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真实与美
对艺术真实之美的思考——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

对艺术真实之美的思考——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件艺术作品时,在视觉和触觉官能的协助下,它的外表总会给我们留下第一印象,并在内心激荡起情绪的波澜。
通常喜恶情绪会引导我们将其凭第一感觉归为或美或丑或平淡无奇这三类。
虽然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我们自身认识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后期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会改变对它的看法,这是时有发生的。
但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早已习惯于通过外表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来评判一件作品的美与丑,再以美与丑为标准来衡量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高低。
然而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写道:“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才能找到‘美’。
”外表很可能只是一个陷阱,令人爱不释手或是厌恶嫌弃并不能代表这件作品的实际艺术价值之高低。
我认为通过外表和“真”的关系可以将美与丑详细划分为四类:真美、假美、真丑、假丑,由此来深入探讨“美”与“真”的内在关系。
真美是外在与内含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美,外表散发出来的魅力即可轻易地让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真。
这样的作品给我们的感受大都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在第一眼看到时即会感到令人动容、为之震撼。
具有真美特性的作品无论产生于什么年代,属于哪个流派,运用了什么样的材料技法,它的美都是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所认可和称颂的。
因此,真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这种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掉一分一毫。
罗丹在书中写道:“真并非平凡地准确,那就成照相与塑筑了。
只以悦目为务,是永不能成为大师的。
”因此,不加思索地完全照搬自然,以真实再现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进行创作是不能达到真美的境界的。
真美的作品一定是饱含作者的内心情感,在形和色等方面高度和谐统一的。
站在断臂维纳斯面前,无需言语,在注视着她的过程中我们自会心生景仰。
她似乎是有呼吸的,站在她的面前你能感受到内在的生命律动。
真美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出自作者的内心,并直指观者内心。
它不仅仅只是一件充满人性光辉的真诚之作,更是心与心之间进行灵魂上的沟通交流的桥梁。
浅析艺术创作中现实美与艺术美

浅析艺术创作中现实美与艺术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人类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美就一直使人们所趋之若鹜,它如水中的明月一般纯粹与神秘,正是这种不可捉摸的感觉更让人疯狂。
著名的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在他的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中呈现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美而言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
艺术作为艺术家表现美的一种形式,具有持久性的魅力,艺术美不但源自于现实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映衬,更加能使人们提高对美的领会与感悟。
一、艺术创作中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现实美的内容与含义。
1.社会中的现实美: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表现在特定的一个时代、一定的社会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或者行为。
譬如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解放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宏伟的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美。
2.自然事物中的现实美:主要表现为万千变化的大自然,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田野森林等,都是自然美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自然美固然丰富多彩,但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因此也就产生了艺术美。
(二)艺术美的内容和独特价值。
1.艺术美的含义。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中的美的一种升华,以及对相关的丑所进行的自觉的能动反映。
简单的讲,艺术美是通过艺术家亲自的体验而得到的美与丑的表现,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被赋予了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
2.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艺术美带有集中的具体性,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美虽然缤纷绚烂,但是人们只能粗略的去感知这些分散和独立的东西,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就能表达出更为具象的形象,创造出经典的形象,比现实中的美更加强烈,使人们在感官上更能接受。
艺术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于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官,使得人们的生活不再干枯单调,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交流,在人们心头燃起了希望与奋斗的火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真、善、美的探析论文

关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真、善、美的探析论文油画传入中国后,在百年的发展中,坚持了写实的传统,形成了写实的创作主流。
而新时期下,主客观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当代中国写实油画在生活观察、人文关怀、绘画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在当代多元语境下的中国写实油画并没有追随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潮流,而是潜心写实语言研究,在技法、精神品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发展和突破。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真、善、美的探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真、善、美的探析全文如下:【摘要】中国写实油画艺术发展至今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亦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主要就“写实”艺术手法的运用,画面意象化的表达及写实油画的民族化体现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于真、善、美的体现。
【关键词】写实;真;善;美;精神一、中国写实油画的由来及阶段性发展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西方艺术伴随文化知识进入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在落地发展之初便是以“写实”的而貌呈之于众。
据可查证的资料记载,游文辉作为中国较早学习欧洲油画的实践者,其画作己见写实手法。
时至清朝,不少西方传教士入住中国宫廷,其中以宫廷画师郎世宁为代表,所作画作将西方写实技艺嵌入中国绘画当中,这些早期的西方写实技艺及审美的介入对中国写实油画的起步起到引领性作用。
之后“洋务运动”促进西画在中国传播,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报孝国家,许多画家相继留学日本、欧洲学习油画技艺,带动了写实之风,推动了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
初期中国写实油画主张以写生为主要手段,提倡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当中以徐悲鸿的影响最为深远,其建立的艺术教育基础主张依循现实主义原则,忠于对客观的描写,强调师法造化和基础训练,培养了大量具有写实功底的美术人才,如赵峻山、金引璋的作品体现出深厚扎实的写实技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油画进入曲折艰辛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不可推卸的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命运的使命感,所作画作更具历史意义,中国油画的发展被融入重大的现实题材,增强了艺术创作的深刻现实意义。
浅析艺术真实

把真实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是一种审美观,但真实并非是美的必然条件。
真实即美,就如把是非判断和伦理的善恶判断引入审美一样,其实可以不必。
然而,艺术追求真实,一再被无数艺术家所肯定,并作为审美判断不可动摇的标准之一。
艺术脱离真实,便视为浮浅而虚假。
但究竟何为真实则众说纷纭。
艺术中的真实,是指现实世界还是指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怎样的认识才是真实的?又用什么标准来检验艺术的真实与否?很显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真实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特质——也就是在艺术与情感、精神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真实。
一.历史的借鉴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开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
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描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的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服务,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等服务。
西方现代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
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
尤其从近代的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衍变,反映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新的精神心理结构。
艺术中再现现实,一再被现代艺术理论所指责,认为不真实,只抓住现实的表象。
而本质却从画家的笔下逃逸。
在绘画中,把透视、景深、阴影都消失掉,打掉艺术中制造的幻觉,艺术才更真实,这是20世纪初现代绘画的理论根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美术中心由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20世纪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而不注重画面结果。
到60年代,波普艺术登上画坛,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艺术真实,话真为美的例子

艺术真实,话真为美的例子
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话语的美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以下
是一些例子,展示了艺术作品中真实性与美感的结合:
1.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精美的语言表达,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美的享受。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以其真实刻画人
性和深度思考的美感而闻名。
2.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可以通过真实的刻画和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传达出美的感受。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以其真实的形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的神秘美
和微笑的魅力。
3. 音乐作品,音乐作品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美妙的旋律,触
动人心。
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以其真实的情感和
庄严的乐章,传达出对人类团结和美好未来的美感。
4. 戏剧表演,戏剧作品通过演员的真实表演和精湛的舞台设计,展现出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美的视觉享受。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
品《哈姆雷特》以其真实的人性剖析和精彩的台词,将观众带入一
个充满美感的戏剧世界。
5.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精心打造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美的视觉享受。
例如,导演安格·李
的电影《饮食男女》以其真实的家庭故事和美味的食物画面,展现
了生活的真实和美的融合。
这些例子展示了艺术作品中真实性和美感的结合,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还是影视作品,都可以通过真实的表达和美的呈现,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摘要:美,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感觉,它总令人无法抗拒。
美的表现形式无论多么难以计数,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艺术美和现实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和普通实际生活的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当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相对的抽象而化平淡为神奇,就可能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美区别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
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
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
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
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
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
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美的基本形态不但包括艺术美还有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艺术真实,话真为美的例子

艺术真实,话真为美的例子
艺术的真实性和言辞的美感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
以下是
一些例子,展示了艺术作品如何以真实的方式表达美感:
1.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艺术和言辞的结合,通过文字来创造
真实而美丽的故事。
例如,《红与黑》是一部由斯坦达尔所写的小说,以真实而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朱利安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同时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2.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可以通过真实的描绘来表现美感。
例如,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星夜》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创
造出一个真实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夜景,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的感受。
3. 音乐艺术,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真实的情感表
达来打动人心。
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以真挚
而激动人心的旋律和歌词,传达了对人类团结和和平的渴望,使人
们感受到美和希望。
4. 戏剧表演,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真实情感和美感的
艺术形式。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
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被演员逼真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5.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通过真实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以及优美的影像语言,展现了真实世界中的美感。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以及精彩的镜头构图和音乐配乐,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总之,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真实的表达方式和美感的呈现,给人带来深刻的触动和美的享受。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艺术世界中还有许多其他作品也展现了真实与美的结合。
艺术真实和美的关系

艺术真实和美的关系作者:巫慕莹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1期摘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从生活真实中选择一定的素材并采用特定的艺术手段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
因此,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一种现实美和艺术美,展现特有的美的内涵。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美艺术真实关系一、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它是一种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可以概括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神奇奥秘的日月星辰、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充满生命力的草木鱼虫都是具体形象的自然美,它们是大自然的产物,不受人工修饰,但能因为得到感官的享受而给人带来无限的审美愉悦的特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指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事物的美,它是现实美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同时也包含广泛的内容。
所谓劳动最光荣,表达的就是一种社会美,劳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其所创造的成果,都极具美的色彩。
社会美也突出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例如那些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表现出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又例如人性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对学生无私的爱和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身也是一种极富内涵的社会美。
艺术美可以反映现实美,同时也会超越现实美。
它是一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
大学里,通过选修音乐、美术欣赏等艺术方面的课程,加之对美学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笔者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真实与美的关系
摘要:追求理想与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区别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被广泛运用,借以更深切地塑造和表达美。
因此,艺术真实的表现手法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它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感受,它是为审美而生的。
关键字:艺术真实审美历史真实艺术想象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和虚构之所以必须,是因为其补偿了现实生活难以实现和满足的欲望和理想。
这种欲望和理想即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人类的艺术活动,如古代神话的创作则表现了人们心中美与理想的统一。
但创作不是重演和还原,于是尊崇于艺术既要满足创造美的要求,又不能有悖于人们的现实经验的要求,对文艺创作的艺术真实衡量手段应运而生。
艺术真实是相对于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而言的。
历史真实是一种已然的真实,是一种力求客观的真实,艺术真实则是一种可能状态的真实,是以有限的艺术时空创生无限可能性的天地人生境界的真实,它带有主观规定性的真实,从而更接近人本身的经验性真实,这样的特点更方便于文艺创作对理想和追求的表达。
一、艺术真实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古希腊神话和其中的英雄故事,甚至是天神的形象塑造都已各种文艺形式表现了出来,并且被人们接受和喜欢。
天神的雕塑:强壮有力又富含文艺风采的阿波罗、活泼可爱的丘比特、断臂的维拉斯等等;还有古文化中的歌舞、头饰和耳环,这些无一不表示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劳动、游戏、宗教、武术等,同样也需要艺术,需要追求美。
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丢弃自己一闪而过的思想或意念,但在读天才们所创作的作品时却总能在作品中发现自己曾经丢弃的思想,这便是艺术作品的不可取代性,“我们在一件艺术作品中认识到的东西,根本不是艺术语言所要表现的。
”①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便是人们心中长久的理想,或是一闪而过的灵感的美妙,而这种美妙恰好符合人们的先验经验,使人们产生了共鸣,这便是文艺创作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对于人们追求美的活动是必要的,就如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天神的形象塑造必须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有经验对其的可能状态的证实,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喜爱。
同时,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并不是对立,而只是重构。
伽达默尔说:“美的本质恰恰并不在于仅仅是与现实性相对和对立,而在于美可以不期而至,美是一种保证。
真的东西也仍然不是远不可及的,而是我们碰得到的。
”②因此,艺术创作者的才华便在此得以体现,他们将生活真实积累、升华,最终得出一个普遍的典型,一个艺术的真实,借以表现人们的心里期待和对美的追求。
二、艺术真实在于给人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因此,美的存在是需要人们感知的,是“因感知而存在”的。
于是艺术真实创造了美,人们的审美体验使美存在,这是生活真实或是历史真实无法达到的效果。
而审美体验的快感的产生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原型及其所蕴含的经验使欣赏者或阅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原型是人类共同心理情感和基本的普遍的人性的呈现,许多事实和现象证明了人类这种相通性和共同性。
而文艺原型是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情感的积淀,是一种心理体验的模式,也是一种关于美的模式。
于是原型便是作家创造的美的载体,原型并不是真切的真实,而是一种概念,一种模式。
中国古代文论也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因为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艺术的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学艺术是因为有了主体精神的灌注才拥有了生命的
①雅斯贝尔斯著,鲁路译:《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②笛卡尔著,王太庆译:《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2页。
活力。
这里的“神”和“生活材料所产生的主体精神”便是艺术作品的原型。
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性也要求文艺创作要超越现实和表现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幻想是“利用现在的某一场合,在过去的模式上,构筑一幅未来的场景”。
③历史真实必定会消融,而艺术真实将已消融的历史真实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给人们更多的解读空间和思考。
这种重新展现是艺术创作者们对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重构,欣赏者们通过作者建构的艺术真实来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思想,获得审美体验。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虽然与现实真实大相径庭,但依然给人审美愉悦,并从中感受到生活真实的氛围,因而《变形记》比反应真实现实的小说更具有表现力和渲染力。
而现在一些非艺术的“深入观察”与“较真”,只能葬送审美的感觉,消解艺术真实赖以生存的审美品格。
如在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表现上,可以剪裁和重新组合历史真实,使其更具有表现力,更具有美感。
以历史剧《关汉卿》为例,其史料和可考察的资料不多,作者只能凭这些零散材料来营造艺术真实,尽可能的还原艺术氛围,但如果拿“显微镜”去考察剧中的历史真实,别如考察剧作《关汉卿》中主人公吸烟叹气的情节,得出元代没有烟草,而关汉卿不可能吸烟的事实,这就太煞风景了。
同时,张庚先生在《古为今用------历史剧的灵魂》④一文中,曾比较了取自同一历史题材的《三关摆宴》和《四郎探母》,两个剧目,写作年代不同,作者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前者表现了国破家亡时的悲情大义;后者则弥漫着甘于被奴役的卑琐之情。
这两种应是而作的写法,并没有被视为反历史。
相反,因其不同的艺术真实的表达,更本质的传递出原材料所蕴含的历史含义的丰富性及不同写作年代的历史真实。
因此,艺术真实并没有影响历史的审美性,艺术真实是为审美而生的。
③弗洛伊德著,黄宏熙译,《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见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④张庚,《古为今用------历史剧的灵魂》,见《张庚文录》(第三卷),湖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参考文献:
[1] 《美学与艺术研究》(第三辑),范华明、靳晶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 《本体与诠释-----美学、文学与艺术》(第七辑),成中英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 《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程金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5] 《都市学思-----文学问题》,杨文虎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