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值得注意的是, 人群健康各项指标对健康等级的隶属度分布不
R = , , ) ( , …,
集中, 容易引起健康状况波动 , 原因在于主城区人口密度居高不
下, 人口自 然增长率高于 全国 平均水平。 制约重庆市主城区 城市生态系 统健康的要素包括活力、 组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 评价指标体系 一)
一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 法建立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
为 : ・ 日= R
其中: 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结果, 为5 日 个健康评价 活力、 织力、 组 恢复力、 服务功能、 人类健康) 对总体健康程 根据生态系 统健康理论, 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的自 身特点, 要素( 采 权矩阵, = ,2…, )R ( w , , 为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要 用活力、 组织结构、 恢复力、 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对人类健康 度的 对各级 健康 标准的隶 属度矩阵。 的 影响 这5 个要素来构建城市 生态系统健康的初级评价指标体 素 系 4。由于 I 】 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为了
摘要 : 对重庆市主城 区的城 市生 态系统健 康状 况进 行分析 , 结果表 明 : 重庆市主城 区在 20 0 8年总体健康 水平为 亚健 康, 其隶属 度为 0 4 ; 复力和人群健康是影响城 市生态 系统健康 的有利 因素 , .O 恢 而活力、 织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不利 因素。 组
R 1 R 2 R3 R 4 R 5 3 3 3 3 3 R 1 R 2 R 3 R4 R 5 4 4 4 4 4 Rl R2 5 5 5 R 3
R5 5
R. i o 为第 个要素对第J 级
城市生态系统 健康评 价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适当 的评价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应用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基础的生物系统之一,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生态系统服务(ES),包括物质和能量循环、水和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美化等。
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物质和非物质利益,它可以刻画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ESVA)是指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的过程。
ESVA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应用。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1. 生态系统功能方法(EFM)生态系统功能方法是通过对服务提供者(即生物区域)进行直接观察和测量来评估ESV。
此方法着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传递机制,通常使用多种指标,如土壤质量、植物生长和繁殖、水质和洪水控制等等。
2. 代价方法(CM)代价方法基于ESV的代表性测量值。
它强调的是对使用者的支出进行测量,例如,能源补贴、对水的污染控制或护理花卉等造成的费用。
3. 偏好方法(PM)偏好方法是通过调查来确定不同人群对于ESV的评价和偏好。
研究者可以使用任意数量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当众弃物实验、艺术家、专业人员和相对普通的人的专家评估等。
应用广泛、精细度较高,被广泛应用于国家调查,社区满意度,景观规划等领域。
4. 转化成本方法(TCM)这种方法是通过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来评估ESV。
此方法着重考虑了为了实现当前服务,所需的几个替代性过程(即,可能被留下的成本,如环境污染和法规遵从等),并计算出他们与当前服务的成本之间的差异。
5. 综合方法综合方法结合了前述的所有方法,是一个更完整的ESVA方法。
为了评估ESV,研究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接近价格压力、公众和环境交互作用和其他因素。
综合方法的绩效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方面(服务提供者、服务受益者还是政策制定者)中使用的优先顺序。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也加速了人们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评价的研究。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述生态城市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尊重自然、优化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未来世世代代需求的城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低碳、清洁、健康、智能、可持续的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积极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推行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把城市绿地、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垃圾处理、交通方式、建筑材料等方面纳入考虑,将环保生态理念贯穿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1.低碳环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彻底改变以往的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着重建设低碳环保城市。
2.绿色生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加强城市的绿地建设和环保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3.智能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将IT技术引入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4.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长远利益为前提,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评价标准1.环保性评价:测评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情况。
2.生态平衡评价:测评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情况和绿地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3.低碳环保评价:测评城市的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况。
4.智能化评价:测评城市智能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情况。
5.空间布局评价:测评城市建筑密度和道路规划情况,判断城市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1. 新加坡生态城市概念:新加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以可持续性和杜绝环境损害为目标。
绵阳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绵阳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董小婉;李宗仁【摘要】From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health, natural systems,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 were selected as evaluation factors to develo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system health. Then 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nsure main indexes and weight. The ecosystem health of Mianyang was evaluated by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ecosystem heal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system of Mianyang was in morbidi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ianyang, som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出发,选择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为评价要素,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指标及权重,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绵阳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绵阳城市生态系统处于病态。
最后根据绵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及解决办法。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2(053)003【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健康评价【作者】董小婉;李宗仁【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13;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近年来,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生态系统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损害并由此危害到人类自身。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摘要:在总结城市生态系统的属性并分析其健康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频度统计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海明贴近度,建立模糊物元模型,对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许昌2000年-2013年间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实行评价,分析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各要素,结果表明:郑州、洛阳和许昌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健康改善水准并不显著,且部分指标有恶化趋势;相同时期内,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洛阳、许昌,但其增长速率则为许昌最快、郑州最慢;各城市不同要素之间的健康水准差别较大,且不同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低。
所以,未来应针对健康水准较差的要素重点发展,提升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物元;海明贴近度;熵权;水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世界很多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都面临着机能失调所带来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再生水平与恢复水平也正面临着资源耗竭和污染排放的考验。
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担心巨大人口压力下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水平,并思考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才可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4]。
为满足其自身的健康情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满足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的水平,以维持城市结构(组织结构)、功能(活力);(2)生态系统本身维持与恢复的水平(恢复力);(3)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保证城市人群健康(人群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服务功能)。
另外,Spiegel等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漏-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估中心城市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效率和效果。
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分析具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
所以,在水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今天,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够为未来城市健康发展,尤其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基于熵权分析的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SlQa 一yuz 0 Y h i,U n i i l . o ,HA a —i L OJ g n i
( oee f or m adE vom n Si c,hni o a U i rt,i n706 , h a C lg T u s ni n et c ne Sax N r l nv syX 102 Ci ) l o i n r e m ei a n
基于熵权分析的西安城市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师谦友 , 赵檐瑾, 晶 罗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 06 ) 1 2 0
摘 要 :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内涵出发 , 从 结合西安城市实 际情况 , 选取活力 、 组织力 、 复力 、 恢 生态服务 功能和人 群健康状 况构建 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 系 , 采用基于熵值的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 运用模 糊数学 的方法对 20 m20 00 07年 西安城市 生态市城市生 态系统健康 经历从 病态 、 20- X B2 ) 不健康 再到 亚健康 的转变 , 逐年 趋 向于健康 方 向发
展 ; 中恢复力 、 其 人群健康是影 响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的有利 因素 , 活力 、 系统服务功 能和组织结 构成为影 响西安 城市生态
系统健康状 况的不利因素。
关 键 词 : 市 生 态 系 统 ; 值 法 ; 属 度 ; 安 市 城 熵 隶 西 中 图分 类 号 : 17 Q 4 文 献 标 志 码 : A
Ab ta t B sd Ol h o n tt n fte h at s es e t f r a c ss m n erai f l f eid x s w r ee td t ul n sr c : a e i te c n oa o s o h e l a ss m n b n e oy t a d t e l yo Xi l i e e ee slce b i a i h ou e h t a ,v n o d e au t n s s m, cu i gd n misog nz t n l t cu e rs in e e oy tm rie n eh at ttso o uain . pyn e m to v lai y t i ld n y a c r a ia o a r t r , ei e c , e 6 s o e n i su l e s vc sa d t e l s u f p lt s Ap lig t eh d e h h a p o h
我国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法, 但没有完整应用 于实践研究 。国内对城市生态 系 统健康的研究刚起步不久 , 至今没有一个统一 的方法和 评价指标体系 , 肖风劲等 、 郭秀锐等” 和杨位飞等 、
胡 廷 兰 等 、 晓 兰等 、 戴 颜文 涛 等 … 分 别 用 指 标 综 述 法 、 糊评 价 法 、 合 指 数 评 价 法 、 元 可 拓 模 型 法 和 属 模 综 物 性 综 合评 价 法对 不 同城 市 的生 态 系 统 健 康 进 行 了评 价 。 但 对 于典 型 资 源枯 竭 型 城 市 这 个 十 分 重 要 且 具 有 特 殊 性 的 系统 的 研究 , 关 文 献 还 比较 少 。 作 者 以 典 型 资 源 相 枯 竭 型城 市 为研 究 对 象 , 这 些 城 市 的 生 态 系 统 健 康 进 对
相 关 领域 的研究 热 点 。
1 研 究 方 法
模糊综合评 价法是处理 现实世 界 中客 观存在 的模
对 于一 般性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健 康 的 定 量 评 价 , 内外 国 许 多 学者 已经从 不 同角 度 作 过 一 些 深 入 的研 究 , 要 是 主 通 过 构建 相 应 的指 标 体 系 , 立适 宜 的模 型 进 行 评 价 。 建
康 ) 城市 生 态 系 统 内人 类 种 群 的健 康 。 近 年 来 , 和 由
行综合评价 , 从而 为这些城市 制定 资源 、 境管理决 策 环
及 区 域可 持 续 发展 战 略 提供 科 学依 据 。
于环 境 的不 断恶 化 , 市 生 态 系 统 健 康 评 价 研 究 已成 为 城
( 中原 工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州 4 00 ) 郑 5 0 7
摘要 :资 源枯竭和环境 恶化 影响着典型资源枯竭型城 市的发展 。根据 “ 力一 态一 压 状 响应” 型 , 模 构建 了一个度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评估方法及应用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成为了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评估方法。
本文将从指数的定义、作用及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指数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又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定量指标。
它是通过收集、统计、分析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参数的数据以及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综合运用数学方法将多种参数量化,并将其纳入统一的评价系统中形成的指数。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可分为城市、乡村、水域、气候等多类指数。
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作用1. 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指导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评估结果,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某一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群落的评估可以发现哪些环境因素存在危机或问题,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规划思路。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评估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署和生态系统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对环境管理和人类活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重要的政策支持。
3. 为环境监测提供数据基础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评估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数据基础。
如果通过监测工具,可以分析出生态系统的状况,通过数据统计还可以快速计算出许多环境问题的源头。
这样就可以准确定位于正确的环境污染罪犯,同时也为制定下一步的资源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三、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计算方法1.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以及评价的场所与用途等因素,制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包括环境因素、生物资源、生产能力、环境质量以及评价的重要性等。
2.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值和子指数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要制定权值和指标统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 Scientiae C ircu mstanti a eV o.l 26,N o .10O ct .,20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0261002;40561006);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N o .2004(8410));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No .K J 050808);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N o .黔科合人字(2005)0513);贵州省省长基金(No .(2006)055)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Natural Scientific Foundati on (N o .40261002;40561006),Natural Scientific Foundati on ofC hongq i ng(No .2004(8410)),Scientific Res earch It e m ofEducati on alCo mm i ttee of Chongqi ng(No .KJ050808),Excellent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 og i calTal en ts 'Ite m s ofGuiz h ou Prov i nce(N o .(2005)0513)and Part of Presi d enti al Foundati on of Gu i zhou Provi n ce作者简介:官冬杰(1980 ),女,硕士研究生,E m ai:l guandongjie_2000@;*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 m ai:l s uw eic@i si na .co m Biography :GUAN Dong ji e(1980 ),fe m al e ;*Corres ponding aut hor ,E m ai:l s uw e i c@i si na .co m官冬杰,苏维词.2006.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6(10):1716-1722Guan D J ,Su W C .2006.S t udy on eval uati on m ethod f or urban ecosyste m healt h and its applicati on[J].Act a Sci en ti ae C i rc um st an ti ae ,26(10):1716-1722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官冬杰1,苏维词1,2,*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2.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收稿日期:2005 12 16 修回日期:2006 06 28 录用日期:2006 07 25摘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生态系统健康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方面属于亚健康状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以北京、天津、上海作为参比城市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北京、天津和上海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结论;但4个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通过此评价,明确了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及其影响因子,了解了重庆与其它3个直辖市的健康差距,为重庆城市生态规划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评价模型;重庆市文章编号:0253 2468(2006)10 1716 07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eval uation m ethod for urban ecosyste m health and its applicationGUAN Dong jie 1,SU W e ici1,2,*1.Geography Sci en ce I n stitute ,C hongq i ng N or m alUn ivers i ty ,Chongqi ng 4000472.Instit u te ofM oun t ain Resou rces ,Gu iz hou A cade m y,Gu i yang 550001R ecei ved 16Dece mb er 2005; recei ved i n rev i sed f or m 28J un e 2006; accepted 25J u ly 2006A bs tract :The eval u ati on m et hod of u rban ecosyste m hea l th w as e mphati call y d i scu ss ed.By qualitati ve and quantitati ve anal ys i s ,a set of relativel yi n t egrated eval u ati on i ndexes syste m w as b rought f ort h.M oreove ,factor anal ysis w as e m ployed t o g i ve i ndexes w ei gh t ,and f u zz y m at he m ati cs was u tilized t o estab lis h t he eval u ati on m ode.l Then the s it uation of urban ecosyste m health i n Ch ongq i ng w as study as a cas e .The resu lts i nd i cated that i n t h e s tructural f unction aspect ,ecosyste m health ofC hongq i ng w as situat ed i n sick state ,t h e ab ili ty of sustai nab le u tili zati on and dyna m i c changew ere s i tuated i n sub-healthy stat e ,and the co m prehens i ve cond i ti on s of urban ecosyste m health w as s i tuated i n s ub heal thy state .Subsequen tly ,by con trastivel y eval uati on w i th B eiji ng ,T i an ji n,Shanghai as the reference ci ti es ,it w as con cluded t h at these three cities w ere also situat ed i n s ub -hea l thy state .H o w ever ,t he i n tegrated cond itions of urban ecosyst e m h ealt h of t h ese four cities f oll o w ed as t he sequen ce :Shanghai>Beiji ng>T ian ji n >Chongqi ng .C onsequen tly ,the eval u ati on cou l d m ade clear t h e conditi on and i n fl uen ci ng factors of urban ecosyst e m h ealt h of Chongq i ng .The healt h gap bet w een C hongq i ng and the ot her t h ree m un ici pali ti es w as reali zed d irectl y under t he central governm en t i n C h i na ,wh ich provi d 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gra mm i ng and p rotecti ng of urban ecology ofC hongq i ng .K eywords :u rban ecosyste m healt h ;eval u ati on i nd icat or ;eval u ati on m ode;l Chongq i ng1 引言(Introducti o n)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增强,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Rappor,t 1992;Ca ir ns et a l .,1993;C allicot,t 1995;R appor,t 1999;袁兴中等,2001;孔红梅等,2002;刘敏超等,2005;赵伟等,2005).众多学者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评价指标选择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概念性和宏观的研究内容多,对各类型生态系统(如河流、森林、农田湿地生态系统等)健康的专门性研究少(刘永,10期官冬杰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2004;肖风劲等,2003;彭涛,2004;崔保山,2002),尤其是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实际案例评价和对比研究较少.如Jerry 等人(2001)采用驱动力 压力 状态 暴露 影响 响应(DPSEE A )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可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钟业喜等人(2003)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特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但没有进行实例分析.本文针对目前此类研究中指标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问题,拟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案例中,以便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良性运行与适应性管理及实现城市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评价方法(Concepti o nand assess m ent m ethod)2.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①样本数据来源于2001~2004年重庆统计年鉴和环境质量报告书.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目前还有不同的理解,比较公认的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它可以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等3个特征进行定义(Costanza ,1992;Rappo r,t 1998;吴刚等,1999;曾德慧等,1999).但这一概念是针对一般的生态系统而言,而城市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地区,它已经演化为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它最大特点是不仅强调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与完整,而且更加强调生态系统能维持对人类的服务功能,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及社会经济健康不受损害(郭秀锐等,2002;李锋等,2003).由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应是在由自然、经济、社会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内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关键生态组分和有机组织被保存完整并无疾病,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能保持弹性和稳定性,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活力和相应的生产率,其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生态整合性(张志诚等,2005;肖风劲等,2002).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2.1 定性分析 目前常用的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包括指示物种法、生态风险评价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等.其中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是选择适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的评价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国内外文献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应包含的指标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曾勇等,2005).主要都是从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缺乏从生态系统的活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等不同层面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本着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等方面出发,提出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初级指标体系.2.2.2 定量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揭示大样本、多变量数据中各个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观测空间的维数,以获取主要的信息.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 l y sis)对提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初级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能包含大部分信息的指标,最终形成一套全面性的、相互独立、代表性强的指标体系.具体过程:(1)输入2001~2004年重庆各初级指标样本的数据①.(2)将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 软件自动执行):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在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得到下式:X =E Y(1)式中:X =(X 1,X 2, ,X 38)T,X 1 X 38为38个初始指标;E =e 1,1e 1,38e 38,1e 38,38,是无量纲标准化后得到的系数矩阵,Y =(Y 1, ,Y 38)T,Y 1~Y 38为无量纲标准化后得到的构成各指标信息的因子.(3)确定公因子个数:用SPSS 软件中的 总方差分解表 求出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85%的因子保留,确定为公因子,重庆市各初级指标的公因子,一共有3个(见表1).(4)求3个公因子的载荷矩阵B :用SPSS 软件中的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对因子载荷矩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将其带有重复信息的指标剔除,1717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见表2).再次利用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表即可得到最终指标体系在3个公因子上的载荷矩阵B.表1 总方差分解表Tab le1 Tot a lVari ance Exp l ai n ed公因子序号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71.465%100%219.872%91.338%38.662%86.466%2.3 评价标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确定后,就需要明确各项指标的健康标准,才能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认可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本文在确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时,依据国家对健康城市的要求和国家环保局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标准来确定.具体操作时,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分5个等级,即病态、不健康、亚健康、健康、很健康(见表2).参考国内外公认的健康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以及国内的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的建议值作为很健康的标准值(鲁敏等,2005;宋永昌等, 1999;胡廷兰等,2005),以全国最低值为病态的限定值,在前者基础上向下浮动20%作为健康和亚健康的划分标准值,在后者基础上向上浮动20%作为不健康和亚健康的划分标准值,前后两次确定的亚健康标准值相互调整得到最终值(曾勇等,2005).表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Tab le2 U rban ecosyst e m health asses s m ent i ndexes and cl assifi cati on standard分级标准结构功能活力X1人均GDP/万元X2万元GD P能耗标煤/tX3人口自然增长率结构X4森林覆盖率X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X6建成区绿地覆盖率X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8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功能X9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台X10万人拥有医生人数/人X11百人拥有电话数/部病态<3>1.75>11.2 <20%<8%<20%<40%<15%<10<20<60不健康3~51.75~1.2511.2 ~9.6 20%~30%8%~12%20%~30%40%~50%15%~25%10~1620~3060~100亚健康5~101.25~0.859.6 ~8 30%~40%12%~15%30%~45%50%~60%25%~30%16~2230~40100~150健康10~200.85~0.58 ~5 40%~50%15%~20%45%~50%60%~80%30%~35%22~3040~50150~180很健康>20<0.5<5 >50%>20%>50%>80%>35%>30>50>180分级标准可持续利用能力环境X12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X1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X1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X1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X16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dB经济X17总资产贡献率X18科教经费占GDP比重X19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社会X20城市人口失业率X21城市用水普及率X22城市燃气普及率病态<70%<30%<50%>75>90<10%<3%<1.5%>4.2%<65%<65%不健康70%~75%30%~50%50%~65%75~6090~7510%~15%3%~5%1.5%~2.0%4.2%~3.6%65%~75%65%~75%亚健康75%~85%50%~70%65%~85%60~5075~6015%~20%5%~7%2.0%~3.0%3.6%~3.0%75%~85%75%~80%健康85%~95%70%~90%85%~95%50~4560~5520%~30%7%~10%3.0%~5.0%3.0%~1.2%85%~95%80%~90%很健康95%~100%90%~100%95%~100%<45<55>30%>10%>5.0%<1.2%95%~100%90%~100%分级标准动态变化人类活动X23每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万人X24人均住宅面积/m2X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X26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X27人均生活日用水量/LX28恩格尔系数人群健康X29人口预期寿命/岁X30婴儿死亡率X3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X32万人拥有高等学历人数/人病态>0.25<20<7<10<120>40%<68>15 <7<360不健康0.25~0.220~287~1010~15120~18040%~35%68~7315 ~12 7~9360~580亚健康0.2~0.1528~3510~1615~20180~24035%~30%73~7812 ~10 9~14580~1000健康0.15~0.1135~4016~2020~28240~30030%~25%78~8010 ~8 14~161000~1500很健康<0.11>40>20>28>300<25%>80<8 >16>1500 171810期官冬杰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2.4 评价模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相对于标准值而言的,健康与否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模糊数学方法(FuzzyM athe m atics)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隶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成分给以刻画和描述.因此,应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建立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比传统的评价方法能够更符合实际地描述现实情况.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拟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为Z=W U.式中Z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结果,即健康概率值,W为3个健康评价要素(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对总体健康程度的权重矩阵,W=(W1,W2,W3).U为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要素对各级健康标准的隶属度矩阵(冯宝成,1991):U=U11U12U13U14U15U21U22U23U24U25U31U32U33U34U35(1)式中:U mn为第m个健康评价要素对第n级健康标准的隶属度矩阵,m=3,n=5.相对隶属度的计算主要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2种计算方法,等级健康标准值取范围的平均值.对正向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当x i r i,5时,u i,5=1,u i,1=u i,2=u i,3=u i,4=0;(2)当r i,j x i r i,j+1时,u i,j=f i-f jx i-r i,jr i,j+1-r i,j,u i,j+1=w i x i-r i,jr i,j+1-r i,j;(3)当x i r i,1时,u i,1=1,u i,2=u i,3=u i,4=u i,5=0.(4)对负向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当x i r i,1时,u i,1=1,u i,2=u i,3=u i,4=u i,5=0;(5)当r i,j+1 x i r i,j时,u i,j=w i-w jx i-r i,jr i,j+1-r i,j,u i,j+1=w i x i-r i,jr i,j+1-r i,j;(6)当x i r i,5时,u i,5=1,u i,1=u i,2=u i,3=u i,4=0.(式中,u ij为第i个指标对第j级标准的相对隶属度w 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系数;x i为第i个指标的现状值;r 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级健康标准值.当1 i 11时,u i,j组成矩阵U1j;当12 i 22时,u i,j组成矩阵U2j;当23 i 32时,u i,j组成矩阵U3j.3 实例研究(Case)3.1 权重系数的确定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既可以对观测样本进行分类,根据各因子在样本中所起的客观作用确定各因子权重,使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更趋科学、合理,同时又避免了信息的重叠性.具体过程:根据前面定量分析中因子分析法确定的3个公因子,得到前3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贡献矩阵A= (71 465,19.872,8.662),同时得到各指标在前3个公因子上的贡献矩阵,也称载荷矩阵B= 0.6070.7440.2770.8900.3250.3200.9700.1260.2080.6350.3990.661,两者相乘W=A B T=(f1,f2, ,f32),求出各指标对总体方差的贡献率矩阵,即为各指标的标准权重(郝黎仁等,2003),然后将各要素中的具体指标进行归一化,就得到各指标对相应要素的最后权重w i,j(见表3).表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Tab l e3 Obli gati on resu l ts of eval uati on i ndex of urban ecos yste m h ealt h 结构功能指标序号权重可持续利用能力指标序号权重动态变化指标序号权重X10.100X120.001X230.102X20.088X130.152X240.136X30.112X140.116X250.085X40.065X150.056X260.091X50.108X160.139X270.119X60.028X170.080X280.112X70.038X180.054X290.112X80.071X190.094X300.065X90.173X200.115X310.081X100.127X210.099X320.097X110.090X220.0943.2 健康状态的确定将2004年重庆各指标的现状值(见表4)代入评价模型,再根据相对隶属度的计算公式(2)~ (7),得到各要素隶属度矩阵为:.3660.2760..1210.3020.0.3020.1770.1719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表4 2004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指标年现状值Tab le 4 Y earl y c u rrent Val u e of each eval uation i ndexes of urban ecos yste m h ealt h of B eiji ng ,T i an ji n,Shangha,i Chongq i ng i n 2004城市指标现状X 1人均GDP 万元X 2万元GDP 能耗/tX 3人口自然增长率X 4森林覆盖率X 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X 6建成区绿地覆盖率X 7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X 8高新技术产业占GDP 比重X 9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台X 10万人拥有医生人数/人X 11百人拥有电话数/部X 12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X 1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X 1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X 1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X 16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dB 北京3.711.290.70%21.26%7.5%40.960.0%43.7%22.7532.88146.698.6%69.3%66.1%53.869.6天津3.161.371.34%8.14%14.5%31.0443.3%20.4%10.6724.6281.199.4%103.85%100%54.968.0上海1.630.672.9%3.17%14.8%47.2647.9%23.8%18.2425.13125.096.3%97.8%100%56.572.3重庆0.971.103.27%27.1%10.7%20.939.5%11.4%7.7111.7252.593.4%70.9%96.3%55.168.1城市指标现状X 17总资产贡献率X 18科教经费占GDP 比重X 19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X 20城市人口失业率X 21城市用水普及率X 22城市燃气普及率X 23城市人口密度/(万人 k m-2)X 24人均住宅面积/m2X 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X 26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X 27人均生活用水量(L d-1)X 28恩格尔系数X 29人口预期寿命/aX 30婴儿死亡率X 3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X 32万人拥有高等学历人数/人北京15.10%3.0%3.29%1.3%100.0%99.75%262325.1210.499.45226.832.16%79.874.61%10.32280天津16.55%2.2%3.09%3.8%100.0%98.48%85224.658.069.33124.937.24%76.717.27%8.91370上海12.25%2.1%3.03%4.4%100.0%100.0%197032.18.4715.36361.736.37%80.293.78%13.01783重庆10.57%2.0%1.91%4.1%76.81%63.52%108828.254.066.20155.837.82%71.739.3%8.4389资料来源:2005年重庆、北京、天津、上海统计年鉴和环境质量报告书通过各要素隶属度矩阵看出,重庆生态系统健康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的等级隶属度最大(U =0.366),可持续利用能力方面属于亚健康的等级隶属度最大(U =0.355),动态变化方面属于亚健康的等级隶属度最大(U =0.310),那么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重庆生态系统健康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可持续利用能力方面属于亚健康状态,动态变化方面属于亚健康状态(见图1).图1 2004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各要素评价结果Fi g .1 E valuati on res u lts of i nd i v i du al factors of u rban ecosyste m h ealt hof Chongqing i n 2004为对重庆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同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每个评价要素取权重,权重矩阵为:W =(0.316,0.356,0.328),然后利用评价模型Z =W U ,得出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概率值:很健康为8.7%、健康为10.7%、亚健康为29.5%、不健康为25.3%、病态为25.8%.按照最大健康状态概率值原则,重庆2004年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如图2).图2 2004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Fig .2In t egrated eval uati on res u lts of u rban ecosyste m hea l th of Chongq i ng i n 20043.3 对比评价为分析重庆与其它城市相比的优势度与健康差距,以北京、天津、上海作为参比城市对4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评价.将2004年北京、天津、上海各指标的现状值代入评价模型(见表4),得出隶属度矩阵分别为:U b j =0.0180.2180.2410.3240.19900.0590.3350.2450.3600.0330.2340.4040.1660.162172010期官冬杰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U tj =0.062.4360.2940.0930.1120.0230.0700.2330.2220.4520.1240.2520.3020.1550.167U sh =0.1260.1110.2960.2980.1690.0630.1500.2790.0800.42800.0420.4430.2120.302利用权距阵综合评价,得出3个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概率值,北京:很健康为24.4%、健康为24.4%、亚健康为32.8%、不健康为16.7%、病态为1.7%;天津:很健康为25.1%、健康为15.9%、亚健康为27.6%、不健康为24.5%、病态为6.6%;上海:很健康为30.5%、健康为19.2%、亚健康为33 8%、不健康为10.3%、病态为6.2%.按照最大健康状态的概率值原则,2004年北京、天津和上海也处于亚健康状态(见图3),但4个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其原因是北京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便利程度不如上海.天津在动态变化方面不如北京,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城市绿地覆盖率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少,污水处理率较低,日常能源如水、电短缺等.而重庆由于城市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状态不合理,人居环境差,排在最后.图3 2004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对比评价结果Fi g .3Contrast of eval uation res u lts of u rban ecosyste m healt h of B eiji ng ,T i an ji n,Shangha,i Chongqi ng i n 20044 讨论(D iscussi o n)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对观测样本进行分类,根据各因子在样本中所起的客观作用确定各因子权重,使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更趋科学、合理.同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级别隶属度状态,从而避免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实例评价分析证实该方法不仅可以确定该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定量得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限制因子,从而为制定城市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有待改进,不应只限于指标体系评价法;健康标准很难准确定量化,应进一步深刻研究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科学评价由此造成的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程度,从而为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结论(Conc l u si o ns)1)对重庆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生态系统健康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方面属于亚健康状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说明影响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劣势因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是重庆城市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状态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差;其次为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原因是重庆人均公共绿地和人均道路面积较少,人居环境较差,人群健康指数较低.影响重庆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优势因子为可持续利用能力,说明从长远考虑来看重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只要采取恰当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案,重庆城市生态系统便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对比评价结果表明,4个城市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整体健康状况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通讯作者简介:苏维词(1965 ),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城市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研究,已独立发表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References :Ca i rn s J ,M c C or m ic k P V ,N iederi ehner B R .1993.A p roposed fra m ew orkf ordevel op i ngi nd i catorsofecosyste mhealt h[J].H yd rob i olog i a ,263:1 44Calli cott J B.1995.Th e value of ecos yste m healt h [J].Environm en t alV al ues ,4:345 346Costanza R .1992.To w ard an operati ona l defi n i ti on of health [J].E cosyste m H ealth ,(5):239 256Cu i B S,Yang Z F .2002.E stab lis h i ng an Ind icat or Syste m for E cos yste mH ealt h Eva l uati on on W etlands 1.A Thooreti a l Fra m e W ork [J].A ct a Ecol og i ca S i n ica ,22(7):1005 1011(i n C h i nese)1721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Feng B C.1991.A pp lied Qu i ntes sen ce of Fu zz y M athe m atics[M].Beijing:Ch i n a Architecture&Bu ildi ng Press(i n Ch i nese)Guo X R,Yang J R,M ao X S.2002.Pri m ary S t ud i es on U rban E cosyste mH ealth A ssess m en t[J].Ch i na Environm en t al Science,22(6):525529(i n Ch i nese)H ao L R,Fan Y,H ao Z O.2003.A pp lied Statisti cs Analys i s of SPSS[M].Beiji ng:C h i naW at erpo w er P ress(i n Ch i n ese)Hu T L,Y ang Z F,H eM C,et a l.2005.An U rban E cos yste m H ealt hA s sess m en t M ethod and Its Appli cati on[J].Act a S ci en tiaeC i rcum stanti ae,25(2):269 274(i n Ch i nese)Jerry M S,M ari ano B,Annalee Y,et a l.2001.Devel op i ng E cosyste mH ealth Ind i cators i n Cen tro H aban a:A C o mmun it y b ased Approach[J].E cos yste m H ealth,7(l):15 26Kong H M,Zhao J Z,Ji L Z,et al.2002.A ssess m en t M ethod ofE cosyste m H ealt h[J].C h i nese Journ alofApp lied Eco l ogy,14(4):486 490(i n C hinese)L i F,W ang R S.2003.Characteri sti cs and E cological C ounterM easures ofU rban Co m p l ex E cos yste m i n W est C h i na[J].Ch i na Popu lati on Resources and En vi ronm rnt,13(6):72 75(i n Ch i nes e)L i u M C,L i D Q,W en Y M,et a l.2005.The E cological Fun cti on Analys i s and Eva l uati on of E cos yste m i n SanJ i angYuan reg i on[J].A cta Scienti ae C ircum stan tiae,25(9):1280 1286(i n C hinese) L i u Y,GuoH C,D aiY L,e t al.2004.An A ssess i ng Approach for LakeE cosyste m H ealth[J].Acta Scienti ae C ircum stan ti ae,24(4):723 729(i n C hinese)Lu M,L i Y J.2005.Th eory Fra m e and Charact eristic Standard ofE cological C ity[J].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 m i n istrativeC ad res C oll ege,1:117 120(i n Ch i nes e)Peng T,Gao W S,Su i P.2004.D i scuss i on on Ind icat or Syste m of Far m l and ecosyste m H ealth Assess m ent[J].J ou rnal of Ch i na AgriculturalU n i vers it y,9(1):21 25(i n Ch i nes e)RapportD J.1992.E val u ati ng ecos yste m heal th[J].J ou rnal of aquati c ecos yste m h ealt h,1:15 24Rapport D J,Costanza,R,M c M i chae,l A J.1998,A ss essi ng ecosyste m heal th[J].Trends i n Eco l ogy and E vol u tion,13:397 402 Rapport D J.1999.Gai n i ng respectab ility:devel opm en t of quan ti tative m et hod s i n ecosyste m healt h[J].Ecosyst e m health,5:1 2Song Y C,Q iR H,You W H,et a l.1999.A Study on Ind ices Syste m and Assess m ent C ri teri on of E co C it y[J].U r b an Encironm en t& U rban E col ogy,12(5):16 19(i n C h i nese)W u G,H an Q H,Lan S F.1999.Ecosys t e m H ealt h and A ss ess m en t ofE cosyste m H ealt h[J].Soil and Environm ental Sci en ces,8(l):7880(i n Ch i nese)X iao F J,OuYangH.2002.E cos yste m H ealth and Its Evol uti on I nd icat or and M et h od[J].Jou rnal of Nat u tal Res ources,17(2):203 209(i n Ch i n ese)X iao F J,OuYang H,Fu B J,e t al.2003.Forest Ecosys t e m H ealt hA s sess m en t Ind icat ors and App licati on i n Ch i na[J].A ctaGeograph ica S i n i ca,58(6):803 809(i n Ch i nese)Yuan X Z,L i u H,Lu J J.2001.Assess m ent of E cos yste m H ealthC oncept Fra m e w ork and I nd icat or S el ecti on[J].Ch i nes e Journal ofApp lied Ecol ogy,12(4):627 629(i n C h i nese)Zeng D H,J i ang F Q,Fan Z P.1999.Ecosys t e m h ealt h and s us t ainab l e devel op m en t for hu m an[J].Ch i nese Jou rnal ofAppli ed E col ogy,10(6):751 756(i n Ch i n ese)Zeng Y,Sheng G X,H uang S F.2005.Assesse m en t ofU rban E cos yste mH ealt h i n Sh ang H ai[J].Resou rces and E nvironm ent i n t h e YangtzeBas i n,14(2):208 212(in Ch i nese)Zhang Z C,N i u H S,OuYang H.2005.E cosyste m H ealth:C onceptA nal ysis[J].R esources Science,27(1):136 145(i n Ch i nes e) ZhaoW,Yang Z F,N i u J F.2005.C onstru cti on and An al ysis of U r b anE co econo m i c Syste m M odel[J].Acta Scienti ae C i rcum st anti ae,25(10):1425 1430(in Ch i nese)Zhong Y X,PengW.2003.Assess m ent ofU rban E cosyste m H eal th[J].Jiangx iS ci en ce,21(3):254 256(i n Ch i n ese)中文参考文献:崔保山,杨志峰.2002.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1.理论[J].生态学报,22(7):1005 1011冯宝成.1991.模糊数学实用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2002.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2(6):525 529郝黎仁,樊 元,郝哲欧.2003.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2005.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5(2):270 273孔红梅,赵景柱,姬兰柱,等.200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13(4):486 490李 锋,王如松.2003.中国西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特点与生态调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13(6):72 75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等.2005.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学报,25(9):1280 1286刘 永,郭怀成,戴永立.2004.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4(4):723 739鲁 敏,李英杰.2005.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117 120彭 涛,高旺盛,隋鹏.2004.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9(l):21 25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1999.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2(5):16 19吴 刚,韩青海,蓝盛芳.1999.生态系统健康学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土壤与环境,8(l):78 80肖风劲,欧阳华.2002.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7(3):203 209肖风劲,欧阳华,傅伯杰,等.2003.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地理学报58(6):803 809袁兴中,刘 红,陆健健.200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12(4):627 629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1999,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0(6):751 756曾 勇,沈根祥,黄沈发,等.2005.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4(2):208 212张志诚,牛海山,欧阳华.2005. 生态系统健康 内涵探讨[J].资源科学,27(1):136 145赵 伟,杨志峰,牛军峰.2005.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5(10):1425 1430钟业喜,彭 薇.200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江西科学, 21(3):254 2561722。