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熊燕

合集下载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幽默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贺岁片以其幽默的元素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年度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幽默表达方式的深层含义和运用技巧。

二、冯小刚贺岁片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幽默的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往往以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为主题,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三、语用学理论框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对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进行解读。

四、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产生机制4.1 合作原则与幽默产生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遵循信息交流的合作关系,互相配合以达成有效的交际。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产生幽默效果。

如: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打破常规逻辑等,使观众在理解剧情的过程中产生笑点。

4.2 言语行为理论与幽默产生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交际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还包括完成一系列言语行为的过程。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使角色在对话中完成一系列幽默的言语行为,如讽刺、反讽、双关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4.3 文化背景与幽默产生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产生独特的幽默效果。

如:运用成语、俗语、典故等传统语言元素,结合现代生活场景进行改编,使观众在熟悉感中感受到幽默。

五、案例分析以冯小刚的贺岁片《芳华》为例,该片通过描绘一群知青的青春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

在影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结合文化背景等方式,产生了许多幽默元素。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

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

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冯小刚电影美学

冯小刚电影美学

第二章以艺术品位携引观众冯小刚尊重观众,但也并不一味迎合观众。

所以,“冯氏贺岁片”虽然强调对观众审美心理的适应,但也不乏对艺术品位的追求,使大众文化的逻辑得到艺术精神的引导。

本章我们就着重分析“冯氏贺岁片”的艺术品位。

对于“艺术”一词,在当今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它有时是指称作品的某种特性或价值,有时又直接就指艺术品。

董志强在对“艺术”一词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指出:“因此,艺术就是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一种描述。

……我们可以说,艺术真正的描述对象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而我们用‘艺术’来描述人的生命活动,其实质就是对生命活动的某种揭示。

”①我们认为,这是对艺术的准确定位,是对当今艺术现象的本质的观照。

从这一理论范畴来审视“冯氏贺岁片”的艺术品位,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独特的喜剧表现力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

“冯氏贺岁片”以人文关怀来陶冶和净化观众的心灵;以独特的喜剧表现力和艺术创新更新观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觉,从而实现对观众的携引。

第一节“人文关怀”的主旨表达有不少评论者将“冯氏贺岁片”斥为“媚俗”之作,认为他的电影“都脱不了一个‘俗’字,都是迎合一部份城市市民似不足似不满的似睡似醒的心态,对准这类市民装钱的腰包,而制作出的俗不可耐的欺世梦幻。

”②我们不可否认,冯小刚的贺岁片有俗化的东西,但那种认为“冯氏贺岁片”俗不可耐,代表着影视文化的蜕变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冯小刚的贺岁片具有通俗性但并不庸俗,并非单纯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满足人们潜意识里的各种欲望,而是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后,有一些思索,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冯氏贺岁片”有着鲜明的平民化特征,用平民视角展现平民生活,在对普通人生活的展现中,又饱含着对他们的关怀。

这种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

先来看看导演对小人物生存境遇的关注。

冯氏贺岁片虽然都是一些假定很强的故事,但细节之中却包含着真实,这些真实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平民的生活处境。

浅析委婉语在冯小刚电影中的运用

浅析委婉语在冯小刚电影中的运用

【 关键词 】 委婉语 电影 映射

的 社会 价值 观 。 冯 小 刚 的 导 演 下 , 在 都市 象 。 说 者 感到 直 率 的说 法 可能 会 受 到读 、 不 愧 出 自教授 之 口。 中 的意 味深 长 威 许 唯 小 人物 随 时 把 自 己放 置 在 自嘲 的 地位 , 写、 其 从容 听者 某 程 度 的 怀 疑 、 绝 , 至 厌 恶 时 , 拒 甚 出于 有 费墨 与 严守 一这 对狐 朋 狗友 才 能相 互领 会 地 传达 出真 实 的欲 望 , 急不 躁 地 完成 自我 不 忌 讳 或礼 貌 , 通过 遣 词造 句 的 调整 , 就 来克 服 其 中 的含义 吧 ! 排 解 , 而 获 取 一 种心 理平 衡 的境 界 。 从 常常 , 上 述 的心 理 障碍 。 这种 特 殊 的雅 言 就 是委 婉 费 墨 与 妻子 李 燕 拌 嘴 后便 到 楼 下 遛 狗 小 人物 无法 主 宰 自己 的命 运 , 因为他 们 没 有 语 。 们在 交 际时 , 人 为了避 免直 接提 及 可能 引 散 心 , 料 这狗 在楼 下 也 不争 气 。 狗是 条 公 能 力控 制 突 发 的事 件 。 "l 不 这 冯4,J P 采取 ~种 折 中 J 起 不 快 、 满 或 有 损 感 情 、 系 的某 些 概 念 狗, 到 另9 一 条公 狗 过 来 , 挣 着 趴到 人 家 的 手 法 , 好 地 掌握 了百 姓 对命 运 与人 生 的 不 关 看 1 、 也 很 或 事物 , 采 用迂 回 曲折 的方 法 , 用一 些 身 上 。 往往 使 另一 条 狗 的女 主 人 皱 着 眉扯 着 自 己的 诉 求 。 那些 突 发 的事 故 常 常让 主人 公 陷入 狼 模 糊 的词语 , 用委 婉表 达 法 。 婉 语是 一 狗 骂 了声 : 厌 ”费墨 也 扯着 自己 的狗 , 踢 即采 委 “ 讨 : 并 种 隐 喻, 是 现实 生活 的一 种 映射 。 也 电影 中也 了一 脚 用 浓 厚 的 四川 话 说 :盲 目, 家 也 是 “ 人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综述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综述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

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

“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

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

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

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

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 ,独具别样的风采。

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影片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尤其以贺岁片系列最为人熟知,其中所蕴含的幽默元素更是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的局面。

本文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与策略。

二、冯小刚贺岁片背景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以温馨的家庭情感、独特的社会观察和鲜明的喜剧元素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影片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性格、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幽默元素在影片中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三、幽默产生的语用学分析1. 语境适应理论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通过对社会语境的精准把握,将幽默元素巧妙地融入影片中。

他善于运用语境适应理论,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创造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幽默效果。

例如,通过夸张的表演、巧妙的对白和独特的情节设置,使观众在熟悉的社会语境中找到共鸣,从而产生幽默感。

2. 言语交际策略冯小刚在贺岁片中运用了多种言语交际策略,如双关语、反语、夸张等手法,来创造幽默效果。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例如,通过巧妙地运用双关语,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思考和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3. 角色塑造与互动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性格塑造也是产生幽默的重要因素。

他善于通过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误解来制造笑点,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多彩。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的语用功能1. 娱乐功能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元素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愉悦。

这种娱乐功能有助于缓解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2. 社会批判功能虽然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娱乐为主,但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幽默的方式,他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冯小刚电影美学分析

冯小刚电影美学分析

冯小刚选择娱乐的方式作为自己影片的精神气 质,既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也符合观众的观赏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的片子,的确有它存在的 独特意义。然而关键是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一种娱乐, 作为电影艺术来说,我们是不能仅仅止于乐却不知为 何而乐的,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快意中,对于精神世界 的满足是无益的。
提到中国的贺岁电影, 就不能不提到冯小刚,自 1997年拍摄大陆第一部贺岁 电影《甲方乙方》起,历时十 一年, 每部都受到观众好评, 创造了非他莫属的票房神话。 他的贺岁电影构成十多年来 中国大众文化市场上的一道 奇观,其影响遍及电影业界内 外,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学 界的瞩目他是贺岁档的创造 者之一,也是贡献卓越的导 演之一。 其执导的电影投资巨大,阵 容强大,质量上佳,故事新 颖让众多观众再次对电影充 满了好奇,不仅可以大饱眼 福,也可以在年底品尝一次 盛大的精神大餐。
当然冯小刚电影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的,然而如果从 更高的一个层面上讲,却并没有达到“扩充人们的意识”的目 的,并没有实现对人们精神向度的指引。在《手机》中人们看 到的是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严守一的仓皇和狼狈,却看不到 对伦理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清晰的理解和诠释; 在《天下无贼》中,人们看到的是导演为我们设计的飞 天大盗刘德华和犯罪团伙头目葛优的精彩表演,却没有富于价 值意义的人生提醒。 尽管冯导的用意是要给大家一些思考,不再是笑一笑了 事,但是影片所传达的精神追求的确有些跑偏的迹象,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缺场、审美的迷失。特别是当某些人要把 冯小刚的电影当作中国电影的主流电影,并且希望这样的主流 电影再多一些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仔细思考一下其电影的精 神内核了,作为观众喜爱的导演,他是否能够引领人们的审美 趣味?他的电影是否能担当起主流电影的这种责任?这不是一 个可以轻松面对的问题。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市场中,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电影不仅在娱乐性上有着极高的评价,还在社会文化现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的产生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二、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特点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鲜明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

其幽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贴近生活:冯小刚的电影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角色形象,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生活。

2. 情感共鸣:电影中的幽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温暖。

3. 语言幽默:冯小刚善于运用台词和对话来制造幽默,让观众在对话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智慧。

三、语用学视角下的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产生与运用了多种语言交际策略和技巧。

以下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其幽默产生的几个方面:1.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违反:在电影对话中,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情况,如故意说谎、夸张、打断对方等,以制造幽默效果。

2. 语境与隐含意义:电影中的幽默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和隐含意义,通过语境的巧妙运用和隐含意义的揭示,使观众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笑点。

3. 话语标记与幽默策略:电影中的话语标记和幽默策略也是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各种话语标记和幽默策略,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达到制造幽默的效果。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幽默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增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同时,其幽默风格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跨文化交际中,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五、结论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风格是其在电影市场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内容摘要】: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

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

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

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

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

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

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

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

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

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

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

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

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

在他的电影中,方言是其语言魅力的核心。

1、北京话人物对白运用北京话,是冯小刚电影最大的特色了。

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

几个主要人物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为各色人完成他们的“一日好梦”。

而这种语速快,语言顺畅的京味方言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

如果说,第一部《甲方乙方》对北京话的运用是无心插柳,那么冯小刚后来的电影中这种语言方式就是有意为之。

这里的北京话是在方言意义层面上的,有别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但又不同于北京土语。

北京土音就是在北京话里不正常的语音,和别的方言一样,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别,不是此方言区者未必能听懂。

冯小刚电影里的北京话则集中于儿化音,语速快的特点。

这些特点即保留了北京话的特色,又不至于让观众听不懂。

《非诚勿扰》中就特地拿儿化音做了一回文章,徐若瑄说“我爷爷就是北京人,我最喜欢听他讲话了:‘这是怎么回儿事儿’”。

葛优立马笑了纠正道:“‘回’不加耳音,‘事’才加耳音”。

其他方言区的人都想学习这种儿化效果,却不能把握要领。

突出了北京话权威的特点,也体现了其魅力。

此外,语速快也是京味儿的特点。

语速对语言的喜剧感有着重要作用。

冯小刚电影中最为典型的是《大腕》,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大段大段的京味儿台词,如那段精神病人对地产业的描述,演员语速飞快,表述流畅。

这种畅快感给观众以喜剧感。

2、其他方言冯小刚早期电影着重表现了北京方言的语言魅力,而后来的影片中就融合了更多语言表达形式。

而这种方言的表现大多是与普通话对比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手机》中张国立饰演的费墨讲着一口四川话,那句带着四川腔调的“做人要厚道”令人耳熟能详。

葛优饰演的严守一是主持人,平时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但到了河南老家,立刻换上河南方言。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产生了对比效果,人物在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中转换,反映了人物嘴脸在不同场合的转换,,表现了人物的虚伪。

《天下无贼》中汇集了河南方言、东北方言和陕西方言等多种方言。

尤其在火车上那一段,各种人物操持着不同方言,给人以方言的听觉盛宴。

而对于电影的表现来看,不同方言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也反映出由这个封闭空间所构成的“小社会”有着复杂性和危险性,给电影故事营造了真切感。

除了表现方言,在《大腕》中,关之琳并不标准的汉语和葛优蹩脚的英语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而在这一对比之下所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通过语言这一最基本形式表现出来,给人直观感。

冯小刚运用着多种方言为自己的电影锦上添花,制造幽默的效果。

他对方言的运用并不要求逼真地道,而是注重方言的韵味,让观众能听懂,不至于产生表意上障碍。

这种以北京话为主,杂糅多种方言的语言方式被观众广泛认可。

这也使冯小刚的这种方言式幽默特色鲜明,自成一派。

(二)语言技巧的运用冯小刚电影的幽默感主要依靠台词对白即人物的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幽默效果依靠多种语言技巧。

汉语博大精深,含蓄优美,重意不重形。

同一思想内容可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同样的表达方式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又有不同的思想意义。

语言技巧的运用,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让语言变得别有情趣,具有弦外之音,从中产生出别样的语言效果。

1、修辞格的运用冯氏电影的台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仿词、反语、借代等各种辞格手法,从而达到影片出彩的效果。

(1)反语:《没完没了》中,韩冬在医院中得知自己的病是急性的,好得快,便问医生“能不能转成慢性的?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转成慢性的一定很容易!”这就是一种反语,言义之下是希望自己的病慢点好,不用出院面对阮大伟的攻击。

(2)引用:《不见不散》中,刘元对李清不理解他教学方式的做解释的那段“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是引用。

引用了《南征北战》的台词,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

此时,主人公的台词再没有坚决要求上战场的“革命英雄主义”,横扫一切“阶级敌人”的积极性,而是被演化成了主人公赚钱的雄心大志。

(3)呼应:在《天下无贼》中,黎叔说过这样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珍贵?人才!”,时隔五年,在09年的《非诚勿扰》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

两部电影在台词上相互呼应,产生笑料。

(4)顶真:《手机》中“手机连着嘴,嘴连着心”是顶真,道出手机与心的关系,道出现代人的心口不一的常态。

(5)对偶:《天下无贼》中,黎叔的一句“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是对偶。

后来这一句式被人反复使用。

(6)婉曲、对比、借代:《非诚勿扰》中,一位与秦奋相亲的女士叙述过世的丈夫的情况,产生了如下对话:“过去五年我都不知道他每天晚上在哪过夜,现在终于知道他住哪儿了”“你给他找的地儿吧”“颜春岭公墓,什么时候找什么时候在”“那是,他要是跑了就成聊斋了”。

这里就运用了婉曲、对比、借代几种修辞手法。

女士没有明说丈夫的过世,而是用“过去五年我都不知道他每天晚上在哪过夜,现在终于知道他住哪儿了”的对比,以及“什么时候找什么时候在”来委婉的暗示。

“他要是跑了就成聊斋了”中“聊斋”一词就是借代,代指诡异恐怖的事情。

2、具体语言活动修辞学中,讲求语言的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由于交际情境、交际目的不同,选用一些适应于该情境和目的的语言手段所形成的某种言语气氛和格调。

简而言之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但在文艺作品中,当语言风格与当下情境和氛围不相符合时,常常会产生错位的喜剧感。

而冯小刚电影的台词就大量的运用了这种错位的手法。

而这种错位感,多表现为一种政治性调侃。

所谓政治调侃,就是“用政治性的话语谈论与政治无关的事情”。

《天下无贼》里“贼头”黎叔对一帮手下进行“训话”:“说了多少次了,要团结……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段话本为正式场合中上级领导对下级工作人员的谈话,放在这里,一经黎叔这只“老狐狸”说出来就有一种错位感,用政治性话语谈论与政治无关的事情,达到了调侃目的,产生了喜剧效果。

《大碗》中,王小柱在类似于中南海的会客厅对露西说“我们公司有个特点,那就是打硬仗,打大仗,打没有把握但还要一定打赢的恶仗!”旁边配一个英文翻译,俨然一幅会见重要外宾的派头在与搜狗网总裁见面时说的“搜狗打算跟咱们合作,对葬礼进行大胆改革,彻底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对葬礼思维的束缚,使之更加适应于二十一世纪新人类经济发展的战略……充分挖掘葬礼的经济潜力,向葬礼要效益”。

上述两例,其语言是典型的政治性话语,但说话人的身份,表达的意思与政治毫无关系,这种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调侃意味。

二、“语言”因素受到大众喜爱的社会原因冯小刚电影的魅力在于语言。

为什么观众会冯小刚的电影所吸引,换句话说也就是观众为什么会对语言艺术这一电影元素所吸引。

这不仅仅有着冯小刚及其演员的功劳,还有着一些更多的深层次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源远流长的中国“说话”艺术中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重说白,轻表演。

从最开始的说唱艺术,到后来的戏曲,再到近代的相声艺术。

都是用“说话”带给了大家艺术的愉悦和享受。

冯氏电影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这与说话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

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艺术、说唱艺术,早在隋代笑话集《启颜录》上就有这样的句子:“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

”[4]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宋代的“说话”,上承隋唐代“说话”而来。

因为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

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为了满足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讲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

近代的说话艺术是相声。

相声艺术最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

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就是一种典型的说的艺术,时下出现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也是一种说话艺术。

都是仅通过“说话”这一点来满足观众的观感需求。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不能忽略语言台词这一要素,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语言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冯小刚紧紧把握这一要素,观众在看他的电影其实就是一个听“说话”的过程,导演通过台词对白抖包袱,制造笑点,使观众获得愉悦。

(二)王朔等编剧的背后贡献提到冯小刚电影的编剧就得提到王朔。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王朔的“痞子文学”产生轰动与热卖,他的小说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形成了一股“王朔热”。

对王朔的影视改编也迅速掀起了热潮。

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就是由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

王朔小说最大特点是:取材市民化,语言口语化。

题材上,小说内容多写日常市民生活;人物上,多塑造生活在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边缘人物;语言上,“调侃”是其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