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5
6
2.4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基于指标体系,通过描述、评价性质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来反映 某种事物。在承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通过组合一系列反映承载力各个方面及相互 作用的指标使其模拟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根据指标间相互关联和重要程度,对 参数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逐层加权并求和,最终在目标层得到某一绝对或相对的综 合参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理论框架的 信息具体化,具体而言,所有的承载力分析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具体的数据结构即指 标框架,因此,指标体系为承载力的计算实现奠定了基础。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2
1.概念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面临一定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转、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承载力的评价、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等实际问题出发,为读者分析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关键任务,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和城市经济承载能力。
1. 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环境的质量、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拥堵程度、生活成本高低等。
2. 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人口、城市社会组织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指的是流动人口。
城市社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社会组织数量、社会组织种类等;城市公共服务可以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3. 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城市经济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增长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城市经济结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结构等。
以上评价指标并非全面,未来的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以科技和社会进步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指标,形成更加严谨、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城市承载力的提升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
本章将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保科技等角度分析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变革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评述。
一、物理指标法物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物理指标包括土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等。
例如,通过对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检测,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
物理指标法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无法全面衡量环境质量等问题。
二、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基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水资源供需指数、气候适宜指数等。
综合指标法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然而,综合指标法受到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合理地权衡和校正。
三、可持续发展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法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人类发展指数、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健康指数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和动力学原理的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建立和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理指标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的评估和监测工作;综合指标法可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但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需要谨慎;可持续发展指数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动力学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但数据要求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出发,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调整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来评估其承载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定性评估方法则通过专家评价和意见调查等方式来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评估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建立节约型社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则是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1. 定性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即基于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解决对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因素的测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不适用于复杂的考虑因素。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将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数值,使用很多生态模型与统计方法来确定区域内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承载能力值。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并且在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在建设项目进行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因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结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1. 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用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估。
通过评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评判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2. 建设项目的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m eM a in M ethods for U rban E cosyste m C arry ing Capacity
W e i Jinjin , Xu L inyu
( S tate K 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 en tal S m i u 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 l School of Environm en, t B eijing Nor m alU n iversity , B eijing 100875, C h ina) A bstract : U rban ecosyste m carrying capacity( UECC ) is an m i portan t theory of U rban E cology . Th is article presen ts th ree m ethods for assessing UECC, w h ich ar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 ecological footprin t and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 The defi n ition of popu 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in ter m s of the acceptab ility of natural resou rce and hum an m i pacts as m easured by the m axm i um and op tm i um popu lations. A nd the ecolog ical footprint is am easure of the resources w e consum e expressed in ter m s of the equ ivalent p roductive land area needed to produce the m and adsorb the consequen tw astes . W h ile the relative carry ing capacity is an accoun ting tool that has no quantity key link. Th 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h ree m ethods respectively . A s a conclusion, further research shou ld be conducted to m ake a syste m atic study , and care the spatial d ifference , the lm i it and the developm en t of the UECC. K ey words : urban; ecosyste m; carry ing capacity ; accounting tools
V itousek et a.l 测算了人类利用自然系统的净初级生 [ 9] 产力 , Jasson 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 岛海岸渔 [ 10] 业的海洋生态系 统面积 , Jartw ick 提出 了绿色净 国家产品概念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态经济学家 W illia m Rees 教 [ 12] 授等人 在 1992 年提 出生态足迹概念 , 并由 M a th isW ackernage l教授等人加以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 [ 13 ] 迹模型 。生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rint) 模型是通 过测定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 维持某一消费水 平下的人口持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 地面积, 即一定人口所需的资源、 能源和吸纳这些人 口排放的废弃物转化为各种类型土地面积之和。生 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 可与一定区域内所能提供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 即生态承载力 ) 进行比较, 以 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方法发展的过程, 也是研究者们争论 的过程。有学者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进行改进 , [ 14] 并在研究中引入了能值分析 ( Energy Ana ly sis) 、 成分模型 ( Com ponent- based M odel) 、 情景 分析 [ 16] ( Scenario Analysis) 、 投入 - 产出 分析 ( Input [ 17] output Analysis) 以 及 干 扰 分 析 ( D isturbance [ 18] based Approaches) 等方法, 对生态足迹加以修正 , 以进一步完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可表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 况 , 也可用来测度城市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利用现 状。生态足迹的应 用尺度很广 , 可应用在 个人、 家 庭、 社区、 地区、 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在国家层次上 的生态足迹的计算 , 通常使用综合法 ( Com pound ap proach) , 即自上至 下利用国家级的数据归纳 ; 而区 域 ( 省、 市 )、 行 业、 公司、 学校、 个人生态 足迹采 用 Si mm ons等人创造的成分法 ( Com ponent approach) , 即自下而上利用当地数据。从解决具体问题角度 , 生态足迹方法更多用于分析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 [ 19] 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方法也可用于 评价贸易 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建 立相应的贸易制度框架 , 且贸易制度合理, 贸易便可 [ 20] 成为消除生态承载力缺口潜在的工具 。此外, 考 虑到生态足迹方法可测度城市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 利用现状 , 生态足迹方法还可用于对城市中多种土 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优选。 生态足迹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基于土 地面积的量化指标 , 为城市长期发展决策的制定提 供了一种较为直观的切入口, 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 导向。但是 ,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研究时间还比较 短 , 尚处于不断完善中 ,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模型 计算仅反映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 , 没有考虑到一
收稿日期 : 2008 - 04- 30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N o. 40501022) 作者简介 : 卫晋晋 ( 1983- ) , 女 , 山 西省晋城 市人 , 硕士 研究生 , 主 要 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 : 徐琳瑜
第 33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 是区域政治 文化的中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相当迅 速 , 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 并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高 度集聚。人口增多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盛, 另一方面又带来了 环境污染、 资源耗损、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等一系列的 城市病 的产生和蔓延。然而 , 资源的 供给和环境的纳污能力是有限的 , 因此, 城市生态系 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载能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合理评价城市生 态承载力值得探讨、 引人深思。本文在总结比较大 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的表征方式将其评价方法归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人 口承载力、 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 并分析各方法的 特点与应用学中的种群承载 力 , 其特定含义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 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 , 是一种阈值的概念。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 , 承载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生态系统中 , 因此以城市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数量 表征城市生态承载力, 即人口承载力成为一种主要 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至今, 仍有不少 ! 133!
[ 15] [ 11]
2 生态足迹
与人口承载力相比 , 生态足迹方法考虑到了人 类生活方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该方法将人类 活动所需占用的资源环境用统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面积表征, 即用生态足迹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以判断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 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 的承载力。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 70 年 代诸多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早在 1967 年, Borgstrom 提出了 虚拟英里 , 此后 Odum 探讨了一 [ 7- 8] 个城市在能 量意义 上的 额外 的 影 子面 积 。 ! 134!
卫晋晋等 !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V ol 33 N o 9 Sep. 2008
学者用人口承载力表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又可称为人口容量。国际人口生态 学会给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 世界对于人类的容 纳量是指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更新资源的条件 下 , 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 [ 1] 数量 。这种定义主要把资源作为人口容量的决定 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ESCO) 定义人口容量 为 :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能 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 , 在保证符合 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 该国家或 [ 1] 地区所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此计量方法考 虑人口、 资源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并使其结合为一 个有机整体。朱宝树在其主编的 ∀人口生态学 #一 书中认为: 所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 容量, 就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 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 , 所能持续供养的 [ 2] 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还有些学者 认为人口容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或一 [ 3] 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在理想或 最优的目标下的最适宜人口是适度人口数, 有学者 将适度人口定义为 : 在一定资源承载力和舒适度目 标下的人口容量 , 并建立了 R - S 双向寻优模型, 定 [ 4] 量描述承载力与舒适度水平双向优化的程度 。总 体来讲 , 国内外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 常采用单因子 分析法、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土地资源分析法、 系统 [ 5] 动力学方法和非线性规划方法等 , 也有些学者运 [ 6] 用可能 - 满意度法 。 人口承载力是以城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承载的 人口数量来标度的, 它的表征直观、 明了、 易于理解。 然而,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承载力有决定性作用, 在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活动强度与速率对城 市生态系统的破坏或影响对 人口承载力也 至关重 要 , 单纯以人口数量却难以表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这 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