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关于“电影虚拟现实”本体论的三个问题——真实性、作者性、观者与媒介的关系

关于“电影虚拟现实”本体论的三个问题——真实性、作者性、观者与媒介的关系关于“电影虚拟现实”本体论的三个问题——真实性、作者性、观者与媒介的关系导语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影界也开始兴起了“电影虚拟现实”的概念。
电影虚拟现实是指一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影像世界的电影形式。
它融合了现实和虚拟的元素,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
然而,电影虚拟现实也带来了一些本体论上的问题,本文将从真实性、作者性以及观者与媒介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真实性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通过影像表达现实的艺术形式。
然而,电影虚拟现实所创造的影像世界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它并非真实世界的映射。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电影虚拟现实是否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一直是审美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乎作品的表达能力和观众的体验效果。
对于电影虚拟现实而言,观众在体验过程中往往会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基于观众对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感知和对体验过程中的感受。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了影像的真实性,但观众对于真实性的评估仍然存在主观差异。
有些观众可能会对电影虚拟现实的真实性表示质疑,认为它不足以代表真实世界,而有些观众则认为电影虚拟现实能够提供更加丰富、震撼的体验,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作者性传统电影中,导演是电影的主要创作者,他通过导演技巧和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在电影虚拟现实中,作者并非单一的导演,而是影像的创造者和虚拟世界的构建者。
电影虚拟现实的影像创造涉及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影像设计的创作,其中有着许多技术人员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电影虚拟现实的作者性是如何确定的。
在电影虚拟现实中,谁是真正的创作者?是技术人员还是艺术家?是影像的设计师还是虚拟现实的构建者?这些问题涉及到创作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以及不同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目前,电影虚拟现实的创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电影美学tat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中的真实性考克尔说过真实性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论述,而摄影机和照片影像是我们用来反映自然事物多样性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摄影机和照片只是记录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态度和愿望,这种态度和愿望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有所不同,摄影机和照片所记录的真实也会因此而不同。
没有绝对的真实性,真实性只是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论述,这种理解和论述一直存在,即电影的真实性也一直存在,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评价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电影艺术中的真实性呢?电影记录着我们对于时代的感触以及希望与幻想。
电影屏幕就像一个放大镜,镜面的一边是观影者,另一边就是生活。
它有时候被用来对准某一个具体的人,有时候又被用来对准某一个故事,某一种情绪、状态。
因为被放大的缘故,这些人、事、情绪、状态便成为凸显于平常世界的主角,而又由于这些主角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诠释手法,不同风格的电影,浴室被冠以写实、艺术、科幻等等各不相同的名称加以分类。
它们除却一个共同的归属地——电影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地——生活。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生活实存的放大。
·就像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典型、最突出的代表作,深刻的批判社会的笔触,反映了二战后的社会现实。
通过描写一个失业工人安东。
里奇从得到工作到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
用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表现意大利下层的失业问题。
这部影片在题材上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重要美学原则:平民化合朴实化得倾向。
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人与环境的同体共生的关系。
这部影片就是本着“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原则追踪者里奇寻找自行车的整个过程,大街小巷的乱串。
这是一种隐藏艺术的艺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主题而非风格本身。
什么银幕什么演员什么导演什么电影院这些统统隐去了。
人们唯一思考的就是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这个社会真正成为有人性的社会。
这种政治上的真实性和美学上的真实性推动了拜托好莱坞没学虚假模式,让电影艺术走向真正的电影。
《2024年从“电影现象学”视角重新理解“电影真实”——基于“身体经验”的分析》范文

《从“电影现象学”视角重新理解“电影真实”——基于“身体经验”的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电影观看体验的哲学方法,为我们重新理解“电影真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身体经验的分析,探讨电影如何通过影像、声音、情节等元素,构建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电影真实”。
二、电影现象学与身体经验电影现象学强调的是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与观众的身体经验紧密相连的。
身体经验是指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与电影画面、声音、情节等元素产生的互动和体验。
这种互动和体验,使得观众能够在电影的世界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三、电影真实的构建1. 影像的真实感:电影通过运用摄影技术,如镜头运用、画面构图、光影处理等,使得电影画面具有了真实感。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细腻、真实,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声音的真实感:电影中的声音,包括对话、音效、配乐等,能够与画面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立体的、多维度的声音空间。
这种声音空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和氛围。
3. 情节的真实感:电影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使得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同时,情节的张力、冲突等元素,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身体经验与电影真实的关联身体经验是电影真实构建的重要基础。
观众通过身体经验与电影中的影像、声音、情节等元素产生互动和体验,从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不仅来自于电影画面的细腻和真实,还来自于观众自身的情感和认知。
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投入到电影中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五、结论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身体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新理解“电影真实”。
电影通过影像、声音、情节等元素,构建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电影真实”。
电影是每秒24格真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电影是每秒24格真理,这句话是对电影的一种深刻理解。
它表达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以每秒24格的速度记录和呈现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电影的真实性。
每秒24格的速度意味着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捕捉并呈现出来的,这使得电影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瞬间和细节。
电影通过镜头、音效、色彩等手段,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创造出一种真实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其次,这句话也表达了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现实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创造。
电影通过镜头的运用、音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手段,将现实世界中的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这句话还表达了电影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呈现给观众,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电影还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传递出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从而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电影是每秒24格真理”这句话表达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记录和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如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①在电影发明的初始阶段,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人们是把电影活动的银幕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同起来,把电影视作对生活的复制。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
这些影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纪录,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内内容的等同与统一,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就是这样,还轰动了整个的巴黎城。
当时,作为来宾的乔治·梅里爱写下了公映的情况:“在我和别的来宾的面前挂着一幅小小的布幕,和我们放映摩登尼的幻灯时所用的布幕大体一样。
我才说完了这话,就看到一匹拉着卡车的马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别的车辆,紧接着是一些过路的人。
总之,一切街头上的活动情况都实现了。
我们对这个情景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到非一切言辞所能形容的地步”。
②对于热烈的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这样写道:“估计每天要放映二十多场。
观众等候入场的人数之多,到了需要有警察来维持秩序的地步”。
③确实,电影在其诞生的最初年代,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活动银幕画面,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给人以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新鲜感。
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艺术,它有形、有声、有色,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它也十分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媒介的中转,观众们就能直接感受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
但是,电影要长久地吸引观众,光有真实不行,还需有艺术。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虽轰动一时,但不能长久。
电影中的虚构与真实

电影中的虚构与真实在电影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真实的事件改编,也有虚构的情节编排。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现真实的事实,更是通过虚构的手法去传达一种情感,讲述一个故事。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的虚构与真实,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在电影中,虚构和真实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作品中,起到了互相补充和对比的作用。
许多电影会以真实的事件或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呈现。
这种虚构与真实的结合,既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
虚构的情节和角色往往能够给电影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意。
通过虚构,电影可以打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故事和形象。
虚构的情节常常催生出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科幻电影中,虚构的未来世界和高科技装备给观众带来了奇妙的视觉体验;在爱情电影中,虚构的浪漫情节和令人心动的对白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虚构也可能对观众的认知带来一定的误导和混淆。
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往往会给人以一种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感受,观众常常会将电影中的虚构情节当作真实存在的事实。
比如,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中,虽然部分情节是虚构的,但观众可能会被误导认为整个故事都是真实的。
这种对于真实与虚构的误解可能会对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电影中的虚构情节也可能对观众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虚构的情节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悲剧性的结局、令人悲伤的故事情节等等。
观众往往会因为虚构情节中的角色遭遇到的困境而感到悲伤或者愤怒。
这种情感共鸣可能会影响观众的情绪状态,使观影体验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虚构和真实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传达主题和价值观的工具。
通过虚构的情节,电影能够表达出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触动。
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正是通过虚构的手法来揭示人类的普遍命题,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电影中的虚构与真实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手法,更是一种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2024年从“电影现象学”视角重新理解“电影真实”——基于“身体经验”的分析》范文

《从“电影现象学”视角重新理解“电影真实”——基于“身体经验”的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电影理论往往从技术、叙事、表演等角度来探讨电影的真实性,然而,这些角度往往忽视了电影作为一种身体经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身体经验的分析,重新理解电影的真实性。
二、电影现象学与身体经验电影现象学是一种关注电影观看过程中观众体验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电影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媒介,更是一种身体经验的表达方式。
身体经验是指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所经历的感知、情感、想象等身体反应。
这些反应与观众的生理、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三、电影真实性的多维解读1. 视觉真实:电影通过摄影技术、画面构图等手段,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更是对观众视觉经验的触动。
2. 情感真实:电影通过情节、人物等元素,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真实是观众在身体经验中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电影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叙事真实:电影的叙事结构、语言等,使观众能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意义。
这种叙事真实是电影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四、身体经验在电影真实性中的作用身体经验在电影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身体经验是观众与电影互动的基础。
观众通过身体感知、情感反应等方式与电影产生联系,从而理解电影的内涵。
其次,身体经验是电影真实性的重要来源。
观众的身体反应、情感共鸣等元素,使电影具有了真实感,从而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最后,身体经验有助于观众对电影的认知和评价。
观众通过身体经验来评价电影的真实性、艺术性等,从而形成对电影的认知和评价。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具有高度真实感的电影为例,分析其在视觉、情感和叙事方面的表现。
通过分析该电影如何通过摄影技术、画面构图等手段营造视觉真实感;如何通过情节、人物等元素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如何通过叙事结构、语言等手段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身体经验在电影真实性中的重要作用。
电影史上的“真实”与“真理”

电影史上的“真实”与“真理”电影是一种以视觉形式呈现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影响力和美感,因此具有无限的表达和创造力。
电影由故事、视觉和音乐构成。
这些元素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激起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例如恐惧、欢乐、兴奋、悲伤、爱和恨。
然而,记叙电影中的故事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经常受到争议。
在电影史上,已经有许多讨论真实性和真实性的电影,其中包括真正的事件和真实历史的电影。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电影是一种虚构的形式,电影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由观众对电影的感知和电影制作人的意图判断来决定的。
首先,电影中的真实性就像一个蒙太奇拼图的碎片一样,像一群相互关联的故事及人物,这些故事和人物反映了电影制作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例如,电影“银翼杀手”中的环境反映了Turens爆发和城市化时代之间的巨大差异。
观众会看到大楼、电视、飞行汽车等未来科技的突破,与此同时,观众也看到了这个未来科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这部电影中,已经对现实生活中恶的影响进行了代表性的阐述,可以称之为真实。
另外,在电影《珍珠港》中,电影制作人重新大力呈现了悲惨的真实历史画面,将二战中的珍珠港袭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描述,让观众瞬间进入了那样一个恐怖的时代。
在这部电影中,电影制作者的目的是向观众呈现可信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影响,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在电影中,有时需要调整真实历史事件的情节或删减一些细节,以适应影片的情况或讲述的故事。
但是,这种艺术调整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以避免误导观众。
其次,电影中的真相是受到制作者意愿影响的。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电影的制作者进行选择和处理,目的是让电影更加有吸引力和有趣。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的真实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挑战。
例如,电影“功夫”中的拍打狮子是一件非常好玩、出色的场面。
但同时也在误导观众,违背了相应的伦理标准和传统。
同样的,电影《戈登》中对于活摘器官的渲染也是偏离了事实真相且对观众产生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电影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电影特征,这种结合时代背景的艺术方式正好能够反映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在此,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电影艺术真实性的理解。
一、电影反映的时代背景契合历史的意识形态氛围
就这一点,我将通过课堂上播放的《红高粱》做详细的阐释。
所谓的“意识形态氛围”,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情形,即特定历史时期涵摄整个民族的复杂的总体意识形态。
”《红高粱》上映前后亦即80年代中期中国意识形态氛围被概括为“茫然失措”四个字:茫然失措指这样一种弥漫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氛围:你觉得你是肩负着莫大历史重担前行,但又看不见目标;你想全力挣脱传统和过去的束缚,但又似乎被死死缠住;你或贤能如大禹,或愤懑如屈原,或激进如谭嗣同,但这一切都似乎无济于事,还不如沉溺、忘却于狂舞、捞钱的极乐中来得快活;你幻想如赫拉克里斯那样挥动美的大帚一下子清扫垃圾成堆的奥吉亚斯牛圈,但结局常常是绝望,使你远不如像红卫兵那样破坏,否定一切来得痛快淋漓。
这样,你就不断被缠绕于信念与虚无、焦虑与沉溺、理性与非理性等复杂情绪交织成的冲突中了。
到头来依旧是茫然失措。
这种茫然失措境遇根本上是由双重信念解构造成的。
一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念正在解构;二是在东西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世界的对比中,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正在解构。
这样的双重信念解构交织一体,把人们推向虚无的境遇和茫然失措的绝境。
而与此同时,人们内心的焦虑、烦闷、痛苦、愤懑等情绪被积压得如此深厚以至于不得不寻找发泄处,于是“捞钱”就成为社会生存竞争的一个剧烈战场。
这种生存竞争肇源于茫然失措的意识形态氛围,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残酷、腐化、混乱局面,它们反过来更强化了茫然失措的境遇,致使盲人失措恶性循环下去。
这就是《红高粱》上映前后的意识形态氛围的大致情形。
《红高粱》所展示的生存竞争就是中国大地上正在持续的生存竞争的一个简约、变形的意识形态模型。
它通过对弱肉强食、强者生存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人生观的银幕再现,显示了处于当今茫然失措境遇中的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并反过来使这种意识形态再生产下去。
另一方面,《红高粱》成功地显示了我们生活中严酷的生存竞争境遇,展现了意识形态战场的激烈搏斗,作为这样一面“镜子”,它于我们实属难得,弥足珍贵,在中国电影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二、电影情景运用“蒙太奇”手法更加细腻真实
通常认为,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蒙太奇实际上强调的不是镜头内部本身的含义,而是更多强调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电影画面内在或者外在的运动型、连贯性的基础之上的。
电影中的镜头通常都会与下一个镜头产生某种关联,故事的,情绪的,或者是思想的,但是更多地是为了让故事场景显得更加真实,它反映了镜头之间的一种辩证法。
镜头就在这样一种关系,在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期待中在银幕上呈现出来,从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在会见诸多大臣时,镜头在公主裙子下的掉下的鞋子和公主的表情中来回切换,让观众了解到公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氛围。
《走出非洲》的片头,女主角回忆往事的声音配合闪现心中的丛林,镜头的摇晃和野兽的吼声,紧接着一个镜头,是一个人站在平原,头上是一轮夕阳。
观众印证后来剧情的发展,将发现这两个并置的镜头,是他们过去交往过程的缩影。
丹尼斯适时出现,使一头渐渐逼近女主角的狮子惊走,他给她带来稳定力。
但他英年即坠机而亡,结局如一轮落日,
只是人死不可能再日出东山。
以两个镜头的连接来说,简短的瞬间已是人一生的缩影。
以单一镜头来说,夕阳下朦胧的身影正是丹尼斯真确的写照。
对于女主角来说,丹尼斯是神秘难以理解的,心中所见的实际上只是一个朦胧的轮廓。
布鲁塞指出,人的初生阶段即有了这种本能,如婴儿在能凝聚目光之前,便已经以眼追寻活动的物体。
美国心理学家霍伯尔和瑞士科学家威塞尔的最新研究表明,人脑与眼具有探测形象运动的特殊细胞。
这些细胞促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具有一种生理需求:它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幻角度去观察世界。
影视是用声画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确地重现了我们通常观看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中采取蒙太奇的手法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三、电影艺术的精神升华更具真实性
电影除了反映时代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人们在精神思想上的一种共鸣,电影艺术本身散发出来的精神光芒才是一部作品真实性的最佳反映。
《罗马假日》讲述了安妮公主出逃皇宫所经历的一系列近乎刺激的冒险,反映出了皇室端庄生活的疲倦,以及对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的向往,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果敢的精神让人们看到了罗马人生活的惬意。
《偷自行车的人》讲述的是在二战结束后的罗马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处于失业的状态,主人公的自行车被人偷了,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偷别人的自行车。
战后的意大利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是一个催生梦想却又迅速扼杀梦想的地方,这段话集结了未来的美好与现实的假设,为了美好,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车子,假设找到自行车,结论是We will go every day to the porta portese。
对美好的假设,也是更好的对比现实。
对幸福生活的想象有时候更像是穷人的专利,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想象是一件奢侈的事。
想象的最终归宿还是现实,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是悲剧,是父子不能摆脱的种因果循环。
影片的结局,主人公和儿子在茫茫人海中淹没。
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但是导演用他的镜头直触社会现实问题,揭露了这样一个社会悖论:逃离贫困却被现实拖入更深的贫困。
这也激起了社会对于贫困的关注,从反面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也是摆脱贫困靠的是我们干净的双手。
电影总是能够直触社会,挖掘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却在作品完美地落幕之后,抛给人们无数的思考,或者直接传达给人们一些精神上的共鸣,有时候真实不只是述说故事那么简单,精神上的共鸣才是最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