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近代转折共72页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教育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中国教育史1/ 39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最新资料推荐------------------------------------------------------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3/ 39第一部分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最新资料推荐------------------------------------------------------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

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5/ 39二、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

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最新资料推荐------------------------------------------------------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一)学校教育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

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史 第7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考研笔记-精品

中国教育史 第7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考研笔记-精品

通过对中国教育进行调查,创办各种讲习会、交流会、演讲会,鼓励个人之间以通信联系的方式,来推广教育经验,策划教育方铜口具体措施。

并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推行公共考试计划。

中华教育会扩 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 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各自为政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

1890年中华教育会成立后,对课程统一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成为中华教育会努力推行的事项。

其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学经典等。

教会学校要使培养的学生能对中国一般民众产生影响或居于领袖地位,就必须适应中 国的文化背景,甚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19世纪70年代后,教会学校T 靖B 开设相当数量的儒经课程。

还有香港。

特点是:规模小、程度低、附设于教堂,相当于/」与文化程度的私塾,办学目的是"传播福音开辟门路”,招收对象多以贫苦人家的子女以及信徒父母的孩子。

为吸引学生,教会学校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提供衣B 艮和路费等。

第二节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教会学校的性质 教会学校的意义 六.教会学校的性质、特点 和意义 教会学校在性质上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是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教育上的新!。

教会学校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过渡为近代教育。

Q)促进了西学传播,培养了西学人才,弥补了当时中国这方面人才的空缺。

⑵引进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

(3)扩大了国人教育视野。

(4)培养了新式教师。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开启了中国教育和国际接触的大门。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办学、办医院。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特点~洋务学堂的 举办,类别 四、〃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了解) 1877年,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摩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联合组织。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感悟与体会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感悟与体会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感悟与体会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转折,这些转折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并分享我的感悟与体会。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转折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传承。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阶层,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体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我认为,传统教育体制的转折在于对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回应。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文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义务教育的转折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实现了基本的教育公平。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义务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我认为,义务教育的转折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打破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三、高等教育的转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我认为,高等教育的转折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创新,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四、互联网教育的转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互联网教育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互联网教育的转折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转折,这些转折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教育体制的转折使教育更加多元化;义务教育的转折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高等教育的转折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互联网教育的转折改变了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教育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中国教育史1/ 39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最新资料推荐------------------------------------------------------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3/ 39第一部分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最新资料推荐------------------------------------------------------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

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5/ 39二、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

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最新资料推荐------------------------------------------------------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一)学校教育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