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空气污染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城市居民往往需要面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本报告将针对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逐渐加重,而近十年来尤为显著。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9年1~9月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达到优良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82天,而劣于二级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67天。
此外,南方城市的PM2.5浓度也较北方城市高出不少,例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城市PM2.5浓度相对较高。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所导致的大量污染物排放。
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着城市居民的健康,还损害了生态环境,加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策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的新阶段。
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可以大幅度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严格管控工业排放。
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和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限制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惩戒,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模式转变。
3、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中国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广大市民尽量减少驾车行驶,从而减少排放的尾气污染物。
此外,还可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建设和普及。
4、居民环保意识和宣传。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
政府可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居民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并促使市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少开车、增加户外运动等。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数据)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数据)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
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
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
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中国环境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环境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雨田序言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中国环境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环境质量现状,拟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往环境管理中的不足,政府的环保工作重点和决策,环境科技和政策管理趋势,环境管理的支撑体系。
第一章:环境质量现状下面讲全国的环境质量总况,中国的环境问题,自2000年以来已经上升到一个在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已经突显出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环境的事件这些年突发事件每年增加的量很大,环境污染趋势还在一个很严重的过程之中;那么水、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续性有机物污染等还在持续增加。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到174万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005年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4起,重大环境事件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性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与上年相比,事件总数增加了9起。
按事件起因分类,安全生产事故滋生的环境事件有26起,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26起,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19起,其它的有5起。
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件有41起,大气污染事件24起,土壤污染事件13起,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4起,分别占总数的53.9%、31.6%、17.1%,5.3%,全部污染事件均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第一节空气质量情况下面介绍空气质量情况,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地级以上的城市319个,县级城市203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全球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全球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大气环境一直处于不断恶化和变化之中。
本文将从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入手,系统地探讨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
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交通运输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气环境中许多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的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空气质量主要受到四种污染物的污染: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以及二氧化硫。
首先,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质。
它们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作业等,能够在大气中长期悬浮并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超过90%的人口都生活在不安全的空气质量区域,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和对植物的损害。
它的生成需要阳光作为催化剂,而高浓度臭氧主要在夏季和高温天气中形成。
除了来自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它还可以由其他污染物转化而成,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
第三,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和燃煤发电厂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转化为硝酸和硫酸颗粒物,并形成酸雨,对自然生态和文物建筑的保护造成威胁。
全球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人口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气环境的问题不断加剧。
未来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能源结构转型、工业技术革新、政策措施、城市化进程、环保合作等。
第一,能源结构转型是未来大气环境变化的关键。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上升和化石能源排放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会对气候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加快石化工业技术革新和智能制造等环保科技的推进,是未来大气环境稳定的关键。
第二,城市化进程是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大气污染当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气中的PM2.5污染严重。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其细小粒径使其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普遍偏高,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
其次,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它们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造成酸雨等环境问题。
另外,工业排放和农村散乱污染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废气排放不达标的问题,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释放。
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污染治理手段,农村散乱污染现象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二、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较快。
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尤其是重工业和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使得污染物排放难以控制。
其次,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其燃烧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导致了大气环境污染的加剧。
另外,交通运输尾气排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快速增加。
此外,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散乱污染问题严重。
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了农村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三、对策措施为了改善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首先,加强工业和能源结构调整。
通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排放。
国内大气环境现状与污染监测措施思考

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会形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
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且排放源相对集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汽车尾气是交通运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其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交通运输排放的污染物还会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交通拥堵和车辆密集的地区。
AQI指数的实时监测和发布,有助于公众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氧化碳(CO)
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燃烧。
二氧化氮(NO2)
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
二氧化硫(SO2)
主要来源于燃煤和燃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PM2.5
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生活中燃烧排放的烟尘和粉尘。
01
02
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还会产生大量的异味和恶臭气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餐饮油烟、燃煤烟尘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污染监测措施与技术
03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是污染监测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染预警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PM10
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气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达标情况因地区和污染物类型而异,部分地区存在超标现象,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污染原因探究
02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这些污染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放到环境中,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2024年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大气污染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污染治理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2.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定义和范围大气污染治理市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市场。
它包括了各种技术、设备、系统以及服务,用于监测、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背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国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需求逐渐增加。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技术和产品,用于监测和治理大气污染。
4.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现状4.1 技术创新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受益于技术的创新。
新的监测技术和治理设备不断涌现,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例如,基于无人机和卫星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使得监测工作更加精确和及时。
此外,一些新的治理设备如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和颗粒物收集器等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4.2 市场竞争大气污染治理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众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这种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4.3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减排目标等。
这些政策为大气污染治理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4.4 国际合作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国际合作在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之间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来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交流,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5.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前景和挑战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与趋势分析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与趋势分析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大气污染,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与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涉及到其排放源、气象条件和区域特征等多个方面。
以颗粒物为例,主要有PM10和PM2.5两个指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尘土、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源导致了颗粒物浓度的增加。
特别是在城市和工业区,颗粒物浓度常常超过空气质量标准。
此外,风向、气象条件和地形也会对颗粒物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在夏季,强风能够将远离城市的颗粒物吹至城市中心,导致市区的污染程度加剧。
而二氧化硫则主要来自燃煤和工业过程中的硫化物排放。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燃煤减排措施的实施,二氧化硫浓度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明显降低。
例如,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面临着高浓度二氧化硫的严重问题。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则主要来自交通尾气、农业排放和工业过程等。
随着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普及,氮氧化物排放显著增加。
同时,农业化肥和农作物的储存、加工等也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来源。
挥发性有机物则主要来自石油和煤炭的使用,以及工业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大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我们来分析大气污染物的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全球减排目标的制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例如,在中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与此同时,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工业和农业过程的环保技术等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存在挑战。
首先,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高强度排放仍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实验报告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班级:_ 09-1___学号:_ 0908100302 __学生姓名:__姜伟___指导老师:__刘鸿雁__20011年12 月7日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1.前言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资料显示,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主要损伤和危害呼吸系统,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疾病。
本调查通过对中国近十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的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展现中国近十年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
2.分析与讨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以下内容将在经济发展与我国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上进行探究型的讨论。
2.1.近十年我国GDP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下面将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图2.1.1通过以上图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以1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GDP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已增长为5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在这十年中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又是如何变化的.本文将通过以下的讨论予以体现。
2.2.城市环境总体状况近十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逐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
下表为我国近十年城市环境总体状况的统计年份检测城市数目二级或二级以上二级以上所占比例三级三级所占比例劣三级劣三级的比例2001 341 114 33.40% 114 33.40% 113 33.20% 2002 343 117 34.10% 119 34.70% 107 31.20% 2003 340 142 41.70% 107 31.50% 91 26.80% 2004 342 132 38.60% 141 41.20% 69 20.20% 2005 522 319 60.30% 293 29.10% 152 10.60% 2006 559 349 62.40% 159 28.50% 51 9.10% 2007 60.50% 36.10% 3.40% 2008 519 399 76.80% 113 21.80% 7 1.40% 2009 612 505 82.50% 99 16.20% 8 1.30% 2010 471 82.80% 15.50% 1.70%表2.2.1由表2.1可知2001年城市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和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2002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标准。
2003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监测的340 个城市中,142 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41.7%,比上年增加7.9 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07 个,占31.5%,比上年减少 3.5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有91 个,占26.8%,比上年减少 4.4 个百分点。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38.6%,比上年减少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比上年增加9.7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比上年减少 6.6个百分点。
2005年监测的522 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319 个,县级城市203 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 个(占 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 个(占10.6%)。
2006 年监测的559 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237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 个(占 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 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 个(占9.1%)。
与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 4.7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 2.1 个百分点。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2007地级城市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占2.4%。
二级58.1%,三级36.1%。
低于三级占3.4%。
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2%,二级标准的占69.4%,三级标准的占26.9%,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5%。
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7%,二级标准的占75.9%,三级标准的占18.8%,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6%。
2010年全国471 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其中 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
全国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略高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达标比例。
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3%,二级标准的占78.4%,三级标准的占16.5%,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8%。
2.3.二氧化硫排放量与浓度分级比例变化趋势分析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下表为我国十年来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统计对比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列1 列2合计工业生活2001 1947.8 1566.6 381.22002 1926.6 1562 364.62003 2158.7 1791.4 367.32004 2254.9 1891.4 363.52005 2549.3 2168.4 380.92006 2588.82007 2468.1 2140 328.12008 2321.2 1991.3 329.92009 2214.4 1866.1 348.32010 2185.1 1864.4 320.7表2.2.2由表2.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1年到2006年有增加趋势,但在2006年到2010年间又有降低的趋势。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中主要为工业的排放,其中的增加趋势主要为工业排放量的增加所导致,其中的生活排放量无显著变化。
下表为近十年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等级比例统计表级数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二级78% 77.60% 74.40% 74.30% 77.40% 81.70% 79.10% 85.20% 91.60% 94.90% 三级12.30% 22.40% 25.60% 25.70% 16.10% 13.90% 19.70% 14.20% 8.40% 5.10% 劣三级9.70% 7.90% 12.10% 9.10% 6.50% 4.40% 1.20% 0.60% 0.00% 0.00%表2.2.3表2.23表明在01到04年全国城市大体上二氧化硫的浓度都在2级,只有三分之一以下为三级或劣三级,从05年开始达2级的城市逐年增多,而三级和劣三级到2010年已经降到1/10一下,而且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没有二氧化硫浓度在劣三级的城市。
2.4.酸雨的监测分析下表为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出现酸雨的地区所占比例以及酸雨PH在5.6(含5.6)以下所占的比例年份 ph <=5.6 出现酸雨未出现2001 36.90% 58.80% 4.30%2002 32.60% 50.30% 17.10%2003 37.40% 54.40% 8.20%2004 37.40% 54.40% 8.20%2005 38.40% 51.30% 10.30%2006 39.10% 54.00% 6.90%2007 39.20% 56.20% 4.60%2008 38.60% 52.80% 9.60%2009 38.70% 52.90% 9.40%2010 35.60% 50.40% 14.00%表2.4.1上表表明我国的酸雨污染仍较重一直处于较为严重的水平。
2.5.城市颗粒分级年际比较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是另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下表为2001年到2010年可比城市颗粒分级年际比较。
级数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二级64.10% 36.80% 45.60% 46.80% 59.50% 62.80% 72% 81.50% 84.30% 85.00% 三级29.20% 63.20% 33.20% 38.90% 35.00% 31.90% 15.60% 17.90% 15.40% 13.80% 列三级 6.70% 29.80% 21.20% 14.30% 5.50% 5.30% 2.20% 0.60% 0.30% 1.20%表2.5.1从表2.5.1中可以分析得知2001、02年大气颗粒污染物较为严重,其中02年更是较01更为严重,但是从02年之后的9年间颗粒污染有所减弱,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增加,颗粒物浓度达到三级、劣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降低。
至2010年颗粒无染情况与01年相比已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