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季节性与期货
期货市场中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技巧

期货市场中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技巧在期货市场中,农产品期货交易是一种非常常见和重要的交易方式。
农产品期货交易的成功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技巧和策略进行操作,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在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常用的技巧。
一、基本面分析技巧基本面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供需关系和市场基本信息来预测价格趋势的方法。
在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关注以下几点是重要的:1. 季节性因素:了解农产品的生长季节特点,根据季节性需求和供应变化预测价格波动。
例如,在稻谷期货交易中,水稻收获季节的到来往往会导致价格下跌,而在即将进入淡季时则可能会出现价格上涨。
2. 政策因素:关注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例如,某国政府宣布减少对某一农产品进口限制的话,会导致该农产品价格下跌;相反,加大对进口农产品的限制则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3. 天气因素:天气对农产品的生产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条件会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起价格变动。
因此,在交易农产品期货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交易策略。
二、技术分析技巧技术分析是通过研究价格图表和历史交易数据来预测未来价格变化的方法。
以下是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常用的几种技术指标:1. 移动平均线: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平均值,来分析价格趋势的方向和力度。
长期移动平均线可以用来判断价格的长期趋势,而短期移动平均线则对短期价格波动进行分析。
2. MACD指标:MACD指标可以帮助判断价格的动能和趋势的转折点。
当MACD线上穿信号线时,表明价格可能上涨;相反,当MACD线下穿信号线时,表明价格可能下跌。
3. 相对强弱指数(RSI):RSI指标可以衡量价格的超买和超卖情况。
当RSI指标超过70时,表示市场可能过热,价格可能下跌;反之,当RSI指标低于30时,表示市场可能过冷,价格可能上涨。
三、风险控制技巧风险控制是期货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技巧:1. 止损订单:设置合理的止损水平,当价格达到止损水平时,自动平仓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关系解析

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关系解析在当代农业市场中,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关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互动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农产品市场风险。
一、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可交易的合约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允许交易双方通过买入或卖出未来的某种商品,以约定的价格和日期进行交割。
而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买卖的场所,是供需双方进行交易、价格形成的市场。
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发现机制:期货市场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这些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农产品市场的参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买家可以根据期货市场的行情,合理判断农产品的价格趋势。
2. 风险管理:期货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例如,农产品生产者可通过购买相关农产品的期货合约,锁定未来的价格,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3. 资金流动:期货市场的交易活动促使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这些资金不仅可以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期货市场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1. 价格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当期货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时,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买家可能会转向期货市场购买合约,导致实物农产品的价格上升。
反之,期货市场价格的下跌则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下跌。
2. 投资影响:期货市场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参与其中,这些资金可能涉及到农产品市场。
当投资者看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前景时,会将资金投入到期货市场中,进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
此外,大量的资金流入农产品期货市场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供应能力。
3. 生产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行为。
当期货市场中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民会增加对此农产品的生产投入,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让期货市场帮农产品保值

让期货市场帮农产品保值作者:云戈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3年第02期▲▲通过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和指导农业生产,被中国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经营人士接受。
1848年,美国83位贸易商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专门从事远期合约交易的场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以此为基础,随着合约标准化及结算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期货市场诞生。
近几十年来,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所更是不断涌现,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东京谷物交易所、纽约棉花交易所、温尼伯格商品交易所等。
所有的农产品都可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在这些期货市场里,农产品期货种类极多,除大家所熟悉的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货,菜籽、豆油、菜油等油脂油料,棉花、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外,还有黄油、鸡蛋、生猪、活牛、猪腩等畜禽产品,木材、天然橡胶等林产品期货也陆续上市,甚至也有天气期货等中间期货产品。
这些品种基本上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深受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喜爱。
美国是一个现代化经济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大国,美国耕地面积世界第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也很高,因此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美国的农场主会加入很多协会,以协会为依托参与农业产业化运作,大多自觉运用期货市场价格引领生产,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保。
期货市场如何做到给农产品保值避险期货市场作为现货的衍生物,其功能发挥的基本要求是期货价格能真实的反映现货市场供需。
这首先要求期货合约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货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兼顾市场流通性。
其次需要期货交割设计利于现货企业进入。
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保质周期,在流通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期货交割环节需要充分考虑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仓储物流、质量检验等环节的特点,做到简洁、公平、利于现货企业进入市场。
期货市场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经营者解决种什么、种多少、怎么卖和卖给谁的问题。
玉米期货来分析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因素

与高高在上的黄金、铜铝等工业品期货相比,价廉物美的农产品期货开始吸引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目光。
随之而然的,走俏的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
在国际期货市场,玉米期货是最早的一个期货交易品种。
至今,玉米期货仍将引领农产品期货风骚,因为它在商品期货市场排名第二。
在国内,玉米期货曾为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
下面,我们就针对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因素展开一些分析: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1、天气因素。
玉米作为农产品,无论现货价格还是期货价格都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播种和生长期间,天气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理想的天气会使玉米丰产,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跌;而不理想的天气会造成玉米减产,从而使供给减少,价格上涨。
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因此,不仅我国国内天气的变化会对我国期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美国的天气变化情况也会对我国玉米市场产生间接影响,其他生产国如南美天气的变化也需要重点关注。
由于美国和中国处于同一纬度,每年4—9月是玉米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密切关注这一阶段的天气变化情况。
而对南美来说,则要关注10月至次年3月的天气变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玉米期货价格在收割期供应量达到最高时开始下跌,在春天和初夏供应紧缺及新作产量不确定时达到高点。
夏天的中期到晚期时,新作产量情况会逐渐明朗,但也是受天气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
因此,对之应该严重关注,至收割期前玉米期货价格会下跌。
玉米期货价格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程度最终取决于市场总体的供需情况。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天气状况又是影响玉米单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天气状况会对玉米期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2、玉米产量对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
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中首选因素是产量规模。
天气决定产量规模,因而天气好,产量就高。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玉米产量对CBOT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首先,我就产量对CBOT 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
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统计与计量回归的方法。
棕榈油期货季节性规律 棕榈油季节性特点是什么

棕榈油期货季节性规律棕榈油季节性特点是什么由于商品的供需层面存在着某些季节性变化特点,即随着季节的转换商品供给或需求的增减趋势相对固定,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因此带有季节性波动特性,我们将这种波动特性称为季节性波动规律。
就农产品而言,供给和需求各自的季节性规律决定了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尤其是供给或需求的季节性强弱差异明显,价格的季节性也相对突出。
1. 棕榈油供给季节性特征棕榈属多年生植物,其棕榈果产量深受天气的影响,气候的多少雨、气温的异常高低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
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为棕榈油主要生产国,两者共占全球棕油产量的86%以上。
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每年4-10月是增产季,在增产期间,棕榈油价格易跌难涨,而11月至次年2月是减产季,棕榈油价格随之止跌反弹。
小的调整方面,每年的五月到八月之间马棕产量都会有个小的回调,回调过后就会爬升至一年的最高点,一般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通常在10月见顶回落。
2. 棕榈油需求季节性特征按照熔点来看,我国棕榈油进口目前以不超过24℃精炼棕榈液油为主。
我国棕榈油的消费以食用为主,其中24度精炼棕榈油为主要品种,占据的市场份额在60%以上。
每年对食用精炼棕榈油的需求量占进口的绝大部分,我国每月的棕榈油消费量约为40万吨。
由于棕榈油的熔点比较高,在冬季容易凝结不易于搀兑,消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但近几年来随着棕榈油分提技术的快速发展,更低熔点的棕榈油开始进入冬季消费市场。
从时间来看,10月份之后是我国油脂消费的季节性旺季,夏季是我国油脂消费淡季。
消费的季节性直接表现为进口量的季节性,从2012年-2017年的情况看,国庆节、春节前因节日备货进口量较大,即7-9月、11-12月进口放量,提振棕榈油价格,而1-6月进口量较小,棕榈油价格回落。
库存方面,因为10月份之后正是我国油脂消费的季节性旺季,棕榈油消费增加,四季度港口库存逐渐减少,达到全年低位,对棕榈油价格有较强的支撑。
农业产品市场名词解释

农业产品市场名词解释1. 农业产品市场:农业产品市场指的是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出售给消费者的交易市场。
农业产品市场是农民与消费者相互联系、进行交流、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场所。
2. 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指农民将农产品首次出售给经纪人、批发商或农产品市场等专业机构的交易市场。
在一级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一般会较低,但需要农民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销自己的产品。
3. 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指经过一次交易后的农产品再次被批发商、零售商或其他消费者购买的市场。
在二级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一般会有所上涨,因为经过批发商或零售商的加工和分销,在市场上的供应量较少。
4. 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指将农产品从生产者或一级市场购买后,以批量和低价的形式出售给零售商、超市、饭店等的市场。
批发市场主要以大宗交易为主,供应链较长,一般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
5. 零售市场:零售市场是指将农产品从批发市场购买后,以零售的方式向个人消费者销售的市场。
零售市场以消费者购买小批量产品为主,主要通过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等销售农产品。
6. 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指在特定日期或将来某个确定的日期,以约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农产品的合约市场。
期货市场主要是为了农产品生产者、零售商和投资者提供保值和投机的工具。
7. 现货市场:现货市场是指交易时交付商品并立即支付货款的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上即指当天即可交货的农产品市场。
现货市场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形式相对灵活。
8. 外盘市场:外盘市场指的是农产品在国外进行的交易市场,通常指的是国外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对于进出口农产品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外盘市场的价格变化也是影响国内市场的重要因素。
棉花期货的几点认识

棉花期货的几点认识棉花期货做起来不同于白糖、豆类等农产品。
其特点表现为平时波动缓慢,有时几个月在那里趴着。
让人着急。
但动起来就是迅猛的。
说涨就涨起来,涨够了再说。
说跌就跌下去,打到你心惊肉跳。
其原由是不是:1.棉花这一品种季节性较强。
每年9--3月是棉花的收购加工旺季。
此时大量棉花上市,现货市场存在着资金相对于资源本身偏少,市场价格较低。
期市上资金就更少了。
现货商此时以期货仓单套保为主,市场价格较低,波动也较小。
到了收购加工后期两节来临,银行收贷,纺企也要做库存准备,现货商也把部分棉花押在库里,流动资金紧张。
期市疲软。
春节过后2--4月又一波上涨行情,纺企销售旺季,资金流转较快,市场活跃。
期货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
往往价格达到年度次高点或者高点。
到了5月份有个回调,有的年份五月叫做黑五月,价格处于年度低点。
一直到6月底。
7、8月份纺织准备秋季服装,棉花将近新花上市,市场资源匮乏,价格自然高企。
此时期货一般是年度高点。
一年内由于受季节影响就这几次波动。
在期货市场上没必要天天盯住他。
掌握自身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运作了。
棉花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适宜做长线,做趋势。
不适合短线交易。
每年能做一两波行情就不错了。
所以做棉花期货要有耐性。
2.做棉花期货的大多是业内人士,对棉花属性很清楚。
这些业内人士把现货的经营思维带到期货上,用现货的经营模式来经营期货,才有了期货的平时波动较小,说动就很迅猛的现象。
我们观察到4月的现货,一个月就由11600---13600.涨了2000元每吨。
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涨法。
说涨就会涨,只要涨大家都不销售,逼迫继续涨。
多年来我们总结出,棉花在低价位时,到处都是棉花,当棉花上涨时,突然一夜之间就没有了棉花。
问谁谁说没有。
这是多年形成的一种销售习惯。
其实每年棉花低点到高点总有2000以上的差价。
存放一年棉花利息、保管费、自然损耗等加起来就有一千大几了。
棉花年度内价格均衡不出现价差,就没人来经营棉花了。
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和蛋白质来源,其供需情况和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国际市场供应、国内供应、进口量以及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份。
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美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作为一种农产品,大豆的生产和供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大豆种植、供应是季节性的。
一般来说,在收获期,大豆的价格比较低。
大豆的种植面积都在变化,从而对大豆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另外,大豆的生长期大约在4个月左右,种植期内气候因素、生长情况、收获进度都会影响大豆产量,进而影响大豆价格。
我国是国际大豆市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因此,国际价格水平和进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内大豆价格。
自大豆期货上市以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陆续推出了大豆衍生品〔豆柏和豆油〕的期货品种。
通过在期货市场中的套利,大豆生产商、加工商和贸易商可以锁定自身利润,降低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损失,有效地缩小了市场风险。
套利时机形成的同时也使大豆与豆粕、豆油的价格关系在长期趋于一致。
因此综合来看,我国大豆期货很容易受到国际期货价格的影响,两者可能存在密切的联动。
总结来看,国际市场供应、国内大豆供应、进口量以及国际期货市场都是影响大豆期货价格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构成了复杂的大豆期货价格体系。
为了准确判断大豆期货价格的走势,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各种因素对价格影响的大小进行权重分析。
对于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更好的收益。
在梳理关键词时,我们发现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管理。
因此,我们将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编写文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析农产品期货的季节性行情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动的趋势性十分明显。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
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因此,下面我们以几个品种为例,从季节性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分别对其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种来说,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
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
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上图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我们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纠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
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
不过,每年二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
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
目前正处于8月份,正是供应淡季,又由于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严重干旱,国内大豆减产基本定局,而美国大豆产区近期天气也是十分炎热干燥,大豆天气行情再度显现,在大豆收获季节来临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因此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估计在9--11月份供应压力前大豆可能会形成一个短期高点。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上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
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的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最高价格。
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
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最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
农业部前期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以下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这对前期国内利用玉米发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泼了一盆冷水,玉米期价也因此从1700元/吨上方连续回落至1500元/吨以下。
由于过渡打压后,近期的东北农作物用地发生干旱灾害,导致玉米期价产生了"反季节"的上涨行情,但于8月10日将有"吉林省2007年轮换地方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届时将销售轮出省级储备玉米10万吨,这对于玉米期价将是一个压力。
在供应季节来临前玉米产生大幅度反弹的行情较小,上涨空间有限。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
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
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
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最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
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
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麦集中上市压力下,强麦期价产生了一个季节性低点,随后变于七月底产生了强劲的上涨。
综观以上三个品种的季节性因素对价格变化的长期影响作用,尽管活跃的期货交易可以削弱较明显的价格运动趋势,但特定时节的价格同向波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主要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面因素影响。
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是有季节性的,这样每年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前夕,由于旧年度作物的库存量与新年度作物的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具有预测效应的期货交易往往容易随着市场对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动;其后随着收获季节到来农产品每个品种的新年度产量情况逐渐明了,必然市场就开始面临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若是丰产年头供应压力则最重,价格也最弱。
若是减产年头则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新粮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对需求、库存等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其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消费旺季,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得到深化,此时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持仓量迅速增加,期货价格往往最强,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新概念题材的炒作。
因此,季节性因素是我们在制定农产品操作计划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分析上述几个品种价格的季节性走势是建立在对各品种长期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其整体体现出了农产品由供求主导的季节规律性,但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
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
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
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总之,在世界范围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表现突出,当大的供求面严重失衡时,季节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没,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行情。
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它大供求面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