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概念(部分)审美体验过程: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的人成为“审美主体”。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生理、心理过程、状态和感受。
审美经验:不仅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也包括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其它相关因素。
审美意识:着重指称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后成果——人们关于审美活动的自觉见解、观念,其最高形式是审美理想。
审美条件:腹饱衣暖,健全的耳目感官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暂时忘掉各种与审美无关的功利之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的自觉意识、自我心态调节的行为。
非功利态度:指的是对审美活动自觉地精神性态度。
审美能力::指主体从事审美活动所要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能力。
形式感知力:指人们对各类现实对象、现象的高度敏感,是人们能较快、较容易地感受、把握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生理、心理能力。
联想想象力:指审美活动中主体能超越当下现实情境,超越眼前审美对象、现象的物质表象、时空限制,在意念中调动起自己相关的人声经验记忆,甚至对这些经验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创造性的人声情景和生动活泼的意象。
理性领悟力:指人们能从世界纷纭万象中当下直觉出其内在的同异关系,并由此转化为对人生的理性理解,转化为一种人生智慧。
审美心理四要素:感知,联想想象,感情和理解。
审美最后结果审美快感——美感,分为三层:耳目之悦、情意之悦、智悟之悦。
审美趣味: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选择倾向或爱好,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成熟的标志。
审美情趣: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真诚、持久爱好,是审美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业余娱乐的首选形式。
审美价值五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的普遍性:美体现了人类生命追求,以人类生命需求为根本的内在依据。
美的特殊性: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现象的认同。
造园观美学——解读《闲情偶寄》

11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工艺美术 shanghai art & crafts
造园观美学——解读《闲情偶寄》
An Analysis of Aesthetics in the Landscape View
刘逸瑾
Today,construction business has realiz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it is a pity that after spending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there are still completed buildings that are voted "ugliest buildings" in a public voluntary poll. Li yu's“Xian Qing Ou Ji”demonstrates unique aesthetic in the flat everyday world,the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alyzes "Xian Qing Ou Ji" from three aspects:"nonlegendary"aesthetics,daily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endowing new meaning.
论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

论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在现代主义艺术中,为了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艺术家无所顾忌地以非理性方式肢解自然并使人非人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现代艺术家加强了对形式的艺术探索。
于是,形式语言堂而皇之地成为时代艺术的特征。
形式语言不再处于旧有的反衬地位并逐渐摆脱依附的共存关系后,就改变了艺术审视的主体,使美学理论与思维得到重构,并且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丰富了美的内涵,使艺术创造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现代艺术近百年的变化,不仅其主义与风格花样繁生,争议也一直伴随其间,如影随形。
对于作品中惊世骇俗的图像、情绪自如的形式勾勒、丑恶难耐的画面夸张、愚不可及的自言自语,引得众世人极为不解,从而对其表达的形式语言提出质疑。
一、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理论背景在现代艺术发展之初,整个西方为其准备的理论架构是明显有缺失的,对于现代艺术家反传统的自我方式下形式语言的突破,美学家们是措手不及的。
现代艺术家重新关注自古典审美以来形式语言的形而上学问题,审慎地提出艺术语言本体法则研究的新课题,同时将蕴含古典之美的形式语言纳入精神视野的主导,并占据文化审视的中心,排山倒海般向全世界张扬现代艺术以个人形式语言为主角的独立自主创作方式,以此实现个体艺术家纯粹的精神抱负。
形式语言成为艺术审视的主角,是现代艺术思潮反传统、反艺术、反美学姿态的集中体现,它主宰了现代艺术家们创作的实际作为,不仅成为艺术状态的张扬方式,同时也是它们文化追求的宣言和旗帜。
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有人向我们喊叫道:‘你们的文学不是很美的!我们不会再有那种和谐摇摆、恬静节奏的词语交响乐了,’这一点说得不错!多么幸运啊!恰恰相反,我们要使用的正是一切粗暴的音响,一切能表现我们周围的狂暴生活的呐喊声,让我们勇敢地在文学中表现吧,我们要到处都把庄严消灭干净,必须每天都朝艺术圣坛吐口水!”[1]在现代艺术思潮中,现代主义早期的文学先驱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就以其令世人惊骇的口吻和视角成为现代艺术文化运动中的开启者。
综合素质高中美术2020吉林省试卷

综合素质高中美术2020吉林省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位画家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A. 达芬奇B. 梵高C. 米开朗基罗D. 拉斐尔答案:B。
解析:梵高是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他的画作色彩鲜艳、笔触独特,像向日葵等作品都极具印象派风格。
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2. 高中美术课程中,雕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A. 色彩搭配能力B. 空间造型能力C. 绘画技巧能力D. 书法书写能力答案:B。
解析:雕塑是三维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对空间和造型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主要培养空间造型能力。
3. 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画注重()。
A. 笔墨的豪放B. 细致的描绘C. 意境的表达D. 色彩的单纯答案:B。
解析:工笔画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注重细致的描绘,与写意画相对。
4. 美术鉴赏的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从历史背景分析B. 只看色彩搭配C. 分析画家创作意图D. 从作品风格入手答案:B。
解析:美术鉴赏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不能只看色彩搭配,还需要从历史背景、画家意图、作品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5. 以下哪种材料不常用于版画制作?()A. 木板B. 铜板C. 塑料板D. 铁板答案:D。
解析:版画制作常用木板、铜板、塑料板等材料,铁板较少使用。
6.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欣赏课的主要目的是()。
A. 让学生学会画画B.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C. 让学生掌握制作工艺D.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答案:B。
解析: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各类美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7. 西方美术史上,哪个时期强调人体的完美比例?()A. 中世纪B. 文艺复兴C. 巴洛克D. 洛可可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体的完美比例,许多画家都对人体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如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8. 中国山水画中,“三远法”不包括()。
A. 高远B. 深远C. 平远D. 近远答案:D。
美术学毕业论文《神性的召唤——论人体油画的审美价值》

神性的召唤——论油画人体的审美价值摘要随着人类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人体油画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油画的题材从自然风景到生活静物,再到人体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艺术发展过程,同时也暗含了人类的审美目光从外在的客观事物崇拜,转向人类本身的身体之美和心灵之美。
人不再是宗教信仰控制下的渺小个体,而是主宰世界和宇宙的强大自我。
作为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的艺术大师们,他们运用独特的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创造了一幅幅生动迷人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
本文从艺术大师经典的作品出发,总结了人体油画作品的定义和女性主体形象的固定性、观者受众的融入与参与性、艺术形象的审美与超脱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并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赏鉴分析了油画人体艺术的美感与审美价值。
油画人体艺术是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正确对待和认识油画人体艺术,对于推进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个人鉴赏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油画人体;自我意识;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美感;审美价值目录一、油画人体的定义和特点 (1)1.女性主体形象的固定性 (1)2.观者受众的融入与参与性 (2)3.艺术形象的审美与超脱性 (2)二、人体油画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3)1.人体形象美是艺术家创造表现的主题 (3)2.理想美是艺术家不懈追求的目标 (4)参考文献 (5)人体是作为天地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所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作为独特审美对象的精神个体。
人的身体是世间最完美的事物,裸体时或丰腴,或骨感,或健硕,或纤弱;着衣时或灵动,或静默,或俏丽,或质朴。
同样一个人,随着运动、装扮、动静、状态、情绪等等的不同,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气质和韵味。
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运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充沛的创造力和强烈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对人类伟大生命的赞美,无论从结构比例,还是皮肤色彩,都溢满着艺术家们对人体美的久久沉醉和不断追寻。
艺术家通过油画颜料的色彩和光泽真实地表现描绘对象,倾注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眼中之美”物化成“绘画之美”,并希望观者能同时感受到这份美的存在,产生美的共鸣。
对艺术的认识

对艺术的认识创造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
其实,我觉得争论的意义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
油画艺术创作的体会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传入中国以后已发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格的形、体积塑造、色彩调配、边缘线处理、质感透视、解剖、层次问题、韵律、节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大自然,而且要经过主观提炼、酿造、让灰色具有浑厚、宁静、优雅、高贵的品相,有明的色彩效果,把一切都融进清沁而温馨的色调中,在绘制过程中力求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让人体会到一种潜在的诗意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修养,以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过滤掉我们意识里的杂质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静观,追求整体风格呈现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
作为绘画主体的作者本人要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努力。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是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的艺术作品。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修养:首先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先进的世界观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科学的审美观使我们正确的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去追求更高更理想的艺术境界;还要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学识素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表现力;丰富的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材料和前提条件。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是绘画创作中必须培养的。
不同的绘画语言会体现不同的绘画格调和风格。
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
评判一件作品“品味格调”的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要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要参考文献[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T.W.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
[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法]安娜·埃诺:《符号学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法]乔治–埃利亚、萨尔法蒂:《话语分析基础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法]罗兰·巴特:《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1995。
[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商务印书馆,1999。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特里·巴雷特:《影像艺术批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 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5。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
以《论艺术的精神》浅析康定斯基绘画艺术中的线条与色彩

以《论艺术的精神》浅析康定斯基绘画艺术中的线条与色彩作者:顾珂云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8期作为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瓦西里.康定斯基用丰富的色彩,几何化的形状以及强烈的精神力量建立其独特的绘画风格。
后人将他与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并列为现代抽象绘画的三大开创者。
1866年,康定斯基出生在俄罗斯,早年主攻经济和法律专业,三十岁时,他正式开始专研艺术,1908年开始创作抽象画,1909年,他完成了第一部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用来总结自己长期的绘画实践与探索,并着重论述了画面线条,色彩,应当是画家内在精神的抒发的观点。
结合其本人的画面,我们能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更直观的感受一、描绘蓬勃生命的几何形体与线康定斯基擅长使用抽象的绘画语言构成他的画面,在他看来,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状都是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而存在的,画面中只有对比,没有主次。
他会用两个反差特别大的几何形体平分画面,或者直接交织几何形,创建一个新的空间关系,既平衡了画面,又抓住观者视线。
作品《结构之八》,画面中间横跨左下角和右上角的横线像是一个天平,一端放着一个大圆球,一段放着一个四边体,两个形体占据了相当的面积,从而平衡了画面,但“方”与“圆”轮廓上的差异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其余部分的几何形体与交叉线条零散的放置在画面中,使得画面又活泼了起来。
而作品《构图八号》中,他把一个尖锐的大三角放置在画面中心,带领着观众视线的上升,将画面的视点集中在中上部,而遮盖了三角部分的线条与色块又打破了这个“稳定”上升的态势,线与线的遮挡,还营造出了一个前后的空间。
“线“这一元素充分运用,线条不再是具体物象的外轮廓,而是能够单独存在的个体。
康定斯基将几何形的完整性用其他色块或短线打破,把形状与形状之间的联系用多变的线条进一步加强,让画面处在不断重构和解构的运动过程中,这些画面就像一个个生命体一样,展现出源源不断的生的力量。
二、对人情感产生剧烈影响的色彩康定斯基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研究色彩之于人的影响来润泽自己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时代 2003.8下 11
随笔
SUIBI
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力量具 有否定意义的东西。一般说来,生活中的 丑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 定性的情感反应。生活丑的存在形态可概 括为两种:一是侧重于外在物质形式的自 然丑,一种是侧重于具有社会内容的社会 丑。但不论哪一种丑,都是人们在生活中 所要极力摒弃的东西。它们既不能离开自 然,自然是其物质基础,又不能离开社会, 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这一角度 说,丑也是一种价值,一种负价值。所以, 丑必须依赖于人,依赖于社会。
弃丑的成分,着力表现其美的一面。山林 的美质特点,那么,人们的审美情趣将会
中的老虎、草丛中的赤练蛇,人们见了都 更加丰富多采。
会惊恐不堪、毛骨悚然,是丑的。但是,老
参考书目
虎的凛凛威风、斑斓的皮毛,赤练蛇扭动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
的曲线,这些又都是美的。所以,在画家 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 1980
物进行对照式的表现,使美的显得更美, 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而且也通过这一形
从而使丑显现其负价值。18世纪法国启蒙 象,寄托着对善良人格价值目标的追求。
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说:“完整的美令人 由于从丑重构的美具有上述特殊性,因
生厌,如果在非常完美的脸上有那么—个 此,要感受此类艺术作品的美,除了须要
痣,或一个小的欠缺,这样的美就更使人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具有较高
对生活丑的重构
文 / 张新伟
美学研究成果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实 践告诉我们:不仅生活中的美能成为艺术 作品表现的对象,而且生活中的丑也同样 能进入艺术领域,并在作品中重构为艺术 的美。对于前者,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对 于后者,人们的认识则并非那么一致。诸 如生活丑为什么能重构为艺术美?怎样重 构?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边,畸形靠近优美。”这需要艺术家在深刻 审美理想、主观情感的不同,尤其是采用
认识生活丑的本质,把握其隐含的美学价 的创作方法的不同,其主观美质特点亦各
值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思想感 有异。一般地说,采用“抑丑扬美”的方
情渗入其中,美才能得以显示。再次,化 法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其美质具有显露、
生活丑为艺术美,更需要较高的艺术技 平直的特点。对于此类艺术作品,审美主
艺术美是指人通过艺术技巧、艺术方 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美。就其内容来 说,它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美以及 丑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就其形式来 说,它是艺术家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 (语言、声音、动作、线条、形体等)的自 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体 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艺术美来源 于客观现实生活,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 艺术美熔铸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 趣,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艺 术美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特性。
外形十分丑陋的人作为模特儿创造出来 那个外形丑陋、内心阴险狡诈、冷酷毒辣,
的。
运用卑鄙、血 理查。对这一艺术形象,审美主体则需要
观条件,在把丑作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创 理性分析才能把握其美的因素。理查饱尝
造的过程中,还须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实 被人歧视、侮辱的痛楚,因此,善良的人
由于生活丑是一种负价值,艺术美是 主客观的统一体,所以,艺术家可以把丑 作为一种载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 美情趣进行加工创造,将其重构为艺术作 品中的形象。
二、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 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须要有一定的客 观和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方面看,生活 丑并不全都在同一平面,而是有层次和程 度区别的。根据生活丑的自身性质和文艺 欣赏的特殊性,生活丑可分为两大类:一 是可接受型,一是不可接受型。所谓可接 受型,指的是进入艺术领域后不会或较少 给欣赏者生理、心理方面造成厌恶感的生 活丑。所谓不可接受型,指的是超越了欣 赏者生理、心理方面可接受性限度的生活 丑。一般地说,前者可以重构为艺术美,而 后者则不能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从主观方面看,可接受型的生活丑, 也并非毫无条件地都能作为各种艺术的表 现对象,其间还要受到艺术形式特点的制 约。一般说来,形象具有间接性特点的语 言艺术作品,在描写此类丑的时候,可以 不受或较少受限制。而直接作用于欣赏者 感官的听觉或视觉艺术,在表现此类丑 时,则是有条件的。因此,化生活丑为艺
术美,要有较强的把握各种艺术形式特点 使人们不但不觉得这类形象可恶可怕,反
的能力。其次,还需要较强的洞察力,善 而感到他们比那些“正人君子”可爱十倍。
于挖掘丑的社会意义。丑作为一种价值、 三、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的美质特点
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
由生活丑作为表现对象创造出的艺术
义。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 美,因作家、艺术家认识的角度和倾注的
创造的“猛虎图”等艺术形象中,丑不复 年版
存在了,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的只有
(2)《罗丹艺术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审美的愉悦。
社 2000 年版
(三)托丑寄美。所谓“托丑寄美”,指
(3《) 狄德罗美学著作选》 人民文学出
的是在表现那些不易找到美的生活丑时, 版社.
一方面深入挖掘其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
流连忘返。”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个“丑” 的审美素质。
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它已具有美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生活
学意义的美了。
是美丑同在的,艺术创造必然会涉及生活
(二)抑丑扬美。所谓“抑丑扬美”,是 中的丑。只要创造者能把握住化丑为美的
指在表现那些丑美俱有的对象时,极力摒 条件和方法,欣赏者能把握住丑重构为美
由于追求审美精神和艺术教育必然与 现实相对抗,这种行为常常成为一种偏执 的、孤独的行为,而我们知道,杰出艺术 家中时有偏执和孤独发生。于是同样,当 代社会中也是要么追求诗性生存的人与他 人格格不入,要么是审美态度向现实态度 妥协。极端艺术教育者很可能处于一种孤 独的境地,而接受艺术教育的人也必然看 到了向他描述理想天国的人在地上的尴尬 地位,他便很难不受这种现实体验的影 响。因此,在艺术和审美教育突然地、孤 独地降临个体的情况下,现实性地、有效 地解决个体的审美拒绝是很困难的,因为 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解决审美拒绝的审美 生态。建立一种良好的审美生态,需要建 立一种普遍的、长期的艺术教育传统,潜 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存品质和审美态 度。人们只有先接受诗,然后才有与诗的 相遇和共存。但所谓先接受诗,实际上仍 然是一个悖论。一个接受诗的人,是一个 被预设的人,而这个人是被强行制造出来 的,他首先要被强行给予诗,但也要能强 行进入诗中,因为艺术接受与艺术创造本 来是一体化的,而这种不可见的相互共生 是水滴石穿、日新月异地进行的,它证明 了早期的和长期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必 然必性。
一、生活丑与艺术美的界定 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对生活丑与艺术
美的本质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并提出过各 种各样的意见。有人认为,丑是自然的一 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 成丑;也有人认为,丑是技巧不成功的表 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丑的事 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 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 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 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告诉我们,生活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感性形式
巧。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 体只须通过感性认识即可获得美感。运用
家是一个魔法师,他全凭着那根点金术的 “以丑衬美’和“托丑寄美”的方法创造出
魔杖,把奇丑的畸形变成美妙绝伦的艺术 来的艺术美,美质则具有含蓄 / 隐晦的特
品。”他的著名雕塑《欧米哀尔》,就是用 点,如莎土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中,
面又倾注主观美好的东西,将美的价值熔
铸于丑,从而使丑具有审美价值。如在《聊
作者简介:张新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
斋志异》中,由于作者把痛恨黑暗社会、满 教授。
怀悲愤的情感和对理想社会、良好的道德
风尚的向往和追求,寄托在妖精狐怪中,
编辑:李 艳
1212 BEAUTY & TIMES
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 格价值就成了他追求的目标。他的卑鄙、
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 丑恶的行为,是对不公正的人格价值的报
秘。具体地说,有如下三种方法:
复,隐含着对善良人格价值目标的追求。
(一) 以丑衬美。所谓“以丑衬美”,指 莎翁刻画这一形象,不仅是为了批判封建
的是在艺术创造中,把丑的事物与美的事 君主,谴责封建集团间的血腥战争,表达
升,当这种诗意被拒不接受时,那些施行 诗意的个体就变成了自我化和孤独化的个 体,而诗意提升也被宣告无效。这种近乎 无效的审美和艺术追求,在荒化的审美生 态中发生。悖论之处在于,现实比审美更 强大,我们无法以审美去超越现实,但却 必须去超越现实。唯一可能比现实更强大 的,恰好是在现实面前显得十分无用的艺 术,只有艺术可以不受现实的实际控制, 它以想象超越现实、创造现实、包容现实, 因而艺术既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 实中突围而出,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 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
作者简介:徐肖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人 文学院教授,硕导。
编辑:豫 民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生活丑重构 为艺术美须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采用以丑衬美、抑丑扬 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 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采,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论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