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_1981_2004_

合集下载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正如Grossman (1995)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

Panayotou (1993)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

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

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

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应用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应用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应用姓名:项吉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数量经济学指导教师:国涓200712013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煤燃烧,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有效的能源政策控制煤炭中C02的排放对我国有效抑制碳排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正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构成中约占76%,是世界平均值的2.53倍,是美国的3.30倍,日本的4.30倍,德国的2.53倍,英国的2.35倍,法国的7.58倍,意大利的7.73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第一代的煤烟型污染。

o据统计在20实际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GDP每增长l%,煤炭消费即相应增长约0.85%。

多年来,中国己经形成了以煤为主,多能互补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但由于煤价过低、商品煤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原因,煤炭生产和利用效率很低,煤炭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因而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

据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0,6、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o,使得工业和入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有些地区和城市还产生了酸雨并呈发展趋势。

图3.3我国三大能源消费结构图图3.3是我国1996年和2003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消费结构图@,从图中我们看到,与1996年相比,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的比例有所减少,石油和天然气比例上升,过去几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幅度不大,煤炭消费仍然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优势。

表3.2对中国和美国2002年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最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美国提供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

2002年,美国能源消费构成是:石油占19。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是一个地理脉络复杂、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国家,从古代桑巴斯绘制的“中国地理地图”就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蓝水足迹,即红江、长江、珠江、黄河、海洋等走廊形状的河流湖泊网络。

这些水体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即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经过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任何一个省至西藏,向青藏高原收尾,勾勒出一条又能静水流深、也能激流勇进的蓝色水网。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椭圆形的曲线,由俄罗斯科学家Crooks先生提出,表示越是受损的环境,其稳定性越低,同时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系统健康度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生态恶化、水质受损等问题。

应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蓝水足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蓝水足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从古代至今,蓝水足迹连续不断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的水资源。

蓝水足迹除了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水资源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比如改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蓝水足迹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蓝水足迹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河流下游发生洪涝灾害,河流水质恶化,河流和湖泊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污染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越来越不健康,库兹涅茨曲线上的点也逐渐的向右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情况下是不断地向右移动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蓝水足迹的环境问题,重视蓝水足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蓝水足迹保护对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

应采取完整的河湖管理体制,采取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把污染排放控制到最低,加强河湖环境改善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保护蓝水足迹的环境,维持蓝水足迹的稳定,保证蓝水足迹的完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一、引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它描绘了环境污染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影响。

本文将围绕EKC的形状展开讨论,包括曲线的起伏特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实施对曲线形状的影响等内容。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发展的初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形成一个类似倒“U”形的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曲线起伏: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下降,呈现一个拐点,形成曲线的起伏特征。

- 收入阶段:EKC理论认为,国家的收入水平对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在低收入阶段,人们更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而在高收入阶段,人们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差异: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EKC曲线形状可能会有所差异,一些污染物可能在经济发展早期就达到拐点,而另一些污染物则可能在经济发展后期才开始下降。

三、EKC的形状EKC的形状呈现一个类似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逐渐下降。

曲线的起伏特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初期阶段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追求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忽视环境保护。

这一阶段常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 拐点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爱享文献_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_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爱享文献_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_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安虎森王雷雷吴浩波摘要本文根据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建立面板空间误差模型,分别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衡量环境污染程度,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表明:“倒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确实存在,而且还验证单位生产总值的污染排放量(产生量)随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高而下降;四种污染排放物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意味着各地区的节能降耗减排政策不能孤立地实施,应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同时实施,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调;过分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境改善,要么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污染排放量,要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面板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4)09-0001-08作者简介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天津300071;王雷雷、吴浩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一、引言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二氧化硫和烟尘两种污染物会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于1995提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会恶化,但是经过一个临界值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反而伴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污染排放物不断增加。

以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例(表1),200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968.7万吨,而到2012年该数值增加到4129.6万吨,增幅为4%。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_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_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4环境经济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陈华文 刘康兵(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本文针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 C)假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文章首先给出了一个EK C 的微观解释,并应用上海市环保局1990—2001年度有关空气质量的环境指标数据,通过一个简化型模型的回归分析,论证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对于多数指标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即经济增长初期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一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并且证实不同的环境质量指标对应于不同的转折点。

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经济增长本身,但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而要通过政策响应来实现。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ARCH效应[中图分类号] F061.2;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4)020087008一、引 言持续的经济增长会给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造成更大的损害吗?抑或收入及财富的增长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吗?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看,大多经历过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引致环境恶化的发展阶段。

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对人均收入(一般以人均G DP度量)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过去三十年里环境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讨论的一个逻辑扩展。

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在质量守恒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意义。

经济系统中产出的增长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抽取量的增加,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的存量也在增加[1]。

1971年,《罗马俱乐部报告》指出:由于一些重要环境资源是可耗竭的,并且自然环境对于经济系统产生的废弃物的吸收能力有限,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和赫尔曼·道兹共同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模型。

该曲线模型描述了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由于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逐渐出现负相关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提出之初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首先,该曲线模型基于一项隐含的假设,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同时增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所描述的情况不符。

其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到资源瓶颈、环境变化和社会压力等挑战,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抽象模型很难解释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此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在不同国家间产生差异。

另一个批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观点是其缺乏预测性。

尽管该理论可以描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无法预测在未来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关系。

最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增长数字的提高,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为导向,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福祉。

总的来说,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其假设和模型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1年第1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陆文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最为突出的研究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通过爛权法测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全国范围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并检验该曲线的地区异质性与指标异质性。

结果表明:(1)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我国整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确存在。

(2)人口增长过快、产业结构不合理恶化了生态环境;环保投资对改善环境污染有明显效果。

(3)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存在指标异质性,但存在地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中部地区存在该曲线,而西部地区并不存在。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迅速增长。

1978—2018年GDP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43%,2019年GDP总量为99.09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稳居第二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创造了“中国奇迹”。

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有着沉重的生态代价,严重环境污染现象频发,破坏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在过去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35. 8%。

有关环保专家指出,我国环境污染压力前所未有。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2014年7月,环保部等6部门颁布了《环境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细则》,旨在加快落实污染治理考核工作;同年9月,发改委联合环保部、能源局提出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计划,支持同步开展环境污染物联合脱除。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控制住复合型污染,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2020年11月,国务院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新目标,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8第28卷第4期(总90期)Journal of X i c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 o.l28(Sum No.90)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李瑞娥,张海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利用1981-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区域差异性与趋同性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部分污染物具有明显的EKC特征,转折点的收入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污染物EK C特征的短期性和对于模型设定形式的依赖性都表明,我们必须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对于环境-收入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区域特征。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污染;环境政策;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8)04-0035-09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经典表述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 iron m entalKuznets Curve),简称EKC,这一假说为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考证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检验。

然而,各国资源、环境背景有极大的差异,E KC表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发现中国EKC的存在性及其/本土化0特征,为中国环境现状提供一种实证性依据,使人们对/中国环境威胁论0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

一、理论支点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经济增长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危机等一系列负效应。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

195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 S.)在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发现,人均收入的差异随着经济增长表现出先逐渐加大、后趋于缩小的变化规律[1]。

如果以人均收入作为横坐标,表示经济增长,以收入差距变化作为纵坐标,则存在一条倒/U0型的曲线,它通常被人们称为/库兹涅茨曲线0(KC)。

1991年,格罗斯曼(Gene G r oss-m an)和克鲁格(A lan K r ueger)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时,对66个国家的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在12年间的变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污染水平随收入的增长不断上升;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收入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后,进一步的收入增长将导致污染水平降低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即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GDP 的变动趋势呈倒/U0型关系[2]。

于是,他们在199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5Econo m ic G ro w th and the Env iron-m ent6[3]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假说。

这一假说因与库兹涅茨曲线的相似性而被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假说(如图1所示)。

图1典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假说提出之后,大量后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KC的存在性[4-6],同时,经济发展的现实进程也为EKC假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由于人们更偏好于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增长而忽[收稿日期]2007-11-28[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0二期建设项目(07200701)[作者简介]李瑞娥(195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张海军(1983-),男,宁夏平罗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35视环境质量,增加物质产品的产出被赋予优先权[4]。

快速的增长必然要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并排放污染物,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此时,人们更多地是沉浸在增长的喜悦中而漠视所付出的环境成本。

到了工业化后期,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切引起了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且,技术进步为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污染水平开始下降,EKC 正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收入关系的一个直观概括。

我国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EKC 的变化作了分析,很多学者用计量分析方法来检验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

陆虹考察了我国人均CO 2排放量与人均GDP 的关系,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法扩展数据和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人均GDP 与人均C O 2排放量的当前值与前期值之间确实存在交互影响作用,而不是呈简单的倒/U 0型关系[5]。

张晓使用国家水平的纵向历史数据,运用简单线性回归方法对中国EKC 进行了检验。

据其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已呈现出比较弱的EKC 特征[6]。

沈满洪、许云华通过对浙江省近20年来人均GDP 与工业/三废0及其人均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N 0型曲线[7]。

范金以我国81个大中城市1995-1997年氮氧化物、SO 2、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年人均降尘量的面板数据对E KC 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除氮氧化物浓度外,其余污染物与收入确实存在倒/U 0型关系,但SO 2和总悬浮颗粒物的转折点处于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收入水平上¹[8]。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我们通过分省面板数据,对中国近20多年的EKC 变化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存在性及其特征。

二、数据、模型与估计方法选择(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中国的环境污染统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在资金、技术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各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较为简单、零散,因此国内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一般采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进行分析[5-8]。

考虑到研究的全面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烟尘、SO 2、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6个指标作为环境质量指标,并搜集了相对长时间跨度(1981-2004)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更加有力的说明。

虽然很多变量都可以看作经济增长的函数,但人均GDP 能更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º。

不过,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下,自然资源禀赋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回归模型的常数项可以视为对于自然禀赋的解释,因此本文选用变截距模型来进行参数估计,允许每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截距。

技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用时间趋势作为代理变量进行处理,当然时间趋势变量在反映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将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带入了模型,考虑到研究的集中性,本文对此暂时舍而不论。

环境政策对于一国环境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计量,故而此处未将政策变量纳入模型。

由于中国经济数据的规范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有限的年度数据对环境污染便于现状描述但很难进行变动趋势的分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搜集了1981-2004年间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共672个样本点,在实证分析中采用包括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的分省面板数据,应用EV I E W S 软件,对我国主要环境污染物的EKC 特征进行实证检验。

(二)模型的设定本文采用EKC 的简化型模型来进行分析。

与结构型模型相比,简化型回归模型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其一,估计结果可以告诉我们人均收入对环境质量的净影响;其二,可以使我们免于收集污染管制和技术状态等数据,这类数据往往难以获取且有效性存在诸多疑问[9]。

在设定模型时,将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主要环境污染物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GDP(Y )及其平方项(Y 2)和立方项(Y 3)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这样,基本函数形式为E it =A i +B 1Y it +B 2Y 2it +B 3Y 3it +e it (1)其中,E it 为第i 个省份在第t 年的某项环境指标;a i 为特定的截面效应;B 为待估计参数;Y it 为第i 个省份在第t 年的人均收入水平;e it 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式(1)的回归结果能够判断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多种曲线关系,如图2所示。

(a)当B 1>0且B 2=0、B 3=0时,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增;(b )当B 1<0且B 2=0、B 3=0时,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减;(c)当B 1>0且B 2<0、B 3=03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¹º»以1985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分别为人均24974058和7276610美元。

本文所采用的人均GDP 数据用消费价格指数折算为以1981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GDP 。

因西藏和海南的原始环境数据缺失较为严重且所占比重较小,故剔除两省数据,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时,表明存在倒/U 0型EKC ;当B 1<0且B 2>0、B 3=0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 0型曲线关系;(d)当B 1>0且B 2<0、B 3>0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为三次曲线关系,或者称为/N 0型曲线关系;当B 1<0且B 2>0、B 3<0时,为倒/N 0型曲线关系。

图2 环境-收入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可见,EKC 只是模型的多种可能结果之一。

如果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为图2所描述的倒/U 0型曲线关系,即呈现出EKC 特征,那么曲线的转折点应为:Y *=-B 1/2B 2,如果是图2所描述的/N 0型曲线关系,则存在两个转折点:Y *=-B 2?B 22-3B 1B 3/3B 3或Y *=-B 2/3B 3。

由于模型的设定形式对于最终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采用了式(1)的线性、对数到线性、线性到对数及双对数等多种形式进行参数估计。

E it =A i +B 1(Ln Y it )+B 2(Ln Y it )2+B 3(Ln Y it )3+e it (2)Ln E it =A i +B 1Y it +B 2Y 2it+B 3Y 3it+e it(3)Ln E it =A i +B 1(Ln Y it )+B 2(Ln Y it )2+B 3(Ln Y it )3+e it(4)(三)估计方法的选择面板数据兼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因而需要选择正确的估计方法才能保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10]。

由于我们采用的原始数据为省际面板结构数据,而我国各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状况差异较大,因此本文选用变截距模型,允许每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截距,截面效应A i 可以视为禀赋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