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合集下载

简述五种学制

简述五种学制

(一)壬寅学制1902①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②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定学校系统③纵向:初等,中等。

高等,形成三段七级——主④横向: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辅⑤未实行,但是是癸卯学制的雏形(二)癸卯学制1904①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②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段。

共分七级④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框架⑤意义: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⑥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⑦但是依旧是“中体西用”,浓厚的封建性⑧在课程设置中,传统的中国经学内容比重大⑨硬套日本的学制,不合实际,学制冗长(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1913①1912~1913,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

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校——4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学院、大学以上——大学院③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种)④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⑤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废除读经讲经⑥缩短了受教育年限⑦提倡男女平等⑧缺点:虽然整齐划一,但是灵活性不够⑨修业年限又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壬子癸丑学制对应的课程标准:①废除了“癸卯”中的读经讲经课②突出了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地位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④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⑤关注美感和情感教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

平民化、手脑协调发展”(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①“六三三”分段标准。

——六三三制②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新学制”的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重中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伸缩余地“新学制”体制:小学六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六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横向,与中学平行的——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一、壬寅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颁布,未实行二、癸卯学制(常考)1903年,由张之洞起草,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1904年为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实施(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26年)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前教育:设蒙养院为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是我国首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女子教育:轻视女子教育,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义务教育: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词汇。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时间:1912年—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仿照国家:日本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女子教育: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小学男女同校,中学以上设立女学)补习教育:增设了补习学校其他措施: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改学堂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常考)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仿照国家:美国地位: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首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1. 壬寅学制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

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简述五种学制教学提纲

简述五种学制教学提纲

(一)壬寅学制 1902①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②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定学校系统③纵向:初等,中等。

高等,形成三段七级——主④横向: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辅⑤未实行,但是是癸卯学制的雏形(二)癸卯学制 1904①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②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段。

共分七级④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框架⑤意义: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⑥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⑦但是依旧是“中体西用”,浓厚的封建性⑧在课程设置中,传统的中国经学内容比重大⑨硬套日本的学制,不合实际,学制冗长(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 1913① 1912~1913,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

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校——4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学院、大学以上——大学院③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种)④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⑤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废除读经讲经⑥缩短了受教育年限⑦提倡男女平等⑧缺点:虽然整齐划一,但是灵活性不够⑨修业年限又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壬子癸丑学制对应的课程标准:①废除了“癸卯”中的读经讲经课②突出了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地位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④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⑤关注美感和情感教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

平民化、手脑协调发展”(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①“六三三”分段标准。

——六三三制②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新学制”的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重中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伸缩余地“新学制”体制:小学六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六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横向,与中学平行的——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简述五种学制

简述五种学制

(一)壬寅学制 1902①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②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定学校系统③纵向:初等,中等。

高等,形成三段七级——主④横向: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辅⑤未实行,但是是癸卯学制的雏形(二)癸卯学制 1904①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②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段。

共分七级④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框架⑤意义: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⑥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⑦但是依旧是“中体西用”,浓厚的封建性⑧在课程设置中,传统的中国经学内容比重大⑨硬套日本的学制,不合实际,学制冗长(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 1913① 1912~1913,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

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校——4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学院、大学以上——大学院③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种)④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⑤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废除读经讲经⑥缩短了受教育年限⑦提倡男女平等⑧缺点:虽然整齐划一,但是灵活性不够⑨修业年限又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壬子癸丑学制对应的课程标准:①废除了“癸卯”中的读经讲经课②突出了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地位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④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⑤关注美感和情感教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

平民化、手脑协调发展”(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①“六三三”分段标准。

——六三三制②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新学制”的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重中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伸缩余地“新学制”体制:小学六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六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横向,与中学平行的——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一壬寅学制
1 1901《教育世界》近代最早的教育刊物,系统的介绍了日本重要教育法
2 1902张百熈主持《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3 学制规定了(学堂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4学制主系列划分三段七级,蒙学堂和寻常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此学制并没有施行)
二癸卯学制
1近代中央政府第一个颁布并得到实行的学制
2 1903张百熈,张之洞,荣庆《揍定学堂章程》1904年施行
3这个章程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
4该学制划分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将蒙养院纳入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纳入国家规划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一级5年
第三阶段:高等学堂(三级11-13年)
另设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三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
1《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校令》
2学制主系列划分三段四级
3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共7年,不分设男女学校(但设专门女子学校
4高等:预科,本科,大学院17 -18年另设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5小学前蒙养园和大学本科以后的大学院不计入学制年限6此学制仍以保持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学制会议,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教育系统改革案》这就是壬戌学制
1参照美国式六三三学制(实用主义)
2此学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3新学制不订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为指导
(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3)某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实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4学制体系
1922年新学制在指导思想上,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长处和显著进步
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
纵向看,
小学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义务教育)。

高级小学2年中学分为初,高中各3年
大学4-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横向看,
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5学制特点
第一,第一次依据我国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六三三四“制,基
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
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

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
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历史
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的精髓
第四,高等教育缩短年限。

取消大学预科
第五,增强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升学与就业
第六,师范教育方面6年,程度提高设置灵活,设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
五戊辰学制
背景:1922新学制实施后,效果并不显著,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要推行三民主义,需要制定新的学制
1928年蔡元培主持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2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
3第一部分七原则:
(1)根据本国国情
(2)适应民生需要
(3)增高教育效率
(4)提高学科标准
(5)谋个性之发展、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4第二部分学校系统,基本上与1922年学制没有过大变化5突出特点、
(1)使占人口80%以上不识字儿童好成年人受到一定的教育,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和成年补习教育
(2)提高民族文化程度,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定为整理充实,求质量的提高,不求数量的增加(3)为适应30年代经济的增长,政府的教育决策明显倾向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