流水平。
3.3 创新教育的兴起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
中 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教育,乃国家发展之基石,民族振兴之希望。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传统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强调死记硬背,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教授西方的语言、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然而,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工业领域,对于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影响有限。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大力提倡教育改革。
他们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推广新式教育。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在教育领域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强调教育要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
教育家们提倡白话文教学,反对旧礼教,主张男女平等教育,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如工农识字班、夜校等,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
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 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通过家长或者私人雇佣的教师传授经典文化和礼仪道德。
1.2 儒学教育:儒学在古代中国教育中占领重要地位,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近代学堂,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2.2 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知识份子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想,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科学、民主、实用的教育理念。
2.3 新式学堂的兴起:新式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份子提供了机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3. 现代教育3.1 全民教育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全民教育制度,普及了基础教育,并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完善,建立了一批知名大学和学科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材。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在中国得到了重视,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材培养。
4. 改革开放4.1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拓宽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4.2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3 职业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增加,积极培养技能人材,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5. 未来发展方向5.1 创新教育模式:未来中国教育将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思维导图 脑图

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教育改革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改革内容对儒学的批判:拜上帝教,动摇了儒学的地位改革文字、文风、科举制度文字、文风简易通俗化废除四书五经,突出策论;废除门第出身,扩大了教育对象,开设了女科;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普遍设立学校,育才书院和义学编写教材,学习西学,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融为一体评价对儒学进行批判,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组织文字文风改革,利于教育平民化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洪仁玕还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主张具有近代教育因素,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洋务派的改革洋务学堂【兴办】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兴办,是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特点】办学性质: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学内容:西文 西艺|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理解,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学制年限,分年课程【旧因素】缺乏规划;旧文化包袱重;有官僚习气【意义】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京师同文馆1、简介: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是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2、特点【培养目标】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设置】侧重西学西艺,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分年课程【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学校管理】受外国人控制3、意义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身处北京标志我国正式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福建船政学堂1、简介:又称求是堂艺局,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2、特点【培养目标】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目的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邀请英、法教习【绘事院】在前学堂内,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才【艺圃】在前学堂内,在职培训学校,开创了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3、发展:1913年,从船政局中析出,改组为三个独立学校——福州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艺术学校4、意义:是持续时间最久的学堂;致力于培养海军人才;促进了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幼童留美】1872年,容闳提出,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学习年限为15年。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进,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
在近代教育的初期,洋务运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将西方的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如余杭学堂、洪亮中学等,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近代教育在起步阶段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学生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部分人认为西方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因此,推动近代教育改革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民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改革。
为了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革命方案,推行了普及教育和新教育运动。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公民。
中国教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重大变革。
国共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推行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育内涵的翻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中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的差异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学的关系,概言 之为“旧学为体,西学 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中学是保国、保 种的前提,西学是国家 富强的必由途径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二)意义
积极
中西文化关系核心命题;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人才培养的 领域分工和层次递进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2、意义
(1)师夷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二)福建船政学堂留欧
1、1876年,沈葆贞、李鸿章建议派留学生到欧 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 2、计划共派30人,期限为 3年,学成回国叙用。 3、从福建船政局选派学生分别赴法国学习制造, 赴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派人 赴德国学习兵技。 4、 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出使英美法 德俄五国大臣可带学生数人,使馆工作之余向驻 在国学习。
3、主持制定第一个学制 癸卯学制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劝学篇》
内篇“务本”
外篇“务通”
谈中学为体,宗旨是 “正人心”
谈西学为用,宗旨是 “开风”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二)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形成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是 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来实施的。鸦片战 争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传教 士的活动也逐渐扩展到中国内地直至边疆 地区。
二、洋务学堂 (二)洋务学堂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的各项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西文、西艺 3、教学方法:规律、理解、理论实践结合 4、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计划、班级制
二、洋务学堂
(三)评价洋务学堂
1、积极意义
(1)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格局的打破 (2)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引进 (3)新式人才的培养 2、历史局限 (1)国家教育体制中无立足之地 (2)西学学习内容的浅薄 (3)教学、管理大权旁落 (4)拒绝对传统的变革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二)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
1、地域的延伸 2、办学级别的提高 3、招生对象的转向 4、数量的急剧增长 5、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 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1、内涵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历史作用
(一)性质:强烈的殖民性质,文化教育 活动与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结合(主观) (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 渡的促进因素(客观);教会教育本身的 局限性(宗教性、保守性、神秘主义)
第三部分 洋务教育及中国近代化
的启动
一、洋务学堂 (一)洋务学堂代表
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三)教会教育的特点
1、控制思想舆论:创办书馆出版图书; 发行报刊杂志 2、控制教育事业 3、兴办慈善事业笼络人心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教会学校
1、地域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 2、规模很小,学生几人至几十人 3、附设于教堂中,且多是小学程度 4、招生对象多为穷苦教徒子弟或乞丐 5、重视女子教育 6、讲西学用新法;传播福音,保存中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1、反对教育脱离实际,认为吏治腐败归 结于教育不良 2、批判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3、强调改革以富国强兵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二)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弊病丛生,教育成为其附庸。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2、空疏的内容 3、专制的形式 4、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一)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1、对待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态度 2、教育内容:删书衙;编写新教材 3、教育制度: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设 育才馆;群众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 教育的广泛开展
局限
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概念表达 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桎梏;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 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中体西用纲领难 以维持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一)张之洞简介
1、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
政绩斐然
2、大力倡导留学教育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三)近代科学文化课
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也是着眼于培养为 传教和列强侵略利益效劳的人,但教会学 校毕竟是在中国最早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 识的学校,校园文体活动也很活跃,它培 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和智能上远胜过封建学 塾培养的旧式文人,而且为中国新式学校 的创办提供了借鉴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 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 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 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
第一部分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
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 自觉的被动输入。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 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第四部分 “中体西用”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一)内涵
1
2
3
“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 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其中最注重的是纲 常名教,“三纲”是维 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 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西学”也称“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 为新学”,西政是指西 方有关文教、工商、军 事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 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 西方科技
三、留学教育 (1)科学技术人才:詹天佑 (2)企业、事业管理人才:蔡绍基 (3)海军人才:林增泰、刘步蟾 (4)外交人才 (5)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志士
三、留学教育
(三)评价留学教育
2、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
(1)留学教育地位的提升 ➢官派:平民子弟→官僚亲贵子弟 ➢自费:自费出国留学 (2)出国留学层次的提高 ➢学校层次:多是接受高等教育 ➢学习领域:自然、社会和人文 ➢留学动机:从政和择业的考虑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 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一旦西方列强用武 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 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 自拔的困境。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教育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 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1、官学教育:名存实亡,甚至很少从事 教学活动 2、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二)文教政策
1、实行普遍的平等教育 2、改革教育内容:《幼学诗》、《御制 千字诏》 3、改革考试制度:女科 4、文风与文字改革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三)洪仁玕的教育主张
1、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2、学习西方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3、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4、教育内容:“三宝”(上宝宗教道德、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