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
(1)画面运动性。
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
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
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
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3)心理真实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
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
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
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论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又同创作中的抽象思维密切相关。抽象思维是任何认识科学认识,艺
术认识所具有的性质。
没有抽象思维,
就不可能把两个自然界的事实联系起来或者弄清它们
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
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在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又同创作中的抽象思维密
切相关。抽象思维是任何认识——科学认识,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越是向前发展,
就越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
享受。
事实上,
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
已促使艺术家们更加直接接近真实的生活形态,
要求艺术家采取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来概括和表现生活。银幕能使观众同时看到和听到一切,
从而获得巨大的可信性;
电影的假定性使观众有可能进入银幕形象,
能够纵情表达我对自然的全部热爱;我爱大海、爱星辰,爱光彩,爱真正的雷雨、爱真正的
雷声,而不是指在幕后的铁皮发出的轰隆声——你说地点的统一?时间的统一?动作的统
一?这在电影里简直不值得一提,
因为在这里,
你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你能把这整个
世界拍摄在胶片上并且只用百分之一秒
(通过蒙太奇)
年。
④张涵等:
《影视美学》
,第
57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种因素——客观与主观,
一般与具体,情感与理性。归根到底,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在
而直接的联系。
没有假定性,就说不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
它的内部
世界对现实世界来说总是被假定性浓缩了的世界。
实际上,在选择、淘汰、剔除一切具体艺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如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①在电影发明的初始阶段,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人们是把电影活动的银幕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同起来,把电影视作对生活的复制。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
这些影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纪录,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内内容的等同与统一,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就是这样,还轰动了整个的巴黎城。
当时,作为来宾的乔治·梅里爱写下了公映的情况:“在我和别的来宾的面前挂着一幅小小的布幕,和我们放映摩登尼的幻灯时所用的布幕大体一样。
我才说完了这话,就看到一匹拉着卡车的马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别的车辆,紧接着是一些过路的人。
总之,一切街头上的活动情况都实现了。
我们对这个情景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到非一切言辞所能形容的地步”。
②对于热烈的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这样写道:“估计每天要放映二十多场。
观众等候入场的人数之多,到了需要有警察来维持秩序的地步”。
③确实,电影在其诞生的最初年代,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活动银幕画面,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给人以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新鲜感。
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艺术,它有形、有声、有色,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它也十分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媒介的中转,观众们就能直接感受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
但是,电影要长久地吸引观众,光有真实不行,还需有艺术。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虽轰动一时,但不能长久。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但其发展之快 ,影响之大 ,覆盖面之广 ,观 众数量之众多 , 是其 他任何 艺术 门类都无 法 与之相 比的 。 从人类 的审美 活动看艺术 的本 质, 应承认艺术既不是客观现实生 活的机 械 反映或简单再现 , 也不是艺术家纯粹 主观 心
位 。影视艺术的造型包 括影视美术 、摄影 、 及演员的外部造型等很多 内容 , 这些 内容 只
逼真性和假定性结合得非 常好 的例子 。 影视 艺术 的空 间与时 间特质 分别 奠定 了造型性 与运 动性在此 门艺术 中 的重要 地
出的二十分钟直播 电视小戏 《 一 口菜饼子 》 。
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殿堂里最年轻 的艺术 ,
年 出现在美 国的第一部 彩色 电影 《 浮华世 界》 , 2 O 世纪 9 0 年代 以来 , 电子计算机和数 字化技术在影视制作 中的运用 , 是现代科学 技术在 电影史上的三次革命 , 科学技术 的发
能通过画面反映出来 。 影视 画面造 型可 以通 过色彩 、光线、画面构图来表现。英 国影 片
展不 仅为影 视提 供 了越 来越 丰富 的技术手
段和艺术语言 , 而且直接影响到影视美学各 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影视 艺术 另外 一组重 要的美 学特 性是
灵的表现 。 而是客体 的再现与主体表现 的对 立统一 。电影、电视 、戏剧就其主要艺术特
综合 性是 影视 艺术 重要 的美 学特 性之
一
。
首先 ,影视艺术综合 了戏剧 、文学 、绘
画、雕 塑、建筑 、音乐 、舞蹈 、摄影等各 门
艺术 中的多种元 素 , 并对其进行 了具有质变 意义 的化合 改造 , 使得 电影 、电视最终成为
现实空间和时间的真实 , 极力批评蒙太奇美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作者:刘慧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冒险,这就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逼真性,更需要假定性,只有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虚实相映”表现出一个不同层次上超意义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影视艺术;美学;逼真性;假定性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82-02一、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所谓的逼真性绝不等同于真实,而是逼近于真实,其本质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客观记录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视听的真实感、真实地再现空间与时间、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借助现代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①因此影视艺术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可以逼真揭示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场景。
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中经常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在被拍摄对象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记录当时真实地情景,使观众真实地了解情况。
影视艺术能够真实再现空间和时间,巴赞强调:“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②巴赞认为,电影摄像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③影视艺术不仅在于直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④即使画面比较逼真,不体现本质的真实感,影片也不真实。
在电影《亲爱的》中,拐卖儿童、母爱深深的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加上其改编自真实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深切关注,同时对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
影视艺术的艺术特性

空间性
再现空间,即通过摄影机的记录功能,逼真地再现 某一真实场景或写意场景。
创造空间,即通过蒙太奇手段,将零散拍摄的一系 列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场面。 11
影视鉴赏
——巴拉兹
假定性
影视艺术可以高度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和声音, 但并不等于现实,观众从银幕和屏幕上获得的是一种真 实感。影视艺术在运用假定性的时候,必然要考虑特定 的情境。
10
时间性
时间性 和空间 性
播映时间,任何作品的叙事容量都要受此限制; 情节时间,即剧情展示的时间跨度; 观众感受时间,即观众在看片时对时间所产生的一
影视艺术包括众多的艺术门类,兼容了多种艺术元素, 其创作自然绝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通过编剧、导演、 演员、美术、作曲、录音、剪辑等多种创作部门的艺 术劳动共同完成的。
7
艺术与商业的综合
影视作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商业性。 影视作品的销售过程也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8
逼真性
满象征和诗意的意境。
5
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由于影视艺术自身具有美学层次上的综合特征,使它 能够集视听、时空、动静、表现与再现于一身。从这 种意义上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美学特性绝不仅限 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 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 性。
6
多种创作力量的综合
4
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科学技术不仅是影视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
还能作为一种艺术因素参与创作,成为一种具体 的艺术表现手段。
影片《阿甘正传》的篇首,一根羽毛在城市上空飘荡最后落到阿甘
第二章 影视艺术的特性

从后期录音到同期录音,从单声道到立体 声、多声道,从无方向录音到逻辑环绕,声 音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 重要的有机体。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 筑银幕和荧屏空间,推动叙事,渲染情绪, 传递氛围,以塑造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 影视的声音艺术一般可以分为人声(即 台词)、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型。它们相互交 织,以听觉造型的方式,成为影视艺术不可 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一样,同属于综合 艺术。但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区别于戏剧 艺术的综合性。我们说,影视艺术是一门综 合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即影视艺术的技术性;另一层面,影视艺术 综合吸取了各门艺术(包括戏剧艺术)千百 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华,即影视艺术的综 合性。影视的综与听觉性
一、视觉性
电影和电视都被称为视觉艺术。影视艺术 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们的视觉造型性。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色彩、画面构图乃至 思维,都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功能。随着影 视空间意识的发展,造型性已经成为影视艺 术的思维形式和表达方式。
造型不仅为观众创造客观的视觉空间 ,而且还创造主观的思维空间;不仅用来 叙述和描写,而且也用来议论和抒情。在 当代影视作品中,艺术家们总是将各种造 型手段和造型形式结合起来运用,积极调 动影视造型的多种功能,使视觉画面产生 更多的信息和能量,创造更强大的情绪感 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广泛吸收各门 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 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 、摄影、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 ,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一种可 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 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 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 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 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 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 是再现性艺术,又是表现性艺术。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前苏联艺术学博⼠⽇丹在《影⽚的美学》⼀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预电影反⽽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所谓的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
⾸先,它展现在欣赏者⾯前的只是⼈与景物的影像,⽽不是⼈与景物本⾝,⽽这种影像⼜由于拍摄的不同⾓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是通过录⾳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的主观的,⾳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段──包括画⾯的、声⾳的、画⾯与声⾳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特定的节奏与含义。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闪现等⼿段使⼈物⼼理形象化主观化。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产⽣电影艺术的魅⼒。
在电影的综合体中,有着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假定性。
如剧作的假定性(情节上的虚构、时间上的变化、内⼼独⽩、画外⾳);造型构图的假定性(具有概括作⽤的俯仰⾓度、不同景别镜头、光调处理);表演的假定性(表演⼿段的选择、⾓⾊的蒙太奇设计和造型设计、特写镜头);⾳乐⾳响的假定性(⾳乐⾳响的概括节奏)等等。
此外,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假定性,也起着相当的作⽤。
⽤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观众这个“接受器”是信息传递中的联系通道的终端环节,⽽且他同时沿着⼏个⽅向(情节、蒙太奇、⾓度、语⾔、声⾳)对信息进⾏校正。
当然,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假定性的这种形式和性质上的区别,并不使得电影艺术作品失去⼀般的和特殊的电影假定性,或者结构的完整性,从⽽使得观众失去完整的感受。
这⾥,假定性决不是什么“多余艺术奢侈品”,⽽是艺术反映的⼀种规律和⼿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所谓的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
首先,它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只是人与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与景物本身,而这种影像又由于拍摄的不同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色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音是通过录音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大的主观的,音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画面的、声音的、画面与声音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生特定的节奏与含义。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音、闪现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观化。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产生电影艺术的魅力。
在电影的综合体中,有着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假定性。
如剧作的假定性(情节上的虚构、时间上的变化、内心独白、画外音);造型构图的假定性(具有概括作用的俯仰角度、不同景别镜头、光调处理);表演的假定性(表演手段的选择、角色的蒙太奇设计和造型设计、特写镜头);音乐音响的假定性(音乐音响的概括节奏)等等。
此外,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假定性,也起着相当的作用。
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观众这个“接受器”是信息传递中的联系通道的终端环节,而且他同时沿着几个方向(情节、蒙太奇、角度、语言、声音)对信息进行校正。
当然,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假定性的这种形式和性质上的区别,并不使得电影艺术作品失去一般的和特殊的电影假定性,或者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使得观众失去完整的感受。
这里,假定性决不是什么“多余艺术奢侈品”,而是艺术反映的一种规律和手段。
事实上,我们所知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假定性。
而电影的真实性则是指电影创作中,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
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
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电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偷袭行车的人》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影片情节简练,笔触细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片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上,如主人公破旧的服装、简陋的住房、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往来的行人等,还表现在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法,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
在看似不动声色中,传达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社会批判;摄影机跟随安东里奇父子在大街小巷奔走,观众也随同他们看到了意大利生活的众生相,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也就通过具体的剧情自然而然地透现出来。
并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内容。
影片中在表现主人公打算偷车时心中的矛盾状态,导演特意采用了同一镜头
的重复拍摄,来表现主人公的犹豫不决。
在影片结构上,《偷自行车的人》也是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而非截取生活中的片段。
柴伐梯尼曾说: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
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
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云水谣》,尽管影片跨度60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基本放弃了对历史进程本身的深度发掘,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史诗,毋宁说它更像是一首抒情诗,成为了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凄婉爱情的记录。
历史感给了这段爱情抒情诗以一种距离,而距离也给了这种经典爱情以一个时代的假定。
恰恰是乱世使这个佳人的故事避免了琼瑶式的俗套,乱世给这个杜鹃涕血的故事以一种古典韵味。
导演尹力谈及这部电影时说道:“电影是造梦,《云水谣》的理想爱情观众可以不认同,他们没有像主人公那样经历那些生活,但感情是相通的,我相信《云水谣》能触及观众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
它的确是一个童话,但它又是非常现实的,不管是追求还是拒绝,坚守和执拗现实生活中并不乏见。
加上它有历史的真实,年代的跨度,它又是入世的,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和历史大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这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又多了一些东西,比如家国情怀,这不是个人的表达。
”
艺术的假定性与生活逼真性在电影中,不同于其它艺术的是,假定性是同高度的造型准确性,高度的自然和逼真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自然和逼真是戏剧的特
殊假定性所不允许的。
在电影中,艺术形象是借助假定性来创造完成的。
大家知道,并不是所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在艺术中都能成为逼真。
同理,也并不是所有艺术中真实的东西在生活中都是逼真的。
《红高粱》——以恶作剧的达观态度来演绎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历史;用极端的表现方法表现出过去电影中没敢表现的人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
它以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
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
如此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究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
这些场面最能体现淳朴的民俗和传奇的色彩以及片中人物的心境,由于编导者的刻意渲染,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它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
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
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现代电影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两种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倾向。
一种表现为追求准确的纪实性,追求对一切事物的极端客观化,追求广义的表现上的无假定性。
另一种则相反,在各方面追求公然的假定性,这往往表现为所谓“作家电影”的主张即对所描写的一切带有突出个性化的作家态度,导演可以直接“用电影写作”。
但是严格来说,这两种倾向就其表现的含义而言,如果抛开它们那些极端化的态度,彼此间并不是那么对立的,非但如此,在实践中它们往往相互交叉(有时连自己也并不察觉)。
就像我国80年代初期,探索影片虽热闹了一阵,但逐渐又与传统电影合流,处于两者的结合中。
事实上,电影的表现结构和表现手段,观众的欣赏兴趣和艺术感受,都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特征。
无论导演怎样直接用电影“写作”,无论影片作者的观察怎样具有主观性,这些观察总要以造型的纪实性呈现在银幕上,否则的话,电影的逼真性,艺术的真实感就会不复存在,电影就会失去观众。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事实上,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已促使艺术家们更加直接接近真实的生活形态,要求艺术家采取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来概括和表现生活。
银幕能使观众同时看到和听到一切,从而获得巨大的可信性;电影的假定性
使观众有可能进入银幕形象,从而得以调动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和参与感。
因此,我们认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独特的逼真性和假定性。
银幕为我们带来了真实展现现实生活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在电影诞生之前所无法亲眼目睹的。
电影艺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特征,既能广泛概括所描写的现象或人物性格,又能深入窥视到某些现象或人物的“实质性细节”,显示电影的巨大表现力。
同时,电影经久而不衰,归根到底,也就在于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假定性和逼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