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新生代占比过半《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

相比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 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

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

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

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

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

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

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中国的人口课件•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城市化进程与流动人口管理•老龄化趋势及应对策略•区域协调发展与人口布局优化•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人口定义及统计口径人口定义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特征的人的总体。

统计口径通常采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现有人口等不同的统计口径来反映人口状况。

中国人口特点及分布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人口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同时,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

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如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以及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对人口变化产生影响。

趋势分析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02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受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水平及战乱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缓慢。

古代人口增长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人口变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受列强侵略、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030201古代至近代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调整鼓励生育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生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人口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政府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等。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少子化等特点,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0年发布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0年发布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xx发布近日,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xx发布,下面是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xx》明确的指出,xx年的时候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这个时候也是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每六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报告》的数据显示,xx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80后”占比过半《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xx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

xx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xx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xx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中金网10月19日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xx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

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流动人口的衡量标准衡量流动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动涉及的空间及其持续的时间。

在空间尺度上,可以按流动距离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或按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将流动人口按不同等级区域进行划分,如省际、县际、乡际流动人口,还可以按农村、城市两大居住地系统区分为以城市和农村为流动目的地的各种流向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现状和走势

中国的人口现状和走势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一方面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趋势,增速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生育率不断降低,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等等;另一方面也存在令人欣喜的现象和趋势,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人口质量不断提升。

一、生育率降低,人口增速徘徊在低位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再降到2020年的1.3,大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

为了遏制生育率降低,独生子女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

2015年末中央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降至1725万,2018年下降202万至1523万,2019年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下降265万至1200万。

生育率的降低是人口增速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速必然会下降。

根据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0.53%,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

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为14.4亿,均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如果总和生育率依旧为1.3,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

人口见顶之后的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

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20年小幅降至约18%,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

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毕马威-202106

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毕马威-202106

总人口(百万人)
年均增速(%,右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毕马威分析
生育率较低是人口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
七普数据指出,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2.1的代际更替水平,进入1.5以 下的“低生育率”区间。从国际上看,低生育率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共性问 题之一,世界银行数据显示,30个经济体曾总和生育率持续10年以上低于1.5,其中 19个为发达经济体。2018年,全球仅有37%的中等偏上及高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高 于代际更替水平。但是,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并非无法摆脱,德国在连续40年 总和生育率低于1.5后,通过提高育婴父母的福利、推动工作和家庭平衡、提高普惠 托育水平、放宽移民政策等措施,使总和生育率于2015年回升至1.5,并在此后保持 稳定。
图 2 出生人口数量,百万人
35
30
25
20
15
10
5
0
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统计摘要》,Wind,毕马威分析
2 原先公布的这两年出生人口数分别为1,786万人和 1,723万人,七普后对该数据进行了修订。 /tjsj/sjjd/202105/t20210512_1817336.html
• 一老一小消费市场广阔 • 国货品牌快速崛起
人口普查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 息支持。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口增速放慢,老龄化 加速,而生育率较低。为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实施三胎政策和配套 支持措施。会议提出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 考虑,通过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 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增强适龄青 年的生育意愿,提高我国生育率。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China王培安主编Chief Editor Wang Pei’an编委会主编:王培安编委会成员:王谦贺丹刘鸿雁胡强强黄燕妮庄亚儿姜玉王志理齐嘉楠韩枫张刚赵雪晴前言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样本点分布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59个县级单位,涉及3776个街道(乡镇),8993个居委会(村委会)。

个人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市(区、县)户口且2014年5月时年龄为15-59周岁的流动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除外)。

各省级样本量分为14000人、12000人、10000人、8000人、7000人、6000人、5000人和4000人八个等级。

实际调查流动人口201000人,有效样本200937人,涉及流动人口家庭成员667122人,其中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575288人。

监测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就业与居住、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以及社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等。

调查的主要结果不仅对全国和各省有代表性,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也有较好代表性。

为使监测数据更好地为科学决策和相关研究服务,我们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编辑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

对书中的不足和不妥之处,恳请使用者指正。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5月ForewordIn May 2014,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HFPC) conducted a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throughout China. The sample points were distributed in 1,459 county-level unit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nvolving 3,776 sub-districts and towns (townships) and 8,993 neighbourhood (villagers' committees). Interviewees were the migrant population who had lived in the inflow places for more than a month, did not hav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at city (district or county), and were at the age of 15-59 by May 2014. Those whose current resid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were not included. Sample sizes of the provi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ight grades of 14,000 persons, 12,000 persons, 10,000 persons, 8,000 persons, 7,000 persons, 6,000 persons, 5,000 persons and 4,000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plan, 201,000 persons were to be interviewed, but 200,937 persons were actually interviewed, involving 667,122 family members, of which, 575,288 family members were in the inflow places. Contents under monitoring include basic inform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and family; employment and housing; basic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conditions about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basic condition of community popul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so on. Results of the survey have well represented not only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s, but also urban groups and key cities.To better ser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related researches with these data, we hav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above data and edited th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China. Comments are earnestly welcomed from the readers about anything inadequate or improper in the collection.Department of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for Migrant Population,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May 2015调查和数据汇总情况简介和说明一、调查内容。

简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人口变化趋势

简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人口变化趋势

简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人口变化趋势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人口普查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权性的基本国情调查,不仅是了解我国人口发展变动情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重大宏观经济社会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六次人口普查,获得了丰富详实的人口基础数据。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开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关键节点的一次重大基本国情调查,对于准确把握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推动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我国人口总量惯性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数量为万人,与2010年万人相比增加了7205万人,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虽然我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于上世纪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并持续至今,但由于人口死亡率降低和建国早期高生育率带来的人口惯性,总人口仍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增长。

我国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在人口增速方面,从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2010年0.57%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增速有所放缓。

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等因素导致人口增长惯性减弱,同时生育水平略有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亿人,与2010年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

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

人口抚养比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在仅仅局限在当地城镇发展,更多的开始向外发展,去往人口多,经济条件高的地方发展。

据统计目前
我多流动人口数量超过2亿多人,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外省市发展居住的人,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还在
不断的增加。

为什么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等有关情况。

2015年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会上介绍,《报告》里说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既包括通常意义说的流动人口,也包括
人走户口也跟着一起走的人,这部分叫迁移人口。

未来中国流动迁移人口将继续增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迁移人口来讲,它会继续增加。

到现在为止整体来讲,每年带户口迁移
的人大概2500万到2700万左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
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户口迁移的人会逐渐多起来,这
是现代化本身的一个过程,也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
证明。

段成荣表示,与此同时,从流动人口自身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也还会继续保持大规模的存在,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主要有这样
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现有的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依据他们生存发展的状况,依据他们的意愿,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还会继续在当前的流
入地或者大的流入地体系里继续停留下来,留在这个城市里。

第二,这些年尤其是最近十来年的流动人口每年的增量主要是来自从农村进城的这些人,农村进城的人具体讲主要是年轻人,离开
各级学校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了,高中毕业了,不再继续升学,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很快会加入到流动的队伍当中来。

这是过去这些年动态监测以及别的一些调查都反复证明和看到的一个现象。

现在农村还有很多年轻人每年会离开学校,他们会继续加入进来。

第三,最近这些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很多一个来源是从小城镇,从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到我们东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来流动,这些流动人口叫做从城市到城市的简称“城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在进入新世纪[0.00%资金研报]以来,已经在逐渐增加,这部分人口在整个2亿多流动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从原来不到10%,现在已经到30%,甚至更高的比例,而且会继续增加。

第四,在新型城镇化的安排当中,未来几年会有1亿左右的人进城落户,按照目前落户的整体安排,主要的去向是中小城市,以目前的发展格局来讲,现在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发展的机会相对可能还不是那么充足,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些人落户之后可能会以新的形式,以从城市到城市的流动方式来参与流动。

第五,根据最近几年的动态监测和其他来源的数据看到,在前面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30多年的时间里,参与流动的程度相对滞后的一些群体,比如说少数民族人口,前面若干年可能流动性相对要弱一些,但是在最近几年以来,他们已经明显开始加速,另外现在接受高素质教育程度的人参与流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

把这些因素概括在一起,我们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流动迁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还会保持增长的势头。

中国人口流动趋势
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举办专题发布会,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10-20年,我国人口流动迁徙仍将持续活跃。

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
相当于每6个人中一人是流动人口。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的进程,到2020年,我国仍将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报告》显示,从1982年以来的历次普查数据来看,我国流动
人口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预计在2020年前,我国流动迁徙人口每年
增长600-700万人。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2020年后,我国
流动人口每年的增量将逐渐减至500万以下。

相关预测数据显示,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2030年可望降至1.5-1.6亿人。

《报告》称,“十三五”时期,人口将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中部和
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将明显增加。

人口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风向标。

过去以打工为主的我国人口流动,现今出现了在东部等地大城市落户的迁徙特征。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19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我国流动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从1982年的1154万人,到2015
年的2.47亿人,34年间翻了逾21倍。

预计至2030年,我国流动
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态势将不会改变,2020年、2025年、2030年
流动人口总量将分别增至2.82亿、3.07亿和3.27亿人左右。

2.47亿的人口规模意味着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
院长段成荣告诉记者,这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18%,意味着每6人
中1人是流动人口。

如果考虑到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劳动力人口,而与总劳动力人口去计算占比,则这一数字将超过30%。

也因此,这一规模群体的流动、迁徙、落户选择,不仅引人关注,也牵涉到国家的人口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无论对流出或流入地,都
将在多方面产生影响。

《报告》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将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上一次(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得出的总的结论是人口流动出来之后,去往沿海大城市集中,这一趋势在过去的30多年中很稳定、也很持续。

从今天来看,
向东部和东部城市集中的趋势仍没有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段成荣说,随着如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国家一系列的均衡地区发展战略
实施的深入,向中西部分散的人口流动应该也会逐渐展现。

因此,
中西部城市也要做好迎接更多流动人口到来的准备。

《报告》印证了段成荣的说法。

在城市流动人口规模排名中,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长沙、合肥、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的排位
在显著上升,显示了其对流动人口的吸纳在大幅上涨。

可以预测,
依托省会城市的多个中西部城市群将崛起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人口流动最大的城市
上海已成中国内地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据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来沪人员总量达581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

上海19个区县中,
有3个区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户籍人口数,而某些街道流动人口比
户籍人口多出4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